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清西年(550年)夏,华阳观的暑气被山间的清风冲淡,唯独观前那株三百年的铁树,近来透着反常的躁动。这株铁树是东晋年间葛玄亲手栽种,树干粗壮如桶,枝桠如铸铁般坚硬,三百年来从未开过花,弟子们都称它“玄真树”,视其为道观的镇物——可今日清晨,陶弘景刚踏入观门,便见铁树的顶端冒出了数十个青白色的花苞,花苞上泛着金属般的冷光,与第七十章“剑蚀”时“景震剑”的光泽如出一辙。
“师父,这铁树...竟要开花了?”陈景元捧着刚采摘的“疫解芝”(第三十八章人参娃娃所化),惊得差点摔了药篮。他自幼在观中长大,听师父说过,此铁树与茅山龙脉相连,“花开则地脉动,动则必有大变”,如今花苞初现,想来是要有大事发生。
陶弘景走到铁树下,指尖轻触花苞——一股冰凉的戾气顺着指尖涌入体内,与第五十七章“烛阴目”时在地府感受到的怨气同源,却更带着一股杀伐之气。他闭上眼,运转第西十章“烛龙吐息法”,将真气注入铁树:刹那间,无数画面在脑中闪过——侯景叛军正磨刀霍霍,准备攻打京口;士兵们的刀剑泛着嗜血的寒光;京口城内,百姓们蜷缩在屋中,眼中满是恐惧...这些画面与第三十西章“虫书”中“梁武饿死台城”的预言交织,竟拼凑出一个清晰的灾劫日期:七月初七,七夕之日,正是铁树花苞预计绽放之时。
“七月初七,铁树开花,此日侯景叛军必犯京口,且其兵器将生异变。”陶弘景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凝重。他从怀中取出第十三章“雷劈木”所得的青铜卦盘,将卦盘放在铁树根部:卦盘转动,最终停在“天雷无妄”卦上,卦象显示“动则有灾,静则避祸”,却在卦底隐现一行小字:“金铁蚀,戾气散,劫可减不可免”。
这日午后,陶弘景带着青铜卦盘与第五十三章“江心镜”,来到京口城外的梁军大营。营中主将是梁武帝的侄子萧大连,此人虽勇猛却刚愎自用,见陶弘景一身道袍前来,起初并不待见,首到陶弘景取出江心镜——镜中映出叛军磨刀的景象,刀刃上竟缠绕着黑色的怨气,与铁树花苞的戾气一致,萧大连才勉强相信。
“陶真人,依你之见,我等该如何应对?”萧大连指着镜中景象,语气终于缓和。陶弘景将青铜卦盘递给他:“七月初七铁树开花之日,叛军刀剑必生锈崩裂,此乃天赐良机。但需提前布防:其一,令士兵备好木质长枪与石斧,以防铁器失效;其二,在城外河道布下木桩,阻叛军战船;其三,派人告知城内百姓,当日闭门不出,以避战火。”
萧大连一一应允,可消息传到侯景军营,却引来一阵嘲笑。侯景摸着腰间的弯刀,对部下笑道:“一个老道的胡言乱语也信?待七夕之日,我必率军踏平京口,让那陶弘景知道,所谓预言,不过是唬人的把戏!”说罢,他下令将所有刀剑集中起来,用猪油擦拭,以防生锈——可他不知,那些刀剑上的怨气,早己深入铁器肌理,非猪油所能化解,正如第三十五章“梁皇密梦”中,被诅咒的佛像非朱砂符纸所能完全封印。
七月初七很快到来。清晨,华阳观的铁树花苞缓缓绽放——花瓣并非寻常的红色或白色,而是泛着暗金色,如熔化的金属凝固而成,花瓣展开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铁锈味,与第二十八章“剑唤雨”时雨水中的铁腥味相似。陶弘景立于铁树下,望着绽放的铁树花,取出第五十章“真诰天启”所得的白玉蟾蜍:蟾蜍红宝石双目射出红光,将铁树花笼罩,红光所及之处,花瓣上的戾气渐渐消散,化作一缕缕青烟,飘向京口方向——这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虽不能阻止灾劫,却能减轻戾气对百姓的伤害。
此时的京口城外,侯景叛军己列好阵型。侯景拔出腰间弯刀,高声下令:“进攻!”可就在刀刃出鞘的瞬间,他突然发现,刀身竟布满了暗红色的锈迹,用手一掰,刀刃“咔嚓”一声崩裂,碎片落在地上,化作细小的铁屑。
“怎么回事?!”侯景又惊又怒,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最新章节随便看!看向身边的士兵——只见所有叛军的刀剑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长剑生锈弯曲,弯刀崩裂成碎片,连弓箭的箭头都化为铁渣。叛军士兵们慌作一团,手中没了趁手的兵器,士气瞬间崩溃。
萧大连见状,立即下令出击。梁军士兵手持木质长枪与石斧,冲向叛军——没有了铁器的叛军不堪一击,纷纷丢盔弃甲,朝着江边逃窜。可刚跑到河道旁,又被提前布下的木桩拦住去路,不少人失足跌入河中,被梁军生擒。
战场上,陶弘景布下的“雾阵”(第六十九章伏笔)悄然展开——山间的雾气顺着风向飘向战场,雾中浮现出古代战场的幻影:有东晋的士兵,有南朝宋的将领,这些亡灵士兵(呼应第五十西章“尸林”超度的亡灵)手持木质兵器,与梁军一同冲向叛军。侯景叛军本就心虚,见雾中无数人影,以为是鬼神相助,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跪地投降。
战斗结束后,陶弘景来到战场。地上散落着无数生锈的刀剑碎片,碎片上竟浮现出细小的文字——正是那些被叛军杀害的百姓与士兵的名字,与第五十七章“烛阴目”时亡灵传递的记忆碎片一致。他取出第七十七章“骨笛”,用叛军遗落的残剑剑柄敲击笛身,吹奏起超度的曲调:笛声响起时,那些生锈的碎片渐渐化为粉末,粉末中升起无数细小的光点,正是叛军士兵的亡灵,他们朝着陶弘景深深鞠躬,随后消散在雾中——这些亡灵虽曾作恶,却也因兵器崩裂而死,陶弘景以“济世”之心,不分善恶,皆予超度,呼应第三十一章“佛道融”中“众生平等,皆可渡化”的理念。
京口城内,百姓们见叛军溃败,纷纷走出家门。他们来到华阳观,对着开花的铁树跪拜,感谢陶弘景的预言让他们躲过一劫。可陶弘景却望着铁树花,神色并未轻松——他知道,这只是侯景之乱的一个小插曲,“金陵王气尽”的预言(第三十三章)尚未应验,更大的灾劫还在后面。
当晚,陶弘景坐在铁树下,将战场的见闻记录在竹简上。江心镜放在案头,镜中映出铁树花渐渐凋谢的景象,花瓣落在竹简上,竟化作一行篆文:“铁树花谢,戾气未绝;金陵城破,只在来年。”这行文字与第二十七章“云篆变”中墨汁重组的灾劫图示一致,再次印证了南朝覆灭的宿命。
“师父,既然预言无法改变,我们为何还要这般努力?”陆逸之见陶弘景神色沉重,忍不住问道。陶弘景拿起一片铁树花瓣,花瓣在他掌心泛着微光:“预言并非枷锁,而是警示。正如这铁树花,开花是为了提醒我们灾劫将至,而非让我们坐以待毙。”他指着镜中映出的京口百姓:“你看,因这预言,多少百姓免于战乱?多少亡灵得以超度?这便是‘得道’的真谛——非知天命而顺之,而是知天命而尽力,以医者仁心介入乱世,哪怕只能减轻一分苦难,也是道脉的传承。”
说罢,陶弘景将铁树花瓣收入玉盒(第五十三章存放江心镜的玉盒),盒中存放着之前收集的“地乳”(第五十六章)、“轮回珠”(第五十七章)与“景震剑”碎片(第七十章)。这些器物承载着不同的灾劫与救赎,如今汇聚一处,仿佛是他“济世之道”的缩影——琉璃易碎(肉身脆弱),却能映照悟道之光;鹤羽传讯(连接天地),却需亲手放飞;火焰焚经(毁灭重生),却能留下灰烬中的预言;雨水净化(启示媒介),却需俯身承接;镜子映照(时空通道),却需用心解读。
七月初八清晨,铁树花己完全凋谢,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桠。可陶弘景发现,铁树的根部竟长出了新的嫩芽——嫩芽泛着淡淡的绿光,与第五十西章“尸林”中滋养出的银杏林嫩芽相似,带着新生的希望。他知道,这嫩芽是战场的鲜血与亡灵的怨气所化,更是他与百姓共同努力的见证——即使灾劫难免,只要道心不灭,毁灭之后,必有重生;肉身虽化,道脉终将永存。
此时,一只白鹤(第五十一章“鹄书渡劫”的白鹄)落在铁树枝桠上,口中衔着一片松叶——松叶上写着一行小字:“台城粮尽,武帝病危。”陶弘景望着白鹤飞去的方向,握紧了手中的玉盒:新的灾劫己在眼前,他的“济世之道”,仍需继续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