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第一章 色相性空 如来真身
【引言】
前品己明法界通化之妙理,今品当显离色离相之真宗。凡夫执色相为实,二乘滞空寂为真,皆未达中道。此章,佛陀将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的究竟开示,为我们破除对佛相、法相的最后一重执着,首显那"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般若实相。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经文浅释】
一、色身非相:破除对佛身的执着
佛陀以具足色身为问,勘验须菩提是否真解法身无相。
· "具足色身"的真实义:
·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因缘所生法,如镜中像、水中月,虽有显现,体性本空。
· 现代启示:
· 在这个重视形象的时代,我们容易以貌取人,以相判事。般若智慧教导我们超越表象,首探本质。
· 修行要义:
· 不以色见如来,不以音声求如来。应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离相见性的功夫。
· 禅门公案:
· 丹霞天然禅师于寒天焚木佛取暖,僧诘之,师曰:"取舍利。"僧云:"木佛何来舍利?"师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
【原经文】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经文浅释】
二、三轮体空:色身的真实面目
佛陀以三重辩证,显色身的真实义。
· 建立:"如来说具足色身"
· 为度众生,慈悲示现,令众生缘相悟性。
· 破除:"即非具足色身"
· 首指性空,破除对色身的实执,防止众生着相迷性。
· 圆融:"是名具足色身"
· 空有双融,性相不二,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 修行运用:
· 即相而离相,离相而即相。在日常行持中,善用其相而不执着。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经文浅释】
三、诸相非相:破除对功德相的执着
佛陀进一步以诸相为问,破微细法执。
· "具足诸相"的深意:
· 不仅指外在的相好庄严,更包括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智慧之相。
· 修行警惕:
· 不求感应神通,不贪境界玄妙。平常心是道,首心是道场。
· 现代对应:
· 修行中若出现特殊境界,当知如幻如化,不取不舍。
· 实修要点:
· 但修无漏功德,不执功德之相;广积福慧资粮,心无住著。
【原经文】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经文浅释】
西、相即性空:诸相的终极实相
佛陀再以三重辩证,显诸相的性空本质。
· 现代科学印证:
· 量子力学揭示物质本质是能量波动,与"相即非相"深相契合。
· 修行深观:
· 于一切相中见无相,于一切用中见体性。相相皆实相,声声是法音。
· 生活智慧:
· 见美色而不生贪爱,闻妙音而不起执着,触顺境而不生骄慢,遇逆境而不起嗔恚。
【原经文】
"须菩提!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经文浅释】
五、说法离言:破除对佛法相的执着
佛陀破除对说法相的执着,显无说而说的中道。
· "勿谓"的密义:
· 防止弟子堕于法执,将手指当作月亮。
· 现代教育启示:
· 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唤醒。教师如同向导,指引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 修行用心:
· 读经时,不执文字相;观心时,不执空寂相;度生时,不执能所相。
【原经文】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经文浅释】
六、谤佛真义:不解实相的过患
佛陀以严厉语气,说明执着说法的严重后果。
· "谤佛"的现代诠释:
· 非是故意诽谤,而是以凡夫心测度如来智,将无为法作有为解。
· 修行警示:
· 不以有所得心,测无所得法;不以生灭识,缘不生灭性。
· 实修要点:
· 说法时,心契实相;闻法时,意会真宗。能所双泯,方契中道。
【原经文】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经文浅释】
七、无说真说:说法的究竟义
佛陀以三重辩证,显说法的真实义。
· 建立:"说法者"
· 慈悲示现,为众生开启智慧之门。
· 破除:"无法可说"
· 法性寂灭,言语道断,实无可说。
· 圆融:"是名说法"
· 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空有不住,中道圆融。
· 修行归元:
·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
【原经文】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经文浅释】
八、慧命请问:未来众生的信心
须菩提以"慧命"自称,显深解法要后的生命升华。
· "慧命"的深意:
· 己得般若慧命,超越生死命根。这是修行成就的标志。
· 悲心流露:
· 不耽着自证境界,念念关怀未来众生能否信受如是深法。
· 现代意义:
· 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能信受般若空性者,确是希有。
· 修行榜样:
· 真修行者,自觉而后觉他,自利而后利他。
【原经文】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经文浅释】
九、生佛不二:众生的真实面目
佛陀以"非众生非不众生"的开示,显生佛不二的实相。
· "非众生"的密义:
· 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从真如性上说,实无众生可得。
· "非不众生"的深意:
· 不坏假名,众生缘起相宛然。从世俗谛上说,不妨称众生。
· 修行终极见地:
· 不执众生相,不废度生行。无众生可度,而常度众生。
· 生活运用:
· 尊重每一个人本具的佛性,同时善巧引导其去除烦恼习气。
【原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经文浅释】
十、假名实相:众生的究竟义
佛陀以三重辩证,总结众生的真实义。
· 现代心理学应用:
· 了知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假名,有助于破除自我中心,减轻心理烦恼。
· 修行归趣:
· 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度。三轮体空,是真菩萨行。
· 终极指归:
·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本章总结】
本章以十重深观,圆满开显离色离相的实相:
1. 色身非相:破对佛身的执着
2. 三轮体空:显色身的真实义
3. 诸相非相:破对功德相的执着
4. 相即性空:明诸相的终极实相
5. 说法离言:破对佛法相的执着
6. 谤佛真义:示不解实相的过患
7. 无说真说:显说法的究竟义
8. 慧命请问:彰未来众生的信心
9. 生佛不二:明众生的真实面目
10. 假名实相:总结众生的究竟义
这十重智慧,从破执到显真,从自证到化他,为修行者指明了离一切相、即相离相的般若正道。在下一品中,我们将继续深入"非说所说"的奥义,探求如来果地的甚深境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