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红星大队,晨霜在田埂上结出薄薄一层白,太阳刚爬过东边的山梁,把暖融融的光洒在村边的大棚区。苏青正蹲在草莓育苗棚里,手里捏着一把小镊子,小心翼翼地给刚冒芽的草莓苗间苗——幼苗长得太密,得拔掉弱苗,留下壮苗,这样才能保证后期的产量。指尖拂过嫩绿的芽尖,带着的泥土气息,她的眼神专注又温柔,连额前垂落的碎发都忘了拨开。
“青丫头,青丫头!”李建国的声音从棚外传来,带着几分急促,“县农业局的领导来了,在大队部等你呢,赶紧过去!”
苏青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镊子顿了顿——农业局的领导?上次县妇联来表扬过她,这次农业局的人来,是有什么事?她赶紧首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跟在李建国身后往大队部走,心里既好奇又有点紧张。
大队部的院子里停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车身上印着“县农业局”的字样,几个穿着中山装的干部正站在屋檐下说话,其中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苏青有点印象——上次县里表彰大会,他作为农业局代表发过言,好像姓王,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
“王主任,这就是苏青同志。”李建国赶紧上前介绍,把苏青推到前面。
王主任转过身,看到苏青,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主动伸出手:“苏青同志,好久不见!上次表彰大会上,你介绍的大棚蔬菜技术,我们都印象很深啊!”
苏青赶紧握住他的手,手心有点出汗:“王主任好,您找我有事吗?”
“进屋说,进屋说。”王主任笑着往屋里走,其他干部也跟着进去,李建国给大家倒了热水,就识趣地退了出去,把空间留给他们。
屋里的炉火正旺,暖融融的。王主任喝了口热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资料,放在桌上,推到苏青面前:“苏青同志,这次来,是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我们农业局想请你牵头,搞一个‘科学育种实验’,目标是培育适合咱们县气候的高产玉米种。”
“高产玉米种?”苏青眼睛一下子亮了,她赶紧拿起桌上的资料翻了起来——里面有本地玉米品种的产量数据、气候资料,还有几页关于育种技术的介绍。她在现代虽然不是专业育种员,但跟着爷爷在农科站待过,学过基础的育种知识,加上这两年在村里实践,改良土壤、选种育苗,早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培育高产玉米种,正是她感兴趣的领域。
“王主任,您是说,让我来培育适合本地的玉米种?”苏青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声音都有点发颤。
“对。”王主任点头,语气认真起来,“咱们县是农业大县,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但现在的品种产量偏低,平均亩产只有三百多斤,遇到灾年还会减产。上次听说你种的玉米亩产超过六百斤,我们就注意到你了——你有实践经验,又肯钻研,还懂科学方法,是牵头这个实验的最佳人选。”
苏青看着资料上的数据,心里算了算——如果能培育出亩产八百斤以上的玉米种,推广到全县,能让多少农民多打粮、多赚钱?这个念头让她心里的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之前建大棚的成就感,跟这个比起来,好像又多了一层意义——这不仅是赚钱,更是为家乡的农业做实事。
“王主任,我愿意干!”苏青抬起头,眼神坚定,“就算再难,我也想试试,能为咱们县的农民做点事,我觉得值!”
王主任看着她激动的样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却又话锋一转,语气严肃起来:“苏青同志,你先别着急答应,我得跟你把困难说清楚。科学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第一年选种、杂交,第二年培育子代、筛选,第三年试种、评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
他顿了顿,继续说:“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可能你花了两三年时间,培育出来的品种产量还不如现在的,甚至不适应本地气候,根本种不了。到时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可能还会有人质疑你,说你‘瞎折腾’,这些你都能承受吗?”
苏青的兴奋稍微平复了一些,她低头想了想——两三年时间,意味着她要把大部分精力从大棚蔬菜转移到育种上;失败的风险,意味着她可能要面对村民的质疑、甚至嘲笑,就像当初建大棚时一样。可她转念一想,当初建大棚,大家也说她“歪门邪道”,她不也坚持下来了吗?培育玉米种,虽然难,但对家乡的好处更大,就算失败,至少她尝试过,没什么可后悔的。
“王主任,我不怕。”苏青抬起头,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激动,多了几分沉稳,“我建大棚的时候,也有人说我不行,说冬天种不出菜,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育种虽然难,虽然可能失败,但只要有一丝希望,能让农民多打粮,我就愿意试试。就算最后失败了,我也能总结经验,为以后的人铺路,不算白忙活。”
王主任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忍不住点头:“好!有你这份决心,我就放心了!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农门学霸:七零科学种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农业局会全力支持你——我们会给你提供优质的亲本种子,都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还会派技术人员定期来指导,帮你解决育种过程中的难题;另外,实验需要的资金、农具,比如育种用的小温室、筛选种子的仪器,我们也会协调解决,不用你担心。”
“真的吗?太谢谢王主任了!”苏青激动地说,有了农业局的支持,她的信心更足了——之前建大棚,很多东西都要自己想办法,现在有了专业的种子、技术指导和资金,育种实验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王主任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实验方案,递给苏青:“这是初步的实验方案,你先看看,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调整的地方,随时跟我们联系。我们计划把实验基地设在红星大队,你选一块合适的地,最好是土壤肥沃、排水好的,面积不用太大,三到五亩就够了。”
苏青接过方案,认真地翻看起来,方案里详细写了实验步骤、时间安排、技术要求,甚至连杂交授粉的时间、筛选种子的标准都写得清清楚楚。她一边看,一边在心里盘算——村里村西头有一块地,土壤是沙壤土,排水好,之前种玉米产量就比其他地高,正好适合做实验基地。
“王主任,实验基地我心里有谱了,村西头有块地,条件符合要求,我回头跟大队说一声,把地调出来。”苏青说。
“好,有什么需要大队协调的,让李书记跟我们联系。”王主任站起身,“我们还要去其他大队考察,就不多留了。实验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他递给苏青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电话号码和地址。
苏青送王主任等人到门口,看着吉普车远去,心里还在砰砰首跳——培育高产玉米种,这个听起来就很“大”的事,竟然真的落在了她肩上。她低头看着手里的实验方案和纸条,忽然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却也更有干劲了。
回到大棚区时,妇女们都围了过来,李家婶着急地问:“青丫头,农业局的领导找你干啥?是不是出啥问题了?”
苏青把培育高产玉米种的事跟大家说了,脸上带着笑容:“以后我可能要分点精力在育种上,大棚的事,还要靠大家多费心。”
妇女们听了,都又惊又喜。赵家嫂笑着说:“培育高产玉米种?这可是大好事!咱们以后种玉米能多打粮,太好了!青丫头,你放心去干,大棚的事有我们呢,保证不会出问题!”
“就是!你要是需要帮忙选地、翻土,跟我们说一声,大家都来帮忙!”王二婶也跟着说。
苏青看着大家支持的样子,心里暖暖的:“谢谢大家!等实验成功了,咱们村先试种,让大家先多打粮、多赚钱!”
傍晚,陆哲从县城图书馆借书回来,听说了育种的事,特意来找苏青。他手里拿着一本《玉米杂交育种技术》,递给苏青:“我听说你要搞玉米育种,特意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杂交步骤,对你应该有帮助。”
“谢谢你,陆哲。”苏青接过书,心里满是感激——每次她有新的想法、新的目标,陆哲总是第一个支持她,还会主动帮她找资料、想办法。
陆哲坐在大棚边的田埂上,看着苏青翻书的样子,笑着说:“育种虽然难,但你有实践经验,又肯钻研,肯定能成功。要是需要帮忙记录数据、筛选种子,随时找我,我周末有空。”
“好。”苏青点点头,翻到书里关于杂交授粉的章节,指着其中一段说,“你看,这里说玉米杂交要在雄穗刚抽出的时候去雄,还要套袋防止串粉,步骤很精细,我得好好学学。”
陆哲凑过去,跟她一起看:“我之前在农科所的资料里见过类似的方法,去雄的时候要小心,别伤到雌穗,套袋要用透气的羊皮纸,这样才能保证授粉成功。”
两人头挨着头,一起看着书,讨论着育种的细节,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苏青看着身边认真的陆哲,心里忽然觉得,就算育种的路再难,有他的支持,有妇女们的帮忙,有农业局的后盾,她也一定能走下去。
晚上,苏青坐在煤油灯下,重新翻看农业局给的实验方案,还拿出笔记本,写下自己的计划:明天跟李书记说实验基地的事,后天去村西头选地,下周开始整理土地、准备育苗……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像当初建大棚时一样,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王秀兰端着一碗红薯粥进来,看到她认真的样子,笑着说:“青丫头,又在忙啥?别太累了,早点休息。”
“妈,我在看育种的方案,以后我要培育高产玉米种,让咱们县的农民都能多打粮。”苏青抬起头,眼里满是光。
王秀兰看着女儿眼里的光,心里满是骄傲:“好,妈支持你!需要帮忙就跟妈说,妈给你做饭、洗衣服,让你专心搞实验。”
苏青接过红薯粥,喝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从胃里传到心里。她知道,培育高产玉米种的路很长,很难,可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失败,但她不怕。她想为家乡做点事,想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想让这片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这份初心,会支撑着她,一步一步走下去,首到看到实验成功的那一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