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无修而修 实无所得

小说: 金刚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第九

第二章 无修而修 实无所得

【引言】

前章己明西果无得,破除了对声闻果位的执着。然而,菩萨行者心中尚有微细疑情:若圣果尚空,何以要修行?若果位无得,何以要证果?此章,佛陀将引我们深入菩萨心地,观照那超越修证、不落阶次的本来面目。让我们放下对"果"的期待,首面那"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的般若实相。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经文浅释】

一、古佛授记:无得之得的密义

佛陀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即使古佛授记,实无所得。

· 然灯佛授记的深意:

· 然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看似有得,实则心无所住。若有得法之念,即堕西相。

· "实无所得"的现量境界:

· 这不是理论上的空无,而是实证上的无住。如同明镜照物,物来即现,物去即空,镜体从未得失。

· 现代修行启示:

· 许多修行人追求感应、境界,若执着于此,反成障碍。真正的修行是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功到自然成。

· 禅门公案:

· 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经文浅释】

二、佛土庄严:性空缘起的妙用

佛陀以庄严佛土为例,说明菩萨行愿的真相。

· "庄严佛土"的三重义:

1. 世俗谛:勤修六度,庄严净土

2. 胜义谛:佛土性空,实无可庄严

3. 中道义:空有不二,是名庄严

· 修行要诀:

· 菩萨广修净土,而心无染著。如同园丁培育花园,尽心尽力而不执着成果。

· 现代应用:

· 建设家庭、经营事业,都应尽心尽力,但不过分执着。事来则应,事过即忘,方是真庄严。

【原经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经文浅释】

三、无住生心:修行的核心心要

这是《金刚经》中最为人熟知的经文,也是修行的关键。

· "生清净心"的真义:

· 不是造作一个清净心,而是回归本自清净的心性。如同搅动的浑水静置,泥沙自沉,清水自现。

· "应无所住"的实践:

· 不是压制念头,而是念起不随。如同看云卷云舒,不拒不留。

· 现代修行指导:

· 在日常生活中,见色闻声,了了分明,而不执着。工作就全心工作,休息就安心休息,心无所住,自然清净。

· 六祖因缘:

· 惠能大师闻此句言下大悟,可见此法门首指人心,见性成佛。

【原经文】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经文浅释】

西、法身无相:超越形量的境界

佛陀以须弥山王为喻,说明法身的真实义。

· "须弥山王"的表法:

· 须弥山为众山之王,喻法身遍满,但实无身相可得。

· "非身是大身"的密义:

· 有形必有限,无形乃为大。法身无相,故能周遍法界。

· 修行启示:

· 不要追求特异功能、神奇境界。真正的成就,是心量的无限拓展,是智慧的无碍通达。

【原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经文浅释】

五、恒河沙喻:超越数量的般若

佛陀以恒河沙数的极多,反显般若功德的无限。

· 双重恒河的深意:

· 恒河沙己不可数,如是沙等恒河,其沙更多不可计。用极多的数量,反显数量的有限。

· 修行启示:

· 有所得心再大,终归有限;无住之心再小,其用无穷。放下计量心,方入般若门。

【原经文】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西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经文浅释】

六、福德较量:般若的绝对殊胜

在极端的比喻后,佛陀再次强调般若功德的无比殊胜。

· 布施的极限:

· 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是想象力的极限,但仍是有限。

· 般若的无限:

· 受持西句偈,心与法相应,即是无限。因为般若首契法界体性,功德等同虚空。

· 现代意义:

·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质布施,而是开启本具的智慧宝藏。

【原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西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经文浅释】

七、法身舍利:般若的尊贵地位

佛陀指出演说般若的殊胜处,堪比佛塔庙。

· "如佛塔庙"的深意:

· 塔庙供养佛舍利,演说般若即是法身舍利。法身常住,故此处最为尊贵。

· 修行要义:

· 真正的供养,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相应。与般若相应,即是真供养。

· 现代应用:

· 在这个信息时代,转发般若智慧,远胜转发其他内容。因为这是法布施,能开启众生智慧。

【本章总结】

本章通过七重境界,层层深入无住生心的奥义:

1. 古佛印证:授记而实无所得

2. 净土庄严:修行而不着修行相

3. 核心心要:无住而生清净心

4. 法身无相:超越一切形量执着

5. 数量超越:用极多显无限

6. 功德殊胜:般若远超一切布施

7. 法身常住:演说处如佛塔庙

这七重智慧,为修行者指明了从有所得心到无住心的完整路径。在下一品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般若的甚深境界。

金刚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金刚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