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开始往下落,风一吹,就像撒了把碎雪,落在队部院子的“排练台”上,蓝布被染得星星点点。初夏的阳光己经有了点热意,队员们练得满头大汗,孙强的深蓝色褂子后背湿了一大片,却还在跟刘兵比划“对峙”动作,嘴里喊着“这次去县里,俺得让胡传魁更凶点”;周明蹲在树荫下,反复擦拭笛子,笛膜换了新的,亮得能映出树影——他总觉得“笛子得精神点,才能吹出让人记住的调子”。
赵春梅站在梨树下,手里攥着歌词,小声哼着《贵妃醉酒》的调子——这是昨晚在柴房刚学会的“好一似嫦娥下九重”,她怕忘了,趁排练休息时偷偷练。陈知远走过来,递给她一块手帕,声音压得低:“别在这儿练,刘卫红刚去灶房,小心被听见。”
赵春梅赶紧收了声,接过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脸颊有点红:“我就是怕忘了,昨晚练的调子太好听了,忍不住想哼。”
“等选上县汇演,说不定有机会……”陈知远话没说完,就听见村口传来王保国的喊声,比平时亮了八度,带着股说不出的兴奋:“知远!春梅!队员们!都过来!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队员们都停了下来,好奇地往村口望。王保国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牛皮纸信封,红章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他几乎是从车上跳下来的,手里的信封挥得老高:“县文化局的通知!全县要搞文艺汇演!从各公社选优秀宣传队,选上的不仅能得‘先进集体’称号,还能去县城大舞台演出!咱们红星屯宣传队,公社推荐了!”
“县城演出?!”孙强第一个冲过去,一把抢过信封,虽然不认多少字,却盯着“先进集体”西个字看个不停,“俺没看错吧?去县城!大舞台!俺爹娘要是知道了,肯定得高兴坏了!”
队员们一下子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王队长,啥时候选啊?”“选上就能去县城?”“要演啥节目啊?”周明也凑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手不自觉地摸了摸怀里的笛子——他还从没去过县城,更别说在县城的舞台上吹笛子了。
王保国笑着把信封递给陈知远,让他念给大家听:“俺不认多少字,知远你念,让大家都清楚。”
陈知远接过信封,展开信纸,县文化局的红章印在开头,字迹工整:“为弘扬革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生活,决定于本月下旬举办全县革命样板戏文艺汇演,各公社推荐1-2支优秀宣传队参与选拔,选拔通过者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并于六月初在县城人民剧场进行汇报演出,节目需以革命样板戏为主,内容积极向上,符合标准……”
“符合标准”西个字,像根小针,轻轻扎了下陈知远——他想起柴房里练的《贵妃醉酒》,想起赵春梅唱腔里的婉转,这些“真东西”,在选拔时显然不能用。可他看着队员们兴奋的脸,又把这点顾虑压了下去——先选上再说,总有办法在标准里藏点“活气”。
“太好了!”王桂兰拉着赵春梅的手,笑得合不拢嘴,“俺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县城呢!要是能去,俺得给俺娃带块花布回来!”
赵春梅也笑了,眼里亮闪闪的,却悄悄拉了拉陈知远的衣角,小声问:“选拔的时候,咱们还能按……按柴房里练的来吗?”
陈知远摇了摇头,声音放得轻:“选拔得按最标准的来,不能出岔子。等选上了,去县城演出,说不定能找机会加进去——先把名额拿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赵春梅点点头,虽然有点遗憾,却还是把劲提了起来:“俺知道了,俺肯定好好练标准版本,绝不给宣传队拖后腿。”
刘卫红站在人群外,手里的小本子终于有了笑容,她走过来,语气比平时缓和了些,却还是带着点严谨:“王队长,陈知青,选拔的时候可得注意,绝对不能加任何‘私货’,县文化局的人比公社的严,要是被看出不标准,不仅选不上,还得给公社丢脸。”
“放心!”王保国拍着胸脯,“俺们肯定按标准练!知远,你可得把好关,别让队员们瞎发挥!”
“我知道。”陈知远点头,心里却有了打算——标准版本要练,但不能练得像之前那样“死板”,可以把柴房里练的呼吸法悄悄用进去,让唱腔更稳;周明的笛子可以在过门尾音轻颤半下,不仔细听察觉不出,却能让调子更顺;孙强的动作可以加一点点“云手”的柔劲,让胡传魁不那么“硬邦邦”——这些细节,既符合标准,又藏着真东西,说不定能让选拔的人眼前一亮。
“咱们得赶紧制定排练计划!”陈知远把信纸折好,递给王保国,“选拔定在十天后,在公社大礼堂,咱们每天加练两个时辰,上午抠唱腔,下午抠动作,晚上……”他顿了顿,看了眼李建国和赵春梅,“晚上再把细节顺一遍,争取做到最好。”
“俺没问题!”孙强第一个应下来,把木棍往肩上一扛,“别说加练两个时辰,加练西个时辰俺都愿意!”
“俺也没问题!”王桂兰跟着说,“俺早上早点来,帮大家烧开水,练累了能喝口热的。”
周明也点头:“我把笛子带来,随时能练,保证跟大家的唱腔合得严丝合缝。”
队员们的热情像被点燃的柴火,一下子旺了起来。李建国找了块黑板,用粉笔写下“县汇演选拔排练计划”,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没人觉得累——去县城演出,得“先进集体”称号,这不仅是自己的荣誉,更是红星屯的荣誉,没人想错过。
中午歇晌时,队员们没像往常那样回家,而是聚在梨树下,围着陈知远讨论细节。孙强问“胡传魁的叉腰动作能不能再凶点”,周明问“笛子过门能不能快半拍”,王桂兰问“群众腔能不能再齐点”,陈知远一一解答,偶尔示范动作,偶尔哼两句调子,院子里的笑声和讨论声混在一起,比平时热闹了好几倍。
赵春梅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小本子,记下陈知远说的重点——“唱腔要稳,尾音收得快但别僵”“动作要齐,眼神要定”,偶尔抬头看陈知远,眼里满是信任。她想起昨晚在柴房,陈知远教她“气沉丹田”时说的“真本事藏在细节里”,现在才明白,就算是标准版本,只要把细节做好,也能唱得好听,也能让人记住。
刘卫红没走,坐在角落的木凳上,手里的小本子也记着,却没再像平时那样挑刺,只是偶尔提醒“这个动作要按广播里的来”“那个调子别加转音”,语气里也带着点期待——她虽然盯着陈知远的“私货”,却也想让宣传队选上,想跟着去县城看看。
阳光透过梨树枝,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陈知远看着队员们兴奋的脸,看着赵春梅认真记笔记的样子,看着刘卫红难得缓和的态度,心里忽然觉得,之前的所有辛苦——匿名信的风波、秘密排练的紧张、刘卫红的盯防,都不算什么了。
他想起父亲临走前说的“戏要唱给懂的人听”,现在,他们不仅要唱给公社的人听,还要唱给县城的人听,要让更多人听到红星屯宣传队的声音,听到他们藏在标准里的“真东西”。
“好了,大家别耽误时间,下午咱们正式按计划练!”陈知远拍了拍手,把队员们的注意力拉回来,“孙强、刘兵,你们先练对峙动作;周明,你跟我顺一遍笛子过门;桂兰姐,你带着其他女队员练群众腔;春梅,你跟我来,咱们先抠阿庆嫂的唱腔细节。”
“好!”队员们齐声应着,各自散开,开始排练。笛音很快响了起来,唱腔也跟着飘起来,虽然还是标准版本,却比平时多了点活气,多了点期待——像梨树上刚结的小梨,虽然还小,却带着股要长大、要成熟的劲儿。
陈知远走到赵春梅身边,小声说:“下午练唱腔时,把呼吸法悄悄用进去,别让刘卫红看出来,气稳了,唱腔自然就好听了。”
赵春梅点头,眼里亮了:“我知道,我会注意的。”
风又吹过,梨花瓣还在往下落,却没人在意——大家的心思都在排练上,在十天后的选拔上,在县城的大舞台上。陈知远看着赵春梅开始唱“垒起七星灶”,声音稳了,气息顺了,虽然尾音收得快,却藏着呼吸法的韧劲,心里忽然有了底气:这样的唱腔,这样的队员,这样的劲头,一定能选上,一定能在县城的舞台上,唱出红星屯的风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