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3章 即相见性 中道圆观

小说: 金刚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们即刻深入《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的第二章,探寻那离相而见、即相见性的究竟法门。

---

第二章 即相见性 中道圆观

【引言】

前章以金刚偈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雷霆之势,将一切心外求法、执着形相的修行路径彻底斩断。然则,学人闻此,易生断灭之见,以为既不可“以相观”,则必是摒绝一切相,堕入沉空守寂的顽空。此章,正是要于此绝待之处,转身向上,开显“即相离相,见性无见”的中道妙观,指示那“无所见而真见”的法身亲证之路。

【经文深解】

一、离相见性:正观的法要

承接世尊偈颂的磅礴破斥之后,如何才是见如来的正确方式?此非言语可尽述,然佛陀以“不说之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见”与“求”的超越:

· 凡夫的“见”与“求”,是能所对立的二元行为,心有所缘,必有所住。而法身如来,非能所范畴,是绝对的主体,是“能见”之性本身。故真“见如来”,乃是“能所双泯,灵光独耀”的自觉境界。

· 古德注疏:僧璨大师《信心铭》云:“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唯有息却“以色见”、“以声求”的顺逆之心,停止心念的向外驰求,那本自现前的法身佛性方能豁然显露。

· “即一切相,离一切相”的奥义:

· 这不是离开现象另觅一个本体。法身不在相外,恰在相中显现,但其本身又不是任何一相。如同金器,钗、镯、环、钏,形态各异(相),其金之体性(法身)却一,且不离诸器。我们须于千差万别的相上,见到那平等一如的空性(金性),而不执着于任何具体的相状(金器)。

· 实修心要:修行并非要毁灭现象,而是转变执着的“见地”。见山河大地,知其缘起性空,即是法身显现;见众生烦恼,知其当体即空,即是般若妙用。于相而离相,谓之“即相见性”。

【禅门印证】

二、公案举隅:无见之见的顿悟瞬间

禅宗祖师以血肉生命,演绎了“不能见如来”与“真见如来”的惊天逆转。

· 公案一:南泉斩猫

· 原委:南泉普愿禅师见东西两堂僧人争抢一只猫,遂提起猫儿道:“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众无对,泉斩之。晚赵州从谂外归,泉举前语,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 般若析义:

· 争猫是执相:两堂僧众执着于“猫”这一外相,起分别争夺心,全然迷失自性。

· 南泉斩猫是破相:南泉以极端手段,斩断僧众对外相的执着,如同佛陀说“转轮圣王即是如来”,是以毒攻毒,逼其回头。

· 赵州顶履是即相显性:赵州将鞋顶在头上,是以极度荒谬的行为,示现“颠倒是非”、“离一切相”的绝对自由心。他未答一语,却以行动演示:法身无处不在,纵是污秽之鞋,亦可顶在至尊之头,何有定相可执?他己彻见那“离一切相”的法身,故能于一切相得大自在。此即是“真见如来”。

· 公案二:赵州庭前柏树子

· 原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

· 般若析义:

· 僧人所问,是欲求一个玄妙之理、神圣之相(“西来意”相)。

· 赵州不答一法,只指眼前平常之物。正是剿绝其“以色见、以声求”的邪道,指示他:法身遍一切处,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庭前柏子,即是祖师心要。 若于柏树子外别觅西来意,便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现代心要】

三、见法身者:无见之见的真实义

“见法身”并非用肉眼或天眼看见一个名为“法身”的物体,它是一种心灵境界的彻底转化。

· 凡夫之“见”与圣者之“见”:

· 凡夫见相:心随境转,于相执相,见美起贪,见丑起嗔,终日奔波于六尘之中,是为“见相”。

· 圣者见性:心能转境,于相见性。于一切顺逆境界中,如如不动,照见其缘起性空的本质。虽见万象纷纭,而心地湛然寂然,无取无舍。此“见”,是“智慧观照”,是“无见之见”,名为“见性”,亦即“见法身”。

· “见法身”的三重内涵:

1. 彻见自我真相:了悟五蕴非我,无人我执,证得“人空”(无我)。

2. 彻见万法实相:了达万法缘起,无有自性,无法我执,证得“法空”。

3. 彻见空有不二:虽证空性,不坏假名,于空寂体中,起无边妙用,悲智双运,圆满中道。

【生活运用】

西、即事而真:现代生活中的法身观

将此“即相见性”的智慧,融入每一个当下。

· (一)职场中的法身观:

· 情境:面对激烈的竞争与复杂的人际关系。

· 正观修行:

· 见“竞争”空性:竞争之事,缘起如幻,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努力进取而不执着结果,成败不萦于怀。于此“竞争相”中,见到那“无所住”的法身妙用。

· 见“人际关系”空性:同事、上司、客户,皆是因缘假合,并无固定不变的“敌人”或“贵人”。以平等心、慈悲心对待,于“人际相”中,实践“无我相、人相、众生相”。

· (二)家庭中的法身观:

· 情境:面对家人的习气与亲情羁绊。

· 正观修行:

· 见“亲情”空性:亲情是深厚的善缘,然其本质亦是缘起,当珍惜而不执着。不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于“亲情相”中,体会“怨亲平等”的法身平等性。

· 见“习气”空性:家人的烦恼习气,亦是因缘所生,如病态幻影。应以智慧引导,以耐心陪伴,而非厌恶对抗。于“烦恼相”中,磨练“忍辱波罗蜜”,照见其性本空。

· (三)艺术创作与审美中的法身观:

· 情境:欣赏艺术品或进行创作。

· 正观修行:

· “即相”:全然投入,感受线条、色彩、音律、文字的形式之美。

· “离相”:不被形式束缚,透过形式,首探艺术家试图表达的那份超越形式的生命感悟、宇宙意识(即法身境界)。真正的艺术,是引导观众“得意忘言”,触及那不可言说的实相。

【本章总结】

本章承接前章的“破相”,圆满开显了“立性”的中道实相观:

1. 离相见性:明确了真见如来是超越能所的对立,是心性的自觉。

2. 即相而真:通过禅宗公案,生动诠释了法身不离日常事物,于相而离相方为真见。

3. 无见之见:阐明了“见法身”是心灵境界的转化,是彻证我空、法空、空有不二的智慧现量。

4. 即事而真:将法身观具体落实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使般若智慧成为活生生的生命实践。

本品《法身非相分》,始于对“佛相”的彻底破除,终于对“法身”的圆满指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是不断地放下——放下对平凡的厌恶,放下对神圣的追逐,最终,在每一个平常无奇的当下,遇见那本自具足、无形无相而又含容万有的,真正的自己。 这,便是“见如来”。

---

(第二十六品终。下品预告: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将针对众生闻“法身非相”后可能产生的“断灭空”邪见,给予及时的匡正,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的究竟中道,守护学人不落空、有两边。)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金刚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8EN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