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某文化公司会议室·2015年春
林婉指尖抵着激光笔,光束精准落在PPT“陕北文化推广计划”的标题上,台下文化局领导的钢笔悬在笔记本上,媒体记者的相机镜头对准投影幕布,连几个始终交头接耳的投资人都暂时收了声。她深吸一口气,刚要开口阐述非遗展览与民歌演出的细节,会议室厚重的木门突然被撞开,一阵浓烈的香水味裹挟着寒气涌进来。
“抱歉来晚了。”穿焦糖色貂皮大衣的女人踩着细高跟,手里扬着份卷边的文件,径首走到会议桌主位旁,“我是华韵文化的代表,刚听说你们在推陕北文化项目,正好我们有兴趣——不过得加个条件,必须把‘陕北民歌选秀’塞进计划里。”
林婉的手指僵在半空,激光笔的红点在幕布上晃出个乱颤的光斑。她认得这张脸,黑中介卷走她和老张房租那天,李姐曾拉着这个女人说“是远房亲戚,在文化圈有关系”,之后几个月,这人又总“巧合”地出现在她参加的行业沙龙上,每次都用审视的目光扫过她手里的文化推广方案。
文化推广的“甜蜜陷阱”
三个月前,张雪梅在社区活动中心牵线,让林婉和小夏的“陕北文化推广计划”递到了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手里。初步审批通过那天,小夏抱着一叠陕北民歌的曲谱,在合租屋的天井里转圈,羽绒服的帽子蹭掉了都没察觉:“婉姐,这下能让更多人听见咱陕北的歌了!赵姨合作社的剪纸、艾草包,也能借着展览卖出去了!”
林婉把刚打印好的活动流程表铺在石桌上,指尖划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那行字,却没像小夏那样兴奋:“是好事,但北京的文化圈水太深,比咱陕北的黄河滩还难走。”她想起老张住院时,躺在病床上跟她说的“北漂生存法则”,当时老张刚做完手术,说话还喘着气,却一字一句咬得清楚:
- 第一条:别信“天上掉馅饼”,尤其是文化圈,说给你资源却不谈具体条件的,多半是陷阱。
- 第二条:遇到“合作”先查对方底细,别被“情怀”二字忽悠,有人专拿“文化传承”当幌子圈钱。
- 第三条:你的初心比合同还重要,要是为了钱丢了根,做得再大也没用。
那时林婉还没太懂,首到华韵文化的貂皮女人带着“五百万投资”找上门,她才咂摸出老张话里的分量。
选秀环节的“文化绑架”
“选秀怎么了?”貂皮女人把合同拍在会议桌上,指甲上的水钻晃得人眼晕,“现在年轻人就吃这一套,搞个‘陕北民歌偶像’‘非遗新声代’,再请几个流量明星当导师,收视率绝对爆。到时候你们的文化推广,不就借着热度传出去了?”
“我们要推广的是文化本身,不是造星。”林婉把合同往回推了推,“陕北民歌里的《走西口》藏着先辈的苦,《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带着革命的劲,这些不是靠选秀的投票和炒作能讲清楚的。”
“文化?”貂皮女人突然笑出声,声音尖得像刮玻璃,“林女士,你是刚从陕北来的吧?在北京搞文化,得先赚钱才能活下去。没有我们这五百万,你那非遗展览连场地费都付不起,还谈什么推广?”她伸手按住合同,指甲陷进纸页里:“签了它,钱马上到账,但选秀环节必须占60%的内容,而且整个项目的独家版权归我们,后续所有收益按我们定的比例分。”
林婉翻开合同,密密麻麻的条款里,“独家版权”“违约赔偿”“无条件配合商业植入”几个字像钉子一样扎眼。她粗略算了算,要是签了字,以后她们想办一场纯粹的民歌演出,都得先经过华韵文化的审批,甚至可能被要求在演出里插播饮料广告。
“这合同太霸道了。”她把合同合起来,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霸道?”貂皮女人靠在椅背上,双手抱胸,“在北京,想靠文化赚钱,就得听投资方的。要么签合同拿五百万,要么你们自己找钱,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投一个‘不赚钱’的文化项目。”
初心与商业的拉锯战
会议室的人走光后,小夏蹲在走廊的消防栓旁,手指抠着墙缝里的白灰:“婉姐,要不……就答应她吧?五百万啊,能请好几个老艺人来北京演出,赵姨合作社的手工艺品也能多进点货,老张叔的便利店要是拆迁,咱还能帮他凑点房租……”
林婉蹲下来,把刚买的热豆浆递到小夏手里:“五百万是诱饵,她要的不是帮我们推广文化,是攥着‘陕北文化’这个名头,以后不管我们做什么,都得听她的。你想想,要是选秀火了,以后别人提起陕北民歌,想到的不是老艺人的唱腔,是选秀明星的假高音,那我们推广的意义在哪?”
“可……不答应的话,我们哪来的钱?”小夏的眼泪掉进豆浆杯里,漾开一圈圈白痕,“上次去文化局,人家说要是两个月内筹不到启动资金,初步支持就会收回。赵姨昨天还打电话问,说合作社的姐妹们都等着好消息呢。”
林婉沉默了,她掏出手机,翻出前几天去医院拍的视频——老张躺在病床上,手里攥着个旧收音机,里面正放着《走西口》,他的眼角泛着泪光,嘴还跟着轻轻哼。“张叔跟我说,陕北的文化是根,就像咱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根要是断了,树再高也会倒。”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活下去很重要,但不能为了活下去,把根丢了。”
小夏抹了把眼泪,把豆浆杯捏得变形:“我懂了,婉姐,咱不签那破合同!就算没钱,我也去街头唱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总能有人听见!”
寻找纯净投资与透明筹备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婉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公益组织和文化基金会。她带着厚厚的计划书,一次次给工作人员讲解陕北文化的价值,一次次被拒绝,却从没放弃。首到她找到张雪梅的导师——一位退休的文化部官员,事情才出现转机。
“你的项目很有意义,但选秀确实是个雷区。”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翻看计划书,手指在“非遗展览”那页停住,“现在很多资本打着文化的旗号,其实是为了赚快钱,一旦沾上,文化就变味了。”
“所以我想找‘纯净’的投资。”林婉往前凑了凑,眼神里满是期待,“不要独家版权,不要收益分成,只要能支持我们办展览、搞演出,让更多人了解陕北文化就行。”
老人放下计划书,从抽屉里拿出个通讯录:“我认识个朋友,是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的负责人,他们专门资助非商业化的文化项目,或许能帮你。”
三天后,林婉在基金会的办公室见到了负责人——一位穿中山装的老先生,手里握着串菩提子,说话慢悠悠的。“我们愿意投一百万。”老先生把一杯热茶推到林婉面前,“但有个条件,所有活动必须保持非商业化,不能有选秀、不能插广告、更不能搞代言,得让文化纯粹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林婉的眼睛瞬间亮了,她紧紧握住老先生的手:“成交!您放心,我们肯定守住初心,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拿到投资后,林婉和小夏立刻开始筹备“陕北文化周”。她们在798艺术区租了个宽敞的展厅,又联系了陕北的老艺人,把剪纸、刺绣、面塑的工具都运到北京。“门票免费,但得预约。”林婉跟负责登记的志愿者说,“咱们要控制人流,让来的人能好好跟老艺人交流,不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可免费的话,连场地租金都赚不回来啊。”小夏皱着眉,手里的预算表改了又改。
“赚钱不是目的。”林婉把一叠陕北故事的打印稿递给小夏,“你看,这些都是老艺人口述的民歌背后的故事,咱们开个公众号,每天更新这些内容,再配上老艺人排练的视频,慢慢就会有人关注。”
没过多久,小夏举着手机冲进展厅,声音都在发抖:“婉姐!公众号粉丝破万了!有人留言说‘看完故事,想专门来北京看展览’,还有人问能不能学陕北剪纸!”
林婉凑过去看手机屏幕,评论区里满是“期待”“支持”的字眼,她突然想起老张说的另一句话:“在北京,真诚比套路管用,你对文化用心,别人就能感受得到。”
文化周的逆袭与行业震动
“陕北文化周”开幕那天,798艺术区的人比预想中多了一倍。非遗展览区里,剪纸艺人王奶奶手里的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只活灵活现的陕北毛驴,孩子们围在旁边,伸着小手想摸;面塑艺人李叔捏出的“安塞腰鼓”,连鼓皮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游客们举着手机拍个不停。
民歌演出区更是挤满了人,小夏穿着陕北红袄,梳着麻花辫,怀里抱着吉他,开口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她的声音没有选秀歌手的华丽技巧,却带着陕北姑娘的质朴和韧劲,唱到“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时,台下有人跟着轻轻哼起来。
林婉站在人群后面,看见文化局的领导悄悄擦了擦眼角,还看见那个穿貂皮的女人站在角落,手里攥着份皱巴巴的合同,脸色铁青。演出结束后,领导走上台,接过话筒说:“很多人说非遗是‘老古董’,但今天我看到的,是活着的文化,是能让人心里发热的文化!”
掌声里,貂皮女人突然走到林婉面前,语气没了之前的傲慢:“林女士,我们华韵文化想重新跟你们谈合作。”
“谈什么?”林婉心里犯嘀咕,却还是保持着礼貌。
“不谈选秀,也不谈版权。”女人从包里拿出份新的合作方案,“我们想赞助‘陕北文化进校园’的项目,出钱帮你们把老艺人请进学校,让更多孩子了解陕北文化。”
林婉愣了愣,随即笑了:“合作可以,但得按我们的规则来。”
“什么规则?”
“透明、真诚、不商业化。”林婉指着展厅里正在教孩子剪纸的王奶奶,“文化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是用来传递温度的,这是陕北文化的根,不能断。”
女人看着那些围在老艺人身边的孩子,沉默了几秒,点了点头:“好,按你们的规则来。”
暗流未散与坚守之路
文化周结束的那天晚上,林婉刚回到合租屋,手机突然收到一条匿名短信:“陕北农妇,别以为办个文化周就能在北京立足!小心‘文化’最后成了你的‘催命符’!”
她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微微发抖。三年前签“培训合同”时被黑中介忽悠的场景、老张被房东赶出门时的狼狈、黑中介威胁“再闹事就让你在北京待不下去”的狠话,一幕幕在脑子里闪过。她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骚扰短信,是黑中介的余党在反扑——他们怕她借着文化推广的机会站稳脚跟,更怕她查出当年黑中介诈骗的更多证据。
“婉姐,怎么了?”小夏端着碗热面条走过来,看见林婉脸色不对,赶紧放下碗。
“没事。”林婉迅速删掉短信,把手机揣进兜里,“可能是垃圾短信,别管它。”
但她心里清楚,这场仗还没打完。深夜,两人坐在天井里,望着天上稀疏的星星,小夏裹紧了外套:“婉姐,他们会不会再来找咱们麻烦啊?”
“会。”林婉拿起放在石桌上的旧军大衣——这是老张出院时给她的,说北京的冬天冷,让她留着穿,“但咱们不能退缩。你看,这次文化周来了这么多人,有人愿意了解陕北文化,有人愿意帮咱们,咱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掏出手机,翻出白天拍的视频:画面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自己剪的小红花,跟王奶奶说“以后我也要学剪纸”,脸上满是认真。
“你看,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林婉把手机递给小夏,“它能让陌生人变成伙伴,能让弱小的人变得勇敢,只要咱们守住这份初心,就没人能打倒咱们。”
小夏看着视频里的小女孩,眼泪又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婉姐,我不怕了!以后不管他们来什么阴的阳的,我都跟你一起扛,我要让陕北的歌,传遍整个北京!”
第二天清晨,林婉裹着老张给的旧军大衣,站在798艺术区的门口,望着远处渐渐亮起来的霓虹灯。风里还带着冬天的寒气,却吹不散她眼里的光。她不知道黑中介的余党还会耍什么手段,也不知道未来的文化推广之路会遇到多少困难,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己经不再是那个刚到北京时,连签合同都要小心翼翼的“陕北农妇”了——她成了陕北文化的守护者,成了自己北漂路上的“掌舵人”。
雪粒子突然飘了下来,落在军大衣的肩上,林婉紧了紧衣领,转身往合租屋走。那里有小夏煮好的小米粥,有赵姨寄来的艾草包,有她和北漂朋友们一起攒下的故事,那是她在北京的第一个“家”。而明天,她还要去文化局,和领导讨论“陕北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还要联系王奶奶和李叔,问他们愿不愿意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风雪里,她的脚步很稳,因为她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有根的路,每一步都朝着初心的方向。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逆光生长,从黄土到京城十二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8PZ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