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艺》新一期上市不久,第一封读者来信便辗转送到了苏家那间筒子楼。
信封是那种最便宜的白信封,字迹有些潦草,盖着遥远东北某个农场的邮戳。王秀芹先是疑惑,待苏念初拆开,念出信的开头——“苏念初同志:您好!在《北疆文艺》上拜读了您的《雪原上的星火》,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脸上的疑惑变成了难以置信的惊奇。
信是一位陌生的男知青写来的。他说文章里描绘的冻土、风雪、以及对知识的微弱却执拗的渴望,狠狠击中了他们这些仍留在那片黑土地上的人。他说那星火虽微茫,却照见了他们共同的青春与挣扎。
苏念初念信的声音不高,平静,但握着信纸的指尖却微微用力。她写那篇文章时,是对过往的提炼与文学表达,是一种收束。但这封信,却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她刻意沉封的情感闸门。那些被冷静笔触掩埋的日夜——冻伤的手指、沉重的镐头、饥饿的黄昏、还有风雪夜里,同伴们眼中闪烁的、与星火无异的微光——猛地奔涌回来,带着比离去时更沉重的分量。
这仅仅是个开始。
后几天,类似的信件陆续抵达。它们来自不同的建设兵团、农场、插队点,笔迹各异,语气不同,但核心的情感却惊人地相似:共鸣、感谢、以及一种被理解的慰藉。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在用他们的共鸣,告诉她:你写出的,不仅仅是一篇美文,而是我们一段真实的人生。
筒子楼里轰动了。邮递员成了苏家的常客,邻居们的羡慕惊奇依旧,但苏念初的心境己悄然不同。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发表了文章”的幸运儿,她开始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来自那片黑土地的托付。
王秀芹起初还每信必兴奋地追问“是不是又夸你了?”,后来信件多了,她看着女儿沉默地将每一封信仔细收好,神情专注而沉郁,便也渐渐收了声,只下意识地维护着女儿周围的安静。
苏耀祖的变化微妙。他看见姐姐在灯下一封封地看信,时而长久地凝视窗外,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作者“南国嘉木”推荐阅读《重生七六:我成了文坛巨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仿佛在捕捉看不见的思绪。他那种惯常的、基于无知的不屑,在姐姐这种沉浸于另一个世界的沉默面前,显得有些无力。他第一次模糊地感到,这个姐姐心里装着的,是他完全无法触及的、庞大而沉重的东西。
就在信件渐渐增多时,一封来自《北疆文艺》编辑部的信到来。编辑高度赞扬了《雪原上的星火》引发的强烈反响,称其“真切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下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并鼓励她继续深挖此类题材,期待她能写出更具分量、更完整的作品。
更有分量。更完整。
这八个字,像锤子一样敲在苏念初心上。
夜深人静。家人都己睡下。苏念初将那个装满信件的纸盒放在桌上,一封封重新抚过。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笔迹,汇集成一种无声却磅礴的呼唤。她想起顾庭书曾说:“你的笔,应该记录更真实的东西。”
《雪原上的星火》只是一簇微光,照亮了一隅。而这片黑土地给予她的,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淬炼,是无数个体的悲欢、迷茫、坚韧与牺牲。它值得一部更恢弘、更深刻、更能承载其重量的作品。
一个名字,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在她心底浮现,带着土地般的厚重与力量——《黑土地》。
它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必然。它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她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久,去慢慢打磨,将个人记忆与时代洪流熔铸一炉。这将是她对那段岁月、对那些来信者、也是对自己重生历程的一份交代。
她铺开新的稿纸,却没有立刻动笔。她只是在那洁白纸页的上端,用那支暗黑色的钢笔,郑重地写下了这三个字。
墨迹晕开,仿佛黑土沃野,无声地蔓延开来。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漫长的、艰苦的、却意义非凡的开始的标记。
窗外的城市己经沉睡,而她的内心,却有一座宏大的建筑,刚刚奠基。星火虽微,己可燎原。她即将北上求学,而她的精神根系,却己深深扎回那片遥远的、风雪弥漫的黑土地,从中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
(http://www.220book.com/book/7FG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