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带着丰收的甜香,吹过红星大队的田野。村西头的育种实验田,此刻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金黄的玉米穗子沉甸甸地垂在秸秆上,的颗粒把穗轴压得弯了腰,剥开外层的苞叶,露出金灿灿的玉米粒,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在阳光下泛着的光。玉米秸秆己经泛黄,却依旧挺拔,密密麻麻地站在田里,风一吹,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唱丰收的歌。
苏青天还没亮就醒了,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索性穿上衣服,往实验田走。晨雾还没散尽,笼罩在田埂上,把玉米田染成了一片朦胧的金黄。她蹲在田边,伸手握住一个玉米穗,指尖能摸到颗粒的,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今天是农业局来测产的日子,这一年的努力,就看今天的结果了。
“怎么这么早?”陆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测产用的笔记本和钢笔,“我猜你肯定没睡好,特意买了两个肉包子,先垫垫肚子。”
苏青接过肉包子,咬了一口,温热的肉馅在嘴里散开,却没尝出太多味道——她的心思全在测产上。“你说,咱们的玉米能达到预期产量吗?”她轻声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肯定能。”陆哲蹲在她身边,伸手拂去她肩上的草屑,眼神坚定,“咱们选种、杂交、防治病害,每一步都没马虎,你看这玉米穗,比普通品种大一圈,颗粒也更密,亩产肯定能超八百斤。”
话虽这么说,可苏青还是忍不住紧张。她想起去年冬天,玉米苗得大斑病时的焦虑;想起为了找防治方法,陆哲连夜写信给京市专家;想起春耕时,两人一起在田里移栽幼苗,顶着烈日浇水施肥;想起夏天,为了防止倒伏,他们一起给玉米秸秆绑支架……这一年的酸甜苦辣,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现在,终于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
太阳渐渐升高,晨雾散去,田埂上的人越来越多。李家婶、赵家嫂带着妇女小组的姐妹来了,手里还拿着镰刀和麻袋,准备帮忙收割;苏老实和王秀兰也来了,站在田边,时不时往村口张望;村里的老人们也拄着拐杖来了,聚在田埂上议论着,眼里满是期待;就连之前质疑过苏青的王懒汉,也凑在人群后面,想看看这“高产玉米种”到底能产多少。
“来了!来了!农业局的人来了!”村口传来一声喊,大家都往村口望去。只见王主任带着几个技术人员,骑着自行车来了,车后座上绑着测产用的工具——一杆大秤、一把卷尺、一个脱粒机,还有厚厚的测产记录表。
“苏青同志,陆同志,我们来晚了!”王主任下了自行车,热情地跟苏青和陆哲握手,“这玉米长得真不错啊!穗大粒满,看着就高产!”
苏青赶紧迎上去:“王主任,辛苦您跑一趟。测产的地块我们己经选好了,三个样点,分别在实验田的东、中、西三个位置,都是随机选的,保证数据准确。”
“好!就按你们选的样点来!”王主任笑着说,转头对技术人员吩咐,“小李,小张,你们跟苏青同志去样点,先量面积,再收割脱粒,仔细记录数据。”
测产开始了。技术人员小李拿着卷尺,在第一个样点量出一平方米的面积,用白石灰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小张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把方框里的玉米秸秆砍下来,放在旁边的空地上;李家婶和赵家嫂赶紧过来帮忙,把玉米穗从秸秆上掰下来,装进麻袋里;陆哲则拿着笔记本,记录下样点的位置、玉米株数——这个样点里,一共种了12株玉米,每株都结了两个穗子,比普通玉米多结一个。
“这玉米穗可真够大的!”小李拿起一个玉米穗,掂量了一下,“至少有半斤重,比普通玉米穗重一两多呢!”
大家围过来看,果然,实验田的玉米穗比旁边地里的普通玉米穗大了一圈,颗粒也更,几乎没有空粒。王主任剥开一个玉米穗,数了数颗粒:“一行40粒,一共16行,640粒!普通玉米最多500粒,这产量肯定低不了!”
第一个样点的玉米穗很快就掰完了,一共24个穗子,装了满满一麻袋。小张把玉米穗倒进脱粒机里,机器“嗡嗡”地转起来,金黄的玉米粒从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落在铺好的塑料布上,像一座小小的金山。
“先称重!”王主任一声令下,小李把脱粒后的玉米粒装进编织袋里,挂在大秤上。大家都围了过来,伸长脖子看着秤杆——秤砣慢慢往后移,最后停在了12.5斤的位置。
“一平方米产12.5斤!”小李大声报出数据,在记录表上写下“样点一:12.5斤/㎡”。
生活写纸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王主任拿出计算器,快速算起来:“一平方米产12.5斤,一亩地是666.7平方米,折算下来,亩产就是8333.75斤?不对不对,等一下,脱粒后的玉米粒是净粮,还得算含水量!”
大家都笑了,王主任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太激动了,忘了算含水量。普通玉米含水量在20%左右,咱们按20%算,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3%,亩产就是8333.75×(1-20%)÷(1-13%)≈773斤。”
“773斤!比普通玉米高了两百多斤!”人群里传来一阵欢呼,苏老实和王秀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家婶更是激动地拍起了手。
“别急,还有两个样点呢!说不定后面的更高!”王主任笑着说,大家又跟着技术人员去了第二个样点。
第二个样点的面积也是一平方米,里面有11株玉米,结了22个穗子。脱粒后称重,是13.2斤。折算成标准含水量后,亩产约816斤。
“更高了!816斤!”人群的欢呼声更大了,连王懒汉都忍不住点头,嘴里念叨着“真不孬,真不孬”。
到了第三个样点,大家的期待值更高了。这个样点在实验田的西边,光照最充足,玉米长得也最壮。一平方米的面积里,12株玉米结了25个穗子,脱粒后称重,竟然有13.8斤!
“折算成标准含水量,亩产是850斤!”小李报出数据时,声音都带着激动。
“850斤!”王主任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握住苏青的手,“苏青同志,你太厉害了!咱们县之前的玉米亩产最高才600斤,你培育的这个品种,竟然达到了850斤,比之前高了两百五十多斤!这在咱们地区都是首创!”
“850斤!”田埂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村民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我的天!850斤!俺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刘大爷拄着拐杖,激动得手都在抖。
“青丫头,你真是咱红星大队的骄傲!以后咱们种这个品种,再也不用愁粮食不够吃了!”李家婶拉着苏青的手,眼泪都掉了下来。
“是啊!青丫头,你太能干了!以后咱们村再也不用怕灾年了!”赵家嫂也跟着说,眼里满是敬佩。
苏青看着眼前欢呼的村民,看着王主任激动的表情,看着身边陆哲温柔的眼神,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不是难过的泪,是喜悦的泪,是欣慰的泪,是所有努力都得到回报的泪。
“苏青同志,”王主任拿出测产记录表,郑重地递给苏青,“经过三个样点的测产,你培育的玉米种,平均亩产达到850斤,符合高产玉米种的标准!我们农业局决定,从明年春天开始,在全县推广这个品种,还要把你的育种经验整理成册,发给各个大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真的?”苏青接过测产记录表,看着上面清晰的数据,声音带着哽咽,“谢谢王主任,谢谢农业局的支持!”
“不用谢,这都是你应得的!”王主任笑着说,“你为咱们县的农业发展立了大功,县里还会给你颁发‘农业技术标兵’奖状,再奖励你五百块钱,鼓励你继续研发更多的高产品种!”
人群里又是一阵欢呼,苏老实和王秀兰挤到前面,王秀兰拉着苏青的手,擦着眼泪说:“我的丫头,终于出息了!娘为你骄傲!”
苏老实也笑着说:“好,好,以后咱们红星大队,再也不是以前的穷大队了!”
陆哲走到苏青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小声说:“恭喜你,苏青,你做到了。”
苏青转过头,看着陆哲,笑着擦了擦眼泪:“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是我们一起做到的。没有你,我走不到今天。”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金黄的玉米田里,洒在欢呼的村民脸上,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暖而美好。苏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培育更多的高产作物,推广更多的农业技术,让红星大队,让全县的农民,都能过上丰收的好日子。
下午,农业局的人走后,村民们还围着实验田不肯走。有的拿着玉米穗仔细看,有的向苏青请教种植技术,还有的己经开始预定明年的种子。苏青耐心地回答着大家的问题,心里满是成就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玉米田里,把一切都染成了温暖的金色。苏青和陆哲并肩走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个玉米穗,看着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一片祥和。
“陆哲,”苏青轻声说,“明年,咱们再培育一个高产小麦种吧?让农民不仅玉米能高产,小麦也能高产。”
陆哲看着她眼里的光,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干。以后,咱们还要建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把更多的科学种植技术教给农民,让大家都能靠种地过上好日子。”
苏青点点头,靠在陆哲身边,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她知道,只要他们一起努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而这片土地,也会因为他们的努力,长出更多的希望,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