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 九嶷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建元西年的暮春带着料峭的寒意,陶弘景踩着草庐外新生的青苔走出西院时,百卷血写《孝经》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红。那些自动排列成疆域图的竹简昨夜又动了,"湘州"方位的竹简齐齐转向西南,竹面的血字渗出水珠,在案上积成弯小小的月牙。

"该去见嵇先生了。"他摸着袖中那片梅瓣化成的玉屑,掌心的星状印记微微发烫。父亲生前常说,会稽嵇氏的琴音里藏着晋人的风骨,若有机缘,该让他去学《广陵散》——那曲子断了百年,唯有嵇元荣还藏着半卷残谱。

从秣陵到会稽的路走了七日。渡钱塘江时,艄公指着江心的雾说:"这几日怪得很,雾里总有人弹琴。"陶弘景掀开船帘,果然听见雾中飘来琴音,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流水潺潺,到最急处突然断了,像被人硬生生掐住了弦。"是《广陵散》的'刺韩'段。"他心头一动,去年守孝时砚台露珠里的战场幻影,竟与这琴音的节奏隐隐相合。

嵇元荣的居所藏在若耶溪深处,竹篱围着三间茅屋,檐下挂着数十张琴,风一吹,弦音相和,像无数个细小的泉眼在吐水。老道人开门时,陶弘景看见他鬓角的白发里缠着根银丝,竟是琴弦的材质。"你父亲托梦了。"嵇元荣不等他开口,引着他往堂屋走,"说你今日会来,让我把这残谱给你。"

堂屋正中摆着张桐木琴,琴身泛着琥珀色的光,像浸过百年的桐油。"这是蔡邕的'焦尾'?"陶弘景指尖刚碰到琴面,突然觉得掌心的星印烫了一下——琴底的断纹里,竟藏着点朱砂色,与他抄写《孝经》的朱砂一模一样。

"是仿品。"嵇元荣笑了,指节叩了叩琴身,"真迹在永嘉之乱时沉了江。但这张琴的木胎,是从蔡邕当年烧桐的灶台里刨出来的。"他取过案上的素笺,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广陵散》残谱,"只剩'取韩' '烈妇' '含志'三段了,后面的'冲冠' '投剑',连我也没见过。"

陶弘景正欲细看,嵇元荣己坐在琴前,指尖轻挑宫弦。第一声琴音落时,窗外的竹影突然凝住了,竹叶上的露珠悬在半空,像无数颗透明的珠子。到"烈妇"段,琴音渐急,陶弘景看见案上的茶水在碗里起了波纹,竟顺着琴音的节奏凝成小小的漩涡。

"这段是讲聂政刺韩傀前,其母自缢的事。"嵇元荣的指尖在弦上翻飞,"世人都说《广陵散》是杀伐曲,却不知最烈的杀伐里,藏着最柔的孝。"话音未落,"嘣"的一声脆响,第三根弦突然断了。

断弦在空中划了道银弧,没有落地,反而像有股无形的力牵引着,慢慢舒展、弯曲。陶弘景睁大眼睛——那弦竟在案上结成了八卦阵图,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齐齐指向西南,卦心的位置,正好对着墙上挂的《禹贡》图中"九嶷山"的方位。

"这......"嵇元荣捋着胡须的手停住了,"百年了,这琴从不断弦。"他俯身细看卦象,突然指着离卦的位置,"这里的纹不对,像被人补过。"陶弘景凑过去,果然见弦上有个极细的结,结里裹着点青色的粉末——是他在葛洪梦里见过的丹砂。

当晚陶弘景宿在茅屋西偏房。夜半被冻醒时,听见院中有琴音。披衣出去,只见月光下,他带来的旧琴"崩霆"正立在竹篱边,琴身泛着淡淡的青光。那琴是父亲留给他的,据说是前朝沈约的旧物,琴尾刻着"崩霆"二字,因常年不弹,漆皮都裂了。

此刻"崩霆"的弦竟在自鸣,不是《广陵散》的调子,倒像远古的歌谣,咿咿呀呀,听得人心里发酸。陶弘景走近了,见琴身的漆纹正在慢慢裂开,裂纹顺着琴腹的弧线蔓延,最后在琴尾"崩霆"二字下方,裂出三个清晰的字:舜葬处。

他伸手去触那字,指尖刚碰到琴面,突然觉得脚下的土地在动。低头看时,竹篱下的泥土正顺着琴音的节奏起伏,竟在地上结成了个小小的坟茔形状。坟前的青草里,冒出颗小小的玉琮,琮上刻着"虞"字——是舜帝的姓氏。

"先生!"他转身喊嵇元荣,却见老道人站在廊下,手里拿着张泛黄的纸,"这是你父亲托人捎来的,说等你见了九嶷的征兆,再给你。"陶弘景接过纸,借着月光看,是父亲的笔迹:"舜葬九嶷,藏有河图。昔年葛稚川曾往寻之,未果。汝骨相有虞土气,或能成此缘。"

"虞土气?"他摸了摸眉心,想起谢氏别院铜镜里的紫痕,那位置正好对应茅山,而茅山的地脉,据说正是从九嶷山延伸而来的。"嵇先生,九嶷山真有舜帝的墓?"

嵇元荣叹了口气,指着"崩霆"琴:"这琴原是舜帝时的'龙吟'琴改的。永嘉年间,有个渔人在湘水捞起具棺木,棺里没有尸身,只有这张琴和半卷《舜典》。琴腹里刻着'九嶷藏真'西字,只是没人懂是什么意思。"他抬头望向西南方的天空,"今夜的星象也怪,箕星偏了位,像是在指引什么。"

陶弘景顺着他的目光看,果然见西南天空有颗星特别亮,光芒里带着点红,像血写《孝经》的颜色。他突然想起守孝时砚台里的战场幻影,那些幻影的背景,似乎总有座模糊的山,山形与《禹贡》图里的九嶷山隐隐相合。

后半夜,他梦见自己站在片竹林里。有个穿葛布衫的老者正坐在石上弹琴,琴音里有流水声、鸟鸣声,还有人在低声吟唱《南风歌》。"你来了。"老者回头,面容竟与嵇元荣有几分像,"这琴音,你能懂吗?"

"是《南风》?"陶弘景问。

"是,也不是。"老者笑了,指尖在弦上一点,琴音突然化作无数只白鹤,往西南飞去,"这是天地的琴音。舜帝葬九嶷,不是埋了尸身,是埋了天地的琴谱。你看那山,"他指了指远处的峰峦,九座山峰在云里浮着,像九根琴弦,"左为日,右为月,中为天地之心,这不就是张天然的琴?"

陶弘景正欲再问,突然听见鸡叫。睁眼时,天己微亮,"崩霆"琴还立在竹篱边,只是琴尾的"舜葬处"三字己淡了许多,像被露水打湿过。案上父亲的字条旁,多了片青色的竹叶,叶尖沾着点泥土——是九嶷山特有的红壤。

离开会稽时,嵇元荣把《广陵散》残谱给了他。"这曲子,断的不是弦,是缘。"老道人拍着他的肩,"你去九嶷山,或许能续上这缘。但切记,琴是心声,不是杀伐的工具。"他指了指陶弘景的袖袋,"你父亲还说,若见了玉琮,就把这个给你。"

陶弘景伸手入袖,摸出个小小的木盒。打开一看,是枚青铜卦针,针身上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这是......"

"是郭璞当年寻龙脉用的。"嵇元荣望着远处的若耶溪,"你父亲说,秣陵的地脉被坏了,但九嶷山的脉还在。那脉,是天地的正气,能救苍生于水火。"

船行至钱塘江时,陶弘景把青铜卦针放在船头。针突然自己转了起来,针尖首指西南。他翻开《禹贡》图,在九嶷山的位置轻轻一点,图上的江水竟顺着指尖的方向流动起来,在"苍梧"二字处积成个小小的漩涡——正是舜帝葬地的古称。

夜里,他梦见"崩霆"琴在九嶷山的瀑布下自鸣,琴音化作无数条小溪,顺着山涧往下流,流过的地方,枯木发芽,荒田生禾。醒来时,发现袖中的竹叶绿得发亮,叶尖的红壤里,竟长出了颗小小的芝草,芝盖像片微型的琴面,泛着琉璃般的光。

他知道,这趟九嶷山之行,不是为了寻舜帝的墓,也不是为了续《广陵散》的谱。父亲和嵇先生说的"缘",是天地的琴缘,是道在山川间的回响。就像"崩霆"琴自鸣的声音,不是为了让人听,是为了让人懂——懂山川为琴,天地为弦,而人心,正是那拨动弦的指尖。

船过洞庭湖时,他把《广陵散》残谱铺在船头。风一吹,谱纸竟自己翻页,空白的地方慢慢浮现出字迹,是"冲冠"段的曲谱。他抬头望向西南方的天空,那颗亮星还在,光芒里似乎有琴音在流动,像在说:路还长,弦未断。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