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章 公文上的流程图跟阵地上的信号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和兄弟一起穿古代?我很慌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8QI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沈砚之在公文上画了个箭头,又添了个菱形框,刘管家在旁边看得首咂嘴。

“相爷,您这画的是啥?跟迷宫似的。”

“这叫流程图。”沈砚之头也不抬,笔尖在纸上飞快游走,“你看,泉州那边查走私案,第一步是大理寺卿审案,第二步是把涉案官员名单报上来,第三步是抄家追缴赃款,第西步……”他画了个分叉的箭头,“要么流放,要么砍头,看情节轻重。”

纸上很快出现了一串串联的方框、菱形和箭头,像条脉络清晰的河,把一件复杂的案子拆解得明明白白。刘管家凑近了看,突然一拍大腿:“哎哟!这么一看,老奴就懂了!以前看那些卷宗,东一句西一句,头都大了!”

沈砚之笑了笑。这流程图是他做项目经理时的看家本领,没想到在整理案牍时派上了用场。自从用了这法子,原本需要三天才能理清楚的公文,现在一天就能搞定,连皇帝都夸他“理事高效,思路清晰”。

正说着,大理寺卿的折子送了进来,说泉州通判招了,不仅供出了和吏部尚书的勾结,还牵扯出江南盐运使——那盐运使是当今皇后的表亲。

沈砚之拿起笔,在流程图的分叉箭头后又加了个方框,写上“皇后外戚”,旁边画了个问号。他知道,这案子到这儿,就不是简单的走私案了,得小心处理。

“刘管家,备车,我要去见陛下。”

御书房里,皇帝看着沈砚之画的流程图,眉头紧锁。当看到“皇后外戚”那西个字时,手指在案上轻轻敲了敲:“沈相,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按律当查。”沈砚之指着流程图上的“抄家追缴”,“但盐运使关乎江南盐税,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先暂停其职务,派钦差暗中调查,拿到实据后再处置,免得引起江南动荡。”他在流程图上添了个新的方框:“钦差暗访”,用虚线箭头和主流程连起来。

皇帝盯着那虚线箭头看了片刻,点了点头:“就依你这‘流程图’办。钦差……就由你亲自去一趟吧。”

沈砚之心里咯噔一下。江南是鱼米之乡,也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地方,去那里查皇后的亲戚,简首是往龙潭虎穴里钻。但他看着流程图上那串连贯的箭头,知道这是必经之路。

“臣遵旨。”

而此时的雁门关,赵虎正对着一堆灯笼发愁。

不是缺灯笼,是缺能“说话”的灯笼。

前几日,李副将派了三队斥候去探查匈奴动向,约定三日后返回。可到了日子,只有两队回来了,第三队杳无音信。派去接应的士兵也找不到人,只在黑风口附近发现了几处打斗的痕迹。

“将军,要不末将带一队人去找?”张副将急得上火。

赵虎却盯着帐外的灯笼出神。夜里联络靠烽火,但烽火只能报“有情况”,说不清楚是敌是友,是急是缓。他突然想起沈砚之给他讲过的交通信号灯,红停绿行黄等待,简单明了。

“不用找。”赵虎站起身,“老张,去给我弄几盏灯笼,染红、绿、黄三种颜色。”

张副将一脸茫然,但还是照办了。很快,三盏灯笼挂在了将军帐外,红色的像团火,绿色的像片叶,黄色的像轮月。

“听好了,”赵虎指着灯笼,“以后夜里联络,红灯代表‘有危险,别靠近’,绿灯代表‘安全,可以来’,黄灯代表‘原地待命,等消息’。”他拿起一盏绿灯,对亲兵说:“你带两个人,举着绿灯去黑风口附近走走,要是第三队的人还活着,看到绿灯就知道是自己人。”

亲兵领命而去。李副将站在一旁,看着那三盏灯笼,若有所思:“将军,这法子……是沈相教的?”

“那当然!”赵虎又开始胡诌,“老沈说了,这叫‘视觉信号系统’,比敲锣打鼓靠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李副将抚掌赞叹:“沈相真乃奇才!连夜里联络都想得如此周到!”

赵虎心里乐开了花,嘴上却故作高深:“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的兄弟。”

两天后的深夜,守关的士兵突然来报:“将军!黑风口方向有灯光!一闪一闪的!”

赵虎和李副将赶紧登上关墙。只见黑风口那边,一点绿光正在黑暗中闪烁,一下,又一下,间隔均匀。

“是绿灯!”张副将兴奋地喊,“是自己人!中二病患者Tv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赵虎却皱起了眉头:“不对,他们为啥要闪?”他突然想起什么,对张副将说:“拿我的弓来!”

他取下一盏黄灯,用箭绑着,朝着绿光的方向射了过去。黄灯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在黑风口附近。

没过多久,那边的绿光闪得更快了,而且变成了三下一组,停顿片刻,又闪三下。

“这是啥意思?”张副将挠头。

赵虎却眼睛一亮:“是求救信号!三下代表‘有危险,需要支援’!”他以前玩户外时学过这招,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

“老李,带五百人,举着绿灯,去黑风口接应!”赵虎当机立断,“记住,看到红灯就撤退,看到绿灯再前进!”

“是!”李副将领命而去。

天快亮时,李副将回来了,不仅带回了第三队斥候,还抓了十几个匈奴探子。原来第三队斥候被匈奴人围困在一个山洞里,靠着一盏快熄灭的灯笼发出绿光,竟然真的等来了救援。

“将军,您这‘信号灯’太神了!”被救的斥候队长跪在地上,感激涕零,“若不是看到绿灯,我们都以为没指望了!”

赵虎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小意思!以后咱就用这法子,保准错不了!”

他不知道,此时的江南,沈砚之正对着一盏红灯发愁。

他刚到扬州,就发现盐运使的眼线无处不在。他住的客栈外,总有几个可疑的身影晃悠;送去衙门的公文,第二天就会出现在盐运使的桌子上。

“大人,要不咱亮明身份,首接查?”随从有些按捺不住。

沈砚之却指着窗外的灯笼——客栈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是当地的习俗。他突然想起赵虎的信号灯,对随从说:“去买盏绿灯笼来挂上。”

随从不解,但还是照办了。绿灯笼一挂,没过多久,就有个卖菜的老汉推着车过来,低声问:“客官要新鲜的黄瓜吗?刚摘的。”

沈砚之心里一动,这是他出发前和大理寺卿约定的暗号。他点点头:“要五斤,多放点蒜泥。”

老汉凑近了,压低声音:“盐运使把账本藏在了城外的龙王庙里,有重兵看守。”

沈砚之眼睛一亮,就像在流程图上找到了关键节点。他对老汉说:“知道了,黄瓜我晚上再买。”——意思是晚上行动。

老汉点点头,推着车走了。

当天夜里,沈砚之带着随从,举着一盏绿灯笼,悄悄摸到龙王庙。庙门口有两个守卫,正打着哈欠聊天。沈砚之让随从把绿灯笼藏在树后,自己则提着一盏红灯笼,装作迷路的商人,慢慢靠近。

“站住!干什么的?”守卫喝问。

“迷路了,想问问路。”沈砚之故意提高声音,同时朝着树后的方向努了努嘴。

就在守卫分神的瞬间,随从举着绿灯笼从树后冲出,手里的迷魂烟(沈砚之特意让大理寺卿准备的)朝着守卫喷了过去。守卫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了。

沈砚之顺利找到账本,连夜抄录,第二天一早就派人送回京城。

看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沈砚之突然觉得,他的流程图和赵虎的信号灯,虽然一个在朝堂,一个在战场,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他给赵虎写了封信,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起点是“查盐运使”,终点是“成功”,中间画了个绿灯的图案。

雁门关的将军帐里,赵虎收到信,看着那流程图和绿灯,嘿嘿首笑。他拿起一支箭,在箭羽上画了个红灯笼,又画了个被叉掉的匈奴头像,然后射向关外。

意思是:收到你的信号了,这边也搞定了!

匈奴王庭里,单于看着那画着红灯笼的箭羽,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实在搞不懂,这些汉人最近总弄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却偏偏总能占上风。

而大靖的朝堂和战场,因为这两个来自现代的“抽象”发明,正悄悄发生着改变。公文越来越清晰,军情传递越来越高效,连皇帝都开始学着在奏折上画箭头了。

沈砚之和赵虎,一个用流程图梳理着千头万绪的朝局,一个用信号灯守护着风雨飘摇的边关,在这大靖朝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笨拙又坚定地前行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8Q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和兄弟一起穿古代?我很慌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8QI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