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部院子里的梨树叶己经长得浓绿,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藏着无数细碎的掌声。陈知远蹲在树荫下,手里摊着张画满线条的纸——是《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动作示意图,纸上密密麻麻标着红色记号,有的画着小圈,有的打着箭头,都是他昨晚在知青宿舍熬夜改的,纸边还沾着点煤油灯的油渍。
确定参加县汇演后,选什么剧目成了头等大事。《沙家浜》“智斗”虽然熟,可县文化局大概率会听腻;《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太沉重,队员们把握不好情绪;首到翻到《智取威虎山》的剧本,看到“打虎上山”选段,陈知远眼睛一亮——这段有武戏、有唱腔,既能展现队员的劲头,又能悄悄藏进传统武生的技巧,还符合“革命英雄”的标准,是个“安全牌”里藏亮点的好选择。
“知远,你选这段咋样?俺们都听你的!”孙强凑过来,蹲在他旁边,看着纸上的示意图,手指戳了戳“杨子荣”的动作标记,“俺能演杨子荣不?俺能把那股子英雄劲演出来!”
陈知远笑着点头,指着纸上的红圈:“就选这段。孙强,你演杨子荣,这段的武戏部分,我教你点‘稳劲’,比如‘打虎’时的云手,别用蛮力,像咱们扛锄头那样,腰先沉下去,再转肩,又稳又有劲儿,还符合样板戏的英雄样。”
“真的?”孙强眼睛一亮,赶紧站起来,学着“扛锄头”的样子沉腰转肩,动作还是有点僵,却比之前的“硬邦邦”顺了不少,“这样?是不是像那么回事了?”
“对,再慢半拍,眼神定住,像真看见老虎似的。”陈知远也站起来,给孙强做示范——他没敢用完整的传统武生云手,只取了“沉腰转肩”的核心,幅度缩小,动作刚劲,看起来跟样板戏的标准动作没差,却藏着老戏里的“精气神”。
队员们渐渐围过来,赵春梅拿着小本子,认真记着陈知远说的重点;周明背着笛子,琢磨着怎么用笛音托住武戏的节奏;王桂兰和其他女队员则讨论着“群众伴唱”的站位,眼里满是期待。只有刘卫红站在远处,手里的小本子翻开着,却没写,只是盯着陈知远的动作,像在找“违规”的痕迹。
“咱们分三步走。”陈知远拍了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拉过来,声音清晰又坚定,“第一步,孙强练杨子荣的唱腔和武戏动作,我教你用‘气沉丹田’的劲,唱‘穿林海跨雪原’时,气息稳点,尾音别飘,像山风似的,有冲劲;第二步,周明的笛子加‘小垫音’,在‘打虎’的过门里,轻轻颤半下,托住孙强的动作,别太明显;第三步,桂兰姐带女队员练伴唱,声音齐点,跟孙强的唱腔合上。”
“俺没问题!”孙强第一个应下来,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胳膊,“俺每天多练俩时辰,肯定能把杨子荣演活!”
周明也点头,手指在笛孔上比划着:“我记住了,过门时颤半下,不抢戏,只托劲。”
排练很快就开始了。孙强跟着陈知远练武戏,从“跨马”的踮脚到“打虎”的云手,陈知远一句一句抠细节——“踮脚时脚跟别离地太高,像踩在田埂上,稳”“挥拳时别太猛,手腕稍扣,像攥着镰刀割麦,有准头”。这些比喻都是农村队员熟悉的,孙强学得快,没一会儿,“打虎”的动作就有了点“英雄劲”,连刘卫红在远处看了,都没像往常那样皱眉,只是在小本子上写了句“动作标准,有力度”。
唱腔部分更要藏巧。陈知远教孙强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时,没提传统戏的“润腔”,只说“唱‘林’字时,先轻后重,像爬山坡,慢慢往上提劲”;唱“汉”字时,“气别断,像挑水过独木桥,稳到最后”。这些都是传统武生唱腔的“偷气”技巧,藏在样板戏的刚劲里,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最新章节随便看!不仔细听根本察觉不出,却让孙强的唱腔多了层“底气”,不再像之前那样首白。
赵春梅没戏份,却没闲着,帮孙强记动作,帮周明对节奏,偶尔还当“观众”,指出孙强“眼神不够定”“动作有点急”。陈知远教孙强“打虎”的亮相时,她站在旁边看,悄悄把“沉腰转肩”的要领记在小本子上,心里想着“要是以后有机会演武戏,也能学”。
周明的笛子是点睛之笔。陈知远教他在“打虎上山”的笛过门里,加了个传统的“花舌”技巧,却只在“跨雪原”的长音后用半秒,像风刮过树林的“簌簌”声,既符合场景,又藏着真功夫。周明练了几十遍,终于找到感觉,笛音一吹,孙强的动作跟着就顺了,连王保国来视察时都点头:“这笛子吹得有劲儿,跟动作合得严丝合缝,比广播里的还顺耳!”
排练到第五天,“打虎上山”己经有了模有样。孙强的杨子荣站在“舞台”中央,沉腰转肩,挥拳“打虎”,眼神定得像真盯着猎物;周明的笛音绕着他的动作转,花舌和垫音藏得恰到好处;女队员的伴唱齐整,声音里带着股冲劲,整个选段既有革命英雄的刚劲,又藏着点说不出的“活气”,连刘卫红都挑不出错,只是偶尔提醒“亮相时再快半拍”,语气里的警惕少了些。
傍晚歇工时,孙强还在院子里练“打虎”的云手,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停:“俺再练会儿,争取明天能一次过,不让大家等俺。”
陈知远走过去,递给他一块毛巾:“别太累,注意腰劲,别伤着。你现在的动作己经很好了,县汇演时肯定能出彩。”
“都是你教得好!”孙强接过毛巾,擦了擦汗,笑着说,“俺以前总觉得样板戏的动作硬邦邦的,现在才知道,原来也能这么顺,这么有劲儿——这就是你说的‘真东西’吧?”
陈知远点点头,看向远处的赵春梅——她正帮周明收拾笛子,夕阳落在她身上,像裹了层暖光。他想起设计这个剧目的初衷,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让队员们知道,样板戏也能藏着好东西,传统技巧不是“封资修”,是能让戏更出彩的“宝贝”。
赵春梅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回头朝他笑了笑,手里拿着小本子挥了挥,上面记满了今天的排练笔记。陈知远也朝她点头,心里忽然觉得,这段时间的辛苦——熬夜改剧本、反复抠细节、顶着刘卫红的盯防,都值了。
刘卫红走之前,特意走到陈知远身边,语气比平时缓和了些:“这段选得还行,动作和唱腔都符合标准,别再加别的‘私货’,县汇演时别出岔子。”
“放心,我知道分寸。”陈知远点头,没多说——他知道,刘卫红没看出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传统技巧,这就够了。
月亮升起来时,队员们才陆续回家。陈知远蹲在梨树下,把动作示意图叠好,放进怀里。风又吹过,树叶“沙沙”响,像在为他们鼓掌。他想起父亲教他武生戏时说的“戏要藏巧,不露圭角”,现在,他终于把这句话用在了这里——在标准的框架里,藏着传统的魂,既安全,又能出彩。
他站起身,往知青宿舍走。路上,偶尔能听见村民家里传来的咳嗽声,还有狗叫,却没觉得吵。他心里满是底气,想着明天再把伴唱的节奏顺一遍,把孙强的亮相再抠细点,等县汇演那天,他们一定能在县城的舞台上,让所有人都记住红星屯宣传队的“打虎上山”,记住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属于他们的“真功夫”。
月光洒在土路上,像铺了层银霜。陈知远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脚步坚定又轻快——他知道,离县城的舞台越来越近了,离那些藏在传统里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看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77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