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院角的肥堆己经完全腐熟,变成了深褐色的松散泥土,闻起来只有淡淡的土腥味。苏青用手抓了一把,质地松软,还能看到细小的秸秆碎末——这正是她想要的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关键一步。
但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选种育苗。
春耕在即,种子是庄稼的根本,要是种子不好,就算土壤改良得再好,产量也上不去。苏青翻遍了家里的储物间,终于在一个旧陶罐里找到了原主家留的老玉米种——玉米粒大小不一,有的还带着虫眼,颜色也不均匀,是典型的自留种,产量低,抗病性也差。
“这种子可不行。”苏青拿着玉米粒,皱起了眉。在现代,她培育的玉米种都是经过筛选、杂交、提纯的,颗粒、抗病性强,亩产轻松过千斤,可眼前这些老种子,就算土壤改良了,亩产估计也难超过三百斤,远远达不到她的目标。
“青丫头,咋了?这种子不好吗?”王秀兰走进来,看到女儿拿着玉米种发愁,疑惑地问。
“妈,这种子太杂了,有虫眼的、颗粒小的,种下去发芽率低,产量也上不去。”苏青把有虫眼的玉米粒挑出来,放在一边,“我得把好的种子挑出来,再用温水浸种催芽,提高发芽率。”
王秀兰凑过来看了看,确实,挑出来的玉米粒里,不少都有虫蛀的痕迹,还有些干瘪得像小石子。她叹了口气:“家里就这点种子了,去年秋收留的,本来想今年种在那半亩地里,要是不够,只能去跟邻居借点了。”
“不用借,妈,咱们先把好种子挑出来,应该够种半亩地了。”苏青拿起一个筛子——这是家里筛面粉用的旧筛子,网眼不大,正好用来筛选种子。她把玉米粒倒进筛子里,轻轻摇晃,细小的碎粒和泥土漏了下去,剩下的都是颗粒相对的。
然后,她又把筛出来的玉米粒摊在竹筛上,仔细挑选:颗粒不的、颜色发暗的、有虫眼的、畸形的,都一一挑出来,最后剩下的,都是金黄、颗粒均匀的玉米粒,虽然数量少了一半,但质量好了很多。
“妈,您看,这样的种子才好,发芽率高,长出来的苗也壮。”苏青拿着挑好的玉米粒,递给王秀兰看。
王秀兰接过来看了看,笑着说:“还是我家青丫头细心,这么一挑,确实不一样了。接下来咋弄?”
“接下来要浸种催芽。”苏青去灶房烧了点温水,温度大概在三十度左右——书里说这个温度最适合玉米种发芽。她把挑好的玉米粒放进一个干净的瓦盆里,倒入温水,刚好没过玉米粒,然后用一块干净的纱布盖在上面,放在窗台上。
“每天要换一次温水,保持温度,大概三西天就能发芽了。”苏青一边盖纱布,一边跟王秀兰解释,“发芽后,咱们再种到育苗盆里,等长出两片子叶,再移栽到地里,这样能提高成活率,还能让苗长得整齐。”
王秀兰听得似懂非懂,却还是点着头:“好,妈听你的,每天我来换温水,你放心去地里忙活。”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每天早上先去看种子的发芽情况,中午去地里翻土,把腐熟的有机肥撒进去,和土拌匀,晚上回来再翻看《土壤学简论》,确认育苗的步骤。王秀兰则每天按时给种子换温水,还特意把瓦盆放在朝南的窗台上,让种子能晒到太阳。
第三天早上,苏青刚起床,就听到王秀兰兴奋的声音:“青丫头,快来看,种子发芽了!”
她赶紧跑过去,只见瓦盆里的玉米粒,大多都冒出了白色的小芽,像细细的白针,有的芽尖还带着一点嫩绿,看起来充满了生机。苏青心里一阵高兴——育苗的第一步,成功了!
“太好了,妈,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农门学霸:七零科学种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咱们现在就准备育苗盆。”苏青翻出家里的旧瓦盆、破瓷碗,还有几个掏空的葫芦壳,这些都是她早就准备好的育苗容器。她在每个容器底部钻了几个小孔——用来排水,防止种子烂根,然后在里面装上掺了有机肥的细土,把发芽的玉米粒种进去,每个容器种一粒,再覆盖一层薄土,浇上适量的水。
然后,她把这些育苗容器整齐地摆放在窗台上,还在旁边放了一块塑料布——晚上温度低的时候,盖在上面保温。每天早上掀开塑料布,让苗透气晒太阳,晚上再盖起来,细心得像照顾孩子一样。
几天后,嫩绿的玉米苗从土里钻了出来,两片圆圆的子叶展开,像一个个小巴掌,嫩得能掐出水来。苏青看着这些小苗,心里满是期待——这是她穿越到七十年代后,亲手培育的第一茬玉米苗,也是她改变命运的希望。
可她没想到,危机也悄然而至。
这天下午,苏青正在地里翻土,准备移栽玉米苗,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嗤笑声:“哟,这不是苏大博士吗?在这儿折腾啥呢?这半亩地,就算你种出花来,能打多少粮?”
苏青回头一看,只见张建军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脸上带着嘲讽的笑。他身后还跟着两个跟他一起上工的小伙子,也跟着嘿嘿笑,眼神里满是看热闹的意味。
苏青没理他,继续翻土——她不想跟张建军纠缠,这人自私又懦弱,跟他吵架只会浪费时间。
可张建军却不依不饶,走到田边,看着地里撒的有机肥,又看了看远处窗台上的育苗盆,嗤笑道:“苏青,我听说你还挑种子、育苗?你以为你是农科院的专家呢?就你这半吊子样,还想当庄稼把式?我跟你说,这半亩地,我以前帮你家种的时候,亩产最高也就两百斤,你要是能种到三百斤,我跟你姓!”
旁边的小伙子跟着起哄:“就是啊,苏青,你要是真能亩产三百斤,我们请你吃猪肉!”
“我看悬,就她这细胳膊细腿,能把苗种活就不错了,还想亩产三百斤?”
张建军听着同伴的起哄,笑得更得意了,他凑近苏青,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恶意:“苏青,我跟你说句实话,你一个被退婚的女人,别折腾这些没用的了。秋收的时候要是亩产过不了三百斤,你不仅得把地给你二哥,恐怕连婆家都找不到,只能嫁给村东头的老光棍了——他倒是不嫌弃你不能生养。”
这话像根针,戳中了原主的痛点,却没激怒苏青。她停下手里的锄头,首起腰,看着张建军,眼神冷淡,语气平静:“张同志,我的地怎么种,亩产多少,跟你没关系;我能不能找到婆家,嫁给谁,也不劳你操心。你还是管好你自己吧,别整天盯着别人的事,耽误了自己上工。”
张建军没想到苏青会这么冷静地反驳,他以为苏青会像以前那样,被他说得哭起来,或者跟他吵架,可现在,苏青的冷静反而让他觉得没面子。
“你……你别给脸不要脸!”张建军涨红了脸,指着苏青,“我好心劝你,你还不领情?我告诉你,这庄稼活不是你一个女人能折腾的,到时候种砸了,别后悔!”
“我会不会后悔,不用你管。”苏青拿起锄头,继续翻土,不再看张建军一眼,“请你离开我的地,别影响我干活。”
张建军被噎得说不出话,看着苏青专注翻土的背影,心里又气又恼。他觉得苏青变了,变得不像以前那个懦弱可欺的姑娘了,可他又说不出哪里变了,只能带着同伴,骂骂咧咧地走了,走的时候还不忘踢了一脚田边的石头,像是在发泄不满。
苏青看着他们走远的背影,心里没有生气,只有一丝警惕。张建军的嘲讽虽然刺耳,但更让她在意的是——张家人一首看她不顺眼,之前赵桂兰嘲讽她堆肥,现在张建军又来嘲讽她种地,说不定以后还会搞出别的事来。
她低头看了看地里的有机肥,又看了看窗台上的玉米苗,心里暗暗想:一定要更小心,不仅要种好地,还要防着张家人使坏。她不能输,这不仅是为了那半亩地,更是为了自己在这个家、在这个村里的立足之地。
夕阳西下的时候,苏青终于把地里的土翻完了,土壤变得松软,掺着深褐色的有机肥,看起来格外有生机。她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心里充满了坚定——不管遇到多少嘲讽和危机,她都要把这地种好,用产量证明自己,让那些看不起她的人,都闭上嘴。
(http://www.220book.com/book/7XP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