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的日子定在三天后。连队给了他们这五天时间收拾行李、办理各种关系转移手续。这三天,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忙碌、喧嚣、以及无处不在的离愁别绪,充斥在知青点的每一个角落。
刘建军、张志宏、李卫红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与相熟战友的告别中,情绪高昂又带着伤感。他们互相在笔记本上留下赠言,约定日后通信,分享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忐忑。
苏念初这里则要安静许多。除了赵小萍和一些平日里还算友善的女知青,大多数人只是投来复杂的目光,或简单地说一句“恭喜”,便不再靠近。她与这个集体,似乎总隔着一层无形的膜。她也不甚在意,安静地整理着自己的行囊。
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那本包裹好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几本写满了笔记的笔记本,还有那份小心翼翼收藏起来的北大录取通知书——这就是她全部的家当,也是她通往新世界的全部资本。
她特意去了一趟仓房,那里曾是他们秘密复习的据点。如今只剩下冰冷的空气和堆积的杂物。她站了一会儿,仿佛还能闻到那时点燃的艾草味,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这里埋葬了一段艰苦却纯粹的奋斗时光。
她也去了一趟那片他们曾无数次劳作的黑土地。积雪覆盖之下,土地沉默着,却孕育着来年的生机。她抓了一把冰冷的黑土,在指尖捻开,感受那份粗粝与肥沃。这片土地,给予她苦难,也磨砺了她的筋骨与意志。她对其感情复杂,有逃离的渴望,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与留恋。
临走的前一晚,连队组织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 食堂难得地多做了两个菜,甚至还有一点廉价的薯干酒。指导员王振山讲了话,无非是些“不忘根本”、“好好学习”、“为连队争光”的套话,但语气比以往和缓了许多。
孙建国称病没有来。其他知青们聚在一起,唱歌、聊天、互相敬酒(以水代酒居多),气氛热闹却透着一种强撑的欢欣。刘建军喝多了几口白水,脸红脖子粗地大声说着豪言壮语。李卫红则安静地坐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神有些游离。
苏念初安静地坐在一边,小口吃着菜。顾庭书坐在另一桌,同样沉默,偶尔有人来敬酒,他便端起杯子抿一口,并不多言。
两人的目光曾在空气中短暂交汇,一触即分,都读懂了对方眼底那份不同于周遭喧嚣的沉静与了然。
欢送会散场时,夜己深。苏念初回到宿舍,发现枕头底下多了一个小小的、用干净手帕包着的东西。她打开一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七六:我成了文坛巨匠 是两只烤得焦黄的土豆,还带着余温,下面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是赵小萍歪歪扭扭的字迹:“念初,路上吃。到了北京好好的,别忘了我。”
一股热流猛地冲上苏念初的眼眶。她攥紧了那两只小小的土豆,感受着这份在黑土地上淬炼出的、最质朴温暖的情谊。
第二天清晨,天光未亮,寒气刺骨。 一辆破旧的解放卡车将载着他们五人前往县城的火车站。
行李被搬上车厢。前来送行的人不多,赵小萍红着眼睛,塞给苏念初一双自己织的毛线手套。指导员王振山也来了,挨个拍了拍他们的肩膀,最后对苏念初和顾庭书说了一句:“到了学校,好好学。”
顾庭书点了点头。苏念初轻声道:“谢谢指导员这些年的照顾。”
没有更多的言语,所有的恩怨、挣扎、汗水与荣光,都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之上。
引擎轰鸣,卡车缓缓启动。
苏念初站在车厢里,扶着冰冷的栏杆,望着渐渐远去的知青点——那些低矮的土坯房、冒着炊烟的烟囱、无边无际的雪野,以及在寒风中用力挥手的赵小萍的身影。
视线渐渐模糊。
再见了,北大荒。再见了,她的知青岁月。
卡车颠簸着驶上大路,寒风扑面,却吹不散心头的万千思绪。
刘建军、张志宏、李卫红似乎还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与新生的兴奋中,低声交谈着。
顾庭书独自站在车厢一角,望着车外飞速倒退的苍茫景色,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静,只是紧抿的唇角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苏念初收回目光,也望向远方。地平线上,一轮红日正挣扎着跃出,染红了东方的天际。
黑暗正在褪去,光明己然来临。
她的手掌在口袋里,紧紧攥着那枚北大校徽的图案——那是录取通知书里附带的,冰凉的金属触感,却仿佛蕴藏着滚烫的希望。
列车将载着她驶向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世界。
那里有巍峨的大学堂,有浩瀚的书海,有她梦寐以求的文学圣殿。
前路或许仍有坎坷,但她的脚步,将前所未有的坚定。
黑土地上的星火,终于要燎原而去。
她的文坛之光,即将在北京,悄然点亮。
车厢摇晃,迎着朝阳,驶向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7FG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