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初冬晨光带着柔和的暖意,透过农业展览馆一楼东侧的玻璃窗,斜斜地洒在苏青面前的展台桌上。木质展台桌不算宽大,却被陆哲用抹布擦得锃亮,连边角的木纹里都看不见半点灰尘。苏青蹲在桌前,小心翼翼地解开装玉米穗的粗布绳——十根“鲁农高产玉米1号”的穗子被她按长度依次排开,最长的那根穗尖微微弯曲,颗粒从穗轴根部到顶端密实地排列着,金黄的颜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一串精心打磨过的金珠。
“先把玉米穗摆成扇形吧,这样从哪个角度都能看清。”陆哲手里拿着一卷透明胶带,正踮着脚往展台后墙贴海报。海报是他前几天在县城打印店加急做的,上面印着两张核心图:左边是“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产量对比柱状图”,蓝色柱体代表普通玉米的600斤/亩,红色柱体则醒目地冲到850斤/亩的高度;右边是“北方寒地大棚结构示意图”,用简单的线条标注出塑料布、麻袋夹层、草帘的位置,下面还手写了一行小字:“无需加温设备,夜间保温至5℃以上”。
胶带撕开时的“刺啦”声在安静的展区里格外清晰,苏青抬头看了一眼,陆哲的额角己经渗出细汗,却还在调整海报的角度,非要让两边的边缘跟展台桌对齐。“不用这么较真,差不多就行。”苏青笑着说,手里己经把玉米穗摆成了半扇形,最中间放着那根颗粒最密的,下面压着小木牌,牌上“亩产850斤”五个墨字是陆哲用毛笔写的,笔锋有力,一眼就能看见。
“不行,得对齐才好看,不然显得不专业。”陆哲固执地把海报往下挪了半厘米,又后退两步眯着眼看,首到确认两边的距离相等,才满意地放下胶带,转身帮苏青拿装蔬菜的保温箱,“蔬菜还新鲜吗?我看看有没有压坏的。”
保温箱打开时,一股带着水汽的凉意扑面而来。里面的番茄还是红彤彤的,表皮泛着光泽,只是顶部的蒂稍微有点蔫;黄瓜的刺虽然不如刚摘时挺立,却依旧翠绿,用手捏一下,还能感觉到里面的脆实。苏青从包里掏出提前准备的新鲜白菜叶,铺在竹篮底部,再把番茄一个个摆进去,摆成圆形,中间放了一根最首的黄瓜,像个小小的“展品中心”。“这样摆着好看,还能让白菜叶帮着保点湿。”
两人正忙着,旁边展位的参展者走了过来。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穿着浅蓝色的工作服,胸前别着“潍坊农科所”的徽章,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他们的展品清单。“你们好,我是潍坊农科所的林晓,负责记录参展展品。”姑娘笑着伸出手,目光落在苏青的玉米穗上,眼睛一下子亮了,“这就是‘鲁农高产玉米1号’?看着穗子比我们培育的品种还,真能亩产850斤?”
苏青赶紧握住她的手,心里有点紧张,却还是认真回答:“是的,去年在我们红星大队试种,县农业局的同志现场测产的,三个样点平均下来就是850斤,比我们之前种的普通玉米多收了250多斤。”她从桌角拿起育种报告,翻到测产数据那页,“你看,这是当时的测产记录,有样点面积、玉米株数、脱粒后的重量,还有含水量折算,都写得清清楚楚。”
林晓接过报告,手指在数据表格上滑动,时不时点头:“数据很详细,不像有些参展者只报个大概数。你们这品种抗倒伏吗?我们去年培育的品种,产量是上去了,可刮大风时倒了一片,农民意见挺大。”
“抗倒伏!”陆哲凑过来补充,拿起一根玉米穗指给她看,“你看这穗轴,比普通玉米粗1毫米,秸秆也更硬实,我们实验田旁边就是普通玉米地,去年夏天刮台风,我们的玉米一棵没倒,旁边的倒了一半多。而且我们选的母本是本地的抗倒伏品种,适应咱们山东的气候,种起来不用额外搭支架。”
林晓听得认真,还在平板电脑上记了几笔:“你们这品种太实用了,我们农科所明年想引进试种,到时候能不能跟你们要些种子?”
“当然可以!”苏青高兴地说,“我们明年计划在全县推广,要是你们农科所愿意试种,我们还能派技术员去指导,保证种得好。”
林晓又看了看展台桌上的番茄和黄瓜,好奇地问:“这是冬天种的?我们潍坊冬天种大棚蔬菜,得烧煤加温,成本太高,小户农民根本种不起。”
“我们不用烧煤!”苏青指着墙上的大棚示意图,“你看,我们在塑料布中间夹了一层旧麻袋,晚上盖三层草帘,棚内温度能保持在5℃以上,足够番茄和黄瓜生长。去年冬天我们县最低温度到了零下8℃,大棚里的黄瓜还能正常结果,一斤能卖到8毛钱,比夏天还贵。”
她还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是冬天大棚里的场景:塑料布上结着霜花,棚内却绿油油的,妇女们正弯腰摘黄瓜。“这是去年冬天拍的,我们副业小组的姐妹,靠这大棚蔬菜,冬天也能赚钱,每个月能分到六十多块,比在公社上班还多。”
林晓看着照片,眼里满是羡慕:“你们这大棚技术太接地气了,不用烧煤,成本低,农民容易学。我们回去也想试试,到时候还得向你请教。”
两人正聊着,展区入口传来一阵脚步声,第一批参观者涌了进来。大多是穿着朴素的农民,还有几个戴着草帽、扛着锄头模型的基层技术员,显然是从各地农村赶来的。他们沿着展位一路看,很快就被苏青展台桌上的玉米穗吸引了——毕竟“亩产850斤”的小木牌太显眼,在一众写着“技术原理”“实验数据”的展台里,格外有冲击力。
“同志,你这玉米真能打850斤?”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挤到台前,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种的玉米穗,比苏青的短了足足两寸,颗粒也稀松,“俺是菏泽曹县的,种了一辈子玉米,最高亩产才620斤,你这穗子看着是大,可真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苏青赶紧把老农的玉米穗拿过来,跟自己的放在一起对比:“大爷,您看,您这玉米穗平均一行35粒,一共12行,也就420粒;我们这玉米一行40粒,16行,640粒,光颗粒数就多了220粒,再加上颗粒更,产量自然就高了。而且我们选种的时候,特意留了抗病虫害的基因,去年夏天玉米螟泛滥,我们的玉米没怎么受影响,您看这穗子上,连个虫眼都没有。”
老农凑近了看,果然,苏青的玉米穗上干干净净,没有半点虫蛀的痕迹。他又拿起育种报告,翻到病虫害防治那页,看到“波尔多液防治大斑病”的记录,忍不住点头:“俺们那边也常闹大斑病,就是不知道用啥药,你这方法简单,俺们农民也能学会。”
旁边几个农民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种这玉米得用多少肥啊?比普通玉米费钱不?”“种子多少钱一斤?明年能不能买到?”“要是种在沙土地里,产量会不会降?”
苏青一一耐心解答:“用肥跟普通玉米差不多,就是苗期多施点草木灰,成本没增加;种子明年春天就能供应,一斤比普通种子贵一毛钱,但多收的粮食能补回来;沙土地也能种,就是要多浇两次水,保持土壤,产量最多降50斤,还是比普通玉米高。”
她还从包里拿出种植日志,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记着:“4月15日,沙土地玉米苗浇水,每亩浇200斤,配合草木灰10斤,苗高比普通地块矮2厘米,叶片颜色正常。”“您看,这是我们在沙土地试种的记录,都有数据,不是瞎编的。”
老农们接过日志,虽然有些人识字不多,却能看懂上面的数字和简单的图画——苏青在日志里画了玉米苗的高度对比,用小圆圈代表叶片颜色,一目了然。“这日志太实在了,比俺们县技术员讲的还清楚!”一个戴草帽的技术员说,还掏出笔,把苏青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记在笔记本上,“明年俺们村想种,到时候请你去给俺们讲讲,行吗?”
“当然行!”苏青爽快地答应,“只要大家想种,我肯定去指导,不要一分钱。”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围到展台前,有的拿着手机拍照,有的拿着笔记本记录,还有的让苏青演示怎么分辨玉米种子的好坏。陆哲在旁边帮忙递资料、展示大棚塑料布样品,还把草帘展开给大家看:“这草帘是俺们村里妇女自己编的,一米宽,三米长,盖在大棚上,晚上能保温,白天卷起来不耽误采光,成本才两块钱一块。”
一个来自临沂的妇女,看到展台上的番茄,眼睛一亮:“同志,你这番茄冬天种不用烧煤?俺家也想建个大棚,就是怕烧煤太贵,种不起。”
“不用烧煤!”苏青拉着她,指着墙上的大棚示意图,“你看,塑料布夹麻袋,再盖草帘,晚上温度能保住。俺们村的李家婶,去年冬天建了一个小大棚,种了半棚番茄,卖了八百多块,除去成本,净赚六百多,比她男人在外打工还多。”
妇女听得心动,赶紧问了建大棚的成本和步骤,苏青都详细说了,还把大棚搭建的简易图纸复印了一张给她:“你按这个图纸建,肯定没问题,有不懂的就给我写信,我给你回信。”
中午展区休息时,苏青和陆哲才顾得上喝口水。展台前还围着几个没走的参观者,有的在抄育种报告上的数据,有的在跟陆哲打听种子供应的时间。苏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早上还担心展品太“朴素”没人关注,没想到却吸引了这么多人,大家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让她开心。
“累了吧?先吃点干粮。”陆哲从包里拿出村民们送的玉米饼,递给苏青,“你看,咱们的展台是这一片最热闹的,比旁边那个用投影仪的展台人还多。”
苏青接过玉米饼,咬了一口,甜丝丝的麦香在嘴里散开。她抬头看了看展台上的玉米穗和番茄,又看了看墙上的海报,忽然觉得,这些“朴素”的展品,正是她的优势——农民要的不是高科技的名词,而是实实在在的产量、简单易学的技术、能赚到手里的钱,而她带来的,正是这些。
“下午肯定还有更多人来。”苏青笑着说,把剩下的玉米饼递给陆哲,“咱们把资料再整理一下,别到时候不够发。对了,把刘大爷给的那袋玉米粒也拿出来,放在展台上,就当是咱们红星大队的‘吉祥物’,跟大家说说这玉米粒的故事。”
陆哲点点头,从包里拿出那个红绳系着的小布袋,放在展台最显眼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布袋上,红绳泛着淡淡的光,里面的玉米粒轻轻晃动,像是在为他们加油。
下午开展后,展台前更热闹了。省农业厅的几位领导也来了,看到苏青的展品和围着的人群,特意停下来听她讲解。当听到苏青说“去年冬天大棚蔬菜让妇女们每月增收六十多块”时,一位领导笑着说:“你的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带动了妇女就业,这才是真正的惠民技术!我们农业厅明年要重点推广你的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
苏青的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个展台,不仅展示了她的成果,更让她看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希望——只要技术实用、接地气,就能得到农民的认可,就能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时,展区渐渐安静下来。苏青和陆哲开始收拾展品,把玉米穗小心地放回布包,把番茄和黄瓜重新装进保温箱,把海报卷起来收好。看着展台上残留的粉笔印记和散落的资料碎片,苏青的心里满是期待——明天还有一天展览,她要继续把自己的技术讲给更多人听,让红星大队的名字,在省城的展览会上,绽放出更亮的风采。
(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