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过三个月,红星大队的田野渐渐换上了绿装。村西头的坡地上,苏青家的半亩玉米地格外显眼——地里的玉米苗己经长到了半人高,深绿色的叶子宽大厚实,边缘带着细腻的锯齿,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一片涌动的绿海。而旁边别家的玉米地,苗高只到苏青家的一半,叶子也带着淡淡的黄绿色,看起来蔫蔫的,像是没吃饱饭的孩子。
这天清晨,苏青像往常一样,提着水桶去地里浇水。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布褂,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纤细却结实的小腿。走到田埂上,她先蹲下身,仔细查看玉米苗的长势:靠近根部的地方,又长出了两根新的分蘖,嫩绿的芽尖向上伸展;叶片上没有一点病虫害的痕迹,叶脉清晰,用手摸上去,厚实而有韧性;轻轻拨开土壤,能看到细密的须根从主根上长出来,牢牢地扎在土里——这说明玉米苗的根系很发达,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养分和水分。
“长得真好。”苏青笑着自语,提起水桶,沿着田埂慢慢浇水。她浇水很有讲究,不是随便往地里泼,而是把水浇在玉米苗根部周围的土壤里,避免水流到叶片上,防止叶片腐烂。而且她会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调整浇水量,土壤偏干就多浇点,偏湿就少浇点,确保每一棵苗都能喝到适量的水。
这三个月来,苏青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玉米地里。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先去地里查看苗情,然后浇水、除草;中午趁着午休,去地里松土,让土壤更透气;晚上回家,就翻看《土壤学简论》,记录玉米的生长情况,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知青点问陆哲。陆哲也经常来地里帮她,教她怎么判断玉米是否缺肥,怎么防治常见的病虫害,还帮她从县城的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玉米种植的专业书。
家人的支持也给了苏青很大的动力。苏明每天上工回来,都会去地里帮着除草、松土;苏亮则负责挑水,每天从村东头的水井挑水到坡地,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从没有抱怨过;苏梅放学回家,会给苏青送晚饭,还帮着捡地里的碎石;苏老实和王秀兰更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苏青,生怕她累坏了身子。
在苏青的精心照料下,玉米苗长得一天比一天好,渐渐超过了村里所有的玉米地,成了坡地上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青丫头,你这玉米苗咋长得这么好?比俺家的高了一大截!”一个洪亮的声音从田埂那头传来。苏青抬头一看,只见王大娘挎着一个竹篮,正站在田埂上,惊讶地看着她的玉米地。
王大娘是村里的老住户,种了一辈子地,经验丰富,家里的两亩玉米地一首是村里长势最好的,可现在跟苏青家的比起来,差了不止一点。她走到苏青身边,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玉米叶,又扒开土壤看了看根系,眼里满是疑惑:“你到底给这地喂了啥好东西?苗长得这么壮,根系还这么发达。”
苏青放下水桶,笑着说:“王大娘,也没喂啥好东西,就是我之前堆的有机肥,撒在地里当底肥,然后每隔半个月,再追一次草木灰和腐熟的粪肥。平时勤浇水、松松土,及时除草,不让杂草跟玉米苗抢养分。”
“就这么简单?”王大娘有些不信,“俺家也堆了肥,也浇水除草,咋就没你家的长得好?”
“可能是堆肥的方法不一样吧。”苏青耐心地解释,“我堆肥的时候,把秸秆铡碎了,分层铺着粪肥和厨余垃圾,还加了草木灰调节酸碱度,定期翻堆,让肥堆充分腐熟。这样的肥养分足,还不容易烧苗。选种的时候,我也挑了颗粒、没有虫眼的种子,用温水浸过种,发芽率高,苗长得也壮。”
王大娘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原来是这样,俺之前堆肥的时候,秸秆没铡碎,也没加草木灰,难怪肥效不好。选种也没这么讲究,随便挑挑就种了。看来种地也得讲学问,不是光下力气就行。”她顿了顿,又说,“青丫头,你这方法能不能教给俺?俺也想让俺家的玉米长得好点,多打两斤粮。”
“当然能,王大娘。”苏青爽快地答应,“等周末我有空,去您家跟您说说堆肥和选种的方法,您要是还有啥不懂的,随时问我。生活写纸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那可太好了,谢谢你啊青丫头!”王大娘高兴得合不拢嘴,“俺就知道你这孩子实诚,不像赵桂兰说的那样。以后俺家种地,就跟你学!”
这时,几个路过的村民也围了过来,听苏青讲种地的方法。有个年轻的媳妇问:“苏青妹子,你说的那草木灰,去哪里弄啊?俺家没烧过秸秆,没有草木灰。”
“村西头的麦场有去年留下的麦秸灰,你跟看场的李大爷说一声,就能去装。要是不够,平时烧柴火的时候,把灰烬留着,也是草木灰。”苏青回答道。
“那有机肥咋堆啊?俺家没有猪圈,没那么多粪肥。”另一个婶子问。
“没有猪粪,鸡粪、鸭粪也行,要是都没有,就多攒点厨余垃圾,比如剩粥、烂菜叶、果皮,跟秸秆混在一起堆,也能腐熟成肥。”苏青一一解答,耐心又细致。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苏青的方法实用,纷纷说要跟她学种地。苏青笑着说:“大家要是想学,等我忙完这阵子,找个时间在晒谷场给大家讲讲,咱们一起把地种好,多打粮。”
村民们都高兴地答应了,围着苏青又问了些种地的细节,才渐渐散去。王大娘走的时候,还特意看了看苏青的玉米苗,嘴里念叨着:“真是好苗,秋收肯定能多打粮。”
苏青看着村民们远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己经从最初的嘲讽、怀疑,变成了现在的信任和佩服,这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片玉米地里,张建军正扛着锄头除草,听到村民们跟苏青的对话,又看到苏青家那长势喜人的玉米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很不舒服。
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田边嘲讽苏青,说她半吊子样,种不出好庄稼,还说她要是亩产过不了三百斤,就得嫁给老光棍。可现在,苏青的玉米苗长得比村里所有人的都好,别说三百斤,看样子亩产五百斤都有可能。
“难道这苏青真有本事?”张建军心里嘀咕着,手里的锄头停了下来。他想起退婚的时候,母亲赵桂兰说苏青不能生养,还到处散播谣言,毁了苏青的名声。要是苏青真能种出高产的玉米,成了村里的能人,那他们张家当初退婚,岂不是成了笑话?
他又想起苏青现在跟知青陆哲走得很近,陆哲是京市来的,有文化,还帮苏青找书、教她种地。要是苏青真靠着陆哲和自己的本事,在村里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了公社的典型,那他们张家以后在村里,还有脸见人吗?
张建军越想越烦躁,手里的锄头重重地砸在地里,溅起一片泥土。旁边跟他一起除草的村民见他脸色难看,问他怎么了,他也没说话,只是闷着头除草,心里却充满了嫉妒和后悔——他后悔当初听了母亲的话,跟苏青退婚,更后悔之前多次嘲讽苏青,现在看来,自己才是那个没眼光、没本事的人。
夕阳西下的时候,苏青收工回家。路过村口的晒谷场,看到李家婶和李根柱正在晒玉米种,李根柱看到她,赶紧跑过来:“苏青姐,你看俺家的玉米种,是按你说的挑的,颗粒,没有虫眼!”
苏青走过去,拿起一把玉米种看了看,笑着说:“根柱,挑得真好,比上次好多了。今年秋天,你家的玉米肯定能长得好。”
李家婶也笑着说:“都是多亏了你,青丫头。要是没有你教我们选种、堆肥,俺家哪能挑出这么好的种子。”
苏青笑着说:“李婶,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等秋收的时候,咱们都能多打粮,日子就能过好点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晒谷场上,金色的光芒笼罩着每个人的笑脸。苏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玉米长势好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她还要面对公社的检查、村民的期待,还有张家人可能的刁难。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家人的支持、邻里的信任,还有自己的知识和决心。她相信,只要继续努力,秋收的时候,她一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所有人都知道,她苏青,能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