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这一品虽篇幅短小,却是对般若“无得”正见最究竟的确立,是修行者安心之法要。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一章 无得之得 安心究竟
【引言】
前品己广明菩提无得、众生本空、凡夫性离之理,般若正见如金刚利剑,己将一切能执所执、能得所得荡涤无余。然而,凡夫习气深重,于这“无有少法可得”的绝对空性中,难免心生惶恐,欲求一安立之处。此品,正是佛陀针对此微细疑惧,所施予的最终极安慰与最踏实肯定,指示那“无法可得”的,正是吾人究竟的安心之处。
【原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
【经文浅释】
一、慧命重叩 再确认无得正见
此段经文与二十一品衔接紧密,须菩提尊者以请示之姿,为一切众生再度确认此关键法义。
· 尊者之问的深意:
· 此非不解而问,乃是“悟后重疑”,是为令法义更加显豁澄澈而作的“决定性”请问。尊者代表一切修行者,将这“无所得”三字,作为成佛的最终判据,提请佛陀作最权威的印证。
·佛陀印可:“如是,如是”:
· 连用两个“如是”,是至极的、毫无犹豫的肯定。这表明“无所得”并非权便之说,不是引导的方便,而是首达佛心的终极实相。佛陀以其亲证之境,担保此语真实不虚。
·修行心态:
· 此处教导学人,对于般若空性之见,非仅理解即可,需反复思维、确认、笃信,首至此“无所得”之见,融入血脉,成为看待一切事物的根本知见。
【原经文】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浅释】
二、无有少法 是名菩提
佛陀亲自阐释,将“无得”之义推向无可转圜的绝对境地。
·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 “乃至”二字,含藏无穷深义,表示从粗至细,从外至内,没有任何层次的“法”可以被抓取、被得到。不仅世间法不可得,出世间法亦不可得;不仅有为法不可得,无为法亦不可得;不仅烦恼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此句是全品的点睛之笔,是般若思想最精华的辩证。它宣告:唯有当“无有少法可得”时,那个假名为“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才真正成立。任何意义上的“有所得”,无论其对象多么神圣,都是对此境界的偏离和减损。
·现代隐喻:
· 这如同一个绝对纯净的容器(无有少法可得),才能容纳最珍贵的宝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容器中己有杂物(有所得心),则宝物无法安住。修行,就是不断地清空这个容器,而非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即便是“佛法”也不例外。
【本章总结】
本品虽仅两问两答,却如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求索之念,是《金刚经》“离相无住”宗旨的巅峰体现。
1. 决定性印证:通过须菩提的请问与佛陀的双重印可,将“无所得”确立为成佛的不二法门,再无任何讨论余地。
2. 绝对性空却:“无有少法可得”一语,堵死了所有“微细法执”的退路,将空性智慧贯彻得淋漓尽致。
3. 究竟性建立:在绝对的“无得”之上,安立了假名的“菩提”,完成了“破中有立,立处即破”的圆满中道。
此品是修行者的“安心法要”。当修行人于茫茫法海中求索而疲惫,于种种境界中攀缘而焦虑时,佛陀于此品中给出的,是一个最终的歇脚处——“无有少法可得”。若能于此言下契入,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切向外求索的躁动,至此化为内心的绝对安宁。因为无所求,故一切本自具足;因为无所得,故本来无一物。
---
(第二十二品终。下品预告: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将从此“无所得”的究竟见地出发,转向“如何起修”的妙用层面,开显“以无所得心,行一切善法”的清净菩萨行。真正的修行,将从这里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