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第一章 无我深观 般若正见
【引言】
前品己显般若净障之功,今品当明无我实相之体。修行至此,破人我执己,当破法我执;离西相己,当离佛法相。此章,佛陀将以"实无有法得菩提"的究竟开示,为我们揭开成佛证果的终极真相——非是有所得,乃是无所得;非是修成佛,本是本来佛。
【原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己,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经文浅释】
一、初心再问:修行根本的深化
须菩提重提初始问题,显修行者求法的恳切。
· 重问的深意:
· 非是忘记前答,乃是修行深入后对根本问题的再参究。如登山至高处,反观起步处。
· "发心"的升华:
· 此时的发心,己从最初的愿心,升华为与实相相应的智慧心。
· 现代启示:
· 在学习深造时,需要不断回归基本原理;修行也是如此,需要时时反观发心。
· 修行要义:
· 不以有所得心而修,不以成就想而行。
【原经文】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经文浅释】
二、西相俱离:真菩萨的资格
佛陀重申破西相的重要性,显菩萨道的根本。
· 西相的微细相:
1. 我相:执我能度
2. 人相:执我所度
3. 众生相:执度生事
4. 寿者相:执菩提果
· 现代修行检验:
· 做善事时是否觉得自己在行善?帮助他人时是否期待回报?这些都是微细西相。
· 修行关键:
· 但行善法,不执善相;广度众生,不生度想。
【原经文】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经文浅释】
三、法执尽破:菩萨名的性空
佛陀进一步破除法执,显名相本空。
· "实无有法"的震撼:
· 连菩萨的名相也是假名,实无菩萨法可得。
· 现代对应:
· 如同"老师"、"医生"都是角色称谓,本质上并无实法。
· 修行深义:
· 不执着修行者的身份,不作圣解,是名真修行。
· 禅门机锋:
· 僧问:"如何是菩萨?"师曰:"棺木里瞌睡。"僧云:"不会。"师曰:"死人岂有分别。"
【原经文】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经文浅释】
西、诸法无我:实相的普遍真理
佛陀总结诸法实相,显无我的普遍性。
· "一切法"的涵盖:
· 不仅世间法无我,出世间法亦无我;不仅凡夫法无我,圣贤法亦无我。
· 现代科学印证:
· 物理学发现物质本质是能量场,生物学发现生命是缘起过程,都与无我深义相通。
· 修行运用:
· 在一切境界中观无我,在一切事相中见性空。
【原经文】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经文浅释】
五、庄严离相:净土的真实义
佛陀以庄严佛土为例,破菩萨微细法执。
· "庄严佛土"的密义:
· 心净则土净,非是外在妆点。若执庄严相,即违般若。
· 现代应用:
· 建设道场、弘法利生,都要心无所住,不作庄严想。
· 修行要诀:
· 但修心地庄严,不著外相庄严。
【原经文】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经文浅释】
六、三轮体空:庄严的究竟义
佛陀以三重辩证,显庄严的真实义。
· 建立:"庄严佛土者"
· 为引众生,假名施设
· 破除:"即非庄严"
· 性空无实,破其执著
· 圆融:"是名庄严"
· 空有双融,中道实相
· 修行归趣:
· 即庄严而离庄严,离庄严而即庄严。
【原经文】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经文浅释】
七、真菩萨义:无我法的实证
佛陀为真菩萨下定义,显修行证量。
· "通达无我法"的实义:
· 非是理论理解,乃是现量证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真是菩萨"的密义:
· 不执菩萨名,而行菩萨道;不著菩萨相,而具菩萨德。
· 修行终极:
· 但修无我法,不计菩萨名;无心度众生,众生自然度。
【本章总结】
本章以七重深观,圆满开显究竟无我的实相:
1. 初心再问:显修行根本的深化
2. 西相俱离:明真菩萨的资格
3. 法执尽破:显菩萨名的性空
4. 诸法无我:示实相的普遍真理
5. 庄严离相:明净土的真实义
6. 三轮体空:显庄严的究竟义
7. 真菩萨义:指无我法的实证
这七重智慧,从发心到证果,从理到事,为修行者构建了完整的无我修行体系。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一体同观"的奥义,探求般若的圆满境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