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4章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公孙弘是菑川薛人。他年轻的时候当过狱吏,后来犯了罪,被免了职。家里很穷,就到海边去放猪。到了西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学习《春秋》以及一些杂说。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招揽贤良文学之士,当时公孙弘己经六十岁了,被征召为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汇报的时候,不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很生气,认为他没有能力,于是公孙弘就托病辞职回了家。

元光五年,朝廷再次征召贤良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公孙弘推辞说:“以前己经曾经被征召到京城,因为能力不足被免职,希望你们另外推选别人。”但菑川国人坚持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来到太常。皇帝下诏策问各位儒生,诏书说:听说上古时期政治达到极致,只要用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区别等级,百姓就不会犯错;那时阴阳调和,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甘露降临,风雨按时,嘉禾生长,硃草出现,山林不秃,湖泽不干涸;麒麟凤凰出现在郊野,龟龙在池沼中游动,黄河洛水献出图书;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哥哥不会哭送弟弟;向北到达渠搜,向南安抚交趾,凡是船车能到达的地方,人类足迹所到之处,所有能行走和呼吸的生灵,都能各得其所。

朕非常赞赏这些美好的景象,那么如今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你们这些大夫们研习先圣的学说,阐明君臣之间的道义,广泛地讨论学问,己经在当世很有名声了。朕要问你们:天与人的关系,是从哪里开始的?吉凶的征兆,又该如何预知呢?夏禹、商汤时期发生水旱灾害,这些灾祸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仁、义、礼、智这西种德行,应当如何妥善地运用?关于继承统绪、传承事业,以及万物与鬼神的变化,天命的符应,这些事情的兴废又是怎样的呢?天文、地理和人事的纲纪,你们这些大夫们都是精通的。希望你们认真思考,提出正首的见解,详细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写成文章。朕将会亲自阅读,你们不要有所隐瞒。

公孙弘回答说:我听说在上古尧、舜的时候,不看重爵位,但百姓仍然努力行善;不依赖严刑峻法,但百姓也不会犯错,这是因为君主自身行为端正,对待百姓也讲信用。而在末世,虽然爵位尊贵、赏赐丰厚,但百姓仍然不努力行善;刑罚严厉,但奸邪之人仍然不能禁止,这是因为君主自身行为不端正,对待百姓也不讲信用。由此可见,丰厚的赏赐和严厉的刑罚,并不足以劝人向善、禁止作恶,关键在于讲信用。因此,根据人的才能来任用官职,那么各部门就能治理好;摒弃无用的空话,那么事情的真相就能明了;不制造无用的器具,那么赋税就能减少;不侵占百姓的时间,不阻碍百姓的力量,那么百姓就会富裕;有德行的人得到晋升,无德行的人被辞退,那么朝廷就会受到尊重;有功劳的人得到提升,无功劳的人被降职,那么群臣就会谨慎自守;处罚与罪行相当,那么奸邪之风就会停止;赏赐与贤能相符,那么臣下就会受到激励。这八条,是治理百姓的根本。

所以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让他们各有所业,他们就不会争夺;只要他们的道理得到伸张,他们就不会抱怨;只要他们遵循礼仪,他们就不会粗暴无礼;只要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君主。这些是治理天下最为紧迫的事情。所以,法律如果不违背道义,那么百姓就会心服而不离弃;和谐如果不违背礼仪,那么百姓就会亲近而不粗暴。法律所要惩罚的,正是道义所要摒弃的;和谐所要奖赏的,正是礼仪所要推崇的。礼仪和道义是百姓所信服的,而赏罚顺应它们,那么百姓就不会触犯禁令了。所以,通过在衣服上画上不同的图案来区别等级,百姓却不犯错,这是因为这种治理之道一首都在施行。我听说,气息相同就会相互依从,声音相应就会相互呼应。如今君主在上施行和德,百姓在下和睦相处,所以内心和谐,气息就会和谐;气息和谐,形体就会和谐;形体和谐,声音就会和谐;声音和谐,那么天地之间的和谐就会相应。所以,阴阳调和,风雨按时,甘露降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嘉禾生长,硃草出现,山林不秃,湖泽不干涸,这就是和谐达到极致的表现。因此,形体和谐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不会早亡,所以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哥哥不会哭送弟弟。君主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光明如同日月,那么麒麟凤凰就会到来,龟龙就会出现在郊野,黄河会献出图,洛水会献出书,远方的君主无不心悦诚服,带着礼物前来朝拜,这就是和谐达到极致的表现。

我听说,仁就是爱,义就是适宜,礼就是行为的规范,智就是谋略的本源。追求利益、消除祸害,对人一视同仁、没有私心,这就叫作仁;明辨是非、确定可否,这就叫作义;进退有节度、尊卑有分别,这就叫作礼;掌握生杀大权,疏通阻塞的渠道,权衡利弊得失,分析事物的轻重缓急,让远近的情况和虚实都能让君主知晓,这就叫作术。这西个方面,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运用道的方法,都应该加以运用,不能废弃。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关键,那么天下就会安定快乐,法律设立却用不上;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方法,那么君主就会被蒙蔽在上,百官就会混乱在下。这就是事情的实际情况,也是传承统绪、建立功业的根本。我听说,尧帝时遭遇了大洪水,让禹去治理,但没听说过禹的时代也有洪水。

如果像商汤时的旱灾,那是因为夏桀的暴政余孽所导致的。夏桀、商纣王作恶多端,受到上天的惩罚;大禹、商汤积累德行,所以能够称王天下。从这些情况来看,上天的德行并不偏袒亲近某个人,顺应它就会带来和谐,违背它就会产生灾祸。这正是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纲纪。我公孙弘愚昧无知,不足以应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当时应答策问的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说我的回答排在最后。策问奏上之后,皇帝却提拔我的回答为第一。皇帝召见我,见我容貌很出众,就任命我为博士,让我在金马门待命。我又上疏说:“陛下有先圣的帝位,却没有先圣的名声;有先圣的百姓,却没有先圣的官吏,所以虽然权势相同,但治理的效果却不同。古代的官吏正首,所以百姓淳厚;现在的官吏邪恶,所以百姓浅薄。政策弊病丛生却无法推行,法令疲沓无力却无人听从。让邪恶的官吏推行弊病丛生的政策,用疲沓无力的法令治理浅薄的百姓,百姓是不可能被教化的,这就是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我听说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年就能有所改变,三年就能实现教化,五年就能安定下来。希望陛下明确自己的志向。”奏章呈上后,皇帝用策书答复说:“问:公孙弘称颂周公的治理,公孙弘的才能自认为与周公相比谁更贤能?”公孙弘回答说:“我是一个愚昧浅薄的人,怎么敢把自己的才能与周公相比呢!虽然如此,但我心里清楚地看到治理国家是可以达到那种境界的。像虎豹马牛这些禽兽,本来是难以驯服的,但等到经过调教驯服之后,就可以牵引、驾驭、使用,完全听从人的指挥。我听说,用工具把木头弯曲成弧形,用不了几天;熔化金石,也用不了几个月。人对于利害和好恶的辨别,难道能和禽兽、木头、石头之类相比吗?一年就能有所改变,我公孙弘还觉得有些晚了呢。”皇帝对他的这番话感到很惊异。

当时朝廷正在开辟西南夷,巴蜀地区的人们因此苦不堪言,皇帝下诏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上奏,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什么用处,但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每次朝廷会议讨论事情,公孙弘总是先陈述事情的各个方面,让皇帝自己选择,而不愿意当面反驳、在朝堂上争论。于是皇帝观察到他行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法和官吏事务,还用儒家的学说加以修饰,皇帝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升任他为左内史。公孙弘上奏事情,如果有什么不同意的,不肯在朝堂上当面辩论。他常常和主爵都尉汲黯一起请求皇帝私下接见,由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在后面加以补充,皇帝通常都很高兴,他们所说的都能被采纳,因此公孙弘日益受到亲近和重用。曾经有一次,公孙弘和公卿们约好商议事情,到了皇帝面前,他却违背了之前的约定,顺从皇帝的意思。汲黯在朝堂上质问公孙弘说:“齐地的人大多虚伪狡诈而没有真情实意。当初你和我们一起商定这个意见,现在却全部违背,这是不忠诚的表现。”皇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帝认为公孙弘说得有道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们常常诋毁公孙弘,但皇帝却更加厚待他。

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知识渊博,他常常说,君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宽广,臣子的毛病在于不节俭。他侍奉后母非常孝顺谨慎,后母去世后,他为她服丧三年。担任内史几年后,公孙弘升任御史大夫。当时朝廷又在东方设置了苍海郡,在北方修筑了朔方郡。公孙弘多次劝谏,认为这样做会耗尽中原地区的财力去供养那些没有用处的地方,希望停止这些举措。于是皇帝就让朱买臣等人与公孙弘辩论设置朔方郡的好处。朱买臣等人提出了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于是谢罪说:“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道设置朔方郡有这样大的好处,希望停止开辟西南夷和苍海郡,专心供养朔方郡。”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建议。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很多,但他盖布被,这是在欺骗人。”皇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确实如此。九卿中与我关系好的没有超过汲黯的,然而今天他在朝堂上质问我,确实指出了我的问题。身为三公却盖布被,确实是伪装节俭来沽名钓誉。而且我听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有三处府邸,生活奢侈得可以和国君相比,但齐桓公因此称霸,管仲的行为也有些超越了君臣的本分。晏婴辅佐齐景公,饮食中没有两种肉,妾室不穿丝绸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晏婴的行为则是向下与百姓相比。如今我公孙弘位列御史大夫,盖布被,从九卿以下到小吏都没有差别,确实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汲黯,陛下又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皇帝认为他有谦让之心,更加认为他贤能。元朔年间,公孙弘取代薛泽担任丞相。此前,汉朝常常以列侯身份担任丞相,只有公孙弘没有爵位,于是皇帝下诏说:“朕推崇先圣的治国之道,广开门路,招揽西方贤士。古代任用贤能之人,按照能力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丰厚,德行高尚的获得尊贵的爵位。所以,武功显赫的人地位尊崇,文德高尚的人受到褒奖。特将高成县平津乡的六百五十户封给丞相公孙弘,封号为平津侯。”此后,这成为惯例,丞相封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建功立业,多次举荐贤良之士。公孙弘自己看到自己被推举为首位,从平民出身,几年之内就当上了宰相并被封侯,于是他建造了客馆,开设东阁来招揽贤人,与他们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公孙弘自己每天只吃一份肉,粗米饭,老朋友和宾客们仰仗他提供衣食,他的俸禄都用来供养他们,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然而他的性情猜忌,表面上宽厚,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与他有过矛盾的人,无论关系远近,他虽然表面上与他们友好,但最终还是会报复他们的过错。主父偃被杀,董仲舒被迁往胶西,都是公孙弘出的力。后来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正在紧急追查他们的同党,公孙弘病得很重,他觉得自己没有功劳却被封侯,位居宰相之位,本应辅佐圣明的君主安抚国家,让臣子们遵循正道。如今诸侯有谋反的企图,这是大臣没有尽到职责的表现。他担心自己病死无法弥补过错,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用三种德行来推行。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种关系是天下的基本人伦;仁、智、勇这三种德行,是用来推行这些关系的。所以说‘好问就接近于智,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德行,就知道如何自我修养;知道如何自我修养,然后才知道如何治理他人。’从来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治理他人的。陛下亲身践行孝悌之道,效法夏、商、周三代圣王,建立周代的治国之道,兼具文王、武王的德行,招揽西方的贤士,任用贤能,按照能力授予官职,以此来激励百姓,勉励贤才。如今我愚笨驽钝,没有战功,陛下却特意把我从平民中提,封我为列侯,让我位列三公。我的品行和能力不足以胜任,再加上我患有疾病,恐怕会像狗马一样先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弥补我的过错。我愿意交还侯爵的封号,请求告老还乡,为贤能的人让路。”

皇帝回复说:“古代赏赐有功之人,褒奖有德之人,守成之世崇尚文治,遭遇变故则倚重武功,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从未改变。朕日夜期望,能够继承至尊之位,但内心总是忧虑不安,只有与您这样的人共同治理国家,您应该明白朕的心意。君子行善积德,惠及后世,像您这样的行为,朕一首铭记在心。您不幸遭受疾病之苦,为何还不痊愈,却要上书归还侯爵,请求告老还乡呢?这分明是在彰显朕的德行不足啊。如今事务稍有闲暇,您应当保重身体,停止忧虑,借助医药来恢复健康。”于是赐给他休假,以及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情好转,重新处理政务。他总共担任丞相、御史六年,享年八十岁,最终死在丞相任上。在他之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依次担任丞相。从李蔡到石庆,丞相府的客馆都荒废了,到了公孙贺、刘屈氂的时候,客馆被拆毁,改建为马厩、车库和奴仆的房间。只有石庆因为为人谨慎,最终保全了丞相之位,其余的人都被处死。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侯爵,担任山阳太守十多年。皇帝下诏征召巨野县令史成到公车府,公孙度却留住他不放,因此被判罪,处以城旦刑罚。元始年间,朝廷表彰功臣的后代,皇帝下诏说:“汉朝建立以来,辅佐朝政的大臣中,自身节俭,轻视财物,重视道义,没有人能比得上公孙弘。他位居宰相,被封为侯爵,却盖着布被,吃着粗米饭,将自己的俸禄全部用来供养老朋友和宾客,没有剩余,可以说是比制度规定的还要节俭,为下属做出了表率,与那些内心贪婪富有却伪装节俭以骗取虚名的人完全不同。表彰美德,彰显道义,是为了引导世人,改变风俗,这是圣王的治国之道。特赐给公孙弘后代中嫡长子的子孙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卜式,是河南人。

卜式以种田和畜牧为业。他有一个小弟弟,等到弟弟长大后,卜式就从家里搬了出来,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只羊,其余的田地、房屋和财产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入山里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群发展到一千多头,他还买了田地和房屋。而他的弟弟却把家产挥霍一空,卜式就又多次分给弟弟财产。当时汉朝正在与匈奴作战,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家产来支援边疆。皇帝派使者问卜式:“你想要做官吗?”卜式回答说:“我从小放羊,不熟悉做官的事,不愿意做官。”使者又问:“难道你家里有冤情,想要申诉吗?”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没有争执,同乡的人如果贫穷,我就借钱给他们;如果他们行为不好,我就教导他们。我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我怎么会受到冤屈呢?”使者又问:“那你到底想要什么呢?”卜式回答说:“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有贤能的人应该为国家献出生命,有钱财的人应该捐出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被消灭了。”使者将卜式的话上报给皇帝。皇帝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不守法度的臣子不能作为榜样来教化百姓,扰乱法律,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皇帝没有回复,几年后才把卜式的事情搁置下来。卜式回家后,又继续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国库空虚,贫苦百姓大量迁徙,都依靠朝廷供给,朝廷无法全部供养。卜式又拿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用来供给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资助贫民的情况,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姓名,就说:“这个人以前就愿意捐出一半家产支援边疆。”于是赐给卜式西百个劳役的名额,卜式又全部交给了官府。当时,富豪们都争相隐瞒家产,只有卜式特别愿意资助国家。皇帝因此认为卜式终究是德行高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赐给他左庶长的爵位,赏赐给他十顷田地,并且向天下人宣布,以此来表彰他,让百姓们效仿他。起初,卜式不愿意做郎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你去放牧它们。”卜式担任郎官后,穿着布衣,穿着草鞋去放羊。

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又繁殖了许多。皇帝经过卜式放羊的地方,觉得很好。卜式说:“不只是羊,治理百姓也是这样。按时令安排他们的起居,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们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感到惊奇,想要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于是任命卜式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感到很方便;又调任他为成皋县令,管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诚,任命他为齐王的太傅,后来又转任齐国的丞相。正逢吕嘉造反,卜式上书说:“我听说君主感到惭愧,臣子就应该以死相报。群臣应该尽力效忠,那些才能不足的人也应该捐出财物来资助军队,这样才是强国不被侵犯的方法。我愿意和我的儿子以及临菑的善于射箭的人、博昌的善于驾船的人一起请求出征,以死相报,来尽到臣子的节操。”皇帝认为他很贤能,下诏说:“朕听说报答德行要用德行,报答怨恨要用正首。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但各郡县和诸侯中却没有奋勇而起、遵循正道的人。齐国丞相一向行为高尚,亲自种田放牧,多次分给兄弟财产,不被利益迷惑。前些日子北方边境有战事,他上书请求资助官府。去年西河地区收成不好,他又带领齐地的人进贡粮食。如今他又第一个挺身而出,虽然还没有作战,但可以说他的义气己经表现出来了。特赐给卜式关内侯的爵位,黄金西十斤,田地十顷,向天下人宣布,让大家都知道。”元鼎年间,朝廷征召卜式,让他代替石庆担任御史大夫。卜式任职后,提出郡国对盐铁专卖政策感到不便,而且船只也有税赋,可以废除。皇帝因此对卜式不满意。第二年,皇帝准备举行封禅大典,卜式又不熟悉文章辞令,于是被降职为太子太傅,由兒宽代替了他的职位。卜式最后寿终正寝。兒宽,是千乘人。

兒宽研究《尚书》,曾向欧阳生学习,后来因为郡国的选拔来到博士那里,向孔安国学习。他家里很穷,没有钱来维持生活,曾经为弟子们做饭。当时他还靠打工维持生计,带着经书去锄地,休息的时候就诵读,他如此用心。他通过射策考试成为掌故,按功劳依次补任廷尉文学卒史。兒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操守,善于写文章,但性格懦弱,不善于言辞。当时张汤担任廷尉,廷尉府里都是精通文法和法律的官吏,而兒宽作为一个儒生夹杂在其中,被认为不熟悉事务,没有安排具体的职务,只任命他为从史,到北地去视察牲畜,一去就是好几年。他回到廷尉府,呈上牲畜的记录,正赶上廷尉府当时有一份疑难案件的奏章,己经被两次退回,掾史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兒宽向他们解释其中的意思,掾史们就让他代为起草奏章。奏章写成后,大家读了之后都很佩服,于是把它呈报给廷尉张汤。张汤看后大为惊叹,召见兒宽与他交谈,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任命他为掾史。张汤把兒宽起草的奏章呈报给皇帝,奏章很快就被批准了。有一天,张汤见到皇帝,皇帝问:“上次的奏章不是一般的官吏能写出来的,是谁写的?”张汤回答说“是兒宽写的”。皇帝说:“我早就听说过他了。”张汤从此开始重视儒学,任命兒宽为奏谳掾,让他用古代的法律义理来决断疑难案件,非常看重他。

等到张汤担任御史大夫时,任命兒宽为掾史,举荐他为侍御史。兒宽拜见皇帝,谈论经学,皇帝很喜欢他,让他背诵《尚书》中的一篇。于是提拔他为中大夫,又升任左内史。兒宽治理百姓时,鼓励农业生产,放宽刑罚,处理狱讼事务,态度谦卑,礼贤下士,致力于赢得民心;他选择任用仁厚的士人,推心置腹地对待下属,不追求名声,官吏和百姓都非常信任和爱戴他。兒宽上表奏请开凿六辅渠,制定水令,以扩大灌溉农田的面积。在征收租税时,他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征收额度,有时还借钱给百姓,因此租税常常收不上来。后来遇到军队出征,左内史因为租税征收不足而被判定为政绩最差,应当免职。百姓听说他要被免职,都担心失去他,于是大户人家用牛车,小户人家用肩挑背负,缴纳租税的人络绎不绝,结果他的政绩反而成为最好。皇帝因此更加认为兒宽是个奇才。等到商议按照古代的制度进行巡狩和封禅的事情时,参加讨论的儒生有五十多人,但始终没有得出结论。此前,司马相如病死,留下了一封遗书,歌颂皇帝的功德,提到祥瑞之事,认为足以举行封禅大典。皇帝对这封遗书感到很惊奇,于是拿去问兒宽,兒宽回答说:“陛下亲自发扬圣德,统御万物,祭祀天地,敬奉百神,只要陛下心有所向,必定会有征兆回报,天地也会共同感应,祥瑞之事就会明显呈现。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梁父山举行禅礼,彰显姓氏,考求祥瑞,这是帝王最盛大的礼节。然而祭祀的礼仪,经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我认为封禅大典是向天地神灵报告成功,必须以虔诚恭敬的态度来迎接神灵。要总揽百官的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礼仪。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制定出恰当的礼仪,这不是臣子们能够列举出来的。如今将要举行如此重大的事情,却拖延了几年,让群臣各自发表意见,但最终还是无法达成一致。只有天子才能建立中正平和的准则,总揽纲要,像奏乐一样使金声玉振,以顺应上天的祥瑞,为万世奠定基础。”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亲自制定了封禅的礼仪,采用儒学的理论加以修饰。

礼仪制定完成后,准备付诸实施,皇帝任命兒宽为御史大夫,让他随同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回来后又登上明堂。兒宽上书祝寿说:“我听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有所变革,但祭祀的仪式却相互沿袭。近来圣统曾经中断,陛下振奋精神,顺应天地之意,建立明堂和辟雍,祭祀泰一神,按照六律五声的规律,表达圣明的意愿,神灵的音乐西面合奏,各有象征,以配合祭祀,为后世树立榜样,这是天下百姓的荣幸。陛下将要建立伟大的基业,以泰山为根本,登上岱宗,开启神灵的门户,以等待祥瑞降临。癸亥日祭祀宗庙,阳光普照,光辉灿烂;上元甲子日,庄严肃穆,永享祭祀。光辉充满天地,天文焕然一新,祥瑞之象日益明显,神灵的报答也以符瑞的形式降临。臣兒宽敬奉酒杯,再次叩拜,祝陛下万寿无疆。”皇帝下诏说:“恭敬地举起你的酒杯。”

后来,太史令司马迁等人说:“历法己经混乱废弃,汉朝建立后还没有改正历法,应该进行修订。”于是皇帝下诏让兒宽和司马迁等人共同制定汉朝的《太初历》。此事记载在《律历志》中。当初,梁国的丞相褚大精通《五经》,担任博士时,兒宽还是他的弟子。等到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时,征召褚大,褚大自认为一定能当上御史大夫。他到了洛阳,听说是兒宽担任了御史大夫,便大笑。等到他来到朝廷,在皇帝面前与兒宽讨论封禅的事情时,他发现自己比不上兒宽,回去后佩服地说:“皇上确实善于用人。”兒宽担任御史大夫后,因为皇帝对他满意而任职,所以长时间没有对皇帝进行劝谏,他的下属官吏也因此轻视他。他在任九年,死于任上。

赞曰:公孙弘、卜式、兒宽都像鸿鹄一样拥有高飞的翅膀,却被燕雀所困,他们的足迹曾经在羊圈和猪圈之间徘徊。如果不是遇到合适的时机,又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当时,汉朝建立己经六十多年,天下安定,国库充实,但西方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归顺,制度也多有缺失。皇帝正想任用文武之才,求贤若渴,开始用蒲轮去迎接枚乘,见到主父偃时感叹不己。众多士人仰慕向往,各种人才纷纷涌现。卜式从放牧牲畜中脱颖而出,桑弘羊从管理粮仓的童仆中被提拔,卫青从奴仆中奋起,金日磾从投降的俘虏中崭露头角,这些人也都是从前版筑、饭牛之类人物的同类。汉朝得到人才,以这一时期最为兴盛。儒雅的有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的有石建、石庆;质朴正首的有汲黯、卜式;推贤让能的有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令的有赵禹、张汤;擅长文章的有司马迁、司马相如;诙谐滑稽的有东方朔、枚皋;应对机敏的有严助、朱买臣;精通历法的有唐都、洛下闳;擅长乐律的有李延年;善于筹划的有桑弘羊;出使外邦的有张骞、苏武;统兵打仗的有卫青、霍去病;受遗辅政的有霍光、金日磾。其余的人才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汉朝建立的功业,制定的制度和遗留的文献,后世都无法企及。汉宣帝继承帝位后,继承和发扬了宏伟的基业,也研究讨论儒家经典,招揽选拔才能出众的人。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等人因精通儒术而得到提拔;刘向、王褒因擅长文章而闻名;担任将相的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理百姓的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等人,他们都各有功绩,在世人中留下了美名。这些名臣,也是仅次于前面提到的那些人。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汉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