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1章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所以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虽然能免于犯罪,但不会有羞耻之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陛下拥有天下,海内没有人不归附,广泛地听取意见,充分发挥臣子们的智慧,尽天下之所能,美德显著,施及西方之外。夜郎、康居这些远方的国家,距离万里,却都仰慕陛下的恩德,归附汉朝,这是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陛下的恩德还没有施及百姓,大概是因为陛下没有把心思用在这方面。曾子说:“尊重自己所听到的道理,就会变得高尚明智;实践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会成就伟大的事业。高尚明智、成就伟大事业,不在于别的,就在于是否用心去做罢了。”希望陛下根据所听到的道理,在内心树立真诚,并努力去实践,那么与三王又有什么不同呢?陛下亲自耕种籍田,作为农事的表率,每天清晨就起身,为百姓操劳,思考古代的事情,努力寻求贤能的人,这与尧、舜的用心是一样的,然而还没有得到贤才,是因为士人平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不培养士人而想要寻求贤才,就好比不雕琢玉石而想要得到精美的花纹一样。所以培养士人的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兴办太学。太学是贤能之士汇聚的地方,是教化的根本所在。现在以一个郡、一个国的人口,却没有能够响应朝廷策问的人,这说明王道在很多地方都被阻断了。我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设置贤明的老师,来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考核询问,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那么优秀的人才就应该能够得到了。现在的郡守、县令,是百姓的表率,是陛下用来传达恩泽、宣扬教化的人。所以如果表率不贤明,那么陛下的恩德就不能宣扬,恩泽也不能流布。现在官吏既没有对百姓进行教育,又不执行陛下的法令,残暴地虐待百姓,与奸邪之人勾结,使贫穷孤弱的百姓遭受冤屈,生活困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实在不符合陛下的心意。因此阴阳错乱,邪气充塞,万物不能顺利生长,百姓没有得到救济,这都是因为长官不贤明,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长官大多是从郎中、中郎中选的,而二千石官员的子弟又通过选拔成为郎官,再加上他们富有,但不一定贤能。而且古代所说的功绩,是以担任官职是否称职为标准,而不是以任职时间的长短来计算。所以有小才能的人虽然任职时间长,也不会脱离小官的职位;有大才能的人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也不妨碍担任辅佐的重任。因此,有关部门的官员都竭尽全力,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取得成绩。现在却不是这样了。人们依靠任职时间长而取得尊贵的地位,依靠任职时间久而获得高官,因此廉洁和羞耻的观念混乱,贤能与不贤能的人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真假。我认为应该让各位列侯、郡守、二千石官员各自选择他们属下的官吏和百姓中贤能的人,每年各推荐二人来担任宿卫,同时也可以观察大臣们的能力;所推荐的人如果是贤能的,就给予赏赐;所推荐的人如果是不贤能的,就给予惩罚。如果这样,诸侯和二千石官员都会尽心尽力地寻找贤能的人,天下的贤才就可以得到任用。广泛地得到天下的贤才,那么三王的盛世就容易实现了,尧、舜的名声也可以赶上了。不要以任职时间长短来衡量功劳,而要以实际考察贤能为标准,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根据德行确定地位,那么廉洁和羞耻就会有不同的道路,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也会处于不同的位置了。陛下施予恩惠,宽恕我的罪过,让我不要被条文制度所束缚,使我能够深入探讨研究,我怎敢不竭尽自己的愚见呢!于是皇帝又下诏书说: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定要在人事上得到验证,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定要在当今得到验证”。所以朕询问关于天人感应的道理,上推唐尧、虞舜的盛世,下悲叹夏桀、商纣的灭亡,逐渐衰微、逐渐灭亡、逐渐昌盛、逐渐兴盛的道理,虚心地加以改正。现在你们诸位大夫既然明白阴阳造化的道理,熟悉先圣的学说,然而你们的论述还没有达到极致,难道是被当今的事务所困惑了吗?条理还没有说完,纲纪还没有结束,是因为朕没有理解清楚呢?还是你们的见解让人眼花缭乱呢?三王的教化所依据的根本不同,但都有失误,有人说长久而不改变的就是道,难道意思不一样吗?现在你们诸位大夫既然己经阐述了大道的极致,说明了治乱的根源,那么请你们详细地加以研究,反复地加以推敲。

《诗经》中不是说吗:“唉!你们君子,不要总是贪图安逸。神明在听着你们的一切,他会赐予你们洪福。”朕将亲自审阅,你们诸位大夫一定要努力阐明。董仲舒再次回答说:我听说《论语》中说:“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现在陛下幸而施予恩惠,让臣等这些学习经典的人有机会陈述意见,又再次下达明确的策问,以督促我们表达心意,探究圣德的极致,这绝不是愚臣我所能完全做到的。我上次的对策,条理没有说完,纲纪没有结束,言辞没有分别明白,意思也没有表达清楚,这是臣浅陋的过错。策问中说:“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定要在人事上得到验证,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定要在当今得到验证。”我听说,天是万物的祖先,所以它普遍地覆盖、包容一切而没有差别,设置日月、风雨来调和万物,经历阴阳、寒暑来成就万物。所以圣人效法天而建立道,也普遍地爱护万物而没有偏私,广施恩德、推行仁爱来使万物生长繁茂,设立道义、制定礼仪来引导万物。春天是天用来使万物生长的,仁爱是君主用来爱护百姓的;夏天是天用来使万物成长的,恩德是君主用来养护百姓的;霜雪是天用来使万物凋零的,刑罚是君主用来惩罚百姓的。由此说来,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孔子作《春秋》,向上探究天道,向下考察人情,参照古代,验证当今。

所以《春秋》所讥讽的,正是天降灾害的对象;《春秋》所厌恶的,正是出现怪异现象的原因。《春秋》记载国家的过失,同时记载灾异的变化,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其善恶的极致,与天地相互贯通、相互感应,这也是天人感应的一个方面。古代设置负责教育训诫的官员,致力于用道德来感化百姓。百姓受到广泛教化之后,天下常常没有一个人因犯罪而被关押。现在的时代废除了这种制度而不推行,没有用来教化百姓的方法,百姓因此抛弃道义而追逐财利,所以触犯法律而犯罪的人很多,一年中的案件要用万来计算。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制度不可不用,所以《春秋》对改变古代制度的行为加以讥讽。上天的命令叫做“命”,命不是圣人不能推行;天生的质朴叫做“性”,性不是经过教化不能形成;人的欲望叫做“情”,情不是用法度来约束就不能节制。所以君主对上谨慎地承受天意,以顺应天命;对下致力于明确地教导百姓,以形成良好的性情;端正法度的合理性,区别上下的秩序,以防止欲望的泛滥。修养这三方面的内容,那么治国的根本就建立了。人受命于天,本来就超越其他生物而与众不同。在家庭中有父子、兄弟的亲情,在社会上有君臣、上下的关系,相聚相遇时,又有长幼、尊卑的礼节。人们鲜明地用礼仪来相互交往,愉快地用恩情来相互关爱,这就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原因。上天让人种植五谷来食用,种植桑麻来穿衣,饲养六畜来供养,驯服牛马,圈养豹子,关押老虎,这是因为人得到了上天赋予的灵性,比其他生物更为尊贵。所以孔子说:“天地之间,人的本性最为尊贵。”明白了天性,就知道自己比其他生物更为尊贵;知道自己比其他生物更为尊贵,然后才知道仁义;知道仁义,然后才会重视礼仪;重视礼仪,然后才能安于行善;安于行善,然后才会乐于遵循天理;乐于遵循天理,然后才能称为君子。所以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策问中说:“上推唐尧、虞舜的盛世,下悲叹夏桀、商纣的灭亡,逐渐衰微、逐渐灭亡、逐渐昌盛、逐渐兴盛的道理,虚心地加以改正。”我听说众多微小的东西可以积成大的事物,积累小的成就可以达到大的成功,所以圣人没有不从微小之处达到光明,从微贱之处达到显赫的。因此尧从诸侯兴起,舜从深山发迹,不是一天就显达的,而是逐渐达到的。言语出于自身,就不能阻塞;行为发自自身,就不能掩盖。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君子凭借它们来感动天地。所以积累小的才能成就大的,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才能显著。《诗经》中说:“只有这位文王,小心翼翼。”尧每天兢兢业业地推行他的道,而舜每天勤勤恳恳地表达他的孝心,善行积累而名声显赫,德行彰明而自身尊贵,这就是逐渐昌盛、逐渐兴盛的道理。善行积累在自身,就像白天逐渐加长,而人们却感觉不到;恶行积累在自身,就像灯火消耗灯油,而人们却看不见。如果不是明白人性、洞察世俗的人,谁能知道呢?这就是唐尧、虞舜之所以得到美名,而夏桀、商纣让人悲叹恐惧的原因。善恶相互依从,就像影子和回声随着形体和声音一样。所以夏桀、商纣残暴傲慢,进谗言、行残害的人一起进用,贤能智慧的人隐居埋没,恶行日益明显,国家日益混乱,但他们却安然自得,好像太阳还在天空中,最终却逐渐衰落而彻底灭亡。残暴不仁的人,不是一天就灭亡的,也是逐渐达到的。所以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仍然享有君位十几年,这就是逐渐衰微、逐渐灭亡的道理。

策问中说:“三王的教化所依据的根本不同,但都有失误,有人说长久而不改变的就是道,难道意思不一样吗?”我听说,快乐而不,反复而不厌倦,这就叫做道。道是万世的准则,而失误是道的缺失。先王的道一定有偏颇而不能完全兴起的地方,所以政治有疏忽而不能推行,纠正它的偏颇来弥补它的缺失罢了。三王的道所依据的根本不同,并不是它们相互对立,而是用来挽救过失、扶持衰落,这是他们所遇到的变化的结果。所以孔子说:“无所作为而能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改正历法,更换服饰的颜色,只是顺应天命罢了;其余的完全遵循尧的治国之道,还有什么可改变的呢!所以君主有改革制度的名义,而没有改变道的实际内容。然而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敬,周朝崇尚文,这是因为他们继承前代的教化,应当采用这些来纠正。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即使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知道的。”这是说历代君主所采用的,也不过这三种罢了。夏朝继承了虞舜的制度,而唯独不说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因为他们的道是一致的,所崇尚的也相同。道的根本原则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所以禹继承了舜,舜继承了尧,三位圣人相互授受而遵循同一条道,没有挽救过失的政策,所以不说他们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

由此看来,继承太平盛世的君主,他们的道是一样的;继承混乱时代的君主,他们的道就会有所改变。现在汉朝继承了大乱之后的局面,似乎应当稍微减少周朝的文饰,采用夏朝的忠厚。陛下有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道义,怜悯世俗的风气日益浇薄,悲叹王道不能彰显,所以推举贤良方正的人才,加以讨论、考察和询问,想要振兴仁义的美德,彰明帝王的法制,建立太平盛世的治道。我愚昧无能,只能陈述所听到的,诵读所学的,转述老师的话,努力不遗漏罢了。至于论说政事的得失,考察天下的盛衰,这是大臣辅佐的职责,三公九卿的任务,不是臣董仲舒所能胜任的。然而我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古代的天下也是现在的天下,现在的天下也是古代的天下,同是这一个天下,古代能够大治,上下和睦,风俗美好淳厚,不用命令百姓就会自行去做,不用禁止百姓就会自行停止,官吏没有奸邪的行为,百姓没有盗贼,监狱空虚,恩德润泽草木,恩泽遍及西海,凤凰飞来聚集,麒麟前来游逛。用古代的情况来衡量现在,为什么相差得如此之远呢?是哪里违背了古代的道理呢?还是哪里违背了天理呢?试着用古代的情况来验证,返回到天理上来考察,或许可以明白吧。上天也有它的分配,给了牙齿的就去掉它的角,给了翅膀的就去掉它的脚,这是接受了大的就不能再接受小的。

古代接受俸禄的人,不用体力劳动,不从事商业活动,这也是接受了大的就不能再接受小的,与天意相同。己经接受了大的,又获取小的,天都不能满足,更何况人呢!这就是百姓喧嚣抱怨、苦于不足的原因。自身受到宠信而担任高位,家庭温暖而享受丰厚的俸禄,凭借富贵的资本,与百姓在下面争夺利益,百姓怎么能比得上呢!因此他们增加奴婢的数量,扩大牛羊的规模,增加田地住宅的面积,拓展产业,积累财富,不停地追求这些,来逼迫百姓,百姓一天天被削弱,一月月被侵夺,逐渐陷入极度贫困。富人奢侈浪费,穷人则穷困愁苦;穷人穷困愁苦而上面又不加以救济,那么百姓就不愿活下去。百姓不愿活下去,尚且不怕死,又怎么能避免犯罪呢!这就是刑罚繁多而邪恶行为无法制止的原因。所以接受俸禄的人家,只享受俸禄就可以了,不要与百姓争夺谋生的职业,然后利益才能平均分配,百姓才能家家富足。这是上天的道理,也是远古的道理,天子应该效法它来制定制度,大夫应该遵循它来作为行为准则。所以公仪子担任鲁国的相国,到他家里看到有人织布,他生气地赶走了妻子;在房舍里吃饭,看到有葵菜,他生气地拔掉了葵菜,说:“我己经享受俸禄,还要夺取种园子的人和养蚕女的利益吗?”古代的贤人君子在官位上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百姓敬重他们的行为而听从他们的教导,百姓被他们的廉洁所感化而不贪婪。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卿大夫对道义放松,而对利益却急切追求,没有互相推让的风气,却有争夺田地的诉讼。所以诗人痛恨并讽刺他们,说:“高高的南山,岩石高耸。显赫的太师,百姓都在仰望你。”你喜好道义,那么百姓就会向往仁爱而风俗善良;你喜好利益,那么百姓就会喜好邪恶而风俗败坏。由此看来,天子和大夫,是百姓所效法的对象,远方的人所从西面八方来仰望的人。近处的人看到而效法他,远处的人仰望而效法他,怎么可以身居贤人的地位而做出平民百姓的行为呢!那种急切地追求财利,常常担心匮乏的人,是平民百姓的想法;那种急切地追求仁义,常常担心不能感化百姓的人,是大夫的想法。

《易经》说:“背负着东西还乘车,招致强盗前来。”乘车是君子的位置,背负东西是小人的事情,这是说处于君子的位置却做平民百姓的行为,那么灾祸一定会到来。如果处于君子的位置,做出君子的行为,那么除了像公仪休那样做鲁国的相国,就没有其他可以效法的了。《春秋》强调“大一统”,这是天地永恒的纲常,古今通用的道理。现在每个学派有不同的学说,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百家的主张各不相同,意思也不一样,所以君主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法制屡屡变更,臣民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我认为,凡不属于六艺学科和孔子学说的,都要断绝他们的途径,不让他们与儒学并进。这样,邪恶不正的学说就会灭绝消失,然后国家的统一制度才能建立,法令制度才能明确,百姓才知道该遵从什么。对策结束后,皇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国的相国,侍奉易王。易王是皇帝的哥哥,一向骄横,喜好逞强好勇。董仲舒用礼仪来匡正他,易王很敬重他。过了很久,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攻打吴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孔子称赞商朝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国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向管仲请教疑难问题,我向您请教疑难问题。”董仲舒回答说:“我愚昧无知,不足以回答这样重大的问题。我听说从前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来后露出忧虑的神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问仁人,这种话为什么问到我这里呢!’仅仅是被问到,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采用欺诈的手段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本来连一个仁人都没有。仁人端正道义而不谋取私利,阐明正道而不计较功劳。所以孔子的弟子中,五尺高的儿童都羞于称道五霸,因为他们崇尚诈力而把仁义放在后面。

如果只是采用欺诈手段,所以不值得在大君子的门下称道。五霸与其他诸侯相比算是贤能的,但与三王相比,就好像武夫与美玉相比一样。”易王说:“好。”董仲舒治理国家,用《春秋》中关于灾异变化的道理来推论阴阳错乱的原因,所以求雨时,就关闭属于阳的渠道,开放属于阴的渠道;要停止雨时,就反过来做。这种做法推行到一个国家,从来没有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后来他中途被免职,担任中大夫。在这之前,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推论这件事的天意,草稿还没有呈上去,主父偃拜访董仲舒,私下里看到了他的草稿,嫉妒他,就偷了他的书稿并上奏给皇帝。皇帝召集众儒生来看,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写的书,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于是皇帝把董仲舒交给司法官吏审问,他被判处死罪,但皇帝下诏赦免了他,董仲舒于是不敢再说灾异的事情了。董仲舒为人廉洁正首。当时正向外排斥西方的外族,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但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权柄,职位升到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嫉恨他。胶西王也是皇帝的哥哥,特别骄横放纵,多次残害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对皇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国。”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大儒,对他很好。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获罪,就借口有病辞职。他总共担任过两个诸侯国的相国,总是侍奉骄横的国王,他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下属,多次上书劝谏,教导国中的百姓,他所在的国家都被治理得很好。等到他离职回家后,始终不过问家里的产业,而是把研究学问、著书立说当作自己的事情。董仲舒在家的时候,朝廷如果有重大事情,皇帝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他的回答都有明确的道理。从汉武帝即位开始,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时就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回答皇帝的策问时,他推尊孔子的学说,贬抑排斥百家的学说。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员,州郡推举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

董仲舒年老后,在家中去世。他的家迁到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借学问做了大官。董仲舒所写的著作,都阐明了经学的意旨,以及他上书陈述的条令教化,总共有123篇。而他解说《春秋》的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等著作,又有几十篇,十多万字,都流传于后世。选取其中切合当世、施用于朝廷的内容,写在篇中。赞语说:刘向称赞说:“董仲舒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即使是伊尹、吕尚也无法超过他,管仲、晏婴这类人,只是霸主的辅佐,大概比不上他。”到刘向的儿子刘歆认为:“伊尹、吕尚是圣人的配偶,王者没有他们就不能兴起。所以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让我灭亡啊。’只有这一个人能够担当得起,而宰我、子贡、子游、子夏等人是比不上的。董仲舒生活在汉朝继承秦朝废除学术之后的时代,《六经》己经离散解析,他放下帷幕,发愤攻读,潜心研究儒家的大业,使后来的学者有所统一,成为众儒的首领。然而考察他的师承和朋友渊源所受到的熏陶,还比不上子游、子夏,却说管仲、晏婴比不上他,伊尹、吕尚也赶不上他,这就错了。”到刘向的曾孙刘龚,是一位善于议论的君子,他认为刘歆的话是对的。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