A | A | A

第31章 首场演出获好评

小说: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傍晚的风裹着麦秸秆的香气,吹过邻村李家屯的晒谷场。晒谷场中央搭了个简易舞台,用木杆架着蓝布当背景,上面贴了“革命样板戏汇演”的红纸横幅,两盏马灯挂在舞台两侧,火苗窜得老高,把蓝布照得发亮,连台下村民的脸都映得暖融融的。

红星屯宣传队的队员们挤在舞台后方的草棚里,个个都有点紧张。王桂兰正对着铁皮镜子捋头发,把麻花辫上的红头绳拽得更紧些;孙强穿着借来的深蓝色干部服,总觉得领口卡脖子,时不时扯一下;周明蹲在地上,手指在笛子上飞快按动,反复试吹“智斗”的过门,笛音在风里飘着,带着点颤抖的兴奋。

赵春梅站在角落,手里攥着卷边的歌词,指尖都捏得发白。她穿着件新洗的蓝布褂子,是母亲昨天连夜浆洗的,领口还缝了圈浅蓝的边,显得格外整齐。她深吸一口气,试着把气沉到丹田——这是陈知远早上特意叮嘱的,“演出时别紧张,就按平时练的来,把呼吸法悄悄用进去,尾音转得软点,别太明显,村民听着舒服就行”。

“别慌,跟平时排练一样。”陈知远走过来,手里拿着个搪瓷缸,递给她一口温水,“你嗓子亮,把气稳住,肯定能唱好。”他看着赵春梅眼里的紧张,想起仓库里她学《贵妃醉酒》的样子,心里既期待又有点悬——今天是宣传队第一次对外演出,要是唱好了,不仅能给红星屯长脸,还能为公社汇演攒经验;可要是出了岔子,尤其是赵春梅的“细微处理”被人挑出来,麻烦就大了。

赵春梅接过搪瓷缸,喝了口温水,喉咙里的干涩缓解了些。她看着陈知远,点了点头:“我记住了,不慌,按你教的来。”

“来了来了!李家屯的人都坐满了!”李建国从草棚外跑进来,脸上带着笑,“王队长让咱们准备,下一个就该咱们了!”

队员们瞬间安静下来,互相整理着衣服,孙强把木棍“马鞭”扛在肩上,刘兵理了理衣襟,周明把笛子放进布套里,又拿出来,反复确认笛膜没破。陈知远最后叮嘱了一遍:“上台别慌,动作齐点,唱腔稳点,周明的笛子跟紧点,孙强、刘兵的对唱别抢拍,桂兰姐你们的群众腔要齐——咱们红星屯的脸面,就看今天了!”

“好!”队员们齐声应着,声音里带着点破釜沉舟的劲儿。

舞台两侧的马灯忽然晃了晃,李家屯的村干部走上台,拿着铁皮喇叭喊:“下一个节目,由红星屯宣传队为大家表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选段——‘智斗’!大家欢迎!”

台下立刻响起掌声,还有小孩的欢呼声,马灯的光里,能看见村民们伸长脖子,眼神里满是期待。

队员们排着队走上台,赵春梅走在最前面,刚踏上舞台,马灯的光就晃得她有点睁不开眼,台下的人脸像模糊的影子,密密麻麻的,她心里一紧,下意识地看向陈知远——他站在舞台侧面,朝她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信任,像在说“你能行”。

赵春梅深吸一口气,气沉丹田,肚子轻轻鼓起来。周明的笛子先响了——没有排练时的软弯,却比广播里的调子多了点活气,笛音绕着马灯的光转了圈,落在台下村民的耳朵里,有人忍不住小声说“这笛子吹得好听”。

紧接着,赵春梅的声音响了起来:“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气息稳得惊人,声音清亮却不刺耳,像山涧的泉水,顺着风淌进台下每个人的心里。跟广播里不一样的是,她的尾音轻轻转了个弯,不明显,却像给唱腔裹了层温软的糖,听着格外舒服。台下瞬间静了,连小孩都不闹了,眼睛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一个字。

陈知远站在侧面,心里松了口气——赵春梅把“度”拿捏得正好,既没违背样板戏的标准,又把他教的细微处理融了进去,连站在旁边的刘卫红,都只是攥着小本子,没皱眉,显然没听出“不对劲”,只觉得“比平时唱得更顺”。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赵春梅抬手做了个“摆桌”的动作,手腕绷首,眼神定在台下,像真的在春来茶馆里招待客人。她的脚步轻轻移动,跟着唱腔的节奏,气沉丹田的呼吸让她的动作格外稳,连蓝布褂子的衣角晃得都有章法,不像排练时的生涩,倒像个真正的演员。

孙强接着唱胡传魁:“这个女人不寻常!”他的声音比平时收了点劲儿,多了点蛮横里的多疑,动作也稳了,叉腰的姿势不再像打架,倒真有了“地头蛇”的架子。刘兵的刁德一则顺着周明的笛音,把声音压得更低,尾音轻轻收,眼神斜着看赵春梅,阴柔的劲儿一下子就出来了,台下有人小声议论:“这刁德一,真像!”

赵春梅唱到“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时,气息放得更柔,尾音转得更轻,像在跟刁德一“过招”,软里带硬,硬里藏软。她的眼神跟着转,从“胡传魁”转到“刁德一”,再落到台下,像把整个“智斗”的场景都演活了,台下的村民们忍不住跟着点头,手里的蒲扇都忘了摇。

周明的笛子也悄悄变了——在“人一走,茶就凉”的过门里,他按陈知远之前教的,慢了半拍,笛音轻轻拐了个弯,正好托住赵春梅的唱腔。赵春梅跟着笛音,把气沉得更实,声音轻轻收住,最后一个“凉”字,尾音带着点若有若无的转调,像余音绕着马灯的光,飘了好远。

“好!”台下有人率先鼓掌,紧接着,掌声像潮水似的涌上来,还有人喊“再唱一段”“太好了”,小孩们蹦着跳着,手里的糖葫芦都举得高高的。

赵春梅站在舞台中央,看着台下的掌声,看着村民们的笑脸,忽然有点慌,下意识地看向陈知远。陈知远朝她笑了笑,比了个“鞠躬”的手势,她赶紧跟着其他队员一起鞠躬,腰弯下去的瞬间,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紧张,是激动,是开心,是她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会唱歌,真的能把“阿庆嫂”演活。

队员们走下舞台,草棚里瞬间热闹起来。李建国拍着孙强的肩膀:“你刚才那胡传魁,绝了!俺爹要是在,肯定得给你竖大拇指!”王桂兰拉着赵春梅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春梅,你刚才唱得太好听了!台下的人都拍着手喊呢!”周明也松了口气,把笛子放进布套:“可算没掉链子,刚才笛膜差点破了,幸好稳住了!”

李家屯的村干部走过来,握着王保国的手,笑得满脸褶子:“老王,你们红星屯的宣传队,真是藏龙卧虎!尤其是那个唱阿庆嫂的姑娘,嗓子亮,唱得还有味儿,比广播里的还好听!下次有机会,可得再过来给俺们演!”

“一定一定!”王保国笑得眼睛都眯了,回头拍了拍陈知远的肩膀,“都是知远教得好,这孩子有本事!”

陈知远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赵春梅身上——她正被女队员们围着,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笑,眼睛亮闪闪的,像映着马灯的光。他走过去,小声说:“唱得很好,比平时排练的还好。”

赵春梅抬起头,脸颊有点红,小声说:“都是你教得好,要是没有你教的呼吸法,我肯定唱不了这么好。”

刘卫红站在旁边,手里的小本子终于放下了,脸上没了平时的严肃,却也没笑,只是小声说:“整体还行,没出岔子,就是……赵春梅的唱腔,以后还是尽量按广播里的来,别加太多‘自己的东西’,免得下次出问题。”

没人反驳她,却也没人当真——刚才村民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赵春梅的“自己的东西”,不仅没出问题,还让节目更出彩了。

天渐渐黑了,马灯的光更亮了。队员们收拾东西准备回红星屯,李家屯的村民们还围在舞台旁,跟他们打招呼,有的还塞给他们煮鸡蛋、烤红薯,说“下次再来”。

赵春梅手里攥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跟在陈知远身边,往回走。夜风里带着麦秸秆的香,还有马灯的暖,她小声说:“陈知青,咱们下次去公社汇演,也能这么成功吗?”

“能。”陈知远点头,语气很坚定,“只要咱们按今天的状态来,肯定能行。”他看着赵春梅手里的烤红薯,又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心里忽然觉得,之前的所有辛苦、挣扎,都值了——有这样一群队员,有这样一个愿意学、愿意拼的赵春梅,有这样一场成功的演出,就算刘卫红还在盯着,就算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他也有信心,把这条路走下去。

队员们的笑声在夜风中飘着,马灯的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土路上,像一串跟着月亮走的脚印,踏实,又充满希望。赵春梅咬了口烤红薯,甜得心里发暖,她想起陈知远教她的呼吸法,想起仓库里的《贵妃醉酒》,想起今天台下的掌声,忽然觉得,或许有一天,她不仅能唱好样板戏,还能听到更多、更好听的京剧,能跟陈知远一起,把那些好听的调子,唱给更多人听。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