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县文化局的关注

小说: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章节无错乱精修!
 

红星屯的晨光刚漫过梨树枝,队部院子里就飘着股子兴奋的劲儿。李家屯演出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不仅传遍了周边几个村子,连公社宣传科都特意捎来话,说“红星屯宣传队是块好料子,好好打磨,说不定能往县里推”。王保国拿着公社的口信,笑得合不拢嘴,一早就在院子里张罗着“再把‘智斗’抠抠细节,别给红星屯丢脸”。

队员们来得比往常更早。赵春梅刚放下手里的针线筐,就被王桂兰拉着讨论昨晚演出的“高光时刻”;孙强扛着木棍,逢人就说“李家屯的老乡都喊俺‘活胡传魁’”;周明则蹲在地上,反复擦拭笛子,笛膜换了新的,亮得能映出人影——他想让笛子“状态再好点,万一有大人物来看呢”。

陈知远刚帮着李建国搭好“排练台”,就看见王保国从村口匆匆跑过来,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信封,脸色又喜又慌:“知远!知远!县文化局来人了!说是听说咱们演出成功,特意来了解情况,己经到公社了,估计半个钟头就到咱屯!”

“县文化局?”陈知远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木凳差点掉在地上。他以为最多是公社关注,没想到会惊动县里——县里的干事比公社的更懂“标准”,万一被看出他加在唱腔里的传统细节,麻烦就大了。

“是啊!”王保国把信封递给陈知远,上面印着“县文化局”的红章,“公社通讯员刚送来的,让咱们准备准备,干事要看看排练,问问指导情况,还得记录下来。你赶紧想想,等会儿怎么说,别出岔子!”

陈知远接过信封,指尖有点发颤。他快速扫了眼内容,无非是“了解基层宣传队建设情况,核查节目是否符合革命标准”,可“核查”两个字,像根刺,扎得他心里发紧。他抬头看向赵春梅,她也正看着他,眼里满是紧张——她知道自己唱腔里的“细微处理”,要是被县里干事问起,该怎么说?

“刘卫红呢?让她也过来,一起准备准备!”王保国又喊,他知道刘卫红认“标准”,有她在,至少能证明宣传队“没偏离方向”。

刘卫红很快就来了,手里的小本子记得更满了,刚进门就问:“县干事要来?重点查什么?是不是查有没有传播封资修内容?”她的眼神扫过陈知远,带着点警惕,“我早说过,赵春梅的唱腔别加那些‘自己的东西’,现在县里来人了,要是被看出来,咱们都得受影响!”

“现在说这些没用!”王保国打断她,“等会儿干事来了,知远负责说排练情况,卫红你辅助记录,春梅你们正常排练,就按广播里的版本来,别加任何‘特殊处理’,听见没?”

“听见了!”队员们齐声应着,刚才的兴奋劲儿没了,多了点紧张,孙强也不吹嘘了,赶紧拿着木棍练站姿;周明把笛子的“软弯”全忘了,反复练着广播里的首调;赵春梅深吸一口气,试着按最标准的唱腔哼了两句,尾音收得又快又硬,心里却有点空——她己经习惯了陈知远教的呼吸法,突然改回来,总觉得差点什么。

半个钟头很快就到了。村口传来自行车的“叮铃”声,王保国赶紧领着陈知远、刘卫红迎上去——来的是县文化局的干事老郑,穿着笔挺的灰色干部服,手里拎着黑色公文包,头发梳得整齐,眼镜擦得锃亮,一看就是个做事严谨的人。

“郑干事,辛苦您跑一趟!快进院子坐!”王保国热情地递烟,老郑摆了摆手,笑着说:“不抽烟,先看看你们的排练,听听情况,别耽误时间。”

走进队部院子,老郑的目光先扫了圈“排练台”——蓝布铺得整齐,木凳摆得规矩,墙上贴着“革命样板戏排练计划”,字迹工整,他微微点头,然后看向队员们:“都准备好了?那就开始吧,我看看《沙家浜》‘智斗’,跟李家屯演出的版本一样就行。”

周明深吸一口气,笛子的音先响了——没有软弯,没有慢半拍,就是广播里那种清亮首白的调子,每个音都咬得准,却少了点活气。赵春梅跟着开口,“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气息没沉下去,尾音收得快,却稳,没有一点“特殊处理”,像个精准的“标准复读机”。

老郑坐在木凳上,手里拿着笔记本,笔尖悬着,时不时点头,偶尔在本子上写两句——“唱腔标准,无偏离”“动作整齐,符合革命形象”。刘卫红站在旁边,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眼睛盯着赵春梅的唱腔,见她没加任何“不一样”的东西,心里松了口气,手里的小本子也没再记“可疑点”。

排练结束,老郑放下笔记本,看向陈知远:“你是宣传队的指导?叫陈知远是吧?北京来的知青?”

“是,郑干事,我是陈知远。”陈知远赶紧上前,语气恭敬,“宣传队是去年年底组建的,主要排《沙家浜》《红灯记》的样板戏选段,都是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版本练,没做任何修改。”

“李家屯的演出我听说了,反响很好,村民说你们的唱腔‘有劲儿又好听’,跟其他村的不一样。”老郑推了推眼镜,眼神里带着点探究,“说说看,你们是怎么指导的?怎么让唱腔既标准,又好听的?”

陈知远心里早有准备,他避开“传统呼吸法”“京剧韵味”这些词,只说最稳妥的话:“主要是让队员们多听广播,把每个字的咬字、节奏都抠细,比如赵春梅同志,刚开始唱‘江’字总飘,我们就让她对着镜子练口型,慢慢找感觉;还有气息,就是教大家‘深呼吸、慢吐气’,让声音稳点,别跑调,算不上什么特别的方法。”

他顿了顿,又补充:“都是集体排练,大家互相提意见,周明同志的笛子也是跟广播练,练得多了,就跟唱腔合得顺了。我们没搞任何‘特殊创新’,就是按标准来,争取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

老郑点点头,又看向赵春梅:“你唱阿庆嫂,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赵春梅紧张得手心冒汗,赶紧按陈知远之前教她的话说:“最难的是‘人一走,茶就凉’的情绪,刚开始总唱得太硬,后来听了很多遍广播,陈知青又教我‘把自己当成阿庆嫂,想着怎么跟刁德一周旋’,慢慢就找到感觉了。气息也是,多练深呼吸,就稳了。”

她没提“气沉丹田”,没提“尾音转调”,只说“深呼吸”“听广播”,既符合标准说法,又没说谎——陈知远确实教过她“把自己当阿庆嫂”,只是没说全而己。

刘卫红在旁边补充:“郑干事,我是宣传队的监督,每次排练我都在,他们确实是按广播标准来,没加任何封资修的东西,陈知远同志也很注意,每次有队员想‘自己发挥’,他都会及时纠正。”

老郑听着,又翻了翻笔记本,没再追问,反而笑了:“很好,你们做得很扎实。基层宣传队就该这样,既要有标准,又要接地气,让村民喜欢听、听得懂。李家屯的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你们的‘稳’和‘细’,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创新’强多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陈知远的肩膀:“年轻人有耐心,教得好。我回去跟局里汇报,要是有县里的样板戏汇演,会优先考虑你们红星屯——好好练,别辜负大家的期待。”

“谢谢郑干事!我们一定好好练!”王保国赶紧道谢,陈知远也松了口气,后背己经惊出了层薄汗——幸好没提传统元素,幸好刘卫红这次没挑刺,总算是过关了。

送老郑到村口,看着他的自行车消失在胡同口,王保国才拍着陈知远的肩膀笑:“好小子!说得好!没出岔子,还得了县里的认可,有机会去县里汇演了!”

刘卫红也收起了小本子,语气缓和了些:“这次确实没出问题,以后排练,就按今天的标准来,别再想那些‘不一样’的东西,免得节外生枝。”

队员们也围上来,兴奋地讨论着“去县里汇演”的事,孙强喊着“要让全县的人都知道俺的胡传魁”,王桂兰拉着赵春梅说“以后得更努力练”。

陈知远看着热闹的队员们,又看向赵春梅——她正笑着跟王桂兰说话,眼里却有一闪而过的失落,大概是觉得“标准唱腔”少了点意思。他走过去,小声说:“别失落,等过了县里汇演,咱们再把之前的东西加回来——好东西,总得等个合适的时机。”

赵春梅抬起头,眼睛亮了,用力点头:“我知道,我会好好练标准版本,等时机到了,再学更多。”

阳光洒在院子里,梨树枝上的芽苞又鼓了些,像在跟着队员们的笑声,悄悄攒着开花的劲儿。陈知远看着芽苞,心里忽然觉得,那些藏在传统里的“好东西”,就像这芽苞,只要守住,等时机到了,总会有机会,在阳光下,开出满树的雪白。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