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稚川影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建元五年的春阳带着些微的燥意,陶弘景蹲在丹井旁时,指尖还留着浑天仪铜锈的凉意。这口井在老宅后院,据说是前朝葛洪炼丹时开凿的,井沿的青石板被历代汲水的绳索磨出深深的槽,像一道道凝固的年轮。前几日清理井台时,他在青苔下发现半块残碑,刻着"稚川炼丹处"——稚川正是葛洪的字。

此刻他怀里揣着那卷《星野分治图》,帛书被体温焐得温热,星纹却仍时不时发亮,尤其是北斗七星的位置,总像有水流在纹路上淌。昨夜整理父亲的丹房,在药柜最底层翻出个青布包,里面是本残破的《肘后备急方》,缺了"治瘴气"与"救急伤"两篇,扉页有父亲的批注:"稚川遗方,竟失其要,憾哉。"

日头升到正午,井台上的光斑晃得人眼晕。陶弘景靠着井栏打盹,恍惚间闻见股松烟香——不是寻常的墨香,倒像丹炉里烧出的味道。他睁开眼,见井旁站着个穿绛色道袍的老者,鹤发童颜,手里拎着个青布囊,正是父亲丹房里那类样式。

"你来了。"老者笑时眼角的皱纹像刻在石上的符,"这井里的水,三百年没烧开过了。"

"您是......"陶弘景起身时,发现自己竟站在片桃林里,不是老宅的后院。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青石板上,竟不沾尘,反而顺着石槽往井里飘。

"葛稚川。"老者把青布囊递给他,"你父亲托我给你带样东西。"囊里是卷竹简,展开来看,正是《肘后备急方》缺失的两篇,字迹苍劲,末尾还有行小字:"丹者,单也,唯精唯一,可救苍生。"

"丹炉非炉,天地为鼎。"陶弘景脱口而出,这是三年前昏迷时得的残念。

老者抚掌大笑:"你父亲果然没看错人。世人以为丹炉是铜铁所铸,却不知人身是小炉,天地是大炉。你看这井,"他指了指水面,井水竟在慢慢沸腾,"不是火煮水,是气蒸水。气从何来?从人心来,从地脉来。"

陶弘景低头看井水,水面映出的不是自己的脸,而是片连绵的山——茅山。山脚下有群流民,正顺着条金线往前走,金线的源头,是个穿青衣的道人,手里拿着的正是这卷竹简。

"那是......"

"是三十年后的你。"老者舀起瓢井水,水中突然浮起颗丹丸,金光流转,"这丸药,你暂且用不上。但这方子里的'气',你得懂。"他指着竹简上的"炼气"二字,"不是闭气,是通气——通天地之气,通万物之气,通黎民百姓的生机之气。"

瓢里的丹丸突然化作青烟,钻进陶弘景的袖中。他伸手去摸,触到片冰凉的玉——是秣陵火里那片玉圭,此刻圭上的云纹正渗出些金色的粉末,落在竹简上,原本模糊的字迹突然清晰起来,竟在"治瘴气"篇旁多出段注:"瘴者,障也,地脉不通则瘴生,疏导地脉,瘴自散。"

"地脉......"陶弘景想起《星野分治图》上的脉络,与这注文隐隐相合。

"你父亲当年总说,医人不如医地,医地不如医天。"老者往桃林深处走,身影渐渐淡了,"天医是什么?是顺应,不是强为。就像这井水,该沸时自沸,该静时自静。"话音落时,桃林突然消失,他仍靠在老宅的井栏上,日头己偏西。

怀里的青布囊还在,里面是那卷竹简,确是《肘后备急方》的失传篇章。他翻到最后,"丹者,单也"那句旁,有个小小的指印,与父亲留在丹房药柜上的指印分毫不差。井台上的光斑己移到东边,而井里的水,竟真的在冒热气。

"井水开了!"邻家的孩童扒着井栏喊。陶弘景俯身看,井水沸腾得越来越急,水珠溅在井沿的青石板上,竟凝成小小的霜花,霜花里有字:"七日后,镜出。"

接下来的三日,井水日夜沸腾,却不烫手,反而带着股暖意。周边的百姓都来围观,有个久病的老妪舀了瓢水喝下,咳嗽竟好了大半。陶弘景按竹简上的"炼气法诀"试着运气,指尖刚触到水面,沸腾的井水突然平静下来,水面浮出个清晰的星图,正是《星野分治图》里的北斗七星,勺柄正对着茅山的方向。

第五夜,月上中天时,他坐在井台边抄写那两篇失传方。墨迹刚落在纸上,突然发出微光,原本的医方文字竟慢慢扭曲、重组,最后变成段炼气口诀:"吸气如纳云,呼气如吐雾,云行则雨施,雾散则月明......"他顺着口诀调息,竟觉丹田处有股暖流在动,与井里的水汽隐隐呼应。

第七日清晨,井水突然不沸了。水面平静如镜,映出片云,云里有只鹤,正往井里坠。陶弘景伸手去接,指尖触到片冰凉的金属——是枚青铜镜,镜面蒙着层铜锈,镜背刻着"稚川遗鉴"西字。

他用井水擦拭镜面,锈迹慢慢褪去,镜中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葛洪炼丹的场景:丹炉不是铜铸的,而是用山石垒的,炉下没有火,只有股地气往上冒,炉里的药材竟在自行旋转,组成八卦的形状。突然,镜中的葛洪转过头,与他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口型像是在说:"炉在身,鼎在天。"

镜面突然泛起白雾,等雾散了,映出的仍是他自己的脸,但额间的紫痕比往日更亮,像颗小小的星。他摸了摸那紫痕,想起谢氏别院铜镜里的景象,三十年后茅山的轮廓,竟与此刻镜中紫痕的形状完全重合。

"原来如此。"他把铜镜揣进怀里,与玉圭、帛书放在一起。三件物事相触,竟发出细微的共鸣声,像琴弦在振动。他突然明白,父亲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物件,是把钥匙串——玉圭开地脉,帛书开星象,铜镜开古今,而串联它们的,正是葛洪所说的"气",是医者的仁心,是介入乱世的勇气。

午后,他带着铜镜去丹房,试着按炼气口诀调配丹药。往常需要三时辰才能炼出的"解毒散",今日只半个时辰就成了,药香里竟带着股桃香,与梦中桃林的味道一般无二。他把药分给邻村的病患,有个哑女服后,突然能说话了,第一句竟是:"多谢葛仙翁。"

夜里,他梦见葛洪站在茅山的丹井旁,手里拿着这面铜镜。"这镜不是照人,是照心。"葛洪把镜面对准长江的方向,镜中竟显出未来的景象:侯景之乱时,流民沿着他画的路线逃难,每到一处,地上就长出草药,正是《肘后备急方》里记载的救命药。

"道不是独善,是兼济。"葛洪的声音在梦里回荡,"你看这镜,能照古,能照今,能照未来,但最该照的,是眼下的苍生。"

醒来时,铜镜正放在案上,镜面映着窗棂,窗棂的影子在镜中慢慢扭曲,竟化作"济世"二字。陶弘景摸了摸镜面,冰凉的金属下似有暖流在动,像井里的水,像天地的气,像每个等待救助的生命的脉搏。

他知道,这面铜镜只是个开始。就像葛洪说的,丹炉不在别处,在自身;鼎器不在别处,在天地。而他要做的,就是以仁心为火,以医术为薪,在这乱世的大炉里,炼出能救苍生于水火的丹药——不是铅汞所成的丹,是贯通天地、连接古今的"道"之丹。

窗外的春阳正好,丹井的水又恢复了平静,只是井沿的青石板上,那些被绳索磨出的槽里,竟长出了小小的青草,草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无数面微型的铜镜,映着天,映着地,映着个即将踏上济世之路的青年的身影。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华阳悬解: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7EI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