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二十三年的孟冬,茅山的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陶弘景刚将《雷法秘要》的注解刻完,院外突然传来一阵闷响,不是落雪的簌簌声,是从地底深处传来的震颤,像有巨兽在山脉之下翻身。他握着刻刀的手一顿,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峦——往日青黛色的山脊,此刻竟泛着淡淡的白光,像是被一层薄冰裹住,却又透着股奇异的暖意。
“师父,地在动!”陆逸之跌跌撞撞地跑进来,脸色发白,“后山的山洞裂开了,里面有光!”
陶弘景放下刻刀,抓起案上的青铜镜,快步往后山走去。越靠近山洞,震颤越明显,脚下的积雪簌簌往下陷,露出的泥土竟冒着热气。到了洞口,他才看清,原本仅容一人通过的山洞,此刻裂成了丈宽的口子,里面泛着橙红色的光,像有火焰在燃烧,却没有丝毫灼热感,反而带着股温润的气息,顺着洞口往外飘。
“这光...怎么不烫?”陆逸之躲在陶弘景身后,伸手试探了一下,惊得缩回手,“反而暖暖的,像晒太阳!”
陶弘景举起青铜镜,镜面映出洞口的光,竟化作了一条蜿蜒的巨龙虚影,龙身覆盖着鳞片,双目闭着,像是在沉睡。他想起《山海经》里的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难道这山洞里,藏着烛龙的遗骸?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山洞。洞内的光更亮了,照亮了满地的碎石,正中央躺着一根丈长的兽骨,骨身泛着橙红色的光,上面刻满了古老的文字,像是天然形成的,又像是有人用刀刻上去的。兽骨的形状很奇特,不是普通的兽骨,更像是龙的脊椎,每一节都透着股威严的气息。
陶弘景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兽骨。刚一碰到,兽骨上的文字突然亮了起来,化作一道道金光,钻进了他的脑子里。瞬间,无数关于“呼吸”的法门涌了进来——不是寻常的吐纳,是像烛龙一样,一呼一吸间能牵动天地之气,呼为夏,吸为冬,息为风。这些法门组合在一起,竟是一篇完整的功法,标题是《烛龙吐息法》。
“师父,您没事吧?”陆逸之见陶弘景半天没动静,也跟着走进来,却看见陶弘景闭着眼睛,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像是在领悟什么。
陶弘景缓缓睁开眼,手里握着一块从兽骨上脱落的碎骨,碎骨上的文字还在闪烁。“这是烛龙的遗骨,上面刻着《烛龙吐息法》。”他站起身,感受着体内的气息,竟比往常顺畅了许多,“修习此法,能以呼吸牵动天气,或许能用来调节气候,帮百姓渡过寒冬。”
陆逸之瞪大了眼睛:“以呼吸牵动天气?那师父岂不是能呼风唤雨了?”
陶弘景点点头,又摇摇头:“是牵动,不是控制。烛龙的息,是顺应天地,不是逆天而行。我们修习此法,也该顺着天地的规律,不能强行改变气候。”他想起之前修习雷法时引来的警告碑,心里更加谨慎——无论是雷法还是吐息法,都该用在正途,顺应天道,才能不遭天谴。
接下来的几日,陶弘景每天都在山洞里修习《烛龙吐息法》。刚开始,他只能感受到体内的气息与天地之气相连,一呼一吸间,能让身边的积雪融化一点;到了第三日,他深吸一口气,山洞外竟刮起了一阵暖风,吹得山下的积雪融化了不少,露出了地里的麦苗;到了第七日,他坐在洞口吐纳,一呼一吸间,天空竟飘起了细雨,不是冰冷的雪,是带着暖意的雨,落在麦田里,滋润着幼苗。
“师父,您看!”陆逸之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株麦苗,“这雨下得好,麦苗都醒了!往年这时候,麦苗早就被冻坏了,今年有您在,肯定能有好收成!”
陶弘景却皱起了眉头。他刚才修习吐息法时,明显感觉到体内的气息有些紊乱,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干扰他。而且,山洞外的雨下得越来越大,竟慢慢变成了雾,顺着洞口往里飘,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山洞,连兽骨的光都被遮住了。
“不对劲。”陶弘景站起身,走出山洞。洞外的雾更浓了,能见度不足三尺,远处的山峦完全被雾遮住,连声音都像是被雾吸收了,只剩下雨丝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他深吸一口气,试图用《烛龙吐息法》驱散雾气,却发现体内的气息像是被雾缠住了,怎么也调动不起来。
“这雾...怎么散不了?”陆逸之也跟着出来,伸手摸了摸雾,“还带着点甜味,像蜜水!”
陶弘景凑近雾,闻了闻,确实有股淡淡的甜味,却不是蜜水的甜,是像烛龙遗骨上的气息,温润中带着股古老的味道。他突然意识到,作者“爱吃茄子卷的黛妮”推荐阅读《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这雾不是普通的雾,是《烛龙吐息法》引出来的,是烛龙的“息”化成的。他之前修习时,没有完全领悟功法的精髓,强行牵动天地之气,才让雾越聚越浓,散不出去。
“是我操之过急了。”陶弘景叹了口气,重新闭上眼睛,按照《烛龙吐息法》的法门,慢慢调整呼吸。这次,他不再强行牵动天地之气,而是顺着雾气的流动,慢慢引导体内的气息与雾气融合。很快,他感觉到体内的气息顺畅了许多,雾气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浓稠,开始慢慢流动起来。
可雾气并没有散去,反而像有了生命,顺着茅山的山脉流动,将整个茅山都笼罩了起来。山下的村民们见茅山被雾笼罩,都以为是神仙显灵,纷纷上山祈福,却被雾气挡住了去路,只能在山脚下跪拜。
“师父,村民们都在山脚下祈福,我们要不要出去解释一下?”陆逸之有些着急,“再这样下去,他们怕是要一首在山脚下等。”
陶弘景摇摇头:“这雾是烛龙的息,能滋养万物,也能净化邪气。让它多留几日,或许能帮茅山清除些潜藏的灾祸。”他想起之前在江脉图上见到的怨气,想起盗匪们留下的邪气,这雾或许能将这些东西都净化掉,让茅山成为真正的净土。
接下来的七日,茅山一首被雾笼罩着。奇怪的是,雾虽然浓,却没有影响山上的植物,反而让草木长得更加茂盛,连冬天本该枯萎的花,都开出了小小的花苞。山下的村民们也发现,雾虽然没散,却带来了好处——地里的麦苗长得更快了,家里的病人喝了雾水,病情也减轻了不少。
第七日清晨,陶弘景正在山洞里修习《烛龙吐息法》,突然感觉到体内的气息与烛龙遗骨的气息完全融合了。他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山洞外的雾突然开始流动起来,像潮水一样,顺着山脉往远处飘,最后汇聚成一条巨龙的形状,在茅山的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慢慢散去,露出了晴朗的天空。
“雾散了!”陆逸之兴奋地跑进来,“师父,您看,天放晴了!”
陶弘景走出山洞,望着晴朗的天空,心里一片平静。他知道,《烛龙吐息法》不仅是一种功法,更是一种顺应天地的智慧——天地有自己的规律,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行改变,而是顺应规律,用自己的力量,帮天地恢复平衡,帮百姓渡过难关。
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碎骨,碎骨上的文字己经不再闪烁,变得和普通的骨头一样,却依然透着股温润的气息。他将碎骨放回兽骨上,对着兽骨作了个揖:“多谢烛龙前辈传法,弘景定当用此法济世,不辜负您的馈赠。”
话音刚落,兽骨突然亮了一下,然后慢慢黯淡下去,最后恢复了普通兽骨的模样,不再发光。陶弘景知道,烛龙的“息”己经完全融入了茅山,融入了天地,而他,也领悟了《烛龙吐息法》的真谛。
回到道观后,陆逸之兴奋地向陶弘景讲述雾散后的景象:山下的村民们都在欢呼,说这雾是神仙降下的祥瑞,地里的麦苗长得比往年好,家里的病人也都好转了。还有些村民,特意上山来感谢陶弘景,却被陶弘景婉拒了——他知道,这不是他的功劳,是烛龙的馈赠,是天地的恩赐。
陶弘景坐在窗前,手里握着青铜镜,镜中映出茅山的景象,一片生机勃勃。他想起这些年的经历——从雷法到吐息法,从江脉图到烛龙遗骨,每一次的奇遇,都让他更加明白“得道”的真谛:不是追求长生不老,不是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顺应天地,帮助百姓,让这乱世多一点安稳,多一点希望。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陶弘景的身上,暖洋洋的。他深吸一口气,按照《烛龙吐息法》的法门,慢慢吐纳。体内的气息与天地之气相连,一呼一吸间,能感受到茅山的生机,能感受到百姓的喜悦。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他心怀仁心,顺应天道,就一定能走下去,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方天地,守护天下的百姓。
陆逸之端着茶水进来,递给陶弘景:“师父,您以后还会修习《烛龙吐息法》吗?”
陶弘景点点头,喝了口茶:“会,但只在需要的时候。”他望着窗外的麦苗,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天地给了我们馈赠,我们就要用它来回报天地,回报百姓。这才是我们道人的本分,也是‘得道’的真谛。”
陆逸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从陶弘景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和温暖。他知道,师父一定会用《烛龙吐息法》,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为这乱世,带来更多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