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墨迹里的错漏信号

小说: 明朝大太监   作者:深夜于灯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明朝大太监 http://www.220book.com/book/8RAI/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深夜于灯下”推荐阅读《明朝大太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晨光透过文书房的菱花窗,斜斜切在堆叠如山的奏章副本上,浮尘在光柱里悠悠打转。陈西桂握着狼毫笔,指腹还残留着昨日被东厂刀疤太监踩过的钝痛,他蘸了蘸浓墨,目光落在面前的“江南灾情奏疏”上——这是今日李公公交办的差事,要将户部递上的奏疏全文抄录,傍晚前需呈给刘公公过目。

文书房里静得只闻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远处宫道上太监的吆喝。邻桌的老太监周福海瞥了眼陈西桂,嘴角撇出一丝不屑,低声对旁边的小太监嘀咕:“一个刚从东宫过来的火者,也配抄录奏章?怕是连‘灾祲’二字都认不全。”

陈西桂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黑点。他想起昨日李公公递来“保命木牌”时说的话:“文书房里多的是眼高于顶的人,你不用理会,只把账册、奏疏里的字盯紧了就行。”他深吸一口气,用指尖轻轻蹭掉纸上的墨点,重新落笔,一笔一画抄录起来。

奏疏里写的是江南苏州府遭水灾的情形,户部奏报“受灾州县共八处,受灾百姓三万余人,需朝廷拨银十万两赈灾”。陈西桂抄到“三万余人”时,笔尖突然停住——前日他在御花园整理旧账,曾见过一本“顺天府江南户籍册”,上面记载苏州府下辖六县,总户数不足八千,即便全府受灾,也绝无三万余人的道理。

他放下笔,从怀中掏出那个磨得边角发毛的小本子——这是老吴入宫前给他的,封面用粗线缝补过。他翻到记户籍册的那一页,指尖划过自己工整的字迹:“苏州府六县,户七千八百六十三,口两万七千西百一十五”,数字末尾还画了个小圈,那是他记重要数据的习惯。

“陈西桂,你磨磨蹭蹭做什么?”周福海的声音突然传来,带着刻意的拔高,“刘公公要的东西,你敢耽误?”

陈西桂慌忙把小本子塞回怀里,抬头时见周福海正站在桌前,眼神像钩子似的盯着他的桌面。“回周公公,奴才只是觉得奏疏里的数字有些眼熟,想核对一下。”他起身躬身,语气尽量恭顺。

周福海冷笑一声,伸手拿起奏疏原本,扫了眼“三万余人”那处,又扔回桌上:“户部递上来的奏疏,还能有错?你一个小监丞,也敢质疑朝廷公文?莫不是想找罪受?”

周围几个抄录的太监都停下笔,眼神里带着看热闹的意味。陈西桂攥紧了袖口,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他想起老吴说的“账册即良心”,也想起盐税案里户部尚书改奏疏的事,若今日他装作没看见,江南的百姓或许就拿不到应得的赈灾银,那些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命。

他咬了咬牙,重新拿起笔,在奏疏副本“三万余人”旁,轻轻画了个极小的圈——那是他在东宫时跟老吴学的,圈住存疑处,既不显眼,又能提醒看的人留意。画完后,他加快速度抄录剩余内容,墨汁在纸上流淌,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沉甸甸的。

临近午时,李公公从外面回来,径首走到陈西桂桌前,拿起他抄好的副本翻看。陈西桂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悄悄往后退了半步,等着挨训——他知道周福海肯定会告状,也知道质疑奏疏是件冒险的事。

李公公的手指在副本上慢慢划过,当停在“三万余人”旁的小圈时,他抬眼看向陈西桂,眼神里没有怒意,反倒带着一丝探究:“这个圈,是什么意思?”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周福海凑过来,刚要开口说“这小子质疑奏疏”,就被李公公一个眼神制止了。陈西桂深吸一口气,从怀中掏出小本子,翻开记户籍册的那页,双手递过去:“回李公公,奴才前日整理旧账时,见过江南苏州府的户籍册,上面记载苏州府总人口不足两万八千,奏疏里写‘三万余人’,奴才觉得数目不符,便画了个圈提醒。”

李公公接过小本子,指尖拂过上面工整的字迹和小圈,眉头微微蹙起。他沉默着翻了两页,见上面记满了各种账册数据,连御花园鹦鹉的喂食量都记得清清楚楚,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

“周福海,”李公公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威严,“你去把江南户籍册取来,就在西厢房第三排书架,标着‘顺天府庚字卷’的那本。”

周福海愣了一下,不情愿地应了声“是”,转身时狠狠瞪了陈西桂一眼。陈西桂站在原地,手心全是汗,他不知道李公公会怎么处理,也不知道自己这个举动会不会引来麻烦。

没过多久,周福海抱着户籍册回来,重重放在桌上。李公公翻开册子,找到苏州府那一页,指着上面的“口两万七千西百一十五”,对周福海说:“你看看,户部的奏疏,是不是多报了三千余人?”

周福海凑过去一看,脸色瞬间白了,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周围的太监也都围过来,看着户籍册上的数字,议论声嗡嗡响起:“难怪最近总听说江南赈灾银不够,原来是户部多报了人数……”“陈公公这记性,也太厉害了,连去年的户籍册都记得……”

李公公合上户籍册,把副本和小本子都递给陈西桂,语气缓和了不少:“你做得对,文书房就缺你这种‘认死理’的人。奏疏里的错漏,若没人指出来,误的是朝廷的事,苦的是百姓。”他顿了顿,又道,“下午你跟我去翰林院一趟,对接新的盐税细则文书,那边的周鹤年大人,最是看重‘准’字,你去正好。”

陈西桂愣在原地,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以为会挨训,没想到还得到了认可,甚至有机会去翰林院对接文书。他躬身行礼,声音有些发颤:“谢李公公提拔,奴才定不辱命。”

李公公点点头,转身回了自己的隔间。周福海站在一旁,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却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陈西桂坐下,看着副本上那个小小的圈,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在文书房立足,靠的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对每一个数字、每一页账册的认真,这是老吴教他的,也是他在宫里活下去的底气。

午后的阳光更暖了,透过菱花窗洒在陈西桂的桌面上,把他抄录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他收拾好副本和小本子,又仔细核对了一遍户籍册上的数字,确认无误后,才跟着李公公往翰林院走去。宫道两旁的柳树发了新芽,微风拂过,枝条轻晃,陈西桂走在石板路上,脚步比来时更稳了些——他知道,这文书房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手里的笔,不仅能抄录奏疏,还能圈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护住那些不该被忽视的人。

走到翰林院门口时,李公公停下脚步,拍了拍陈西桂的肩膀:“里面的周鹤年大人,是个老翰林,脾气傲,说话首,但人是好的。你一会儿少说话,多听多看,把文书对接好就行,若他问起奏疏的事,你就如实说。”

陈西桂点点头,跟着李公公走进翰林院。院内种着几株老槐树,树下摆着石桌石凳,几个翰林正围坐着讨论诗文。听到脚步声,他们抬头看来,当目光落在陈西桂身上时,眼神里多了几分疏离——在文官眼里,太监总是低人一等的。

“李公公今日怎么有空来?”一个穿着青色官袍的老者走过来,声音洪亮,正是周鹤年。他目光扫过陈西桂,眉头微微一皱,却没开口询问。

李公公笑着拱手:“周大人,今日是来对接盐税细则的文书,这是我们文书房的陈西桂,记性好,做事仔细,让他跟您对接,您也省心。”

周鹤年看向陈西桂,眼神里带着审视:“哦?文书房的人,竟也懂盐税?”他说着,从桌上拿起一叠文书,递了过去,“这是新拟的盐税细则,你先看看,若有疑问,再问我。”

陈西桂双手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纸张的凉意,他深吸一口气,翻开第一页——他知道,这不仅是对接文书,更是他在文官面前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他能依靠的,只有手里的文书,和心里那份对“准”字的坚持。



    (http://www.220book.com/book/8RA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明朝大太监 http://www.220book.com/book/8RA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