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李根生就揣着那张梯田图纸出了门。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路边的野草上挂着晶莹的水珠,被晨光照得像碎钻。他要挨家挨户去说修梯田、修水渠的事——二姐根梅回婆家帮着游说,他得先把村里的人手凑齐。
第一站是村东头的王老憨家。老憨是个寡汉,西十多岁,脸膛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就靠着三亩坡地过活。去年春旱,他的麦子几乎绝收,蹲在地里哭了半宿。根生推开门时,他正蹲在磨盘旁磨镰刀,磨得“沙沙”响。
“憨叔,忙着呢?”根生递过去一支旱烟。
王老憨接过烟,夹在耳朵上,抬头看他:“根生,有事?”
“俺想把坡地改成梯田,再修条水渠,憨叔你要不要加入?”根生把图纸铺在磨盘上,指着上面的线条说,“农技站给的图纸,说能增产三成,以后就不用靠天吃饭了。”
王老憨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凑过去盯着图纸看,手指在“梯田”两个字上着:“真能行?俺那地去年旱得都裂了缝,再这么种下去,早晚得饿肚子。俺加!只要能多收粮,俺啥苦都能吃!”
根生心里一阵欢喜,又去了南坡的李石头家。李石头为人实诚,有力气,家里五口人,就靠两亩坡地糊口,早就愁着没出路。听根生一说,当场拍板:“根生,你是个有主意的,俺信你!俺加入!”
接着是西头的张寡妇家。张寡妇带着两个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听说能增产,抹了抹眼角的泪:“俺没啥力气,但能帮着烧烧水、做做饭,算俺一个!”
从早上跑到晌午,根生跑遍了大半个村子,却只凑齐了五户人家——王老憨、李石头、张寡妇,还有村北的刘老栓和赵二孩。剩下的人家要么怕白出力,要么被赵氏的闲话搅得动了摇,都说“再等等看”。
“才五户啊。”根生蹲在老槐树下,心里有点发沉。五户人手倒是够开个头,但买铁锹、水泥、麻绳的钱还没着落。他摸出烟荷包,刚想点烟,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跑了一上午,累坏了吧?”秀莲挎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两个玉米面饼子和一碟咸菜,“俺猜你没吃饭,给你带了点。凑了多少户?”
根生接过饼子,咬了一口,含糊地说:“五户。钱还差一大截,刚才去镇上问了,买十把铁锹、两袋水泥就得二十多块,咱们凑了三天,才凑了八块五。”
秀莲坐在他身边,掰着手指头算:“五户人家,加上你和俺,一共七家,每家都掏了家底了,再要凑确实难。”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拍了下手:“有了!妇女们不是都会纳鞋底、缝布鞋吗?咱缝一批布鞋,让镇上的供销社帮忙代卖,一双能卖五毛,缝五十双就能凑够工具钱!”
根生愣了愣:“这能行吗?妇女们都忙着做家务、干农活,哪有时间缝布鞋?”
“咋不行?”秀莲笑了,“俺去说!张寡妇、李石头家的媳妇,还有俺,都是纳鞋底的好手。晚上吃完饭,大家聚到一起缝,人多力量大,不出十天就能缝好!”
说干就干。当天傍晚,秀莲就挨家挨户去通知。张寡妇一听能帮着凑钱,当即表示:“俺晚上啥也不干,就缝布鞋!”李石头的媳妇也说:“俺纳的鞋底结实,能穿两年,肯定好卖!”
天黑透的时候,秀莲家的炕头己经坐满了人。张寡妇带着针线筐,李石头家的媳妇揣着布料,还有村里另外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围着炕桌坐成一圈,油灯把她们的影子映在墙上,晃来晃去,热闹得很。
秀莲把布料剪成鞋样,分给大家:“咱缝的布鞋要结实、好看,供销社才愿意收。鞋底用三层布,纳得密一点,鞋帮绣上点简单的花纹,能多卖两分钱。”
“俺不会绣花咋办?”张寡妇有点犯难。
“俺教你!”根花也跟着来了,她小时候跟着娘学过绣花,拿起针线,在鞋帮上绣了一朵简单的小莲花,“就像这样,简单得很。”
张寡妇跟着学,针脚虽然有点歪,但越绣越熟练。李石头家的媳妇纳鞋底的速度最快,针线“嗖嗖”地穿梭,不一会儿就纳好了半只鞋底:“俺家石头说了,要是钱不够,他就把家里的老黄牛卖了!”
“别卖牛,”秀莲说,“牛是种地的本钱。咱多缝几双布鞋,肯定能凑够钱。”
根生也来了,坐在炕边帮着剪线头。看着妇女们低头忙碌的样子,听着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他心里暖烘烘的。王老憨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新削的木锥子:“俺眼神不好,缝不了布鞋,帮你们锥眼总行!”
“那太好了!”秀莲把木锥子递给她,“锥眼可得锥正了,不然纳鞋底的时候容易歪。”
屋里的油灯亮了一夜,首到天边泛起鱼肚白,妇女们才停下手里的活。炕桌上摆着十几只缝好的布鞋,有黑布的、蓝布的,鞋帮上绣着小莲花、五角星,虽然算不上精致,却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
“俺们再缝三天,就能凑够五十双了!”张寡妇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脸上却带着笑。
“是啊,到时候卖给供销社,工具钱就有着落了!”李石头家的媳妇也笑着说。
根生看着这些布鞋,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想起早上跑遍村子的沮丧,想起凑钱时的艰难,再看看眼前这些热情的乡亲,突然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气。虽然只有五户人家加入,虽然钱还没凑齐,但只要大家心齐,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二天一早,根生拿着缝好的几双布鞋去了镇上的供销社。供销社的王主任拿起布鞋看了看,摸了摸鞋底:“这布鞋缝得结实,样式也好看,俺们收了!你要是能凑够五十双,俺按五毛五一双收!”
根生喜出望外,连忙谢过王主任,一路跑回村里,把好消息告诉了大家。妇女们听了,干劲更足了,晚上早早地就聚到秀莲家,油灯的光映着她们的笑脸,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
根花一边绣着鞋帮,一边哼着村里的小调,根生帮着锥眼、剪线头,王老憨蹲在门口抽烟,听着屋里的笑声,也跟着咧开了嘴。夜色中的黄土坡村,因为这一盏盏油灯,因为这一双双布鞋,充满了希望。
根生看着屋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梯田改好,把水渠修通,不辜负这些乡亲的信任和支持。他知道,这条路上肯定还有更多的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黄土坡村的致富路。
窗外的月光洒在地上,白花花的,像铺了一层霜,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屋里的温暖,早就驱散了夜的寒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土根:岁月的田埂》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7S7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