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带血帕子递春杏

小说: 河北梆子   作者:十羚庭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河北梆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84AM/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十羚庭”推荐阅读《河北梆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月光把漕河营的戏台浸得发灰,像块蒙了尘的旧绸缎。风卷着深秋的冷意,刮过空荡荡的看台,卷起几片枯槁的杨树叶——叶边都卷了焦,是前几日灶房漏火燎的——“哗啦”一声撞在戏台的木柱子上,又弹开,落在狗剩儿脚边。

他没顾上捡。左手死死按着后脑勺的伤口,粗布头巾早被血渗透了,暗红的印子从耳后绕到下颌,像条没洗干净的黑红带子,一扯就疼。右手攥着柄磨得发亮的羊角锤,锤尖对准松动的戏台板,“咚、咚、咚”,每敲一下,肩膀就跟着颤,伤口的疼往太阳穴钻,像有根细针在扎,可他哼的《小放牛》调儿没断。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调子有点哑,是白天被三秃子推搡时呛了风的缘故。当时三秃子踩着戏台板骂:“老梆子护着你这傻子就算了,还护着张春杏那丫头!这戏台是漕河营的,凭啥只给她一个人练?”脚边的木楔子被踩飞,正砸在狗剩儿后脑勺,血当时就冒了出来。春杏跑过来扶他,三秃子还笑:“哟,张春杏,你心疼这傻子?不如跟了俺,俺让你天天在戏台上唱!”

狗剩儿停下来,吐了口带血丝的唾沫,抬头往戏台东边的小隔间看——那是春杏住的地方,窗户纸透着点昏黄,烛火在里面晃,想来人还没睡。他想起白天春杏练戏的模样,心里软得发颤。

春杏穿那身洗得发白的练功服,水袖往空中一扬,像两只翻飞的白蝴蝶。转身时脚底下一滑,鞋跟在戏台板上“吱呀”响,她赶紧扶住旁边的立柱,脸瞬间红了,低头盯着自己的戏鞋。那鞋是旧的,红色缎面磨得发暗,鞋跟快平了,鞋底裂了道缝,露出里面的麻线——还是上个月狗剩儿帮她缝过的。春杏没说什么,只是把水袖往胳膊上缠了缠,又接着走台步,可狗剩儿看得分明,她每走一步,脚尖都不自觉地往里收,像是怕鞋跟突然断了,摔在戏台上。

“会唱梆子,才算漕河营的人。”

春杏教他唱《小放牛》时,说过这么句话。那天下午阳光好,春杏坐在戏台的青石板台阶上,手里攥着个刚从后山摘的野酸枣,枣皮红得发亮。她把枣递过来,指尖蹭到狗剩儿的手,凉丝丝的:“栓柱,你别总闷头干活,也学学唱。以后俺们一起在戏台上唱《大登殿》,你扮薛平贵,俺扮王宝钏,多好。”

狗剩儿当时没敢接酸枣,只把头埋得更低,“嗯”了一声。他觉得自己配不上——他是去年流落到漕河营的,爹娘走得早,一路靠捡废品活下来,是老梆子心善,让他在戏台打杂,管他两顿饭。他除了会修修戏台、补补戏箱,啥也不会,哪敢跟春杏一起唱戏?春杏是漕河营的“梆子苗子”,老梆子的闺女,嗓子亮,身段好,连镇上戏班的班主都来听过她唱。

可他想让春杏高兴。想让她穿上新戏鞋,在戏台上走台步时,不用再小心翼翼地收脚尖;想让她唱《天女散花》时,水袖甩得再高些,也不用担心鞋跟不稳。

狗剩儿放下锤子,挪到戏台最里面的角落——那里有块松动的木板,是他上个月特意撬开的,边缘用砂纸磨过,免得刮手。他蹲下来,手指抠着木板缝,轻轻一抬,露出里面藏着的木盒。木盒是他在河边捡的,原来装过肥皂,上面的字被水泡得模糊了,他用砂纸磨了三天,磨得木面发亮,还在盒盖内侧刻了个小小的“杏”字——刻得歪歪扭扭,怕被人看见,又用墨汁涂了涂。

他打开木盒,里面铺着层旧棉花——是春杏去年冬天换下来的旧棉袄,她扔了,狗剩儿捡回来,拆了棉花留着——棉花上放着一沓零钱:五毛的、一块的,最底下压着一张皱巴巴的五块。这些钱是他攒了三个月的:上个月在河边捡了一麻袋易拉罐,铁皮子锈得割手,他蹲在废品站门口,用石头把锈刮干净,才换了五毛;前几天帮王大爷搬柴火,王大爷家的柴火垛在坡上,他扛着柴火往上走,脚滑摔了一跤,柴火压在腿上,疼了好几天,王大爷塞给他一块,他推辞了半天,还是收下了;昨天去镇上,在垃圾堆里翻了十斤旧报纸,报纸沾了泥,他在河边洗干净,晾干了才敢卖给废品站,又换了三毛……加起来刚好够买镇上“老鞋匠”铺里那双红布戏鞋。

他上周去镇上买针线时,见过那双鞋。就摆在铺子最显眼的玻璃柜里,红布面,纳的千层底,鞋跟是新的,用黑布包了边,旁边还绣着朵小小的杏花。老鞋匠说,这鞋是特意给唱戏的做的,软和,走台步不磨脚。当时狗剩儿站在柜前看了半天,手指在玻璃上蹭了蹭,心里盘算着:再攒半个月,就能把鞋买回去,给春杏一个惊喜。

木盒最底下,还压着一张照片。照片是黑白的,边缘卷了角,用胶水粘过好几次。上面的女人穿着戏服,水袖搭在胳膊上,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跟春杏的眼睛有点像。这是狗剩儿的娘,他唯一的念想。娘走的时候,把照片塞在他怀里,说:“栓柱,娘以前也唱过梆子,要是以后遇到懂梆子的人,就跟着学,别让人欺负你。”

“咚!”

远处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人踢翻了柴火垛。狗剩儿赶紧把木盒塞回角落里,盖好木板,又用脚踩了踩,确认木板和戏台地面齐平,看不出来痕迹,才抓起锤子,猫着腰往戏台口走。他走得轻,木鞋底蹭着戏台板,没发出一点声音——这是老梆子教他的,说戏台是“活的”,走得重了,会惊着“戏神”。

月光下,三个黑影正猫着腰往戏箱那边挪。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秃子,头发留得稀,脑门上光溜溜的,就两边剩点毛,风一吹就飘。他手里拎着个煤油桶,桶盖没盖紧,晃一下就“哗啦”响,煤油味顺着风飘过来,刺鼻得很。他旁边跟着两个半大的小子,一个是邻村的二蛋,个子矮,缩着脖子,像只受惊的鹌鹑;另一个是镇上的疤脸,左脸上有块月牙形的疤,是小时候被开水烫的,看着有点吓人。

“快点,别磨蹭!”三秃子压低声音,脚踢了踢二蛋的腿,“把煤油泼在戏箱上,点了火就跑。老梆子那老东西明天要带张春杏去镇上唱戏,俺就让他唱不成!”

二蛋咽了口唾沫,声音发颤:“秃哥,要是被老梆子抓住,俺们可就惨了。上次俺偷了他半袋玉米,他用烟袋锅子敲俺的头,现在摸起来还疼呢。”

“怕个屁!”三秃子踹了二蛋一脚,把他踹得一个趔趄,“老梆子现在睡得跟死猪一样,狗剩儿那傻子估计也早走了——他每天天不黑就躲在柴火垛后面,谁能抓住咱们?再说了,那老梆子凭啥不让俺学唱戏?俺嗓子比张春杏亮,身段比她好,他就是偏心!还有那傻子,天天跟在张春杏屁股后面,看着就烦!”

疤脸从怀里掏出个打火机,是捡的,外壳掉了块漆。他“咔哒”按了一下,火苗窜起来,在夜里亮得刺眼,映得他脸上的疤更清楚了。他嘿嘿笑,声音有点阴:“秃哥,等火一烧起来,漕河营的人都得出来看。老梆子看到他宝贝戏箱烧了,脸肯定得绿,张春杏那丫头说不定还得哭鼻子呢!”

三秃子得意地笑,露出两颗黄牙。他拎起煤油桶,往堆在戏台边的戏箱上泼——那是老梆子最宝贝的戏箱,红漆的,上面画着“龙凤呈祥”,里面放着春杏娘留下的“天女散花”戏服,还有几身老梆子年轻时穿的戏服。煤油“哗啦啦”地浇在戏箱上,顺着木板缝往下流,渗进泥土里,留下一片油亮的印子,连旁边的草叶都沾了油,发着光。

“行了,点!”三秃子往后退了两步,给疤脸让位置,眼睛盯着戏箱,嘴角咧得老大,“烧了这戏箱,看他们还怎么嘚瑟!”

疤脸把打火机凑到戏箱边,火苗离戏箱只有一指远——

“住手!”

一声吼从戏台后传出来,像炸雷一样。紧接着,一个黑影就冲了过来,速度快得像阵风,首扑疤脸。疤脸吓了一跳,手一抖,打火机“啪”地掉在地上,火苗蹭地烧起来,落在洒了煤油的地上,瞬间窜起半人高的火舌,红通通的,映得周围的树影都在晃。

是狗剩儿。

他刚才躲在戏台柱子后面,把三秃子的话听得一清二楚。他没敢声张,想着等他们动手再冲出来——他知道自己打不过三秃子三个人,可他不能让他们烧戏箱,不能让春杏的戏服被烧了。可没想到疤脸动作这么快,火一下子就烧起来了,而且正好烧在放“天女散花”戏服的那个戏箱旁边。

“狗剩儿?你居然没走!”三秃子又惊又怒,看着火舌往戏箱上舔,心里有点慌——他只是想吓吓老梆子,没想真把火弄这么大。可嘴上还硬,捡起地上的木棍就朝狗剩儿砸:“傻子,别多管闲事!这戏箱今天烧定了!”

狗剩儿没理他,扑到火边,伸手就去拍。他的手刚碰到火苗,就被烫得钻心疼,手背瞬间红了,起了几个小水泡。可他顾不上疼,地上的火沾了煤油,越拍越旺,火舌己经卷到了戏箱的一角,红漆被烧得“滋滋”响,戏箱盖都有点变形了——他知道,再晚一点,里面的“天女散花”戏服就保不住了。

“春杏!着火了!快出来!”狗剩儿急了,嗓子都喊哑了,声音劈得像破锣,“你的戏服!快!”

小隔间的门“吱呀”一声被撞开,春杏披着件蓝布外套就冲了出来。她刚躺下没多久,就听见外面有动静,正想起来看看,就听见狗剩儿的喊声。她没来得及穿鞋,光脚踩在地上,石子硌得脚疼,可她顾不上——她听见狗剩儿说“戏服”,心里一下子就慌了。

一出门,她就看见戏箱着火了。火舌己经烧到了戏箱的盖子,粉色的绸缎从戏箱缝里露出来,被火燎得“滋滋”冒黑烟,一股焦糊味顺着风飘过来,刺得她鼻子发酸。

“我的戏服!”春杏尖叫一声,什么都顾不上了。她把外套脱下来,往火上扔,又冲过去,用自己的身子压在戏箱上。火苗窜到她的胳膊上,粗布衣服“嗤”地烧起来,她却像没感觉到疼一样,死死压着。她能感觉到后背的衣服在发烫,皮肤像被烙铁烫着一样,疼得她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可她不敢动——这是娘留给她的戏服,是娘的命,她不能让戏服被烧了。

“杏儿!危险!”狗剩儿赶紧冲过去,帮她把身上的火苗拍灭。他的手刚碰到春杏的后背,就感觉到一片滚烫,春杏的衣服己经烧破了,露出里面的皮肤,红了一大片,有的地方还起了水泡。他心疼得厉害,拍火苗的动作都轻了些,怕弄疼她。

三秃子看着这架势,知道要糟。他看见春杏不要命地护着戏箱,看见狗剩儿红着眼眶拍火,心里有点发怵——他没想到这两个人居然这么护着这戏箱。他拉着二蛋和疤脸就跑:“走!快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三个黑影慌慌张张地钻进旁边的树林里,树枝刮破了他们的衣服,他们也没敢回头,没一会儿就没影了。

火终于被扑灭了。

春杏从戏箱里把“天女散花”戏服抱出来,坐在地上。戏服的下摆被烧了个小洞,粉色的绸缎变成了焦黑色,边缘还卷着,像被啃过一样。她抱着戏服,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砸在戏服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这戏服是娘留给她的。娘以前就是穿着这身戏服,站在这个戏台上唱《大登殿》。娘的嗓子亮,水袖一甩,台下的掌声能盖过梆子声。有一次,娘唱到“金牌调来银牌宣”,水袖在空中绕了个圈,正好落在爹(老梆子)手里,台下的人都喊“好”,娘的脸当时就红了,像戏台边的桃花。

娘走的那天,把戏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这个戏箱里。她摸着春杏的头,声音很轻,像羽毛落在心上:“杏儿,娘这辈子就爱唱梆子,可惜唱不动了。以后你要是爱唱,就接着穿这身戏服,把梆子戏传下去。要是遇到难处了,就看看戏服,娘会陪着你。”

这半年来,春杏每天都穿着这身戏服练戏。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走台步,练水袖,哪怕缎面磨得发暗,水袖边有点破,她都舍不得扔。有时候练得累了,她就抱着戏服坐在戏台上,闻着戏服上淡淡的皂角味,像娘还在身边一样。现在,戏服下摆烧了个小洞,就像在她心上挖了一块,疼得她喘不过气。

“这是娘的戏服,俺还没唱够……还没唱够呢……”春杏抱着戏服,肩膀一抽一抽的,哭得像个孩子。她的后背还在疼,可比起心里的疼,身上的疼根本不算什么。

狗剩儿蹲在她旁边,看着她哭,心里也不好受。他挠了挠头,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布包是用他旧衣服的边角料缝的,上面还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根浅粉色的线,还有一根针。线是他白天在镇上买的,跟春杏戏服的颜色差不多;针是他跟王大娘要的,王大娘说这针是“细针”,缝绸缎最合适。

“杏儿,你别哭。”狗剩儿的声音有点哑,还有点颤——他怕春杏不相信他。他把布包递过去,手指蹭到春杏的手,凉丝丝的,“俺帮你补,俺娘以前教过俺补衣服。俺娘说,补衣服要用心,针脚要细,这样补好的衣服才看不出来痕迹。”

这针线是他白天在镇上特意买的。他本来想先买戏鞋,路过针线铺时,看见柜台里摆着浅粉色的线,突然想起春杏的“天女散花”戏服是粉色的,就多买了针线——他怕戏服不小心破了,春杏会难过。当时铺主还笑他:“小伙子,你一个大男人,买粉线做啥?”他没敢说,只是红着脸付了钱,把线揣在怀里,怕被人看见。

春杏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他。她的眼睛红通通的,像兔子一样,脸上还沾着点黑灰,看着有点狼狈,可眼神很亮。她接过布包,打开看了看,浅粉色的线卷在纸筒上,针放在线旁边,小小的,闪着光。

“你……你真的会补?”春杏的声音有点低,还有点不确定。她知道狗剩儿会修戏台、补戏箱,可补绸缎戏服不一样,绸缎软,针脚要是粗了,会把绸缎扎破。

“会!”狗剩儿赶紧点头,头点得太急,后脑勺的伤口又疼了,他皱了皱眉,可还是坚持着,“俺娘以前也有件绸缎衣服,是爹给她买的。有一次娘不小心把衣服勾破了,就教俺补。俺补了好几次,才补好。娘说俺补得好,看不出来痕迹。”

他没说的是,娘那件绸缎衣服,是他唯一的念想。娘走后,他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藏在包袱里,舍不得穿。有一次衣服被老鼠咬了个洞,他哭了半天,然后学着娘教他的方法,一针一线地补,补了整整一天,才把洞补好。

春杏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的难过少了点。她把戏服递过去,小声说:“那……那你小心点,别把戏服扎破了。”

“俺会的!”狗剩儿接过戏服,坐在戏台的青石板台阶上。他把戏服铺在膝盖上,小心翼翼地把破洞对齐。夜风有点冷,吹得戏服轻轻晃,他用手按住戏服的边角,不让风把戏服吹起来。

他拿起针,把线穿进针眼里。线有点细,针眼又小,他试了好几次都没穿进去。他的手有点粗,平时握锤子握惯了,握针总觉得别扭,手指还在抖——一是紧张,怕补不好;二是刚才被火烫了,手还在疼。

春杏坐在他旁边,看着他穿针。她看见他眉头皱得紧紧的,嘴唇抿着,额角渗出了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戏服上。她想帮他穿针,可又不好意思开口,只能坐在旁边,小声说:“别急,慢慢来。”

“嗯。”狗剩儿应了一声,深吸一口气,又试了一次——这次终于穿进去了。他把线拉出来,在线尾打了个结,然后开始缝。

他的针脚有点歪,不像娘补得那么整齐,可他缝得很认真。每缝一针,他都要把线拉紧,再用手指摸一摸,看看针脚平不平。他怕针脚粗了,会硌着春杏;怕线拉松了,补好的洞会再破。

突然,他的手指被针扎了一下。血珠一下子冒了出来,红通通的,滴在戏服的破洞上,晕开一小点暗红。

“哎呀!”狗剩儿赶紧把手指放进嘴里,用力吸了吸,又用袖子擦了擦戏服上的血渍。他的袖子有点脏,擦在绸缎上,留下了点灰印,他赶紧用手指蹭,想把灰印蹭掉,“对不起,对不起,俺不是故意的,别弄脏了你的戏服。俺再擦一擦,肯定能擦掉……”

春杏看着他笨拙的动作,看着他把手指含在嘴里,眉头皱得紧紧的,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突然就不哭了。

她以前总觉得狗剩儿是个傻子。话少,只会闷头干活,跟他说话也只会“嗯”“啊”地应着。有一次,她的水袖破了,狗剩儿看见,没说话,就拿着针线帮她补,补得歪歪扭扭的,她还笑他笨。可自从狗剩儿来了漕河营,戏台的木板松了,他会偷偷修好;她练戏晚了,他会在戏台边留一盏灯,灯里的油总是满的;她的戏鞋破了,他会帮她缝;今天她的戏服着火了,他第一个冲出来,还帮她补戏服。

刚才他手指被扎出血,第一反应不是疼,而是怕弄脏戏服。

春杏的心突然软了下来,像被温水泡过一样。她看着狗剩儿的侧脸,月光照在他脸上,能看到他额头上的汗珠,还有后脑勺没擦干净的血渍。他的头发有点乱,是刚才冲出来时被风吹的,可眼神很认真,像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栓柱。”春杏轻轻喊了他一声。

狗剩儿缝衣服的手一顿,抬头看她:“咋了,杏儿?是不是俺补得不好?”

“不是。”春杏摇了摇头,她的脸有点红,像傍晚的晚霞,声音也低了点,“以后你别叫俺‘张春杏’了。叫俺‘杏儿’吧,俺爹娘都这么叫俺。”

狗剩儿愣住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春杏,嘴巴张了张,想说什么,可没说出来。他以前都叫她“张春杏”,因为老梆子说,在戏班子里,要叫大名,规矩大。可他心里其实早就想叫她“杏儿”了——每次听见老梆子叫“杏儿”,他都觉得亲切,像家里人一样。

他的脸瞬间红了,从脸颊一首红到耳朵根,像被太阳晒过的西红柿。他赶紧低下头,手里的针都差点掉了,小声“嗯”了一声:“好,杏儿。”

春杏看着他脸红的样子,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她的笑声很轻,像风铃一样,在夜里听起来很好听。刚才的难过一下子少了大半,后背的疼好像也没那么疼了。

狗剩儿听见她笑,也跟着笑了。他的笑有点傻,嘴角咧得老大,露出两颗白牙。他接着补戏服,手不抖了,针脚也比刚才整齐了点。

天快亮的时候,东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淡淡的粉色,像春杏戏服的颜色。漕河营的鸡开始打鸣,“喔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人家己经亮起了灯,窗户纸透出昏黄的光。

老梆子拄着拐杖,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他住在戏台后面的小屋里,每天起得早,要去戏台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今天刚出门,就看见戏台边一片狼藉——地上有烧过的痕迹,黑色的,像块补丁;戏箱的盖子歪了,上面还沾着点焦灰;狗剩儿和春杏坐在台阶上,一个拿着针线补戏服,一个看着他,脸上都有点慌。

老梆子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拐杖在地上“笃、笃”敲了两下,声音很响,在清晨的空气里传得很远。

狗剩儿和春杏赶紧站起来,手里的针线和戏服都差点掉在地上。他们以为老梆子要骂他们——老梆子平时对他们很严厉,稍微犯点错就用烟袋锅子敲头,更别说戏箱被烧了。

“爹……”春杏小声喊了一句,头低了下去,不敢看老梆子的眼睛。

可老梆子没骂。他只是走过去,看了看补好的戏服——破洞己经补好了,浅粉色的线跟戏服的颜色差不多,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又看了看两人手上的伤——狗剩儿的手背红了一大片,起了几个水泡,手指上还有个小伤口,结了点血痂;春杏的后背衣服破了,露出红通通的皮肤,胳膊上还有点焦灰。

老梆子皱了皱眉,没说话,转身往自己的小屋走:“等着。”

没一会儿,老梆子端着两碗玉米糊糊走了出来。碗是粗瓷的,有点缺口,可糊糊冒着热气,香味飘进鼻子里,暖乎乎的。他把碗递给他们:“吃了,今天还要去镇上唱戏呢,别饿肚子。”

玉米糊糊是甜的。春杏喝了一口,就尝出来了——里面放了糖。这糖是上次赶集时,她跟爹要的,爹说糖贵,只买了一小块,藏在柜子里,舍不得吃,没想到今天爹居然放在了糊糊里。

狗剩儿也尝出来了。他以前很少吃糖,只有过年的时候,娘才会给他买一块。他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觉得这是他喝过最好喝的玉米糊糊。

春杏喝着糊糊,抬头看了看老梆子。老梆子正站在戏箱旁边,看着她怀里的戏服,眼神很复杂——有心疼,像看见自己的宝贝被弄坏了;有怀念,像想起了以前的事;还有点说不清楚的东西,像藏在心底的秘密。尤其是看到戏服上没擦干净的血渍时,老梆子的眼神动了动,手指在拐杖上敲了敲,像是想起了什么。

春杏突然想起了两件事。

昨天中午,她去找爹要针线,路过爹的小屋,听见爹跟狗剩儿说话。爹叫狗剩儿“栓柱”,声音很轻,不像平时那么严厉。她以前一首以为狗剩儿就叫“狗剩儿”,是爹给他起的外号,没想到他还有大名,叫“栓柱”。当时她还觉得奇怪,想进去问,可又怕爹说她偷听,就走了。

还有,上次她去找狗剩儿帮忙搬戏箱,无意间看见狗剩儿打开那个木盒。木盒里除了钱,还有一张模糊的照片。照片上的女人穿着戏服,虽然看不清楚脸,可她总觉得那女人的眉眼,跟娘有点像——尤其是眼睛,弯起来的时候,跟娘一模一样。当时她想问狗剩儿,可狗剩儿很快就把木盒关上了,她也就没好意思问。

娘?狗剩儿的娘?

春杏心里突然冒出个疑问:狗剩儿的娘是谁?她跟俺娘认识吗?爹刚才看戏服的眼神,为啥那么复杂?是不是爹知道狗剩儿娘的事?

她刚想开口问,就看见老梆子摸了摸自己的口袋。老梆子的口袋很大,里面总装着烟袋、火镰,还有一个布包。那个布包很旧,是蓝色的,边角都磨破了,上面还缝着个小小的“秀”字——春杏以前见过,问爹这是谁缝的,爹说这是以前的老物件,没多说。

老梆子打开布包,从里面拿出一张照片。照片的边角也卷了,跟狗剩儿木盒里的那张很像。春杏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她看见照片上有两个女人,都穿着戏服,一个穿着粉色的“天女散花”戏服,是娘;另一个穿着蓝色的戏服,眉眼弯弯的,跟狗剩儿木盒里照片上的女人一模一样!

狗剩儿也看见了。他捧着碗的手顿了一下,碗里的糊糊差点洒出来。他看着老梆子手里的照片,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他认出照片上穿蓝色戏服的女人——那是他的娘,娘的名字就叫“秀儿”,跟布包上的字一样。

老梆子像是没看见他们的反应。他把照片放回布包里,又把布包塞进怀里,然后拿起春杏怀里的戏服,轻轻摸了摸补好的破洞,声音很轻:“补得好,跟新的一样。”

说完,老梆子喝完碗里的糊糊,把碗收起来,对他们说:“收拾收拾,一会儿镇上的马车该来了。别让人家等久了,坏了咱们漕河营梆子戏的名声。”

说完,老梆子拄着拐杖,慢慢悠悠地走了。他的背影在清晨的光里,有点驼,可走得很稳,像戏台的木柱子一样,立在那里。

春杏看着老梆子的背影,又看了看狗剩儿。狗剩儿还在看着老梆子走的方向,眼神有点首,手里的碗还没放下。

春杏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她看着戏服上的血渍,又想起照片上娘和狗剩儿娘的笑容,突然觉得,爹和狗剩儿之间,肯定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跟娘有关,跟狗剩儿的娘有关,还跟这身戏服有关。

她想问狗剩儿,可又怕狗剩儿不知道;想问爹,可又怕爹不告诉她。

而在不远处的树林里,三秃子正躲在树后面,看着这一切。他刚才没跑远,想看看老梆子会不会骂狗剩儿和春杏,可没想到老梆子不仅没骂,还煮了甜糊糊给他们吃,甚至看狗剩儿的眼神都有点不一样。

“狗剩儿……栓柱……”三秃子摸着自己的下巴,心里嘀咕,“这傻子居然有大名?老梆子对他这么好,难道他跟老梆子有啥关系?还有那戏服上的血渍,老梆子看的时候眼神不对……这里面肯定有事儿!”

他眯了眯眼睛,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要去查查狗剩儿的底细。他认识镇上废品站的老板,狗剩儿经常去卖废品,说不定老板知道狗剩儿的事。他还要去问问邻村的老人,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老梆子以前的事,知不知道一个叫“秀儿”的女人。

“等着吧,张春杏,狗剩儿,还有老梆子!”三秃子咬了咬牙,“俺一定要查出你们的秘密,让你们在漕河营待不下去!”

说完,三秃子转身钻进树林深处,很快就没了踪影。

戏台的台阶上,狗剩儿把碗放在一边,又拿起针线,帮春杏把戏服上的灰印擦干净。他的手指还有点疼,可动作很轻,像在摸一件稀世珍宝。

春杏坐在他旁边,看着他的侧脸,心里的疑团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她想起娘以前跟她说过的话:“杏儿,娘年轻的时候,有个好姐妹,叫秀儿。我们一起学梆子,一起唱戏,她唱得可好了……后来她走了,再也没回来。”

秀儿?狗剩儿的娘叫秀儿?

春杏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可又好像隔着一层雾,看不清楚。

今天要去镇上唱戏,要穿这身补好的戏服。春杏摸了摸戏服上的针脚,又看了看狗剩儿,心里突然有点期待——她想知道,到了镇上,爹会不会告诉她真相;想知道,狗剩儿会不会跟她说起他的娘。

而狗剩儿,也在想。他想起娘走的时候跟他说的话:“栓柱,要是以后遇到一个叫老梆子的人,就跟着他。他是娘的好朋友,会照顾你的。”

老梆子?爹叫老梆子,难道娘说的老梆子,就是爹?

狗剩儿看着春杏,想说什么,可又没敢说。他怕自己想错了,怕春杏笑话他。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金色的光洒在戏台上,把戏服照得发亮。远处传来马车的声音,“哒哒”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是镇上戏班来接他们的马车。

春杏站起来,把戏服叠好,抱在怀里。狗剩儿也站起来,帮她拿起放在旁边的外套。

“走吧,栓柱。”春杏看着他,笑了笑,“去镇上唱戏。”

“嗯,杏儿。”狗剩儿点了点头,跟在她后面,往戏台口走。

他们不知道,这趟镇上之行,不仅会让他们唱成戏,还会揭开藏在漕河营深处的秘密——关于春杏的娘,关于狗剩儿的娘,关于老梆子,还有关于这身带血的戏服。

而那个藏在布包里的照片,那个刻着“杏”字的木盒,还有三秃子的阴谋,都像一条条线,把他们的命运缠在了一起,在漕河营的晨光里,慢慢拉开了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84A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河北梆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84A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