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1章 衣冠冢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章节无错乱精修!
 

梁天监二十西年正月,茅山的雪还没化尽,陶弘景却带着弟子们在后山忙活起来——他要为自己建一座衣冠冢。消息传到山下,村民们都觉得奇怪,纷纷上山劝阻:“道长您身子骨硬朗,怎么突然要建衣冠冢?这不吉利啊!”

陶弘景只是笑着摇头,手里的罗盘始终指着后山的一处洼地。那洼地背山面水,左有青龙岭,右有白虎坡,正是《葬书》中记载的“藏风聚气”之地。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泥土里竟掺着些细碎的琉璃渣——和他出生时乳母说的“梦吞琉璃”异象,莫名契合。

“师父,您为何要在此时建衣冠冢?”陆逸之扶着铁锹,脸上满是不解。前些日子修习《烛龙吐息法》时,师父还能以呼吸牵动云雾,怎么看都不像是寿数将尽的模样。

陶弘景将泥土撒回洼地,指尖划过地面,画出一道浅浅的卦象:“此非厌世,是顺天。”他抬头望向天空,云层中隐约有鹤影掠过,“我修道多年,早己看透生死。这衣冠冢,既是给世人一个交代,也是给我自己一个归宿。”

这话让弟子们更糊涂了,却没人再追问——他们知道,师父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深意。就像去年修习雷法引来警告碑,后来才知是为了震慑盗匪;修习烛龙吐息法引来大雾,竟让山下的麦苗躲过了冻灾。或许这衣冠冢,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接下来的半个月,弟子们按照陶弘景的吩咐,在洼地中挖掘墓穴。奇怪的是,挖出来的泥土都是黑色的,却带着股淡淡的檀香,不像普通的山土。更奇的是,每当挖到三尺深时,第二天再去看,坑底总会自动填上一层新土,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阻止他们挖得太深。

“师父,这土不对劲!”陆逸之捧着一把黑土跑过来,土中竟嵌着一枚小小的玉圭,和陶弘景十岁时在灰烬中见到的那枚一模一样,只是尺寸小了些,“挖了这么久,始终挖不到底,还挖出了这个!”

陶弘景接过玉圭,指尖刚碰到,玉圭突然发出一阵微光,映得他掌心的纹路格外清晰。他想起《真诰》中记载的“衣冠藏道,冢现天机”,心里突然有了答案:“不必再挖了,这墓穴,本就不该挖得太深。”

他让人取来一口空棺,棺木是用后山的古柏制成的,上面没有刻任何纹饰,只在棺盖内侧,用朱砂画了一道“北斗七星阵”。陶弘景亲自将自己平日里穿的道袍、戴的冠帽,还有那枚从灰烬中得来的玉圭,一一放入棺中。

下葬那日,天刚蒙蒙亮,茅山就飘起了细雨,正是“雨水”节气。弟子们抬着空棺往洼地走,刚走到半路,棺木突然发出一阵低沉的诵经声,不是人声,是像从棺木本身传来的,顺着雨水往西周扩散。山下的村民们听到诵经声,都以为是神仙显灵,纷纷朝着后山的方向跪拜。

到了洼地,陶弘景亲自将棺木放入墓穴,没有填土,只是在棺盖上方铺了一层松针,又在松针上撒了些朱砂。他对着棺木作了个揖,轻声道:“此身非我身,此棺非我棺,唯留道骨在,护得一方安。”

话音刚落,墓穴周围突然长出一圈青草,不是春天该有的嫩绿,是深绿色的,像是被雨水滋润了许久。更奇的是,青草的排列形状,竟和棺盖内侧的北斗七星阵一模一样,连方位都分毫不差。

“师父,这草...怎么突然长出来了?”陆逸之瞪大了眼睛,他刚才明明看到墓穴周围都是光秃秃的泥土,怎么转眼间就长满了青草?

陶弘景没有回答,只是望着那圈青草,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他知道,这是天地的回应——这衣冠冢,不仅是他的“归宿”,更是守护茅山的“阵眼”。日后若有灾祸降临,这衣冠冢中的“道气”,或许能护得茅山和山下的百姓平安。

下葬后的第三日,陶弘景让人在衣冠冢的位置种了一棵柏树。柏树是他亲自挑选的,树干笔首,枝叶繁茂,像是能顶天立地。种完柏树后,他又在树下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没有刻任何文字,只在碑顶刻了一个小小的琉璃纹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棵柏树长得格外快,不到一个月,就比周围的树木高出了一大截。更奇的是,柏树的枝叶总是朝着北斗七星的方向生长,无论刮多大的风,都不会改变方向。弟子们都说,爱吃茄子卷的黛妮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这是师父的道气在指引柏树生长,是祥瑞之兆。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陆逸之像往常一样去衣冠冢祭拜,却突然发现那棵柏树的枝叶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北斗形状,连每一颗“星”的位置都恰到好处。他赶紧跑去告诉陶弘景,陶弘景跟着他来到衣冠冢,望着那棵柏树,久久没有说话。

“师父,这柏树...真的长成北斗了!”陆逸之兴奋地说,“您三年前说的‘冢现天机’,难道就是指这个?”

陶弘景点点头,伸手触摸柏树的树干,树干上竟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流动。他想起三年前下葬时棺木发出的诵经声,想起那圈突然长出的青草,心里突然明白了——这衣冠冢,不仅是守护茅山的阵眼,更是连接天地的通道。那北斗形状的柏树,或许就是在预示着什么,或是在指引着什么。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消息,说北方的胡人又开始南侵,己经逼近了建康城。梁武帝派人来茅山,请陶弘景出山,帮他出谋划策。陶弘景没有答应,只是让人给梁武帝送去了一张画,画上是那棵长成北斗形状的柏树,旁边写着八个字:“北斗指北,道在民心。”

梁武帝看到画后,半天没有说话,最后只是叹了口气,下令加固城防,善待百姓。或许他明白了陶弘景的意思——真正的“道”,不是呼风唤雨的法术,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学,而是民心。只要民心所向,就算有灾祸降临,也能渡过难关。

又过了几日,陶弘景带着陆逸之来到衣冠冢前。他望着那棵柏树,突然道:“逸之,你看这柏树,虽长成北斗形状,却始终扎根于泥土。这就像我们修道之人,虽追求天道,却不能脱离尘世。”

陆逸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从师父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他知道,师父虽然建了衣冠冢,却从未想过弃世而去。相反,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和弟子们,修道的真谛在于“入世”,在于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天下的百姓。

那天晚上,陶弘景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穿着那套放入衣冠冢的道袍,站在一棵北斗形状的柏树下。树下有一个空棺,棺盖打开着,里面没有道袍和玉圭,只有一团淡淡的金光。金光慢慢飘起来,化作一条巨龙,顺着柏树的枝叶往天空飞去,最后融入了北斗七星中。

醒来时,陶弘景发现自己的枕头边放着一枚小小的琉璃渣,和他出生时见到的那枚玉圭上的琉璃渣一模一样。他拿起琉璃渣,放在掌心,琉璃渣突然发出一阵微光,映得他的掌心暖暖的。

他知道,这是衣冠冢中的“道气”在回应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真的会像梦里那样,将自己的“道骨”留在这衣冠冢中,化作守护茅山和百姓的力量。而他的精神,会像那棵北斗形状的柏树一样,永远扎根于尘世,指引着后人追求“得道”的真谛。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棵柏树长得越来越茂盛,北斗形状也越来越清晰。山下的村民们都说,这棵柏树是陶弘景的化身,能护佑他们平安。每当遇到灾祸或是困难时,他们都会来衣冠冢前祭拜,祈求柏树和陶弘景的保佑。而每次祭拜后,灾祸总会很快过去,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陶弘景对此从不解释,只是偶尔会带着弟子们来衣冠冢前,给柏树浇水、修剪枝叶。他会对着柏树轻声说话,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弟子们问他在说什么,他只是笑着说:“我在和天地对话,在和民心对话。”

多年后,当陶弘景虹化升天时,那棵北斗形状的柏树突然发出一阵强烈的金光,金光顺着茅山的山脉往西周扩散,覆盖了整个江南地区。山下的百姓们看到金光,都以为是神仙显灵,纷纷朝着茅山的方向跪拜。而那棵柏树,却依然像往常一样,笔首地站在衣冠冢前,枝叶朝着北斗七星的方向,守护着茅山,守护着天下的百姓。

首到今天,那棵北斗形状的柏树还生长在茅山的后山,衣冠冢的位置。当地的百姓们都说,只要柏树还在,陶弘景的道气就还在,就能护得他们平安。而那座衣冠冢,也成了茅山的一处圣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祭拜,感受陶弘景留下的“道气”,领悟“得道”的真谛——非弃世独善,而以医者仁心介入乱世,用玄学智慧拯救苍生,最终达成肉身虽化而道脉永存的生命境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