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笔耕初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七六:我成了文坛巨匠 http://www.220book.com/book/7FG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七六:我成了文坛巨匠

夜幕早早地笼罩了北大荒。知青点宿舍里,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成了唯一的光源,灯芯噼啪作响,在墙壁上投下摇曳而模糊的人影。

白天的劳累让大多数人几乎头一沾枕头就陷入了沉沉的睡眠,鼾声比昨夜更甚。空气里弥漫着廉价雪花膏、汗味和煤油特有的混合气味。

苏念初却毫无睡意。

她蜷在炕梢,用被子把自己裹成一个密不透风的茧,只露出一只手和头部。枕头垫在腿上,权当书桌。那本《红旗》杂志和印着红色抬头的稿纸摊开在面前,旁边是那个写满了白天收集来的素材的小本子,以及那支短短的铅笔。

怎么写?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分寸感的任务。不能简单地罗列好人好事,那会变成流水账,苍白无力。更不能脱离当前的语境,去写那些真正刺痛灵魂却绝不可能被允许发表的东西。她需要在这个时代的框架内,找到一种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隐约传递出真实温度与力量的写法。

她反复翻阅着《红旗》上的文章,分析着它们的结构、语调和常用的修辞手法——那些铿锵有力的排比,那些高度概括的颂扬,那些与最新指示紧密挂钩的论述方式。这是这个时代的“语法”,她必须首先熟练运用它。

然后,她开始筛选白天的素材。

王大壮冒雪寻找军马的事迹,可以作为突出“不怕牺牲、忠于职责”的典型。

赵小萍照顾军属孙大娘,则能体现“军民鱼水情”和“雷锋精神”。

她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几个老知青在农闲时自发研究改良农具,虽然成效不大,但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劲头值得书写。

她决定以“青春在黑土地上闪光”为主题,将这几件小事串联起来。开头要扣准最新的政治风向,中间叙述事迹要具体、生动,最后升华到“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高度。

构思己定,她深吸一口气,就着昏黄如豆的灯光,落下了第一笔。

铅笔划过粗糙的稿纸,发出沙沙的轻响,与周围的鼾声交织在一起。

她写得很慢,字斟句酌。既要使用这个时代报刊上常见的宏大字眼,如“革命激情”、“炼红心”、“战天斗地”,又试图在细节处注入一丝真实感——比如描写王大壮找回马群时“眉毛胡子都结满了冰霜,几乎冻成了雪人”,写赵小萍“用她并不强壮的肩膀,一担一担地为军属挑去清泉般的温暖”。

这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而且必须在极窄的范围内跳出美感。

写了小半页,她停下来,揉了揉冻得发僵的手指,对着写好的文字微微蹙眉。总觉得还缺点什么……缺一点能真正打动人、让这篇稿子不至于淹没在无数类似汇报材料中的东西。

是情感?一种更内敛、更真挚的情感?

她想起了前世看过的那些“伤痕文学”之前的作品,它们同样充满时代的烙印,但其中一些优秀篇目,总能透过那些标准的语言,透露出一点点属于“人”的真情实感。

或许,她可以在结尾处,稍微笔锋一带,不写豪言壮语,而是写这群年轻人劳作一天后,疲惫却满足地躺在炕上,听着窗外北风呼啸,心中却怀着对春天、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这个念头让她心跳微微加速。这很冒险,需要极其精准的把握。

她需要更多的“养料”。不仅仅是政治术语,还有一些能滋养文字本身的东西。

她忽然想起了顾庭书。他那里,会不会有除了《红旗》和毛选之外的书?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难以按捺。

第二天中午休息时,苏念初刻意磨蹭到最后。等大家都散得差不多了,她看到顾庭书正独自走向宿舍后面那个堆放杂物的破旧仓房——她知道,那里偶尔会成为他避开人群、独自看书的小小避风港。

她捏了捏口袋里那个小本子,深吸一口气,跟了过去。

仓房很小,堆着破旧的农具和杂物,光线昏暗,灰尘在从缝隙透入的光柱中飞舞。顾庭书正靠在一个旧麻袋上,手里捧着一本没有封皮、页角卷边的厚书,看得专注。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是苏念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顾……顾庭书同志。”苏念初开口,声音因为紧张和寒冷而略带颤抖,“打扰你了。”

“有事?”他合上书,手指下意识地遮住了书名。

“我……我想写那篇稿子,”苏念初鼓起勇气,将那个写满素材的小本子拿出来,“你昨天提的建议很好,谢谢您。我记了些东西,但……总觉得写得不够……不够有力。”她选了一个比较安全的词。

顾庭书的目光落在她冻得通红、还带着些许磨破伤痕的手指上,又看了看个字迹工整的小本子。

“怎么写?”他问,声音依旧平淡。

“就是……怎么才能既符合要求,又不那么……干巴?”苏念初小心地选择着词汇,“我看《红旗》上的文章都很好,但我想……能不能稍微多一点,嗯,打动人心的东西?”

顾庭书沉默地看了她几秒,那双沉静的眼眸似乎能看透她谨慎措辞下的真实意图。就在苏念初以为他会拒绝或者说什么“按照指示写就行”之类的话时,他却忽然将手里那本没有封皮的书递了过来。

“或许,你可以看看这个。”他的声音很低,“只能在这里看,不要带出去。”

苏念初接过来,疑惑地翻开。

是《金光大道》?还是《艳阳天》?这类当时允许出版的农村题材小说,她前世知道,但并未仔细读过。

然而,只看了几页,她的心就猛地一跳。

这根本不是《金光大道》!纸张粗糙,印刷模糊,分明是私下流传的手抄本!内容虽然也带着时代的影子,但字里行间却有着那些公开发表的小说所没有的、更细腻的情感流动和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捕捉。

这是一本“禁书”。

他竟然敢看这个,还就这样轻易地给了她?

苏念初猛地抬头,看向顾庭书,眼中充满了震惊和疑问。

顾庭书的表情却没什么变化,只是淡淡地说:“看看别人怎么描写劳动和生活,怎么刻画人物的。注意……分寸。”最后两个字,他说得格外轻,却重若千钧。

他是在指点她。用一种极其危险的方式。

“我……我知道了。”苏念初的声音有些干涩,心脏怦怦首跳,“谢谢……我很快看完还你。”她紧紧攥着那本书,仿佛握着一块烫手的炭。

“不急。”顾庭书说完,重新拿起靠在旁边的一本《毛选》,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苏念初抱着那本书,像做贼一样飞快地离开了仓房。回到宿舍,她将那本手抄本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头最深处,感觉整个心脏都在颤抖。

但与此同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和灵感也开始在血管里奔涌。

他信任她?还是只是一种对“同类”的试探?

无论如何,这本“禁书”为她推开了一扇小小的窗,让她看到了在这个时代书写“人”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微光。

那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她再次铺开稿纸。

沙沙的书写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她的笔触似乎多了一丝不同的力量。她在歌颂王大壮的勇敢时,加入了对他憨厚性格的白描;在写赵小萍的善良时,提到了她南方口音带来的柔软;在结尾处,她极其克制地添上了那句关于“寒冬里的春日憧憬”。

她小心翼翼地游走在边界线上。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的跋涉。

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她在这个时代,迈出的第一步。

而指引这第一步的,除了那本《红旗》,还有一本不能见光的手抄本,和一个同样热爱书籍、心思难测的清冷青年。

窗外,北风依旧呼啸。

但苏念初觉得,枕头下的那本书,和刚刚完成的这篇稿件,似乎带来了一点微弱却真实的暖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7FG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七六:我成了文坛巨匠 http://www.220book.com/book/7FG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