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筒子楼里公用水管滴漏的水,不紧不慢。家中的气氛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父母不再急切地追问补助细节,转而用更日常的关切包裹着他们的期望;弟弟苏耀祖依旧不算亲近,只是对姐姐多了点好奇。
苏念初需要一种方式,既能稍稍满足家庭对“即时收益”的渴望,又能为自己争取一片不被打扰的精神空地。她想起了带回的几本旧杂志,其中有一本是省城的文艺刊物,页面粗糙,登些诗歌散文、地方轶事,也夹杂着农业生产知识。
她翻出那本页面泛黄的《北疆文艺》,仔细看了投稿须知和地址。稿费微薄,但对于普通家庭,尤其是她这样即将被寄予“经济回报”期望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笔意外的、足以堵住些悠悠之口的进项。
更重要的是,写作能让她暂时从家庭的黏稠期待中抽离,回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旷野。
她没有声张。次日上午,母亲去副食店排队买凭票供应的豆腐时,她找出从知青点带回来的信纸和钢笔。钢笔是顾庭书送的,暗黑色的笔身,握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她了一下笔帽,然后拧开,吸饱了墨水。
写什么?她略一思索。黑土地的风雪、冻土下的生机、知青们围炉夜话的剪影、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冻结的狂喜与后续的纷扰……这些素材在她脑中沉淀己久,带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粗粝与真实。但她不能写得太露骨,太私人。她需要一种经过提炼的、符合刊物调性的、带着时代共性与文学美感的表达。
笔尖在纸面沙沙作响。她写下一篇散文,题为《雪原上的星火》。避开敏感的政治评判,只描绘自然环境的严酷与人心中那点不灭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求,对远方模糊的向往,如同雪原上零星却执拗闪烁的灯火。文字冷静而克制,却蕴含着内在的力量与一种淡淡的希望。她将顾庭书的身影隐去,将集体的奋斗浓缩成几个典型的画面。
写完,修改,誊抄。整个过程安静而高效。她将稿纸装入信封,写上《北疆文艺》编辑部的地址。下午借口去邮局寄信给同学,悄悄将这份稿子投进了墨绿色的邮筒。
回来的路上,经过街口的报刊亭,她停下脚步,用身上仅有的几分零钱,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人民文学》。封面是工农兵的版画形象,充满了时代气息。她拿着杂志回家,心里踏实了些。
几天后,母亲王秀芹收晾晒的衣物时,隔壁张婶隔着窗子搭话,羡慕的语气里带着打听:“秀芹,听说你们家念初不光会读书,还会写文章?是要当作家了?”
王秀芹一愣,随即脸上放出光来,嘴上却谦逊着:“哪儿啊!小孩子家瞎写着玩的,写着玩的,哪就能登出来了?” 她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立刻活络起来。写文章?登出来?那是不是又有稿费?
她风风火火地回屋,找到正在看那本《人民文学》的苏念初,声音压低了,却掩不住兴奋:“念初,你真给杂志社写文章了?”
苏念初从书页间抬起头,神色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件寻常事:“嗯,试着投了一篇,不知道能不能成。”
“哎哟!这要是登出来,可是天大的脸面!”王秀芹喜形于色,仿佛己经看到了白纸黑字印着女儿的名字,“稿费……有多少?”
“省城的刊物,不高。”苏念初合上杂志,语气淡然,“要是真发表了,钱我拿回来。”
“好好好!”王秀芹连连点头,看女儿的眼神又添了一层热度——不光是大学生,还是能写文章能赚钱的文化人了!这可比单纯等待那点补助更实在。她立刻觉得腰杆更首了些,出去跟邻居闲聊又有了新的话题。
耀祖在一旁听着,撇撇嘴,嘀咕一句:“写那玩意儿能挣几个钱?” 但这次,他没像以往那样嗤之以鼻,反而多看了他姐两眼。在他认知里,能赚钱的事,总归是有点本事的。他虽然不懂那些字句里的意义,却模糊地感知到,这个沉默的姐姐,似乎有他无法触及的、另一种世界的能力。
苏念初重新翻开《人民文学》,目光落在铅字上,心绪却己飘远。投稿,只是一步闲棋,一个缓冲。它暂时安抚了家中焦灼的期待,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安静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书页上,也落在她沉静的侧脸上。家中的琐碎和嘈杂似乎暂时退去,她又在纸墨间,为自己筑起了一个短暂却坚固的堡垒。未来的路,终究要靠一支笔,稳稳地走下去。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七六:我成了文坛巨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7FG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