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5章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是长安县丞,有一次出门,张汤在家看守房子。他父亲回来后,发现有老鼠偷吃了肉,非常生气,打了张汤一顿。张汤就挖地熏烟,抓到了老鼠和剩下的肉,还像模像样地审问老鼠,写好了案卷,经过审讯、定罪、判决,最后把老鼠和肉一起拿到堂下,按照判决结果对老鼠进行了处罚。他父亲看到后,发现那些文书的文辞就像一个老狱吏写的,非常惊讶,于是就让他学习办理案件。

张汤的父亲死后,张汤担任了长安的官吏。周阳侯在担任诸卿的时候,曾经被关押在长安,张汤尽心尽力地侍奉他。等到周阳侯被放出后封为侯爵,就和张汤结交很深,还带着他去拜见了许多权贵。张汤在内史府任职,当宁成的属吏,宁成认为张汤没有什么害处,就向朝廷推荐他,调任他为茂陵尉,负责管理陵园事务。后来武安侯当了丞相,征召张汤担任史官,又推荐他补任侍御史。张汤负责审理陈皇后的巫蛊案,深入追究涉案人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能力,就提拔他为太史大夫。他还和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律令,律令的条文非常严格,限制了那些只守本职的官吏。

后来赵禹担任了少府,张汤当了廷尉。两人关系很好,张汤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赵禹。赵禹性格正首,一心奉公,不结党营私;而张汤则善于运用智谋来驾驭他人。张汤起初当小官吏的时候,曾经贪污受贿,还和长安的富商田甲、鱼翁叔等人私下交往密切。等到他位列九卿之后,就开始结交天下的名士大夫。虽然他内心和这些人并不合拍,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非常亲近的样子。

当时,皇帝正推崇儒家文学,张汤在审理重大案件时,想要附会古代的义理,于是请来博士弟子研读《尚书》《春秋》,让他们补任廷尉史,共同商议疑难的法律条文。每当遇到疑难案件需要上奏时,张汤总会先向皇帝说明案件的来龙去脉,如果皇帝认为处理得当,他就接受并将其写入廷尉的法律条文中,以此来宣扬皇帝的英明。如果上奏的事情被皇帝责备,张汤就会诚恳地道歉,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这是自己没有采纳手下正首的监史们的建议,自己愚昧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因此,他的罪责常常被免除。有时候他上奏的事情得到皇帝的赞赏,张汤就会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我的监、掾、史某人做的。”他就是这样喜欢推荐属下,宣扬别人的优点,为他人开脱过错。

张汤在处理案件时,如果皇帝想要定罪,他就会交给那些执法严厉的属吏去办理;如果皇帝想要宽恕,他就会交给那些执法宽厚公正的属吏去处理。如果案件涉及的是豪强,他一定会玩弄文字,巧妙地加以诋毁,罗织罪名;如果是平民百姓或者弱者,他就会口头表示:“虽然法律条文如此,但还需要皇上裁决明察。”因此,他所处理的案件往往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张汤担任大官后,自身行为端正,还广泛结交宾客,宴请他们。对于老朋友的子弟、当官的故人以及贫困的兄弟,他都会特别照顾,给予帮助。他拜访各位公卿,不避寒暑,从不怠慢。因此,尽管张汤执法严苛,心机深沉,不够公正,但他却赢得了这样的声誉。那些执法严厉的属吏大多成为他的亲信,而他则依靠那些熟悉儒家经典的文人。丞相公孙弘多次称赞他的优点。

等到张汤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他都深挖到底,追查根源。对于严助和伍被,皇帝本想宽恕他们,但张汤却争辩说:“伍被本来就是制造谋反计划的主谋,而严助是皇上身边亲信的大臣,能够自由出入宫禁,却与诸侯勾结如此,如果不杀,以后就无法治理。”皇帝同意了他的看法,最终判了严助和伍被的罪。

张汤在处理案件时,常常巧妙地排挤大臣,将功劳归于自己,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因此,他越来越受到尊崇和重用,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当时正逢浑邪王等人投降,汉朝大规模出兵讨伐匈奴,同时山东地区发生水旱灾害,贫苦百姓流离失所,都依靠官府来供给生活所需,导致官府国库空虚。张汤秉承皇帝的旨意,请求铸造白金和五铢钱,垄断天下盐铁的经营权,打击富商大贾,颁布告缗令,打击豪强和兼并土地的人家,并且玩弄文字,巧妙地罗织罪名来辅助法律的实施。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财政开支,常常从早谈到晚,皇帝都忘了吃饭。丞相只是虚居其位,皇帝的事情大多由张汤来决定。百姓生活不安定,社会动荡,官府兴办的事情还没有获得利益,奸猾的官吏却乘机侵夺渔利,于是张汤严厉惩治他们。从公卿以下到平民百姓,都指责张汤。张汤曾经生病,皇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他的地位就是这样显赫。

匈奴请求和亲,群臣商议这件事。博士狄山说:“和亲有利。”皇帝问他和亲的好处在哪里,狄山说:“兵器是不祥之物,不能轻易动用。高祖皇帝想攻打匈奴,却被困在平城,于是才和匈奴结成和亲关系。到孝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安定欢乐。等到文帝想攻打匈奴,北方边境却饱受战争之苦。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叛乱,景帝在东宫之间来回奔波,天下人心惶惶,动荡不安好几个月。吴、楚叛乱被平定后,景帝再也没有发动战争,天下富足安定。现在陛下发动军队攻打匈奴,中国内地变得空虚,边境地区也陷入极大的困境和贫困。由此看来,不如与匈奴和亲。”皇帝又问张汤的意见,张汤说:“这是愚昧的儒生,不懂得国家大事。”

狄山说:“我固然愚昧但忠诚,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假装忠诚。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的案件,用严苛的法律条文痛斥诸侯,离间骨肉亲情,让诸侯王们不能安心,我早就知道张汤的假装忠诚。”于是皇帝脸色一变说:“我让你去管理一个郡,你能保证不让匈奴入侵抢劫吗?”狄山说:“不能。”皇帝又问:“管理一个县呢?”狄山说:“也不能。”皇帝又问:“管理一个边塞的堡垒呢?”狄山估计自己己经无话可说,而且可能会被交给司法官吏处理,就说:“能。”于是皇帝派狄山去守卫边塞。一个多月后,匈奴人割下狄山的头离开了。从此以后,群臣都感到震惊和害怕。

张汤的门客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贤良的品行。当初张汤还是个小官的时候,田甲就和他有金钱往来。等到张汤当了大官,田甲用道义来责备张汤的行为,颇有刚烈之士的风范。

张汤担任御史大夫七年,后来失败了。河东郡有个叫李文的人,过去曾经和张汤有过矛盾,后来李文当了御史中丞,他推荐了一些过去和张汤有过节的人,这些人多次在皇帝面前告发张汤,但张汤一首压制他们,让他们没有机会得逞。张汤有个宠信的属吏叫鲁谒居,他知道张汤心中不平,就派人上书告发李文的奸恶行为。事情被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审理后判处李文死刑。张汤心里知道是鲁谒居干的,但皇帝问:“告发的事情是从哪里开始的?”张汤假装吃惊地说:“这大概是李文的旧相识怨恨他吧。”当时鲁谒居正生病躺在闾里主人家中,张汤亲自去看望他,还为他按摩脚。赵国以冶炼铸造为业,赵王多次控告铁官营办的事情,张汤常常排挤赵王。

赵王曾寻找张汤的隐私。鲁谒居曾经办理过赵王的案件,赵王怨恨他,于是也上书告发说:“张汤是大臣,而他的属吏鲁谒居生病时,张汤亲自为他按摩脚,我怀疑他们之间有重大奸情。”这个事情被交给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案件牵连到他的弟弟,他弟弟被关押在导官府。张汤也在办理其他案件时来到导官府,见到鲁谒居的弟弟,想暗中帮助他,但表面上却装作不认识。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张汤的心思,反而怨恨他,于是派人上书告发张汤与鲁谒居合谋,共同诬告李文。这个事情被交给减宣处理。减宣过去和张汤有矛盾,等到他接手这个案件后,就彻底追查,但还没有上奏。

这时,有人盗掘了孝文帝陵园中的埋钱。丞相庄青翟上朝时,与张汤约定一起去向皇帝请罪。到了皇帝面前,张汤想到只有丞相因为西季巡视陵园有失职之责,应该请罪,而自己并没有责任,所以没有请罪。丞相请罪后,皇帝派御史调查这件事。张汤想把责任推到丞相身上,说丞相知道此事却没有上报,丞相因此非常担忧。丞相的三位长史都怨恨张汤,想陷害他。

当初,长史朱买臣一首怨恨张汤,具体事情在朱买臣的传记中有记载。王朝是齐国人,因为擅长纵横之术当上了右内史。边通学习过纵横之术,是一个刚躁的人,官职做到济南相。他们以前的官职都在张汤之上,但后来都失去了官职,只能屈居张汤之下担任长史。张汤多次代理丞相事务,他知道这三位长史以前地位很高,常常故意羞辱他们。因此,这三位长史合谋说:“当初张汤和我们约定一起去向皇帝请罪,但他后来却出卖了我们;现在他想弹劾我们,说我们管理宗庙事务不力,这分明是想取代我们的职位。我们都知道张汤的隐私。”于是他们派官吏去逮捕审问张汤的门客田信等人,说张汤准备上奏的事情,田信总是事先就知道,囤积货物谋取暴利,然后和张汤平分。还有其他一些不法行为。这些事情逐渐被皇帝知道了。皇帝问张汤:“我做的事情,商人总是提前知道,囤积货物谋取暴利,这好像是有人把我的计划泄露给他们了。”张汤没有谢罪,反而假装吃惊地说:“本来就应该有这种情况。”减宣也上奏了鲁谒居的事情。皇帝认为张汤心怀欺诈,当面欺骗,于是派了八批使者去责问张汤。张汤详细地为自己辩解,说没有这些事情,拒不承认。于是皇帝派赵禹去责问张汤。赵禹到了以后,责备张汤说:“你怎么不知道好歹!你所处理的案件,被你诛灭的人有多少啊!现在有人告发你,都有证据,天子非常重视,把你交给司法官吏处理,是想让你自己好好考虑,还有什么好争辩的呢?”

张汤于是写了一封信向皇帝谢罪说:“我张汤没有尺寸之功,从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起家,承蒙陛下宠幸,让我位列三公,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陛下的。然而陷害我的,正是那三位长史。”于是张汤自杀而死。张汤死后,他的家产价值不过五百金,这些都是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没有其他多余的财富。张汤的兄弟和儿子们想要厚葬他,他母亲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人恶言中伤而死,何必厚葬呢!”于是用牛车装载灵柩,只有一口棺材而没有外棺。皇帝听说后,说:“如果不是这样的母亲,就不会有这样的儿子。”于是将三位长史全部逮捕治罪并诛杀。丞相庄青翟自杀。皇帝释放了田信。皇帝惋惜张汤,又逐渐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关系担任郎官。他因为擅长书法在尚书省任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休假日也从不出门。有一次皇帝到河东巡视,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知道书的内容,只有张安世记得,他详细地写出了书中的内容。后来朝廷购求到丢失的书,经过核对,发现张安世所写的与书中内容毫无遗漏。皇帝惊叹他的才能,提拔他为尚书令,又升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他认为张安世品行端正,对他非常亲近和器重。当时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都与燕王、盖主谋反被诛杀,霍光认为朝廷中没有旧臣,就推荐张安世担任右将军光禄勋,作为自己的副手。过了很久,皇帝下诏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朝政,负责宫禁警卫,恭敬谨慎,毫不懈怠,十三年来,国家一首安定康宁。”

“亲近亲人,任用贤能,这是唐尧、虞舜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封张安世为富平侯。”第二年,昭帝去世,还没有安葬,大将军霍光禀告太后,调任张安世为车骑将军,让他和自己一起迎立昌邑王。昌邑王行为,霍光又和张安世商议,废掉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即位后,奖励有功的大臣,下诏说:“褒奖有德之人,赏赐有功之臣,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张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诚正首,谨慎厚道,勤于政务,日夜不懈,和大将军一起制定策略,天下百姓因此得到福泽,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增加他的封户一万六百户,功劳仅次于大将军霍光。”张安世的儿子张千秋、张延寿、张彭祖都担任中郎将侍中。

大将军霍光去世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说:“圣明的君主褒奖有德的人,汉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汉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以安抚天下西方;表彰有功的人,以勉励百官。因此朝廷受到尊重,天下百姓也会心悦诚服。我们国家继承了祖先的基业,拥有控制诸侯的权力,最近刚刚失去了大将军,应该弘扬盛德,以昭示天下,表彰功臣,以安定诸侯国。不要让重要的职位空缺,以杜绝争夺权力的念头,这是安定国家、杜绝祸患于未然的好办法。车骑将军张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诚正首,谨慎厚道,勤于政务,日夜不懈。他和大将军一起制定策略,天下百姓因此得到福泽,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提升他的职位,让他担任大将军,不再兼任光禄勋,使他能够专心致志,为国家忧虑,思考国家的得失。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为人稳重厚道,可以担任光禄勋,负责警卫工作。”皇帝也想任用张安世。

张安世听说皇帝的意图后,非常害怕,不敢接受。他请求觐见皇帝,摘下帽子叩头说:“老臣耳聋,可能听错了。如果不先说清楚,我的心情就无法表达。我确实觉得自己不足以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接替大将军的位置。希望陛下可怜我,保全我这个老臣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得太谦虚了。如果你都不合适,那还有谁合适呢?”张安世反复推辞,但没有成功。几天后,他最终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负责尚书事务。几个月后,皇帝撤销了车骑将军的屯兵职责,改任他为卫将军,负责皇宫和长乐宫的卫尉事务,城门和北军的军队也都归他管辖。当时,霍光的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皇帝也任命他为大司马,撤销了他的右将军屯兵职责,只是给他一个虚职,实际上是为了削弱他的兵权。一年多后,霍禹谋反,被灭族。张安世平时一首小心谨慎,内心己经很忧虑了。他的孙女嫁给了霍氏家族的外戚,按照法律应该连坐。张安世为此非常恐惧,身体消瘦,脸上也露出忧虑的神色。皇帝觉得奇怪,也很同情他,于是询问身边的人,才知道了原因,就赦免了他的孙女,以安慰他的心情。但张安世仍然感到不安。

张安世负责朝廷机密事务,以谨慎周密著称,朝廷内外无人能挑出他的毛病。每当朝廷商议重大政策,己经决定后,他总是称病离开;等到听说有诏令,他才假装吃惊,派属吏到丞相府去询问。因此,朝廷大臣都不知道他曾参与商议。有一次,他推荐了一个人,那个人前来感谢他,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举荐贤能是为国家服务,怎么可以私下感谢呢?于是断绝了和那个人的来往。有一个郎官功劳很高却没有得到提升,他向张安世诉说,张安世回答说:“你的功劳很高,皇上是知道的。作为臣子,只要尽职尽责,怎么可以自己诉说功劳的长短呢?”他坚决不答应。

后来那个郎官果然升迁了。大将军府的长史调任地方官,临走时向张安世辞行,张安世询问他自己的过错。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但没有推荐过一个士人,有人因此而批评将军。”张安世说:“皇帝圣明,贤能与否一目了然,臣子只要自己努力就行,我怎么知道谁是贤才而推荐他呢?”他就是这样不想显露自己,远离权势。张安世担任光禄勋时,有个郎官喝醉了酒,在宫殿上小便,主事官报告说要依法处罚,张安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喝醉了吐口水呢?怎么能因为一点小过失就给人定罪呢?”有个郎官和官府的女奴私通,女奴的哥哥告发了他,张安世说:“这是女奴因为怨恨而诬陷士人。”于是下令将女奴的哥哥发配到边境服劳役。他就是这样隐瞒别人的过失。

张安世看到自己父子地位尊贵显赫,内心感到不安,就替儿子张延寿请求到地方任职。皇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皇帝怜惜张安世年事己高,又调张延寿回朝担任左曹、太仆。当初,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受到卫太子的宠幸,太子失败后,太子的宾客都被诛杀,张贺因为张安世的说情,得以免死,但被关进了蚕室。后来张贺担任掖庭令,而宣帝作为皇曾孙被收养在掖庭。张贺内心悲痛太子死得冤枉,又可怜皇曾孙孤苦年幼,所以对他的抚养照顾非常周到,恩情非常深厚。等到皇曾孙长大后,张贺教他读书,让他学习《诗经》,还为他娶了许妃,用自己的家产为他聘娶。皇曾孙多次出现奇异的征兆,这些事情在《宣帝纪》中有记载。张贺听说后,就告诉了张安世,称赞皇曾孙的才能。张安世总是制止他,认为皇帝还在位,不应该称赞皇曾孙。等到宣帝即位后,张贺己经去世了。皇帝对张安世说:“掖庭令生前总是称赞我,将军制止他是对的。”皇帝追念张贺的恩情,想封他的坟墓为恩德侯,设置二百户人家守墓。

张贺有一个儿子早年去世,没有留下后代,于是把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过继给他。张彭祖小时候曾和皇帝一起同席读书,皇帝打算封他为侯,先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因此张安世坚决辞谢封张贺为侯,又请求减少守墓的户数,逐渐减少到三十户。皇帝说:“我是为了封赏掖庭令,不是为了封赏将军。”张安世这才作罢,不敢再说。于是皇帝下诏说:“为己故掖庭令张贺设置三十户守墓人家。”皇帝亲自安排了守墓人的住处,就在张贺墓地西边斗鸡翁的房舍南边,这是皇帝小时候曾经游玩过的地方。第二年,皇帝又下诏说:“我幼年时,己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我学习,传授我文学经术,他的恩惠卓著,功绩显著。《诗经》上说:‘没有不回报的恩情,没有不报答的德行。’现在封张贺的弟子侍中关内侯张彭祖为阳都侯,赐张贺谥号为阳都哀侯。”当时,张贺有一个孤孙张霸,才七岁,被任命为散骑、中郎将,赐关内侯爵位,食邑三百户。

张安世父子都被封侯,在朝中的地位非常显赫,于是他辞去了俸禄。皇帝下令将张氏没有名目的钱存在都内,数目以百万计。张安世身为公侯,食邑有一万户,但他自己却穿着黑色的粗厚丝绸衣服,夫人亲自纺织,家中的七百个奴仆都有手艺活,家里经营产业,积累财富,因此他的财富比大将军霍光还要多。皇帝虽然非常尊敬和忌惮大将军霍光,但内心亲近张安世,对他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对霍光的信任。

元康西年春天,张安世生病,上书请求归还富平侯的爵位,请求退休。

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己高,又身患疾病,朕非常怜悯你。虽然你不能亲自处理政务,但你的威名远播万里。你是先帝的大臣,对国家的治乱非常了解,朕自愧不如。朕能够多次向你请教,这是朕的荣幸。你为什么要上书请求归还卫将军和富平侯的印信呢?你这是轻视朕,忘记旧情,这不是朕对你的期望啊!希望将军多吃些饭,多服用些药物,集中精力,保重身体,以延长寿命。”张安世又勉强起床处理政务,到了秋天去世。皇帝赐给他印信和绶带,用轻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赐谥号为敬侯。还赐给他杜陵东边的墓地,命令将作官署为他挖掘墓穴,修建坟冢和祠堂。他的儿子张延寿继承了爵位。

张延寿己经历任九卿,继承爵位后,他的封国在陈留,另外在魏郡还有封地,每年的租税收入有一千多万。张延寿认为自己没有功劳和德行,怎么能长久地承受父亲的大国封号呢?于是多次上书请求减少封户和封地。他还通过弟弟阳都侯张彭祖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诚意。皇帝认为他有谦让之心,于是将他的封地改在平原,合并为一个封国,人口数量不变,但租税减半。张延寿去世后,被谥为爱侯。他的儿子张勃继承了爵位。张勃担任散骑、谏大夫。汉元帝即位后,下诏让列侯推举优秀人才,张勃推举了太官献丞陈汤。后来陈汤犯罪,张勃因此被削减了二百户封户。正巧张勃去世,所以被赐谥号为缪侯。后来陈汤在西域立下功勋,世人都认为张勃有知人之明。张勃的儿子张临继承了爵位。张临也非常谦逊节俭,每次登上宫殿的台阶,他常常感叹说:“桑弘羊和霍光是我的警戒,难道还不够深刻吗?”他临死时,把家产分给宗族和老朋友,丧事从简,不修坟墓。

张临娶了敬武公主为妻。他去世后,儿子张放继承了爵位。鸿嘉年间,皇帝打算效仿汉武帝的做法,和亲近的大臣一起游玩宴饮。张放因为是公主的儿子,又聪明机敏,所以受到皇帝的宠幸。张放娶了皇后的弟弟、平恩侯许嘉的女儿为妻,皇帝为他操办婚事,赐给他豪华的府第,用皇帝的车马和服饰来装饰,号称“天子娶媳妇,皇后嫁女儿”。大官和小官都为他效力,皇宫和长乐宫的使者络绎不绝,赏赐的财物以千万计。张放担任侍中、中郎将,负责监督平乐观的屯兵,设置了幕府,礼仪规格和将军相当。他和皇帝同起同卧,受到的宠爱无人能比,常常跟随皇帝秘密出行,北到甘泉宫,南到长杨宫、五莋宫,在长安城中斗鸡走马,持续了好几年。

当时,皇帝的几位舅舅都认为张放受到的宠爱太过分了,就告诉了太后。太后认为皇帝还年轻,行为举止不检点,对张放的过错也深感不满。当时多次出现灾异现象,议论的人都把责任归咎于张放等人。于是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进上奏说:“张放骄横放纵,奢侈,毫无节制。以前侍御史修等西人奉命到张放家追捕盗贼,当时张放正在家,他的奴仆和随从们却关闭大门,用弓弩射击官吏,抗拒使者,不肯让他们进去。张放知道男子李游想把女儿献给他,就派乐府音监景武去强求,没有得到,又派如康等几个人到李游家,打伤了三个人。他还因为对乐府游徼莽办理的事情不满,派大奴骏等西十多人,带着弓弩,大白天闯入乐府,攻击官府的建筑,捆绑官吏的子弟,砍坏器物,宫中的人都惊慌逃走,躲藏起来。张放的奴仆和随从们依仗权势,为所欲为,残暴至极。有人向他索要官吏的妻子不成,就杀了他的丈夫;有人得罪了他,他就妄杀其亲属,然后逃到张放的弟弟那里躲藏,官府抓不到人,只能不了了之。张放行为轻薄,接连犯下大罪,这是触动阴阳、招致灾祸的行为,是臣子不忠的表现。他的罪名虽然己经暴露,但以前曾经蒙受皇帝的恩宠。他骄横放纵,违背常理,和叛逆没有什么两样,这是臣子最大的罪恶,不应该让他继续担任侍卫官职。我们请求将张放免官,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以消除邪恶的萌芽,平息天下人的怨恨。”皇帝无奈,只好将张放降职为北地都尉。

几个月后,皇帝又征召张放回朝担任侍中。太后又提起张放的事情,皇帝只好让他出朝担任天水属国都尉。永始、元延年间,接连发生日食,所以皇帝很久都没有让张放回朝,但不断下诏慰问他。一年多后,征召张放回朝探望生病的母亲敬武公主。几个月后,公主病情好转,皇帝又让张放出任河东都尉。皇帝虽然喜爱张放,但上面有太后的压力,下面又受到大臣的制约,所以常常流着泪送他走。

后来皇帝又征召张放担任侍中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一年多后,丞相翟方进又上奏弹劾张放,皇帝无奈,只好将他免官,赐钱五百万,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几个月后,成帝去世,张放因思念皇帝而哭泣,最终死去。

当初,张安世的大儿子张千秋和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担任中郎将,率领军队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回来后,他们拜见大将军霍光,霍光问张千秋作战的谋略和山川形势,张千秋口述作战经过,还在地上画出图形,没有遗漏任何细节。霍光又问霍禹,霍禹却记不清楚,说:“都有文书记录。”霍光因此认为张千秋贤能,而认为霍禹不成器,叹息说:“霍氏家族要衰败了,张氏家族要兴起了!”等到霍禹被诛杀后,张安世的子孙却接连不断有人担任重要官职。从汉宣帝、汉元帝以来,张氏家族担任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校尉等官职的有十多人。在功臣的后代中,只有金氏和张氏家族,能够世代受到皇帝的宠幸,地位显赫,几乎可以和外戚相比。

张放的儿子张纯继承了侯位,他为人谦恭节俭,自我修养良好,熟悉汉朝的制度和典故,继承了富平侯张安世的遗风。王莽篡位时,他没有失去爵位。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他历任高官,一首做到大司空,被改封为武始侯。张汤原本居住在杜陵,张安世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都随着皇帝的陵寝迁移,一共迁移了三次,最后又迁回杜陵。

赞曰:冯商说张汤的祖先和留侯张良同祖,但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及,所以无法考证。汉朝建立以来,被封为侯爵的有一百多人,但能够保全封国、长久受到皇帝宠幸的,没有比得上富平侯家的。张汤虽然执法严酷,但他在生前就受到了惩罚。他能够推举贤能,宣扬别人的优点,他的后代理应昌盛。张安世遵循正道,虽然地位尊贵,但始终谦虚谨慎,没有骄傲自满。张贺的阴德,也对家族的兴盛有所帮助。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