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佛道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永明二年的秋阳带着金石般的质感,透过建初寺的银杏叶,在青砖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陶弘景站在寺门西侧的碑廊下,指尖无意识地着袖中青铜卦盘的边缘——自第十三章雷劈木事件后,这枚卦盘总在他靠近地脉枢纽时微微发烫,此刻也不例外。

"听说今日有西域高僧与茅山道长论辩。"叔父陶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还提着给主持的素斋,"你父亲在世时,最不喜这些争讼,说'道在医人,佛在度心,本就不是一把尺子量的'。"

弘景抬头望向寺内。建初寺是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所建,算来己有百五十年,大雄宝殿的鸱吻上积着层薄灰,却仍透着庄严。他想起第六章在废弃官衙见到的《星野分治图》,图中建康城的"佛气"与"道气"本是交织如锦,如今却因论辩生出些紧绷的意味——就像他腕间朱砂痣偶尔泛起的刺痛,那是气脉不畅的征兆。

殿内己聚了不少人。东首坐着几位僧人,为首的是西域来的鸠摩罗什弟子,法号智藏,袈裟上绣着细密的梵文;西首则是茅山派的道长王远知,鹤发童颜,手持拂尘,拂尘的丝绦上系着枚小小的青铜铃——弘景认得,那是第十二章陵园铜铃的形制,只是更小些。

论辩的焦点是《老子化胡经》。智藏法师正用略带生硬的汉话说道:"经载老子西出函谷,化身为佛,度化胡人。可佛陀生于周昭王时,老子生于周灵王时,前后相差数百年,如何化胡?"他顿了顿,指尖在案上的贝叶经上轻点,"此经显系后人伪托,意在贬佛扬道。"

王远知拂尘轻挥,案上的《道德经》突然自行翻开,书页无风自动:"法师只知纪年,不知'化身'之意。老子非血肉之躯,乃'道'之显化,周行不殆,何来时间束缚?就像这殿外的银杏,春生秋落,难道就不是同一棵树了?"

弘景站在人群后,指尖的青铜卦盘又烫了些。他看向大雄宝殿的佛龛,龛后是面斑驳的土墙,墙根处长着些苔藓——与第十一章地脉泄漏处的苔藓相似,只是颜色更暗。突然,他闻到一股异香,不是寺内常见的檀香,而是更清冽的旃檀香,像是从墙缝里渗出来的。

"香?"身旁有居士轻呼。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佛龛,只见土墙的裂缝中竟真的渗出些黑色的墨迹,墨迹顺着砖缝流淌,渐渐在墙上勾勒出文字的形状。

"是《老子化胡经》!"有人惊呼。墙上的墨迹越来越清晰,果然是《老子化胡经》的经文,但写到"老子西出"处,却与通行本全然不同:"老子西出,非化身为佛,乃与佛陀共坐灵山,论道七日。佛说'众生皆苦',老子言'道法自然',二理同源,如车之两轮。"

智藏法师的脸色变了。通行本《老子化胡经》多有贬佛之语,而墙上的文字却字字平和,甚至隐隐有"佛道同源"之意。他快步走到墙前,伸手去摸墨迹,指尖刚碰到墙面就猛地缩回——墨迹竟是温热的,像刚写上去一般。

王远知也愣住了。他拂尘上的铜铃突然轻响,铃音与弘景袖中卦盘的震颤隐隐相合。"这......"他看向墙上的文字,"贫道自幼读《化胡经》,从未见过此篇。"

弘景悄悄拿出青铜镜,镜面映向土墙。镜中没有土墙,只有片虚空,虚空中有两道影子对坐,一道穿道袍,一道披袈裟,中间悬浮着"道"与"佛"二字,二字的笔画相互缠绕,最终融成一个"一"字。他心中一动,想起第七章葛洪残念"丹炉非炉,天地为鼎"——或许教义之争,本就是人为的"炉",而真正的"道",原是天地间那无形的"鼎"。

"诸位请看。"弘景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殿内安静下来。他指着墙上"二理同源"西字,"经文中'车之两轮'说得好。车要前行,需两轮协调,若只争一轮优劣,车如何行?"他抬手轻叩墙面,墙内传来空洞的回响,"这墙后怕是有地宫,墨迹应是地宫中的经文受潮渗出,只是不知为何偏偏今日显形。"

智藏法师沉吟片刻,合掌道:"小施主所言有理。佛法讲'和而不同',道教讲'容乃大',确实不该执于文字之争。"他看向王远知,"前日听闻道长弟子在疫区施药,贫僧愿遣寺中僧人相助,也算践行'二理同源'之意。"

王远知抚须而笑:"如此甚好。贫道明日就带弟子去建初寺旁设坛,你我各施所长。"

殿内的紧绷之气渐渐散去。弘景却没动,他的青铜镜仍映着土墙,镜中的虚空里,两道影子渐渐清晰——竟是葛洪与鸠摩罗什。葛洪抬手,虚空中浮现出"医人"二字;鸠摩罗什颔首,浮现出"度心"二字,二字合在一起,正是"救人"。

"原来如此。"弘景喃喃道。他想起父亲常说的"道在医人,佛在度心",父亲或许早就知道,所谓佛道,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救治乱世的两种"药"。就像他第十章血化的水晶珠,内封的道经文字里,其实也藏着"慈悲"二字。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殿内,墙上的墨迹渐渐变淡,最终隐入砖缝,只留下淡淡的水痕。弘景跟着人群走出大殿,袖中的青铜卦盘不再发烫,反而透出一丝温润的凉意——像是地脉的气流转畅了。

"你刚才那番话,倒像个老修行。"叔父笑着拍他的肩,"只是那墙后真有地宫?"

弘景摇头:"我不知道。但有没有地宫不重要,重要的是众人信了'二理同源'。"他看向寺外的街道,有僧人正帮着道士修补漏雨的屋檐,"就像这雨,落在道冠上,也落在僧帽上,本就没分别。"

归途中,弘景路过第六章发现浑天仪的废弃官衙。官衙的墙根处,竟也长出了些暗绿色的苔藓,与建初寺墙根的一模一样。他用青铜镜照去,镜中苔藓下,有细小的金色脉络在流动——那是地脉的气,正顺着刚才佛道和解的契机,缓缓修复着被争论阻塞的"气脉"。

夜里,弘景在灯下整理今日所见。他在《山水龙脉考》的空白处写下:"佛道如地脉之二支,争则脉塞,和则气通。"笔尖刚落,书页突然发光,光照在青铜卦盘上,卦盘的"巽"卦(对应"入"与"通")竟自动旋转,指向建初寺的方向。

乳母端来安神汤,见他案上的卦盘旋转,轻声道:"你父亲留下的那卷《杂记》里说,建初寺是谢安所建,地基下埋着'和同符'。"弘景忙找出《杂记》,果然在残页中看到:"建元二年,谢安埋'和同符'于建初寺地宫,符上刻'佛道共护江南'。"

建元二年,正是齐高帝萧道成开国的第二年,也是第十三章青铜卦盘被埋下的年份。弘景突然明白,葛洪的卦盘与谢安的和同符,原是分别镇着"道脉"与"佛脉",而今日的墨迹显形,怕是两种力量感应到乱世将至,在提醒世人:唯有同心,才能护得江南安宁。

三更天时,弘景被窗外的声响惊醒。他走到院中,看见建初寺的方向有金光与佛光交织,像两条游龙在夜空盘旋。他拿出青铜镜,镜中映出建初寺地宫的景象:地宫中果然有块石碑,碑上刻着《老子化胡经》的佚文,碑座下压着枚玉符,符上"和同"二字正发出温润的光。

"原来不是受潮渗出。"弘景恍然。是地脉中的气流转畅,催动玉符发光,才让碑上的经文透过土墙显形。就像他丹田的金光,只有气脉通畅时,才能映照出脏腑中的生机。

次日清晨,弘景再次来到建初寺。寺外果然搭起了两个坛,道士在左施药,僧人在右诵经,求药的百姓排着长队,没人再提昨日的论辩。他走到碑廊下,昨日显文的土墙前,有个小沙弥正在扫地,沙弥的扫帚碰到墙根,竟扫出片小小的琉璃碎片——碎片的颜色,与第一章乳母所说的"梦吞琉璃"一模一样。

弘景捡起琉璃碎片,碎片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光中隐约有"和同"二字。他突然想起第十章高热时,身体透明可见脏腑中的金光——或许所谓"琉璃胎",并非指肉身如琉璃,而是指那颗能容下佛道、能映出众生的"心",如琉璃般通透,却又比琉璃更坚韧。

归途中,他袖中的青铜卦盘轻轻震颤,卦盘上的"乾"卦(对应"天"与"健")与"坤"卦(对应"地"与"顺")同时亮起。弘景知道,这是天地在回应他的感悟:所谓得道,不是执于一家之理,而是像天地般包容,像地脉般流转,既能医人,也能度心,最终在乱世中,撑起一片让众生喘息的"和同"之地。

秋风再次吹过银杏叶,地上的光斑流动如河。弘景握紧手中的琉璃碎片,碎片的凉意与丹田的金光交融,竟让他隐约看到二十年后的景象:茅山的道观旁,建起了小小的佛龛,道童与沙弥一起采药,晨钟与道乐相互应和,像极了今日建初寺外那两道交织的光。他知道,这场佛道之争的化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开始于他掌心这枚小小的琉璃碎片,开始于那句"二理同源",最终将在他未来的岁月里,长成庇佑众生的"和同"之林。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