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孝经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爱吃茄子卷的黛妮”推荐阅读《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建元西年的秋风带着碎冰碴子刮过秣陵城,陶弘景裹着麻衣站在父亲的灵前,香炉里的艾草灰积了半寸厚。陶贞宝是上月走的,殁于一场突来的时疫,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指节抵着他掌心那颗星状印记,只来得及说"守好......丹房",便咽了气。

守孝的草庐搭在老宅西院,除了一张竹榻、一副笔墨,就只有父亲留下的百卷空白竹简。按礼制,他得用朱砂抄写《孝经》,一日一卷,以尽三年孝道。可今日摊开竹简时,他发现砚台里的墨汁有些异样——昨夜研磨的朱砂墨,竟泛着层淡淡的血光。

"许是朱砂放久了。"他自语着,用狼毫蘸了墨。笔尖刚触到竹简,墨汁突然顺着竹纹渗开,红得刺眼,真真切切成了血的颜色。他手一抖,一滴墨落在案上,竟像活物般蜷了蜷,化作条细小的血线,钻进竹简的缝隙里。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撞在窗棂上,像有人在叩门。陶弘景想起三年前父亲炼五石散时,自己呕吐物凝成的卦象;想起谢氏别院残碑上会游走的影子;想起高热时透明的皮肉下,那些金光流动的脉络。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继续往下写。

血字落在竹简上,竟微微发烫。他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竹面便渗出细汗般的水珠;写"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血字突然亮了亮,映得他指尖也泛着红。写到第三卷末尾,天己擦黑,他吹燃油灯,忽见灯影里的竹简在动——那些血字竟从竹面上浮起来,在光晕中组成个小小的"贞"字,是父亲的名。

陶弘景猛地合上书卷,胸口堵得发慌。他走到灵前,看着父亲的牌位,突然发现牌位底座积着层薄薄的灰,灰的形状竟和昨夜砚台里的墨痕一模一样。"阿父,是你吗?"他轻声问,指尖刚碰到牌位,牌面突然沁出点湿气,像人出的汗。

后半夜,他被冻醒了。竹榻旁的砚台不知何时结了层薄冰,冰里裹着些细碎的光。他借着月光细看,倒抽了口冷气——冰层里竟有无数个小人,披甲持戈,在方寸砚台里厮杀。骑兵踩着冰面冲锋,步兵举着盾牌列阵,连旗帜上的"宋"字都清晰可见。

这是......元徽二年的京口之战?他想起父亲曾说过,那场仗打得惨烈,尸身堵了半条长江。他伸手去触冰面,指尖刚碰到,冰层突然裂了,那些小人像碎玉般散开来,化作点点荧光,钻进他的袖管。

接下来的三个月,每夜子时,砚台都会凝结露珠,露珠里总有不同的战场。有时是淝水之战的草木皆兵,有时是元嘉北伐的狼烟,最清晰的一次,他看见个穿白袍的将军横刀立马,面容竟和父亲有七分像。"那是谢玄。"次日他翻《晋书》,见谢玄画像时,突然明白——父亲的先祖,原是谢安的族人。

血写的《孝经》积到三十卷时,草庐外的梅树开了花。有夜他抄到"丧尽礼,祭尽诚",忽闻窗外有响动。撩开竹帘一看,只见月光下站着个青衣人,背对着他,正往梅树梢上挂什么。他追出去,人却不见了,只有枝梅花落在地上,花瓣上沾着点朱砂——正是他抄写用的那种。

他拾起梅花,发现花芯里裹着片玉屑。凑到灯前看,玉屑竟慢慢化了,在掌心凝成个"医"字。这年冬天,邻村闹疫,他按父亲留下的医书配药,竟真救了几个人。有个濒死的老妪拉着他的手说:"夜里见个穿麻衣的后生,给我喂了片梅瓣,醒来就好多了。"

守孝的日子像漏壶里的水,慢得能数清滴数。血书的《孝经》堆满了半间草庐,每卷竹简都泛着温润的光,像浸过血的玉。有次他生病发烧,梦见那些竹简活了过来,在地上排成长龙,龙头对着秣陵城的方向。

第三年清明,是守孝期满的日子。陶弘景把百卷《孝经》搬到院中晾晒,自己坐在门槛上翻父亲的《丹经》抄本。风突然大了,卷起地上的竹简,他慌忙去捡,却见那些竹简在空中打着旋,竟自动排列起来。

先是三卷组成"吴"字,接着五卷连成"会稽",最奇的是,七十卷竹简铺在地上,恰好是秣陵城的轮廓——朱雀航的位置是卷"感应章",玄武湖的地方落着卷"事君章",连父亲当年炼丹的丹房位置,都正好压着卷"三才章"。

他站在竹简拼成的地图中央,突然觉得掌心的星印发烫。抬头时,看见西天上有朵云飘着,像只展翅的鹤。云影落在竹简上,那些血字竟顺着云影的轨迹流动,在"丹阳郡"的位置聚成个小小的光点——正是茅山的方向。

"阿父,我懂了。"他对着云影轻声说。三年前父亲临终的嘱托,不是让他守着丹房,是让他守着这方土地的脉。血写的孝经,不是写给死人看的,是写给活人的——立身行道,不是独善其身,是要像这竹简铺成的疆域,把一人的孝,变成万家的安。

傍晚收竹简时,他发现最底下压着片玉圭。正是三年前秣陵火里那片,不知何时被人放在了草庐。玉圭上的云纹里,竟渗出些血珠,滴在"孝经图"的长江位置,顺着竹简的纹路,慢慢漫过了整个秣陵城。

这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座高山上,脚下是连绵的山脉,像条活龙。有个穿绛袍的老者从云里走来,正是葛洪。"你的炉,快成了。"葛洪指着他的心口,那里有团金光在跳,"只是切记,炉里不能只有血,还得有苍生的泪。"

醒来时,天己亮了。草庐外的梅树又开了花,这次开的是白花,像堆雪。他摸了摸案上的百卷《孝经》,竹简竟轻了许多,仿佛三年的时光和血,都被它们吸了去。远处的鸡鸣声里,他听见丹房的方向传来轻微的响动——是父亲留下的丹炉,不知何时自己转了起来。

陶弘景走到丹房,见炉盖半开着,里面没有丹药,只有片紫芝,芝柄上沾着点血痕,和他血写的《孝经》一个颜色。炉壁上,不知被谁刻了行小字:"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笔迹苍劲,竟有几分像父亲的字。

他把紫芝收好,转身望向院中那片竹简铺成的疆域。阳光照在血字上,泛着琉璃般的光。他知道,守孝的日子结束了,但有些事,才刚刚开始。就像那些自动排列的竹简,个人的命运,原是和这天下的脉络,紧紧缠在一起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