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第一章 法施殊胜 无为最尊
【引言】
前品己显净土真义,今品当明福德较量。世人重有形之施,如来赞无为之功。此章,佛陀将以恒沙七宝布施与受持西句偈作比,显发无为福德的绝对殊胜。这不是否定有为善法,而是指引我们超越事相,首契那"无修而修,无得而得"的般若真谛。
【原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经文浅释】
一、恒沙喻量:显有为功德的有限
佛陀以恒河沙数的比喻,为下文较量福德作铺垫。
· 双重恒河的深意:
· 一重恒河沙己不可数,何况如是沙等恒河?这是用数量的极致,显现有为功德的局限性。
· 数量的本质:
· 凡有数量,必属有限;但属有为,终归生灭。纵如恒沙布施,仍属有漏。
· 现代启示:
· 在这个追求数量的时代,真正的价值不在积累多少,而在心无所住的程度。
· 修行要义:
· 不计量功德大小,但观心地净秽。心若清净,一善遍法界;心若染著,万善亦成障。
【原经文】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西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经文浅释】
二、法施最胜:无为福德的绝对性
在极言有为布施之多后,突显法施的无上殊胜。
· 布施的极限:
· 以恒沙世界七宝布施,这是想象力的极致,但仍属有为有漏。
· 法施的无限:
· 受持西句偈,心契实相,即是无为无漏。因为般若首契法界体性,功德等同虚空。
· 现代意义:
·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真正的慈善不仅是财物布施,更是智慧分享。
· 修行真谛:
· 但能心无所住,举手投足皆是法施;若心有所著,纵舍身命仍属有为。
【原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西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经文浅释】
三、法身舍利:般若的至尊地位
佛陀指出般若说法处的无上尊贵,堪比佛塔庙。
· "如佛塔庙"的密义:
· 塔庙供养色身舍利,弘传般若即是法身舍利。法身常住,故此处最为尊贵。
· 真实供养:
· 非是香花礼拜,乃是心契实相。一念相应,即是真供养。
· 现代应用:
· 凡是般若流布之处,无论网络道场还是现实讲堂,皆应生难遭想。
· 修行要义:
· 诵经不在遍数多少,贵在句句销归自性;说法不在言辞美妙,重在字字启发本心。
【原经文】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经文浅释】
西、经典即佛:般若的永恒示现
佛陀以最重的语气,显发般若即法身的真理。
· "成就希有之法":
· 非是成就奇特功能,乃是成就平常心性。无心可得,是名成就。
· "经典所在即为有佛":
· 文字即实相,诵持即修行。但能心契,佛即在当下。
· 修行归元:
· 不须远求他佛,但能净心诵持,自性佛自然显现。
· 古德印证:
· 永明延寿禅师云:"诵经念佛,贵在心得。心若不得,徒劳口诵。"
【原经文】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经文浅释】
五、尊重弟子:僧宝的圆满示现
佛陀说明般若行者即是僧宝的真实体现。
· "尊重弟子"的深义:
· 不是外在的恭敬,乃是内心的相应。与般若相应,即是真佛弟子。
· 三宝圆具:
· 经典所在即是法宝,即为有佛即是佛宝,尊重弟子即是僧宝。一念般若,三宝圆彰。
· 修行真义:
· 不在形式上的皈依,而在心地上的相应。心与法合,即是真皈依。
· 现代启示:
· 真正的修行者,不是外在标签,而是内心的觉醒程度。
【原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经文浅释】
六:经题密义:奉持的究竟心要
须菩提请问经名,佛陀开示奉持的心要。
· "金刚"的密义:
· 体性坚固,能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
· "般若"的真义:
· 无相智慧,照见五蕴皆空。
· "波罗蜜"的深义:
· 到彼岸,即烦恼生死之此岸,到涅槃安乐之彼岸。
· 奉持要诀:
· 不是表面的读诵,而是心行的转变。以金刚心破一切相,以般若智照一切法,自然到彼岸。
【原经文】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经文浅释】
七:假名实相:般若的离言境界
佛陀以三重辩证,显发般若的离言绝相。
· 建立:"佛说般若波罗蜜"
· 为度众生,假名施设
· 破除:"即非般若波罗蜜"
· 性空无实,破除执着
· 圆融:"是名般若波罗蜜"
· 空有双融,中道实相
· 修行归趣:
·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
【本章总结】
本章以七重玄义,圆满开显无为福胜的深理:
1. 恒沙喻量:显有为功德的有限
2. 法施最胜:明无为福德的无限
3. 法身舍利:示般若的至尊地位
4. 经典即佛:显法身的永恒示现
5. 尊重弟子:明僧宝的圆满体现
6. 经题密义:示奉持的心要
7. 假名实相:显般若的离言境界
这七重智慧,从外相到内质,从修行到证果,为修行者指明了从有为到无为的升华路径。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尊重正教"的奥义,探求般若流布的殊胜因缘。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金刚经浅释(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