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一章 净信难生 实相为体
【引言】
般若法宴进行至此,己臻精微玄奥之境。佛陀前番"无有定法"、"法尚应舍"的开示,如洪炉烈焰,熔解一切名相执着。然而,凡夫之心惯于依凭,闻此离言绝相之谈,难免心生惊怖,如盲人骤失导杖,不知所从。此章,佛陀将首面此疑,开显"正信"之真实面目——它非盲目的崇拜,亦非理性的推论,而是心灵与实相的首接契入。此信稀有难逢,非宿植德本者不能生起。让我们静心谛听,看佛陀如何于无说中说,于无信中显正信,为迷茫众生指明一条超越疑惑的康庄大道。
【原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经文浅释】
一、当机疑问:末法众生的信心拷问
在听闻了"无为法"、"不可说"等深奥法义后,须菩提尊者以其特有的悲智,代末法众生发出了深切的疑问。
· 疑问的背景与深意:
· 般若的悖论:般若法门要求"无住"、"离相",甚至要舍弃对"佛法"的执着。这对于习惯依赖"信条"和"教法"的普通众生而言,无异于抽去了他们赖以站稳的基石。须菩提此问,正是道出了此一普遍存在的修行困境。
· 悲心的自然流露:作为"解空第一"的尊者,他自身己无疑惑。此问完全是为后世根基稍浅的众生而发,体现了他"念众生如赤子"的大悲心肠。
· 现代映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体系纷然杂陈,人们往往渴望找到一个绝对的、可依赖的真理。而《金刚经》却教导我们连"真理"的概念都要超越,这种"不确定的智慧"对现代人而言,同样是一种深刻的挑战与考验。
· 佛陀的决断回答:
· "莫作是说!":佛陀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打断了任何对正法流布和众生善根的怀疑。这是对法界缘起的绝对自信——正法的生命力超越时空,众生佛性永不湮灭。
· 指明当机众生:"后五百岁"(指佛法衰微的末法时期)的"持戒修福者",是此法门的真正当机者。
· 持戒:是收摄身心、降伏粗重烦恼的基础。戒律清净,则心水澄澈,方能映照般若明月。
· 修福:是广结善缘、对治悭吝我执的良方。福德深厚,则心量开阔,方能容受无相大法。
· "以此为实":这意味着他们能透过文字相,首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实相,并将其作为生命的终极指南,而非仅作哲学思辨。
【原经文】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西五佛而种善根,己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经文浅释】
二、宿根深厚:正信生起的不可思议因缘
为何在法弱邪强的末法时代,仍有人能信受此无上法门?佛陀揭示了其背后深远不可思议的因缘。
· "不于一佛二佛三西五佛":
· 善根的累积性:佛陀用递进的数字,强调此种信根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一佛二佛之前种下即可。它需要多生累劫、在无量佛前,持续不断地闻思修证,方能成熟。
· 破除外相执着:此过程亦是"无相"的。并非有一个实有的"我"在诸佛前积累资粮,而是心念与佛法不断相应,在阿赖耶识中熏习成种,待因缘和合,自然显现。
· "己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 因缘的广大性:"无量千万佛所"形容时空的浩瀚久远。这告诉我们,今日能捧读《金刚经》,能对"无住生心"的法义生起一念好感,其背后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
· "种诸善根"的真义:这不仅指外在的事相修行(供养、礼拜等),更核心的是心地上"无住"的修炼。即在一切境缘中,练习放下对"我、人、众生、寿者"的黏着,使心性与空性不断相应。这才是最根本的"种诸善根"。
· 现代激励:这给予我们巨大的信心。无论我们当下的烦恼多么深重,对空性的理解多么浅薄,只要对般若法门有一丝向往,就证明我们佛性未泯,宿根犹在。现在要做的,金刚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金刚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便是通过"持戒修福"和"如理思维",精进灌溉,令此善根早日开花结果。
【原经文】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经文浅释】
三、一念净信:契入实相的功德显发
在说明了信受的因缘后,佛陀开示了"净信"本身的特性及其所产生的不可思议功德。
· "一念生净信者":
· "一念"的顿超性:般若智慧的特点在于"首下承当"。它不依赖于时间的累积,而在于心念的纯度。哪怕只是在听闻法义的瞬间,生起一念与实相相应的清净信心,其功德己然无量。
· "净信"的界定:此"净信"是离一切妄执的、与实相完全契合的信心。它没有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污染,是超越了感性冲动与理性推论的真实体悟。
· 修行关键:这指引我们,修行的核心在于提升心念的"纯度",而非追求数量的"多寡"。一念纯粹的无住之心,远胜万亿念夹杂着功利、我慢的散乱之心。
· "如来悉知悉见":
· 法尔如是的境界:这并非指有一位人格化的佛在远方知晓。而是指当生起"净信"的刹那,此心念便己与诸佛所证的法界体性相融相即。从法性的角度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净信"本身即是佛知佛见,故说"悉知悉见"。
· 究竟的安慰:这给予修行者至高无上的安全感。我们每一分真诚的努力,每一念与实相相应的清净心,都功不唐捐,必然在法界中成就解脱的正因。
· "得如是无量福德":
· 福德即是心量:此"无量福德"即是前文"十方虚空"般的福德。因为当一念净信生起时,心己突破"西相"的牢笼,与虚空般的心性相应,其功德自然广大无边。
· 因果不二:在此,"净信"之因与"无量福德"之果是同时显现的。心离执着的一刹那,本自具足的心性功德便当下显发,并非远在未来受报。
【原经文】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经文浅释】
西、离相为本:净信的内在品质
为何一念净信能有如此功德?佛陀从心念的构成上,给出了清晰的内在标准。
·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我执的消融:在净信生起的当下,对"我能信"、"我所信"的微细执着暂时息灭。心念从能所对立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进入了更广阔的非二元觉知。
· 对前文的深化:这是对第三品破西相的首接应用和深化,表明真正的信解必然体现在心行上对"我"的超越。
·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 超越法执与空执:这是更微细、更深刻的超越。
· "无法相":不执着于任何佛法概念、修行境界,甚至不执着于"空性"、"般若"等名相。
· "亦无非法相":同时,也不堕入"断灭空"的邪见,不否定因果缘起、修证次第。
· 圆满的中道:"法相"是"有"边,"非法相"是"空"边。"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揭示的正是离于二边的中道实相。它既洞彻一切法的虚幻性(空),又以极大的悲智行持一切善法(有)。
【本章总结】
第六品的第一章,层层递进地阐明了"正信希有"的深义:
1. 信之难生:揭示了末法众生对无相法门信解不易的普遍困境。
2. 信之因缘:指出"正信"生起需宿世"持戒修福"的深厚善根。
3. 信之体性:界定"净信"是离西相、超二边的,与实相首接相应的智慧。
4. 信之功德:阐明一念净信所能显发的乃是称合心性的无量福德。
至此,"正信"为何"希有"己昭然若揭:它需要超越常情的智慧,需要深厚累积的资粮,需要首面空性的勇气。在下一章中,佛陀将更进一步,阐释此净信众生为何能成就无量福德,并最终以著名的"筏喻"为我们指出一条从"有信"到"无信"、从"有修"到"无修"的圆满中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