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茗的身份,在亲族脉络与命运羁绊中交织出独特的轮廓。
他既是水丽王女长孙白哩的第三个孩子,身负王室支脉的血脉荣光。
更是江文王长孙石绘与上官冰夫妇唯一的养子,在这份跨越血缘的抚育中,成为二人晚年情感与上官家和皇家支脉传承的唯一寄托。
这份特殊的身份渊源,始于一段带着遗憾的托付。
当年,水丽王女的丈夫赵豆在为她诞下第三个孩子长孙茗后,便不幸离世。
弥留之际,这位父亲赵豆最牵挂的便是年幼的子嗣,也为报答石绘上官冰夫妇的救命之恩。
也知晓挚友长孙石绘与上官冰夫妇成婚多年却始终没有子嗣,遂留下遗愿,恳请将长孙茗托付给这对夫妇抚养。
这份托付既为长孙茗寻得了一个能给予完整关爱与庇护的家,也填补了长孙石绘与上官冰无子嗣的遗憾。
从此,长孙茗便在双重身份的陪伴下成长:他是水丽王女血脉的延续,承载着生父赵豆临终前的牵挂;更是江文王夫妇视若己出的孩子,在二人毫无保留的疼爱中,拥有了安稳且珍贵的童年。
水丽王女长孙白哩为遵丈夫赵豆的临终遗愿,亲手将幼子长孙茗托付给了自己的兄长——江文王长孙石绘与嫂子上官冰夫妇。
她深知兄长一家无子嗣,定会将茗儿视若珍宝,而这也能让孩子在安稳的环境中成长,这份托付既是对亡夫的承诺,也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未来的审慎考量。
身为王室成员,水丽王女肩负着守护领地的重任,常年领兵在外征战,聚少离多成了她与长孙茗相处的常态。
但即便军务再繁忙,每当战事稍歇、返回圣都时,她总会有时间时间赶往长孙茗住的地方。
只为亲眼看看长孙茗的成长模样——或是听他咿呀学语,或是陪他习字读书,短暂的相聚时光里,满是她对孩子藏不住的牵挂与疼爱,也让长孙茗在成长中始终未缺席生母的关怀。
遗憾的是,江文王长孙石绘与上官冰夫妇自幼体弱多病,常年受病痛缠身,即便倾尽全力抚育长孙茗,身体也终究难以支撑。
待二人先后在长孙茗14岁那年相继离世后,圣上念及江文王一脉的功绩与长孙茗的孝行,下旨令长孙茗为养父母守孝三年,以尽人子之责。
三年孝期结束后,为延续江文王的爵位传承,也为肯定长孙茗的品行,圣上正式下旨,命长孙茗承袭江文王的官爵,让他以全新的身份,扛起家族与王室赋予的责任。
长孙石绘与上官冰夫妇在世时,便是圣都一带闻名的善士。
每逢春秋农时,夫妇二人总会备好香烛,前往城郊的条安寺修行祈福,所求从非自身福报,只为祈愿天地垂怜,让方圆百里的百姓能得风调雨顺,田里的庄稼能有好收成。
那时寺里的僧人都识得他们,见他们一来就住好几天,夫妇二人常静坐诵经至日暮,离去时还会悄悄留下银两,嘱咐用于修缮寺舍、接济附近的贫苦人家。
这份向佛向善的心,也悄悄刻进了他们独子长孙茗的骨血里。
自父母离世后,长孙茗便学着他们的模样,将修行祈福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国子监的学子,他平日一心扑在经史子集上,唯有冬夏两季的长假能得空。
每到这时,他便会带着简单的行囊前往条安寺住很久,晨起随僧人一同诵经,午后帮着打理寺中的菜园,傍晚则在佛前静坐,续上父母未竟的祈愿,盼着百姓仍能安居乐业。
因圣都与老家绿柳城相隔遥远,以往放假时,长孙茗大多住在圣都的别院里,一来免去长途奔波,二来也方便往返寺庙。
可今年冬天,一则喜讯打破了往日的规律——国子监教《礼记》苏先生,是绿柳城本地人,其子定于腊月成婚,苏先生早早便邀了相熟的弟子前往观礼,长孙茗自然在列。
接到邀约时,长孙茗略一思索便应下了。
不仅是敬重苏先生的学识,不愿错过这份喜事;其实长孙茗也想回在绿柳城的家,顺带看看从前记忆里的圆洲寺。
绿柳城的风,总带着南疆特有的温润,拂过王府朱红的院墙时,也捎着长孙家的日常暖意。
从前,长孙石绘与上官冰夫妇,便是伴着这风,在绿柳城的王府里安稳度日——江文王的封地本就涵盖绿柳城及周边南疆之地,这座王府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长孙茗在南疆的根。
那时,长孙茗尚年幼,夫妇二人早己为他规划好启蒙之路:待他到了年纪,便送入绿柳城最有名的白鹤书院读书。
那书院不仅学风醇厚,先生也多是饱学之士,更重要的是离王府不远,他们能日日看着儿子读书成长,不必忍受分离之苦。
为此,上官冰还特意提前为长孙茗备好了书院所需的经卷与笔墨,只盼着他早日踏入书院的大门。
可谁料,一道来自圣都的旨意,打乱了这一切。
圣上很喜欢长孙茗的孩子,又念及宫中皇子皇女需有同龄玩伴一同研学,便下旨召长孙茗入圣都,与皇子皇女们共入国子监读书,一同接受顶尖的学业教导。
旨意传来时,长孙石绘与上官冰心中又喜又忧。
喜的是圣上器重,长孙茗能得此良机;忧的是圣都与绿柳城相隔遥远,长孙茗年纪尚小,并且这对夫妇根本离不开长孙茗。
更何况,孩子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养育的年纪,分离太久,恐对他的成长不利。
夫妇二人思前想后,终究是放不下儿子,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圣上禀明了心中的顾虑。
令他们意外的是,圣上体谅他们为人父母的心意,也深知孩童成长中父母陪伴的重要性,竟格外开恩,允许他们二人在长孙茗完成学业之前,一同迁居圣都长住。
这样一来,既不耽误长孙茗在圣都的求学,夫妇二人也能守在儿子身边,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为他排解学业上的烦恼。
旨意定下后,长孙家便开始收拾行囊——从绿柳城王府的旧居,到圣都即将入住的宅院,每一件物品的打包,都藏着他们对儿子的牵挂,也藏着对这份皇恩的感激。
待一切准备妥当,一家人便踏上了前往圣都的路,只盼着在新的地方,长孙茗能学有所成,也能依旧享受到父母陪伴的温暖。
今年,长孙茗受邀回到了绿柳城。
长孙茗回到绿柳城时,恰逢南疆冬日最反常的时节。
往年这时节,绿柳城虽也冷,却多是晴好的干冷天,偶有雪落也是轻飘的碎雪,落地便化。
可今年的天气偏生琢磨不透,前一日还飘着细雪,晨起却骤转暖湿,淅淅沥沥的大雨砸在王府的青瓦上,溅起的水花混着未化的雪水,在阶前积成小小的水洼。
这般阴晴不定的天气,最愁的便是要办喜事的苏先生家。
苏先生是绿柳城有名的文人,儿子的婚期本定在长孙茗刚回绿柳城的第二日,苏府里早己张灯结彩,红绸绕着门柱缠了好几圈,后厨也备好了各色宴席食材。
可前一日夜里,一场倾盆大雨突然而至,不仅冲塌了院外搭好的喜棚,因为大雨,请的戏班也到不了。
这一延,便延了近一个月。期间不是大雨滂沱,便是雪霰纷飞,有时雨停了半日,刚要重新搭喜棚,乌云又压了下来,豆大的雨点跟着就落下。
绿柳城的冬日,同样将江文王王府里的草木都浸得褪了色。
往日里满园的生机,此刻都藏进了枯枝与残雪间——那棵需两人合抱的流苏树,早己落尽了细碎的白花与椭圆的叶片,光秃秃的枝桠如墨笔勾勒的线条,斜斜映在石板砖上。
几株曾香飘半园的七里香,也没了春夏时的浓绿,灰褐色的枝条疏疏朗朗地立着,唯有树皮上的细纹还透着几分老态的坚韧。
就连依着院墙攀得满墙都是的蔷薇,也褪成了一片枯藤,卷着的藤蔓上还挂着几片干褐的残叶,风一吹便簌簌往下掉,只剩斑驳的藤蔓紧紧贴着墙面,像在默默守着王府的冬。
满园萧索里,却藏着几处意外的暖意——王府的每间屋子,都摆着两三盆七里香,此刻正绽着细碎的白花。
这是长孙茗父母在世时便留下的习惯,他们爱七里香的清雅香气,便在每个房间都养上几盆,冬日里移进室内,让冷寂的屋子添些生机与芬芳。
如今虽己过了室外七里香的花期,室内的植株却依旧精神:深绿色的叶片油亮,衬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花瓣薄如蝉翼,凑近了便能闻到一股清甜的香,不浓不烈,却能悄悄漫满整个屋子。
长孙茗每日晨起,坐在窗边读书时,总能瞥见桌角的七里香。
有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花叶上,将叶片的纹路照得清晰可见,花瓣上还沾着晨起的薄露,轻轻晃动着,像是怕惊扰了这冬日里的暖意。
他偶尔会伸手拂过叶片,指尖触到的是温润的绿意,鼻尖萦绕的是熟悉的香气,恍惚间竟觉得父母还在身边。
就像从前无数个冬日一样,母亲会轻轻整理花盆,父亲则坐在一旁翻书,满屋的七里香,藏着他们未曾言说的温柔。
长孙茗住在王府里,每回听闻苏家要重新定日子,都盼着天能放晴,可总被反复无常的天气搅了局。
他闲时便在王府的书房里温书,偶尔站在廊下看雨,听着雨声里混着的苏家下人叹气声,把七里香搬在廊下,闻着花香,眉头也淡了去。
终于在长孙茗回绿柳城的第三十五日,天总算放了晴。
清晨推开窗,只见万里无云,阳光洒在残雪上,映得院子里亮堂堂的。
苏先生家的喜锣没过多久便敲了起来,清脆的声响在巷子里传得老远。
长孙茗换上一身蓝白色的锦袍,身上的衣服还带有七里花的香气。书童跟着往苏家去,路上己见不少穿着新衣的宾客,踩着干爽的路面往喜宴去。
长孙茗让书童拿着贺礼,给了门口坐着登记的白胡子老人。
入了苏家院门,红绸重新挂上,喜字贴得端端正正,后厨飘来的肉香混着酒香,热闹劲儿比先前更甚。
长孙茗正见苏先生穿着一身簇新的宝蓝锦袍,往他这迎来。
苏先生见了长孙茗,笑着迎上来:“总算等来了好天!再拖下去,我这老骨头都要急坏了。”
长孙茗拱手笑道:“先生。祝您家公子新婚大喜!”
苏先生脸上的笑意更浓,忙伸手虚扶:“茗儿来了就好,快里头坐。前几日天不好,倒让你多等了这些天。”
两人又简单叙了几句——苏先生问了问他在圣都国子监的课业,长孙茗也叮嘱先生注意冬日保暖。
话没多说两句,见又有宾客提着礼盒走来,长孙茗便识趣地退到一旁:“先生您先忙,学生去客席寻同窗,不扰您迎宾了。”
中午的喜宴设在苏家的前院,十几张圆桌摆满了菜肴,红烧肘子冒着热气,清蒸鲈鱼泛着银光,席间满是欢声笑语。
长孙茗寻到国子监的几位同窗,几人围坐一桌,要在国子监还好有话聊,倒是放假了好像大家都没这么熟。
待宴席过半,院角搭起的戏台打了锣鼓声——苏家特意请了绿柳城有名的戏班,要连唱一下午的戏,图个喜庆。
戏班唱的是热闹的《龙凤呈祥》,台上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唱腔清亮婉转,赵云的白袍银枪英气十足,孙尚香的凤冠霞帔明艳动人。
长孙茗虽在圣都也看过戏,却少了几分绿柳城本土戏班的烟火气——台下观众时不时跟着节奏拍掌,遇到精彩处还会高声叫好,连风里都裹着欢喜的劲儿。
长孙茗在这并没有很多认识的人,认识的同窗也没有多少要聊的。
他靠在椅背上,看着台上的才子佳人,听着耳边的锣鼓丝竹,偶尔听到身旁的宾客低声议论两句戏文,整个下午都安安静静地坐在看客席上,任这热闹的戏声,把绿柳城的冬日都衬得暖了几分。
作者“呂沐尘”推荐阅读《时宁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8V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