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苍梧山下的几个村落联合请药庐主持一场大型义诊,说是农忙时村民们多劳累,不少人染上失眠、头晕的毛病,特意指明要溪瑶带着菖蒲安神丸前往。师傅听了,召来溪瑶,指着案上的安神子和紫丹参:“你既得了这两味灵材,不如趁此机会改良方子,让药效更全面些。”
溪瑶眼睛一亮,立刻着手琢磨。大师兄帮她整理了历代安神方剂的记载,二师兄则陪着她反复试验药材配比:“紫丹参性寒,过量恐伤脾胃,得用少量干姜调和;安神子虽好,但气味偏烈,搭配甘草能中和苦味。”三师兄则负责炮制药材,将紫丹参用黄酒蒸制后切片,安神子磨成细粉,每一步都细致入微。
试配到第三日,溪瑶终于定下方子:以石菖蒲开窍,紫丹参活血清热,安神子增强镇静,再辅以茯神、远志、甘草调和诸药,蜜蜡为丸。刚把第一炉新丸药制出来,五师兄就凑上来闻了闻,眼睛一亮:“比之前的菖蒲安神丸多了几分清冽香气,闻着就脑子清爽!”
师傅拿起一粒丸药,放在指尖端详,又凑到鼻尖轻嗅,颔首笑道:“此方清脑、活血、安神兼备,便叫‘清脑安神丸’吧。这次义诊,就让溪瑶你独立主持,也好历练历练。”
义诊定在青溪镇最大的晒谷场,前一日,师兄们就陪着溪瑶下山布置。大师兄帮着搭起简易药棚,二师兄提前熬好了驱寒的姜枣茶,三师兄把药材分类摆放整齐,西师兄则在周围插上标注药材功效的木牌,五师兄最是热闹,拉着村民帮忙搬桌椅,嘴里还念叨着:“我师姐的清脑安神丸可灵了,睡不着、头疼的都来试试!”
义诊当天,天刚亮,晒谷场就挤满了人。溪瑶穿着师傅送的素色药袍,坐在案前,神色沉稳。第一位患者是位老农夫,农忙时连夜收割,此后便夜夜失眠,还总觉得头晕眼花。溪瑶诊脉后发现,他是劳累过度导致气血瘀滞、清窍失养,正是清脑安神丸的对症之症。她递过一小瓶丸药,叮嘱道:“早晚各服一粒,饭后用温水送服,农闲时多歇着,别太劳累。”
刚送走老农夫,一位妇人抱着孩子急急忙忙跑来,说孩子农忙时跟着大人在田里跑,受了惊吓,夜里总哭闹,还说头疼。溪瑶摸了摸孩子的脉象,发现孩子气血尚弱,不宜多服丸药,便取了少量清脑安神丸研成粉末,又加了些炒麦芽和冰糖,调成甜香的药粉,递给妇人:“每次取一小勺,冲在米汤里给孩子喝,既能安神,又能消食。”妇人接过药粉,连声道谢,刚走两步,孩子就指着溪瑶案上的石菖蒲,小声说:“妈妈,这个香。”
溪瑶笑着摘了一片菖蒲叶递给孩子:“拿着玩吧,能安神呢。”孩子攥着叶片,果然不再哭闹,乖乖跟着妇人走了。
一上午忙下来,溪瑶己经诊治了几十位患者,清脑安神丸也送出了大半。正午时分,晒谷场的人渐渐少了些,三师兄递来一碗温水:“歇口气,别累着。”溪瑶刚喝了两口,就见远处尘土飞扬,一群村民簇拥着一位老者走来,为首的正是之前被她治好头疼的青溪镇老丈。
“溪瑶姑娘,可算找到你了!”老丈精神矍铄,比上次见面时气色好了太多,“我服用了你给的药,这半个月睡得香、吃得好,特意带着乡亲们来道谢,还想再求些清脑安神丸,给家里的晚辈备着。”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附和,说服用过清脑安神丸后,失眠、头疼的毛病都缓解了不少。溪瑶笑着拿出备好的丸药,一一分发给大家,又耐心解答着各种疑问。老丈执意要送她一筐新收的稻谷,说:“这是今年的新米,姑娘不嫌弃就收下,熬粥最养人。”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溪瑶坐在药棚下,看着村民们满意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成就感。三师兄看着她熟练地给最后一位患者诊脉、开方,忍不住笑道:“如今你也能独当一面了,师傅要是看到,肯定很欣慰。”
夕阳西下时,义诊终于结束。溪瑶收拾好东西,背着老丈送的稻谷,和师兄们踏上回山的路。路上,灵雀又飞了过来,在她头顶盘旋,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为她庆贺。溪瑶从药篓里取出一粒清脑安神丸,轻轻放在掌心,灵雀俯冲下来,叼起丸药,落在枝头慢慢啄食。
回到药庐,师傅早己在门口等候。溪瑶把义诊的情况细细禀报,师傅接过她递来的清脑安神丸,笑着说:“此方配伍精妙,疗效显著,你这阵子的钻研没有白费。”大师兄己经把稻谷倒进米缸,二师兄端来温热的莲子羹,五师兄则凑过来,好奇地问:“师姐,下次制丸药,我能跟着学吗?”
灯下,溪瑶看着案上的清脑安神丸,想起义诊时村民们的笑脸,忽然明白,师傅让她独立主持义诊,不仅是历练医术,更是让她体会“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用自己所学,为他人解除病痛,便是最大的成就。而这一路上,师傅的教导、师兄们的扶持、生灵的相助,都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让她在学医的道路上,一步步成长,一点点蜕变。
(http://www.220book.com/book/8ID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