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苏宸刚摆好摊位,就见两个穿着皂衣的差役朝他走来。
为首的差役面无表情地递过一张帖子:“苏秀才,主簿大人有请,跟我们走一趟吧。”
苏宸心里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他知道这是李定找他,可“主簿府”毕竟是官府之地,难免让人忐忑。
他跟张婶打了声招呼,托付她帮忙照看摊位,便跟着差役往主簿府走去。
主簿府坐落在县城东侧,青砖灰瓦,门口挂着一块“钱塘县主簿署”的木牌,虽不如县衙气派,却也透着几分威严。
穿过前院,差役将他领进一间书房,便退了出去。书房里陈设简单,一张书案上堆着厚厚的文书,墙上挂着一幅《钱塘水利图》,角落里燃着淡淡的檀香,驱散了夏日的闷热。
“苏宸来了,坐吧。”李定从书案后抬起头,手里还拿着一支毛笔,语气比昨日在集市上更显温和。他指了指书案旁的椅子,又吩咐下人:“倒杯茶来。”
苏宸谢过落座,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书案上的文书,只见最上面一份写着“钱塘县青苗法推行进度表”,下面还附着几页密密麻麻的数字,想必是各乡的贷款发放情况。
他心里暗自琢磨,李定找他,多半是为了粮价或青苗法的事。
下人端来茶水,茶香袅袅,冲淡了苏宸的紧张。
李定放下笔,看着他问道:“昨日在集市上,你说十天后粮价会降,可有更具体的依据?我己让人去查漕运情况,确实如你所说,上游河道抢修顺利,预计八天后通航。”
“大人明察。”苏宸欠了欠身,“学生除了听杂货铺刘叔提及漕运,还观察到两个细节:一是粮铺只涨大米价格,杂粮未动,说明只是大米运输延迟,并非粮食短缺;二是最近农户买米多是‘少量多次’,而非囤积,可见家中还有存粮,撑到漕船到港不成问题。粮商虽想抬价,却无大量买家,十天后新米一到,必然降价。”
李定点点头,眼中赞许更甚:“你观察得很细致,不像一般只读圣贤书的秀才。其实,粮价只是小事,我真正想跟你聊的,是青苗法。”他拿起书案上的青苗法进度表,递了过去,“你看看这个,说说你的看法。”
苏宸接过进度表,仔细翻看。上面记录着钱塘县各乡的贷款发放金额、户数,还有“完成率”——几乎所有乡的完成率都在九成以上,甚至有两个乡达到了百分之百。
可他心里清楚,这光鲜的数字背后,藏着多少强制摊派的无奈。
“大人,这份进度表看起来成效显著,可学生在集市上听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苏宸放下进度表,语气诚恳,“有农户说,里正上门劝贷,实则是‘不贷不行’;有农户贷款一贯,算上‘手续费’‘管理费’,半年后要还一贯五百文,利息远超官方规定的二分。”
李定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叹了口气:“你说的这些,我并非不知。我己派人暗中核查,发现至少三个乡存在‘强制摊派’‘加收利息’的情况。我将此事汇报给县令,可县令却说‘新法刚推行,需顾全大局,不宜小题大做’,让我不要多管。”
“顾全大局?”苏宸眉头微皱,“强行摊派,加收利息,只会让百姓怨声载道,反而会坏了新法的名声。青苗法的初衷是‘济农’,若执行不当,便成了‘害农’,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李定身子微微一震,抬头看向苏宸:“你也认为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
他之前遇到的反对者,要么是守旧派,全盘否定新法;要么是受压迫的农户,只知抱怨,从未有人像苏宸这样,既看到弊端,又认可初衷。
“自然。”苏宸语气坚定,“如今大宋积贫积弱,国库空虚,农户青黄不接时只能借高利贷,甚至卖地度日。青苗法由官府发放低息贷款,本可解农户燃眉之急,又能增加国库收入,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问题不在法本身,而在执行的人。”
“说得好!”李定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如今基层官吏为了政绩,只顾着完成贷款指标,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你有什么办法,能既不否定新法,又能解决这些弊端?”
苏宸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学生有三个浅见,不知是否可行。第一,规范利息收取,明确‘只收二分利息,不得加收任何杂费’,并将利息标准张贴在各乡显眼处,让百姓知晓;第二,设立‘申诉渠道’,农户若遭遇强制摊派或违规收费,可向县衙申诉,由专人核查处理;第三,调整考核标准,将‘农户满意度’纳入里正的考核,而非只看贷款完成率——完成率再高,若百姓不满,也不算政绩。”
李定仔细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书案,眼神越来越亮:“规范利息、设立申诉渠道、调整考核标准……这三条建议,既不违背新法初衷,又能解决当下的弊端,很是可行!”他走到苏宸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苏宸,你虽只是个秀才,却有经世济民之才,比那些只会空谈义理的官员强多了!”
苏宸连忙起身:“大人谬赞,学生只是随口妄言,还需大人斟酌。”
“不是妄言,是真知灼见!”李定语气笃定,“我打算将你的建议整理成文书,连同我核查到的弊端,一并上报给转运使大人。转运使是新法的坚定支持者,若他能看到这些,或许会下令整改。”
苏宸心中一喜——转运使是两浙路的高级官员,若能得到他的重视,钱塘县的青苗法乱象或许真能得到改善。
但他也有些担忧:“大人,转运使会不会像县令一样,认为‘不宜小题大做’?”
李定摇摇头:“转运使大人与县令不同,他更看重新法的长远推行,而非短期政绩。而且,我会在文书中强调,整改不是否定新法,而是为了让新法更好地落地,让百姓真正受益。他若是明智,定会采纳。”
两人又聊了近一个时辰,从青苗法聊到钱塘县的水利、农业,苏宸时不时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比如“根据土壤肥力,调整农作物种植”“利用钱塘江水,修建小型灌溉渠道”,都让李定眼前一亮。
眼看日头偏西,苏宸起身告辞:“大人,时辰不早,学生该回去了,多谢大人今日教诲。”
李定亲自送他到门口,递过一袋银子:“这是五两银子,你先拿着。你家境贫寒,摆摊谋生不易,这点钱虽不多,却能让你安心读书,也能多些时间观察民生,若有新的想法,随时来府中找我。”
苏宸连忙推辞:“大人,学生不能收。学生只是说了些浅见,并未做什么,怎好拿大人的银子?”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李定把银子塞进他手里,语气不容拒绝,“这不是给你的赏赐,是让你‘为国效力’的本钱。你多观察民生,多提好建议,比什么都强。”
苏宸望着手中沉甸甸的银子,心中暖意涌动。他知道,李定这不仅是资助,更是对他的信任与期许。他郑重地行了一礼:“学生多谢大人,定不辜负大人所托。”
离开主簿府,苏宸没有首接回集市,而是绕到了城郊的农田。
夕阳下,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几个农户正在田埂上休息,脸上却不见丰收的喜悦,反而满是愁容。
他走过去,跟农户闲聊起来,得知他们虽盼着丰收,却也怕“丰收后,里正又要逼着多贷青苗钱”。
苏宸听着,心里越发坚定——一定要让李定的文书顺利递上去,一定要让青苗法的弊端得到整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熙宁新变:宰执风云录(http://www.220book.com/book/85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