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9章 队员加入保密阵营

小说: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最新章节随便看!

傍晚的风带着梨花的甜香,吹过队部院子时,标准版本的“智斗”唱腔刚落下。孙强叉着腰,嗓子哑得首咳嗽,嘴里嘟囔着“这调子唱着真憋屈,像被绳子勒着”;周明把笛子放在膝盖上,指尖还在无意识地按动,却没了之前的活气——按标准练了快一周,连他都觉得笛音像块没揉开的面团,生硬得很。

陈知远看着队员们的样子,心里的念头更坚定了——只靠他和赵春梅两个人,秘密排练走不远,也藏不住,要是能拉上几个信任的队员,既能互相掩护,又能把传统戏的底子悄悄传下去,就算以后被发现,也多几个人一起扛。

他找李建国商量时,两人正蹲在知青宿舍的灶房里烧开水。李建国听了,眼睛一亮,拍着大腿说:“俺看行!王桂兰、周明、孙强这几个,都是实在人,之前李家屯演出,他们就觉得你教的‘不一样’的东西好听,肯定愿意加入!就是得跟他们说清楚风险,别让他们稀里糊涂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陈知远往灶里添了把柴,火苗窜起来,映得他眼里亮闪闪的,“今晚亥时,还去村西柴房,你去叫他们,就说‘有好听的调子,想不想学’,别先说透,免得他们提前紧张。”

李建国点头应下,又补充:“俺会跟他们说‘自愿参加,不想来也不勉强’,省得他们有压力。”

当天亥时,村西柴房的两盏小油灯又亮了。陈知远和赵春梅提前到了,把麦秸铺得更平整些,还从家里带来了几块红薯,放在灶台上烤着,暖融融的香气很快飘满了柴房。

最先来的是李建国,后面跟着王桂兰、周明和孙强。王桂兰攥着衣角,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和紧张;周明背着笛子,手指在布套上轻轻;孙强扛着根木棍,还以为是来练“新动作”,脸上带着点兴奋。

“知远,你说的好听的调子,到底是啥?”孙强一进门就问,眼睛扫过柴房里的油灯和麦秸,有点摸不着头脑。

陈知远没首接回答,先给他们递了块烤红薯:“先吃点东西,暖和暖和,咱们慢慢说。”

红薯的甜香压过了麦秸的干燥味,队员们捧着红薯,小口吃着,紧张的气氛缓解了些。陈知远见大家都放松了,才放下手里的红薯,从怀里掏出那本《戏曲表演基础理论》,翻开,借着油灯的光,指给他们看:“你们之前总说,按标准唱的‘智斗’没劲儿,其实是少了点‘真东西’——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京剧,不是刘卫红说的‘封资修’,是能让调子更好听、动作更顺的本事。”

他顿了顿,看向赵春梅,示意她唱两句。赵春梅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唱起了《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气沉丹田,尾音轻轻转,婉转的调子在柴房里飘着,比白天的标准唱腔好听百倍。

队员们都愣住了。王桂兰手里的红薯差点掉在地上,眼睛瞪圆了:“这……这调子咋这么好听?比广播里的还顺耳!”周明放下笛子,身体不自觉地往前凑了凑,手指跟着调子轻轻打拍子;孙强也不闹了,嘴里的红薯忘了嚼,只盯着赵春梅,一脸惊讶。

“这就是京剧里的青衣调。”陈知远解释道,声音里带着点自豪,“我教春梅的呼吸法、尾音转调,都是从这里来的。之前李家屯演出,她的唱腔之所以受欢迎,就是藏了点这些东西——不是坏东西,是能让咱们的戏更出彩的本事。”

“可……可刘卫红说这是封资修,要是被她知道了,咱们不就完了?”王桂兰小声说,眼神里满是顾虑,“俺家那口子还跟俺说,别跟着瞎掺和,免得惹麻烦。”

“俺也怕……”孙强挠了挠头,声音低了些,“要是公社知道了,说不定连宣传队都给撤了,俺还想跟大家去县里汇演呢。”

周明没说话,却皱着眉,显然也在担心——他爹是村里的老党员,要是知道他学“旧戏”,肯定要骂他。

陈知远看着他们的顾虑,没急着劝,只是把书递给他们传着看:“我知道大家怕,我也怕。可咱们想想,要是只按标准练,就算去了县里汇演,也只是‘合格’,成不了‘出彩’。这些老本事,藏着掖着,早晚要没了;要是咱们一起学,一起守着秘密,不仅能让咱们的戏更好听,还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这不是犯错误,是做了件正经事。”

李建国也跟着说:“俺跟你们保证,咱们就偷偷练,白天还按标准来,绝不露馅!俺晚上帮着望风,有动静俺第一时间喊你们,肯定不会被刘卫红发现!”

赵春梅也开口了,声音轻轻的,却很坚定:“我刚开始也怕,可学了之后才知道,这不是坏东西,是真能让我唱得更好的本事。要是你们愿意学,陈知青会一点一点教,咱们一起保密,一起练,肯定不会出问题。”

队员们沉默了,你看我我看你,眼里的顾虑慢慢少了,多了点犹豫和期待。王桂兰想起李家屯演出时村民的掌声,想起自己唱群众腔时总觉得“少点啥”;周明想起自己吹笛子时,总觉得“缺了点绕梁的劲儿”;孙强想起自己演胡传魁时,动作总“硬邦邦的,不像真的”。

“俺愿意学!”王桂兰最先开口,攥紧了手里的红薯,“俺信知远,他不会害咱们!只要能让俺唱得更好,俺不怕保密!”

“俺也学!”孙强跟着喊,把木棍往地上一戳,“要是能让胡传魁更像‘胡传魁’,俺愿意守秘密!俺还能帮着望风,谁来了俺一棍子……不是,俺一嗓子喊你们!”

队员们都笑了,气氛更松了。周明也点了点头,眼里的犹豫没了,带着点兴奋:“我想试试,把京剧里的调子融到笛子上,说不定更好听。”

陈知远看着他们,心里暖融融的——他没看错人,这些队员虽然淳朴,却懂“好东西”,愿意为了热爱冒险。他把书收起来,又拿出几张纸,上面抄着《贵妃醉酒》的唱词和简单的身段笔记:“咱们以后还是每天亥时来柴房,我分着教——春梅和桂兰学唱腔,周明学笛子伴奏,孙强和建国学简单的身段和望风,咱们分工合作,绝不让人发现。”

“好!”队员们齐声应着,声音里满是期待,之前的顾虑全没了,眼里都亮着光,像柴房里的油灯,温暖又坚定。

王桂兰拿着抄好的唱词,借着油灯的光,小声念着“海岛冰轮初转腾”,手指在腿上打着拍子;周明拿出笛子,试着吹了个京剧里的“小开门”过门,虽然生涩,却比标准调子好听;孙强则跟着陈知远,学了个简单的“云手”动作,虽然笨手笨脚,却学得认真。

柴房里的油灯亮了很久,暖黄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映在他们手里的唱词和笛子上,映在他们认真的眼神里。外面的风偶尔吹过柴房的破门,却吹不散里面的热闹和坚定——这小小的柴房,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成了传承老本事的地方,成了他们对抗“标准”、守护热爱的阵地。

快到天亮时,队员们才悄悄离开。王桂兰走在最后,回头望了眼柴房里的油灯,小声对赵春梅说:“以后俺每天早点来,帮着收拾麦秸,咱们把这儿弄得更舒服点。”

赵春梅点头笑了,眼里满是欣慰——她没想到,原本只有她和陈知远的秘密,现在变成了一群人的守护。

陈知远看着队员们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又看了看柴房里的油灯,心里忽然觉得,之前的所有委屈和担心,都值了。有这么一群愿意一起守秘密、一起学本事的队员,有这么一个温暖的秘密基地,就算刘卫红盯得再紧,就算匿名信的阴影还在,他们也能把这“真东西”传下去,也能在不久的将来,让更多人听到京剧的好听,听到他们的好听。

他吹灭油灯,最后看了眼柴房——明天,这里会更热闹,会有更多的唱腔和笛音,会有更多的笑声和认真,会有更多的秘密和守护。这小小的柴房,藏着的不仅是老祖宗的本事,还有一群年轻人的热爱和坚持,像春天里的梨,就算藏在角落里,也能悄悄开花,悄悄绽放。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