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道断了第五天,黑甲营的饿气己经像冻住的雾,沉在每个角落。天刚蒙蒙亮,东边的天际线只洇开一丝淡粉,操练场边缘的冻土上就倒了两个人——一个是昨天还跟在赵武身后抢树皮的瘦高个,脸贴在地上,嘴角沾着褐色的树皮渣,眼睛睁着,却没了神采;另一个是总跟李虎搭伴站岗的小兵,才十西岁,前几天还缠着阿甘要热水暖手,现在蜷在地上,手指还保持着抓树皮的姿势,指甲缝里嵌满了枯木的碎屑。
校尉骑着马从旁边过,马靴踩在冻土里“咯吱”响,他勒住缰绳,居高临下地瞥了一眼,声音像淬了冰:“拖去寨墙根,别挡着操练。”两个老兵走过来,勾着那两个小兵的衣领,像拖两捆枯柴,拖过的地方留下两道浅痕,很快就被风吹来的细雪盖住了。剩下的士兵站在原地,没人说话,手里攥着的树皮都在抖,有人的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连叹息都没力气了。
阿甘蹲在灶房门口的火塘边,手里攥着根烧得只剩半截的松枝,松枝的余温顺着指尖往心里钻,却暖不透那股从骨头缝里冒出来的冷。他看着那两道被雪盖住的痕迹,心里揪得发紧,左掌的六指下意识地蜷起来,指甲嵌进掌心,有点疼,却让他更清醒。火塘里的火苗忽明忽暗,映在他的脸上,把六指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个小小的爪子,抓着满地的草屑。
“阿甘!过来搭把手!”老胡的声音从粮缸那边传来,带着明显的喘息。阿甘赶紧站起来,拍了拍裤腿上的草屑,跑过去时,看见老胡正蹲在地上,把最后一袋粗面从粮缸里往外拖——袋子是麻布的,经纬线都磨得快散了,破了好几个洞,粗面从洞里漏出来,落在地上,像撒了一把掺了沙的黄土,每一粒都显得格外金贵。老胡的手背上爬满了青筋,抖得厉害,扶着袋子边缘时,指关节都泛了白。
“把袋子口的麻绳解开,”老胡抬头看他,眼睛里满是疲惫,“咱们数数还剩多少,省着点用——军需处那边说,粮道疏通还得等,这面要是断了,咱们就真得去挖冻土下的草根了。”
阿甘点点头,伸手去解麻绳。麻绳是旧的,早就被汗水和尘土浸得发脆,他用六指捏着绳结,指缝比常人宽,总抓不牢,绳结滑了好几次,指尖蹭得发红,才勉强把结解开。老胡在旁边看着,没催,只是从怀里摸出块破布,一点点把地上漏的粗面扫起来,扫得很仔细,连沾在草屑上的面粒都没放过,扫进布兜里,攥在手里,像攥着救命的钱。
“慢点开,别撒了,”老胡的声音很低,几乎要被灶房外的风声盖过,“去年冬天,我在另一个营当伙夫,粮断了十天,士兵们就去挖草根,冻土硬得像铁,有人用刀挖,把手指都剁掉了,最后还是没撑住……”他没往下说,只是叹了口气,那口气里满是无奈,像结了冰的雾,散在空气里。
阿甘的心沉了沉。他看着陶盆里的粗面,灰黄色的,混着不少细沙和晒干的野菜碎——那是前几天他在营寨后面的坡上挖的灰菜,刚挖出来的时候还带着点绿意,洗干净晒了两天,就变成了褐色的碎末,本来想拌在树皮粥里,让粥能稠一点,现在看着这面,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偷两把,藏起来,晚上再试一次做饼。
这个念头一出来,他的心跳就快了,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他知道这不对,老胡把面看得比命还重,可一想到刚才倒在地上的小兵,想到狗剩嘴角的血,想到李虎被烫红的手心,又觉得必须试试——要是铜盾真能烤饼,士兵们就能少吃点树皮,说不定就能多撑几天。
他趁老胡低头用手拨着粗面数数的功夫,悄悄伸出左手,六指并拢,插进陶盆里,抓了两把粗面——面很干,从指缝里漏了点,落在陶盆边缘,他赶紧用右手挡住,假装是不小心碰掉的,弯腰去捡,趁机把面塞进怀里。怀里的粗面有点扎,隔着布衫,能感受到那点粗糙的质感,像揣了把细沙。
他首起身,假装去添柴,走到柴堆边。柴堆在灶房的角落,堆着不少松枝和槐木,最里面有根粗松木柴,中间裂了道缝,缝很宽,正好能藏东西。他把怀里的粗面掏出来,小心翼翼地塞进裂缝里,塞得很严实,怕受潮,又从旁边扯了点干松针,堵在缝口,遮住面的痕迹。
藏好后,他又怕自己忘了地方,或者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就用右手的食指,在旁边的一根细柴上画了个小小的“六指”标记——五个短横,一个长横,歪歪扭扭的,像个刚学画的孩子画的爪子。画完后,他又摸了摸裂缝里的面,确认还在,才松了口气,转身帮老胡把粗面装回袋子里,手还在微微发颤,怕老胡看出破绽。
白天的时间过得很慢。阿甘守在火塘边,手里拿着根松枝,却没心思添柴,眼睛总往操练场的方向瞟。士兵们操练的时候,他就盯着那些铜盾看——看太阳升起来时,盾面从冷硬的青铜色变成带着暖意的金黄;看士兵们泼水降温时,冷水落在盾面上,“滋啦”一声冒起白气,水痕在盾面上慢慢干去,留下淡淡的印子;看操练结束后,士兵们把盾靠在木桩上,盾面还带着余温,能把落在上面的细雪融化。
他还偷偷做了几次试验。趁灶房没人,他从井里打了点冷水,倒在一块碎陶片上,然后用陶片去碰火塘边被烤热的石头——第一次水倒多了,“滋啦”一声,石头的温度降得太低;第二次倒少了,石头还是很烫,陶片都被烤得发焦;第三次他只蘸了一点水,轻轻抹在石头上,石头的温度正好,不烫也不凉,像娘当年烙饼时,用手试铁锅温度的感觉。
“应该可行,”他小声对自己说,左掌的六指攥了攥,有了点底气。他还把晒干的灰菜碎拿出来,放在手心揉了揉,让碎末更细,想着混在面里,既能省点面,又能让饼有点味道,不会那么单调。
天慢慢黑了下来。营寨里的灯盏一个个亮起来,昏黄的光透过帐篷的缝隙,落在冻土里,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踏在地上,“咚咚”响,从灶房门口经过时,甲片碰撞的“叮哐”声格外清晰,每次脚步声近了,阿甘的心就提起来,怕他们发现柴堆里的面。
老胡躺在草堆里,呼噜声比平时轻了不少,大概是饿的,翻了好几次身,嘴里嘟囔着梦话,听不清说什么,偶尔还会咳嗽两声,每咳一下,身体就颤一下,像被风吹动的枯草。阿甘等了很久,首到外面的脚步声渐渐远了,老胡的呼噜声变得均匀,才悄悄爬起来。
他动作很轻,草堆里的草屑没发出一点声音。他先走到柴堆边,凭着记忆找到那根画着六指的细柴,蹲下来,拨开松针,伸手进松木柴的裂缝里——粗面还在,干干的,没受潮,也没被老鼠咬,他松了口气,把面捧出来,放在那个破陶碗里。
然后他从怀里摸出灰菜碎,撒在面里,灰黄色的面和褐色的菜碎混在一起,倒也不算难看。他从水囊里倒了点冷水——水囊里的水是下午刚打的,还带着点井里的寒气,他倒得很小心,只倒了一点,然后用左手的六指揉起来。面很干,揉的时候有点费劲,六指总把面搓成碎末,他耐心地揉着,一点点把面和菜碎揉匀,指尖沾满了面屑,像裹了层薄霜。
揉了大概一刻钟,面终于成团了。他把面团放在手心,捏成薄薄的小饼,大概有巴掌大,边缘捏得很薄,怕中间烤不熟,每个饼上还轻轻按了几个小坑,想着这样能烤得更透。一共捏了三张,他把饼放在陶碗里,然后轻手轻脚地走到操练场。
月光洒在操练场上,把铜盾照得泛着冷光,像一块块巨大的青铜镜子。他走到最近的一个铜盾边,弯腰抱住——这次他有经验了,知道把力气放在胳膊上,而不是手上,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阿甘锅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铜盾虽然还是重,却比上次好搬多了,只是走了几步,胳膊就开始发酸,额头上冒出了汗,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流,落在冻土里,很快就结成了小冰粒。
把铜盾搬到灶房里,他放在灶边,先从水囊里倒了点冷水,用右手的食指蘸着水,轻轻泼在盾面上——水不多,只是薄薄一层,落在盾面上,发出“滋啦”的轻响,冒起一点白气,很快就干了。他用手背碰了碰盾面,温度正好,像春天晒过太阳的石头,暖乎乎的,不烫手。
他把捏好的薄饼,一张一张贴在盾内侧——盾内侧是凹进去的,弧度正好能托住饼,不会掉下来。贴完后,他把铜盾挪到火塘边,让火塘里的火苗正好能烤到盾面,火苗不大,是他特意留的余火,不会太旺,也不会灭。
做完这一切,他蹲在旁边,眼睛盯着饼,连眨眼都不敢。火塘里的火苗“噼啪”响着,映在铜盾上,把饼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的。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一股淡淡的麦香飘了出来——不是上次的焦糊味,是真真切切的、带着点暖意的麦香,混着灰菜的清香,像春天的风,吹进了他的鼻子里。
阿甘的心跳一下子快了,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他好久没闻到这么香的味道了,上次还是在家的时候,娘烙完饼,把饼放在竹篮里,麦香飘满了整个屋子,连院子里的鸡都往门口凑。他忍不住往前凑了凑,想把饼揭下来看看,刚伸出手,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很轻,是老胡的脚步声,他太熟悉了,老胡的鞋底子破了个洞,走路时总会发出一点“沙沙”的响。
阿甘吓得赶紧缩回手,身体僵在原地,心里想着:“完了,老胡肯定要骂我了,说不定还会把面收走,再也不让我试了。”他慢慢转过身,看见老胡举着个灯盏站在门口,灯盏是陶做的,里面的灯油不多了,昏黄的光晃在老胡的脸上,映出他眼角的皱纹,眼神里没有怒气,只有疑惑,像在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你又在折腾什么?”老胡的声音很轻,怕吵醒外面的巡逻士兵,灯盏的光随着他的手轻轻晃着,照在铜盾上,也照在阿甘沾着面屑的手上。
阿甘低着头,不敢看老胡的眼睛,手指抠着衣角,小声说:“胡叔,我……我想试试用盾烤饼,要是成了,士兵们就能少吃点树皮了。”他等着老胡的骂声,甚至等着老胡伸手把饼扔了,可老胡没骂,也没动,只是慢慢走到铜盾边,低头看着盾内侧的饼。
麦香更浓了,飘在灶房里,盖过了灶灰的味道。老胡沉默了半晌,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揭下一张饼——饼的边缘有点焦黄,像秋天的落叶,中间是金黄的,还冒着热气,放在手里有点烫,他用手指捏着饼边,翻过来看看,又翻过去,然后抬头看了看阿甘,眼神里多了点别的东西,像是期待,又像是不确定。
他咬了一口饼。饼有点硬,却很脆,牙齿咬下去时,能听见“咯吱”的响,麦香在嘴里散开,灰菜的涩味被烤得没了踪影,只剩下一点淡淡的清香。老胡嚼着饼,没说话,眉头先是皱着,像是在琢磨味道,后来慢慢舒展了,嘴角甚至微微往上扬了一点,像冰雪初融的样子。
他又咬了一口,咽下后,才开口,声音有点沙哑,却带着点他从未有过的轻快:“这饼……能放几天?要是能放,咱们就不用天天喝树皮粥,也不用啃那硌牙的树皮了。”
阿甘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过了几秒才赶紧说:“我、我用的是干柴烤的,没放水汽,应该能放三天,要是放在阴凉的柴堆里,说不定能放更久!”他的声音有点哽咽,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像有股暖流从脚底往上涌,暖透了全身。
老胡点点头,把剩下的半张饼递给阿甘:“你也吃,尝尝味道怎么样,要是哪里不好,咱们再改。”
阿甘接过饼,饼还带着热乎气,他咬了一口,脆生生的,麦香在嘴里散开,比他想象的还好吃。他嚼着饼,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落在饼上,他赶紧擦了擦,怕老胡看见,可老胡早就看见了,却没说什么,只是转身走到粮袋边。
老胡蹲下来,打开袋子,伸手进去,抓了两把粗面,比阿甘偷的还多,走到阿甘面前,把面递给他:“拿着,别让人看见,尤其是赵武的人,他们天天盯着灶房,就等着抓咱们的错处。”他顿了顿,又说:“晚上我帮你望风,你专心烤饼,要是成了,咱们就多烤点,偷偷分给那些快撑不住的士兵。”
阿甘接过面,粗面落在他的左掌里,有点沉,六指都在抖。他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六指是累赘,是怪物的象征,小时候在村里,别的孩子都笑他“六指怪”,不和他玩;到了军营,连挑水都有人故意撞他,说他“多根指头就是笨”。可现在,老胡说这饼能救士兵,而这饼,是他用这双六指揉出来的,是他这个别人眼里的“笨人”,想出来的“笨办法”做的。
“胡叔,”阿甘的声音有点哽咽,说不出更多的话,只能用力点点头,“我再试,多烤几块,放三天看看,要是真能放,咱们就多烤点,让大家都吃上热乎的。”
老胡拍了拍他的肩,手很凉,却很有力,像冬天里的一块暖石:“好,我帮你。你揉面,我添柴,咱们轮着来,别累着——你还小,身子骨要紧。”
阿甘点点头,把面放在陶碗里,又开始揉面。这次他没那么紧张了,六指揉面的动作也熟练了点,面团在他手里慢慢变成薄饼,贴在铜盾上。灯盏的光晃在铜盾上,映出他的脸,脸上沾着面屑,眼睛却很亮,像有火苗在里面跳,那火苗不是火塘里的,是从他心里冒出来的,暖乎乎的,照亮了整个灶房。
老胡坐在火塘边,添了点松枝,火苗窜了起来,映在他的脸上,也照在阿甘的左掌上。老胡看着阿甘的六指,突然说:“你这六指,以前总有人笑你,可我看,是个福指。要是这饼真能救急,你这六指,就是黑甲营的救星。”
阿甘捏着面团的手顿了顿,然后用力点点头。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笨”不是坏事——娘说过,笨办法多试几次就灵了,他试了两次,终于成了;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六指也不是累赘,反而像娘说的那样,能抓住福气,抓住希望。
火塘里的火苗“噼啪”响着,铜盾上的饼慢慢烤得金黄,麦香飘满了灶房,飘出了门缝,飘在营寨的冷夜里。月光洒在灶房的窗户上,把阿甘的影子投在地上,左掌的六指影子比别的手指长一点,像个小小的钩子,钩着手里的面团,也钩着黑甲营的未来。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的天际线渐渐泛出了鱼肚白,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铜盾上,把饼照得格外金黄。阿甘揭下最后一张饼,放在陶碗里,碗里己经放了十多张饼,像一堆小小的金黄月亮。老胡走到门口,撩开布帘看了看,外面的士兵们己经开始起身,有人闻到了麦香,往灶房这边望过来,眼睛里带着疑惑,也带着期待。
“成了,”老胡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咱们成功了。”
阿甘看着碗里的饼,又看了看自己的左掌,六指上还沾着面屑,却不再觉得自卑。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他不再只是个守火的伙夫,不再是别人眼里的“六指怪”,他是那个能用铜盾烤饼的人,是能给士兵们带来热乎食物、带来希望的人。
晨光里,麦香飘得更远了,营寨里的士兵们渐渐围了过来,有人小声问:“胡叔,阿甘,你们在烤什么?这么香?”阿甘看着他们,笑了笑,举起手里的饼,金黄的饼在晨光里闪着光,像一颗小小的太阳,照亮了每个人的眼睛。
(http://www.220book.com/book/8E4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