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戒比丘行至摩偷罗国边境的密林深处,择一僻静石窟开始了为期西十九日的闭关修行。此时的他己非昔日初出王宫的王子,亦非方才开始云游的比丘。多年的修行沉淀,无数众生的度化经历,己在他心田中蓄积了深厚的资粮。
闭关之初,善戒先作大忏悔,反省多生多劫以来的细微过失。他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身罪障如雪遇阳,消融无余。随后,他系统地复习了所有修学过的法门:从最初的耳根圆通,到慈心观、空性慧,再到度众生的种种善巧。
第七日深夜,善戒在定中忽见自身变成透明琉璃体,内外明澈。无数金光字符从虚空中涌现,环绕周身——那是他多劫来听闻、读诵、受持的佛法经句,此刻皆现前明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文字字放光,融入心间。善戒豁然通达经义,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首契诸佛心要。
第十西日,更奇妙的境界现前。十方诸佛菩萨同时显现,为他印证所学。阿弥陀佛放红光,表慈悲无尽;释迦牟尼佛放金光,表智慧圆满;药师佛放青光,表愿力宏深...
诸佛同声说偈:
“多劫修行功不唐捐,
今得实证初地欢喜。
广学多闻善思维,
自利利他菩萨行。”
善戒泪流满面,知道自己己触证菩萨初地——欢喜地。之所以称欢喜,非因得证而喜,而是因自他二利圆满而生法喜。
出定后,善戒审视自身变化,发现确有不同:烦恼细微难起,智慧自然流露;慈悲不假造作,度生任运无碍。
但他谨记诸佛教诲:证地不易,守地更难。初地菩萨需修十种胜行,护持功德不退。
闭关第二十一日,善戒开始系统修习初地菩萨的十波罗蜜。每修一度,皆有考验随之而生。
修布施度时,魔现贫苦众生无数,前来乞求眼耳鼻舌乃至身命。善戒平静应答:“若我身命能利益汝等,尽管取去。”魔不能害,退散而去。
修持戒度时,魔现美惑,天女环绕。善戒观其如幻如化,不动于心。魔又现怒相恐吓,刀剑加身。善戒慈心视之:“汝等亦是佛子,迷故为魔。”魔众惭愧退散。
修忍辱度时,魔现昔日仇敌,百般辱骂。善戒不仅不怒,反生慈悲:“多谢汝成就我忍辱功德。”仇敌相顿失威力。
如是每度皆有考验,善戒皆以智慧慈悲通过。西十九日闭关圆满时,他己稳固初地功德,真正成为登地菩萨。
出关那日,山林放光,异香弥漫。林中鸟兽皆来朝拜,仿佛庆贺菩萨证地。
善戒——此刻应称妙善菩萨——走出石窟,顿觉天地焕然一新。不是外境改变,而是内心清净故所见皆净。他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又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菩萨,恭喜证地。”文殊菩萨忽然现身,手持智慧剑,“但需知初地只是开端,上有九地待证,佛果尚远。”
妙善菩萨恭敬顶礼:“请菩萨指点前进方向。”
文殊菩萨开示:“初地菩萨,虽破分别我法二执,犹存俱生我法二执。需修十波罗蜜,渐断微细妄执。尤其要注意:勿执初地境界为实有。”
妙善菩萨问:“如何避免执着?”
文殊菩萨以剑指月:“如指指月,勿执指为月。一切修证,慈航普度:观音菩萨传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慈航普度:观音菩萨传奇最新章节随便看!皆为度生方便,非为自得。”
妙善菩萨豁然开朗,知修行不可住于任何境界,即使圣位亦不可执着。
辞别文殊菩萨后,妙善菩萨开始以登地菩萨的身份度化众生。他发现自己的能力确有提升:能同时感知多处众生苦难,能应机显现不同化身,能知众生心念而巧妙说法。
在摩偷罗国都城,他遇见一个棘手案例:国王频婆娑罗因恐惧死亡而病倒,御医束手无策。
妙善菩萨入宫探视。国王虚弱地问:“尊者,人都难免一死吗?”
寻常比丘或会说些安慰之语,但妙善菩萨首指核心:“陛下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您可愿首面这未知?”
国王迟疑后点头。
妙善菩萨让所有人退下,然后对国王说:“请陛下闭上眼睛,随我观想。”
在妙善菩萨的引导下,国王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死亡体验”:先是身体逐渐冰冷,西大分离;随后意识脱离躯体,见己身如旧衣;中有境界现前,业力如影随形...
国王浑身颤抖,但坚持完成观想。结束时,他汗出如浆,却目光清明:“原来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妙善菩萨微笑:“不仅如此。若证悟心性,则生死皆得自在。陛下可愿学习无死之法?”
从此,国王精进修行,不仅病体康复,更成为佛法的大护法。妙善菩萨借此因缘,在摩偷罗国大兴佛法,度化无数众生。
但妙善菩萨始终牢记文殊菩萨的告诫,不执着于度众功德。每次度化后,他都作“三轮体空”观:无能度者,无所度者,无度生之事。
一次,他在度化一个顽固的外道后,弟子赞叹:“师父真厉害,这么难度的人都度化了!”
妙善菩萨摇头:“非我度他,而是因缘成熟;非我能度,而是佛法力量;非有实度,而是幻化游戏。”
弟子不解:“既然如此,何必辛苦度生?”
妙善菩萨比喻:“如人梦中见火,虽知是梦,仍须救火。众生虽如幻,痛苦却真实;佛法虽性空,度生却必要。”
弟子方悟中道之理。
妙善菩萨的声名远播,甚至传至天界。帝释天派遣天使邀请菩萨赴天宫说法。
天宫中,妙善菩萨为诸天众讲解《般若经》。天众虽乐,却难理解“空性”深义。妙善菩萨善巧比喻:“如天宫华丽,终有坏时;如天众安乐,终有尽时。唯有证悟空性,得究竟安乐。”
许多天众因而发心修行,不再耽著天乐。
但妙善菩萨知天宫非久留之地,很快辞回人间。他更愿在苦难的人间度化众生,因为唯有在烦恼中才能磨练菩提。
回顾证地后的修行,妙善菩萨体会最深的是:初地不是终点,而是真正修行的开始。过去的修行如盲人摸索,而今眼目开通,道路清晰却更加艰巨。
他发愿不仅自己要进阶更高地,更要带领一切众生同登觉地。
在一次深定中,他见到多劫后的景象:自己己成佛,号“普现一切世间慈悲光明如来”,国土中无一众生受苦,皆得菩萨果位。
出定后,他泪流满面,不是为自己成佛而喜,而是为众生皆得度而悲欣交集。
多年后,当妙善菩萨在极乐世界回顾这一世时,深知证得初地是修行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正是从这时起,他的菩萨行有了根本智的指引;正是从这开始,他的度生事业有了质的飞跃;正是由此起步,他真正踏上了成就佛果的康庄大道。
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密林深处的石窟,西十九日的精进修行。菩萨之道,步步皆实,地地增进,首至圆满菩提,永不退转。
(http://www.220book.com/book/852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