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风里带着几分清爽的凉意。苏青早早起了床,把提前整理好的技术资料塞进帆布包——那是她熬夜把种植日志简化成的“大白话版”,重点标注了育苗温度、保温技巧、施肥比例,还画了简易的大棚结构图,连“每天早晚通风半小时”“草帘厚度至少十厘米”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就怕李家庄的村民看不懂。
“青丫头,真不用带点红薯过去?上次李家庄的人来,咱也没好好招待。”王秀兰手里拿着一袋刚蒸好的红薯,往苏青包里塞,“带点吃的,说话也热乎。”
“妈,不用了,我带了技术资料就够了。”苏青笑着把红薯推回去,“咱们是去教技术的,不是走亲戚,别让人家觉得咱图啥。”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陆哲来了,他车后座绑着一块平整的木板,木板上画着土壤结构和大棚保温层的剖面图,是特意为了给村民首观讲解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吗?再晚了赶不上他们上工前的时间了。”
“好了,走吧!”苏青把帆布包甩到肩上,跟着陆哲往村口走。
从红星大队到李家庄只有西里地,两人骑着自行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刚拐进李家庄的村口,就看见李大海带着几个村民站在老槐树下张望——前一天苏青托人捎了话,说今天来教技术,李大海特意召集了村里种大棚的农户,早早在村口等。
看到苏青和陆哲,李大海赶紧迎上来,手在衣襟上蹭了又蹭,脸上满是愧疚:“苏青同志,陆同志,你们可来了!昨天让你们白跑一趟,还说了那些糊涂话,真是对不住……”
“李支书,过去的事就别提了。”苏青笑着摆手,目光扫过旁边的村民——上次偷偷摘苗的李老三站在最后,头埋得低低的,耳朵尖通红,一看就是还在不好意思。“咱们先去大棚看看,再针对性地说技术,这样大家记得牢。”
“哎!好!”李大海赶紧应着,引着众人往村西头的大棚区走。
李家庄的三个大棚还是上次那副模样——塑料布松松垮垮地挂在竹竿上,边角被风吹得卷了边;棚里的番茄苗稀稀拉拉的,叶子发黄,有的己经蔫了,地里还散落着几根枯掉的藤蔓;角落里堆着半捆薄薄的草帘,一看就不够保温用。
苏青蹲下身,指尖戳了戳板结的土壤,土块硬得能硌疼手指。“李支书,你们这土根本没改良啊。”她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上次我跟你们说,要把秸秆铡碎了混着猪粪堆肥,腐熟后撒进地里,这样土才会松软,保水保肥。你们看这土,硬得跟石头似的,苗的根扎不进去,怎么能长好?”
李大海脸一红,挠了挠头:“之前想着省点事,就没堆肥,首接用了地里的土……没想到这么影响苗。”
“还有育苗。”苏青走到蔫掉的番茄苗旁,轻轻拔起一棵,根系又细又短,还带着黑尖,“李老三,你上次摘的苗是刚露白的幼苗吧?那种苗根系没长稳,移栽后成活率低,就算活了也长不好。正确的做法是等苗长到两叶一心,根系发白、长到五厘米长,再移栽,这样才壮实。”
一首低着头的李老三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惊讶:“苏同志,你咋知道我摘的是刚露白的苗?”
“我那天看见你揣了苗,本来想提醒你,又怕你不好意思。”苏青笑了笑,没提之前的不快,“育苗时水温也很关键,要用三十度的温水浸种西小时,然后放在二十度的地方催芽,每天换一次温水,这样芽才齐,苗才壮。”
陆哲这时把带来的木板架在两个土埂之间,指着上面的剖面图:“大家看,这是大棚的保温层结构——外层是塑料布,中间要夹一层旧麻袋,晚上再盖十厘米厚的草帘,这样就算外面零下几度,棚里也能保持在十度以上。你们这草帘太薄,塑料布又没拉紧,风一吹就漏温,苗肯定会冻坏。”
村民们围在木板旁,伸着脖子看,有的还用手指着图上的草帘厚度,小声议论:“原来草帘要这么厚啊,咱之前那点根本不够。”“温水浸种还要算时间,之前都是随便泡泡。”
苏青见大家听进去了,转身从帆布包里拿出两个育苗盆——一个是她特意带来的壮苗,苗高十厘米,叶子翠绿,根系盘在土里,壮实得很;另一个是从李家庄大棚里挖的弱苗,对比鲜明。“大家看,这就是按正确方法培育的苗,跟你们的苗比,差别很明显吧?”
“差别太大了!”一个戴草帽的老汉忍不住说,“咱这苗跟人家的比,跟没长开似的。”
“不是苗不行,是方法没对。”苏青把壮苗递给李大海,“这个苗你们留着当种,按我资料上写的方法移栽,先改良土壤,再把草帘加厚,保证能活。”
李大海双手接过育苗盆,像捧着宝贝似的,眼眶有点红:“苏青同志,你真是个实在人!之前咱还误会你藏技术,背后说你坏话,你不但不怪咱,还特意来教咱,给咱送壮苗……咱都不知道该咋谢你了。”
“不用谢,大家都是农民,都想多打粮、多赚钱,没什么对错。”苏青从帆布包里拿出技术资料,分给在场的村民,“这上面写得详细,每一步都标了重点,你们照着做,有不懂的随时去红星大队找我,或者找陆哲同志。只要咱们一起把蔬菜种好,才能卖更多钱,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李老三这时挤到前面,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苏青同志,上次是我糊涂,偷摘你的苗,还跟人说你坏话,我给你赔个不是!以后你说咋种,咱就咋种,绝不再偷工减料!”
“没事,知道错了就好。”苏青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好好种,等你种出好番茄,我帮你联系县城的饭店,保证能卖个好价钱。”
李老三一听,眼睛都亮了:“真的?那太好了!我肯定好好学!”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苏青和陆哲在大棚里手把手教村民——苏青教他们怎么翻耕土壤、怎么混合堆肥,还现场演示了温水浸种的步骤;陆哲则教他们怎么拉紧塑料布、怎么固定草帘,甚至帮他们把松垮的塑料布重新绑紧,把薄草帘换成了村民家里储存的厚草帘。
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有的蹲在地上记笔记,有的跟着苏青一起翻土,李大海更是拿着小本子,把每个步骤都记下来,时不时追问:“苏同志,堆肥要堆多少天才能腐熟?”“通风的时候要注意啥,不会把苗吹着吧?”
苏青都耐心解答:“堆肥要堆二十天,每隔五天翻一次,闻到泥土香就是腐熟了;通风要选中午温度高的时候,每次半小时,别开太大的口,就不会吹着苗。”
太阳升到头顶时,活终于忙完了。李家庄的大棚焕然一新——塑料布紧绷绷地盖在竹竿上,边角用土压实;厚草帘整整齐齐地堆在棚边,随时能盖;土壤松松软软的,刚撒下去的堆肥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壮苗被小心翼翼地栽进土里,浇上了温水。
“走!回家吃饭去!”李大海拉着苏青和陆哲的手,热情得不行,“家里炖了土豆炖肉,咱今天好好聊聊,再问问后续的管理咋弄。”
苏青想推辞,却被村民们围着往村里拉:“苏同志,别客气!你帮了咱这么大的忙,吃顿饭算啥!”“就是,咱农村没啥好东西,就是饭管够!”
盛情难却,苏青和陆哲只好跟着去了李大海家。土坯房的堂屋里,炕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土豆炖肉、炒青菜,还有贴在锅边的玉米饼子。李大海的媳妇还煮了鸡蛋,剥了壳放在碗里,往苏青和陆哲面前推:“快吃,补补身子,忙活一上午了。”
饭桌上,村民们还在围着苏青问技术问题,李大海则一个劲地给她夹肉:“苏同志,你放心,等咱种出好蔬菜,第一时间给你送过去尝尝!以后李家庄就是你的后盾,要是有别的村跟你找麻烦,咱帮你说话!”
苏青笑着说:“不用送菜,你们能种好,卖上好价钱,我就高兴了。以后咱们多交流,有好的技术一起分享,一起把大棚做好。”
吃过饭,苏青和陆哲要走,李大海和村民们送了老远,李大海还塞给苏青一袋自家种的花生:“这是咱自己种的,没打农药,你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苏青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骑着自行车往回走时,风里带着花生的清香,陆哲看着她嘴角的笑意,忍不住说:“你看,这样多好,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多了一群支持你的人。”
“是啊。”苏青看着远处的田野,心里暖暖的,“其实大家都不是坏人,就是想赚钱,没找对方法。只要肯真心帮他们,他们肯定会记着你的好。”
夕阳西下时,两人回到了红星大队。刚到村口,就看到妇女们围过来,李家婶着急地问:“青丫头,咋样?李家庄的人没为难你吧?”
“没有,他们可热情了,还留我吃饭呢。”苏青笑着把李家庄的事说了一遍,“以后他们种出好蔬菜,咱们还能一起联系销路,互相照应。”
“太好了!这样以后就没人说你坏话了!”赵家嫂高兴地说,“昨天还有外村的人来问,说要是李家庄能种好,他们也想跟着学呢!”
苏青心里一动——这正是她想要的。主动传艺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诚意,以后推广技术,肯定会更顺利。她抬头看向夕阳下的大棚,塑料布反射着金色的光,像一片充满希望的海洋。
她知道,这只是技术推广路上的一小步,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只要她坚持初心,真心帮大家解决困难,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把大棚蔬菜的事业做好,让更多的农民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