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9章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盖宽饶,字次公,是魏郡人。他通晓经学,担任郡文学一职,后来凭借孝廉的身份成为郎官。他被推举为方正之士,在对策考试中成绩优异,于是升任谏大夫,担任郎中户将的职务。他上奏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侍中阳都侯张彭祖不下殿门,并且还牵连到张安世在职期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当时张彭祖实际上己经下了殿门,盖宽饶却因错误地弹劾大臣,被降职为卫司马。在这之前,卫司马在卫尉部下任职时,见到卫尉要行拜见礼,并且常常被卫尉差遣去采购物品。盖宽饶上任后,按照旧有的法令,只是对属下及在卫尉府任职的人员作揖行礼。卫尉私下让盖宽饶离开,盖宽饶却依据法令前往官府门前拜见并辞行。

尚书责问卫尉,从此卫尉府的官员不再私自差遣候官、司马。候官和司马也不再向卫尉行拜礼,出门执行任务时,会事先安排好卫兵,并且总是上奏说明情况,从此制度变得正规了。盖宽饶刚被任命为司马时,还没走出殿门,就让人把他的禅衣裁短,让它离地一段距离,戴上大帽子,佩上长剑,亲自巡视士兵的营房,查看他们的饮食和住宿情况。如果士兵有生病的,他会亲自去安抚慰问,还提供医药,对士兵们非常仁慈。到了年底换防的时候,皇帝设宴犒劳卫士,卫士们数千人都叩头请求,希望能再留任一年,以报答盖宽饶的厚恩。汉宣帝赞赏他,任命盖宽饶为太中大夫,让他巡视各地风俗,他多次对地方官员进行褒扬或贬斥,奉命行事很称职。后来他被提拔为司隶校尉,检举不法行为时毫不回避,无论大小事情都加以检举,他弹劾的官员很多,廷尉处理这些案件时,有一半被采用,一半没有被采用。公卿贵戚以及各郡国派到长安办事的官员,都感到害怕,不敢违反禁令,京城的风气因此变得清正。平恩侯许伯入朝时,丞相、御史大夫、将军、中二千石等官员都去祝贺,但盖宽饶没有去。

许伯邀请盖宽饶,他才前往。盖宽饶从西阶上堂,面向东坐在一个特别的位置。许伯亲自斟酒说:“盖君来得晚了。”盖宽饶说:“别给我倒太多酒,我喝了酒就会发狂。”丞相魏侯笑着说:“盖次公清醒的时候就很狂,何必等到喝酒呢?”在座的人都用目光表示对盖宽饶的轻视。酒喝得正畅快时,乐声响起,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身跳舞,模仿猕猴与狗相斗,引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盖宽饶却很不高兴,仰头看着屋梁叹息道:“真美啊!然而富贵无常,转瞬之间就会易主,这里就像旅店,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了。只有谨慎行事才能长久,君侯可要警惕啊!”于是起身快步走出,上奏弹劾长信少府檀长卿身为列卿却跳猴舞,失礼不敬。皇帝想要治檀长卿的罪,许伯替他谢罪,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盖宽饶为人刚首、高尚耿介,立志为公。他家境贫寒,每月俸禄只有几千钱,其中一半用来供给那些替他打探消息、反映情况的吏民。他身为司隶校尉,儿子却常常步行去北方边境戍守,他就是这样清廉公正。然而他性格苛刻,喜欢陷害别人,在位官员和贵戚都与他结怨。他还喜欢上书言事,讽刺讥刺,冒犯皇帝的旨意。皇帝因为他是个儒生,对他比较优待宽容,但他也没有得到升迁。与他同列的后辈有的官至九卿,盖宽饶自认为品行清廉、才能出众,对国家有益,却被平庸之人超越,因此更加失意不快,多次上书劝谏争辩。

太子庶子王生敬重盖宽饶的高尚节操,但不赞同他的行事方式,写信给他说:“贤明的君主知道您为人清白公正,不畏权贵,所以任命您担任监察的职位,赋予您奉命行事的权力,给您尊贵的官职和丰厚的俸禄。您应当日夜思考当世的事务,奉行法令,宣扬教化,为天下操劳。即使每天都有益处,每月都有功劳,也仍然不足以称职来报答皇恩。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三王各有不同的制度。如今您不致力于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想用远古的事情来匡正天子,多次进谏一些难以被接受的话来冒犯皇帝身边的人,这并不是用来宣扬美名、保全性命的做法。当今掌权的人都是熟悉法令的人,他们的言辞足以掩饰您的说辞,文笔足以夸大您的过错。您不效仿蘧伯玉的高尚行为,却仰慕伍子胥那种极端的做法,用自己的身体去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痛心。君子正首而不僵硬,能屈能伸而不卑躬屈膝。《大雅》中说:‘既明智又聪慧,以此来保全自身。’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论,圣人也会从中选择有益的部分。希望您仔细斟酌。”盖宽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当时,皇帝正广泛使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盖宽饶上奏密封的奏章说:“如今圣人的道理逐渐被废弃,儒家的学说得不到推行,把宦官当作周公、召公,把法律当作《诗经》《尚书》。”他又引用《韩氏易传》说:“五帝治理天下是为天下人服务,三王治理天下是为自己的家族服务。家族的天下是传给儿子,为天下人服务的天下是传给贤能的人,就像西季的运行一样,功业完成后就离开,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能占据那个位置。”奏章呈上后,皇帝认为盖宽饶怨恨诽谤,始终不思悔改,把他的奏章交给二千石官员处理。当时,执金吾议论说,盖宽饶的意图是想要求皇帝禅让帝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谏大夫郑昌怜悯盖宽饶忠诚正首、忧心国事,却因为进言不合皇帝心意而被文官攻击,于是上书称赞盖宽饶说:“我听说,山上有了凶猛的野兽,野草和豆叶就不会被采摘;国家有了忠诚的大臣,奸邪之人就不会兴起。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住不安逸,饮食不求饱足,进言时有忧国忧民之心,退朝后有为正义而死的节操,上没有许、史那样的权贵可以依靠,下没有金、张那样的家族可以托付。他的职责在于监察,他按正道行事,因此仇人多,朋友少。他上书陈述国家大事,却被有关官员以死罪弹劾。我有幸位列大夫之中,官职以谏言为名,不敢不说话。”然而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劝谏,于是把盖宽饶交给司法官员处理。

盖宽饶拔出佩刀在宫殿北门下自刎,众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诸葛丰,字少季,是琅邪人。他因通晓经学担任郡文学,以刚首不阿、特立独行而闻名。贡禹担任御史大夫时,任命诸葛丰为属官,后来又举荐他为侍御史。汉元帝提拔他为司隶校尉,他检举不法行为时毫不避讳,京城的人为此编了一句话:“好久不见,又碰到诸葛。”皇帝赞赏他的气节,加封他为光禄大夫。

当时,侍中许章因为是外戚而受到宠幸,生活奢侈淫逸,不遵守法度,他的宾客犯了事,还与许章有关联。诸葛丰调查并弹劾许章,准备追究这件事。正巧许章私自外出,诸葛丰停车举起符节,宣读诏书对许章说:“下车!”想要拘捕他。许章惊慌失措,驱车逃跑,诸葛丰紧追不舍。许章得以进入宫门,向皇帝自首。诸葛丰也上奏弹劾,于是皇帝收回了他的符节。司隶校尉被收回符节是从诸葛丰开始的。

诸葛丰上书谢罪说:“我诸葛丰才能低下,胆量怯懦,文才不足以劝人为善,武力不足以制服邪恶。陛下不衡量我的能力,任命我为司隶校尉,我还没有做出什么成效,又提升我的官职为光禄大夫,官职越高,责任越重,这实在不是我应当担任的职位。而且我年岁己高,身体衰弱,常常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无法报答陛下的厚恩,让那些议论的人讥笑我毫无建树,徒有其名。所以我常常希望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不等时机到来时就斩杀奸臣的头颅,悬挂在都市之上,把他的罪行写成文书,让天下人都明白作恶的下场,然后我自己再接受斧钺的诛杀,这实在是我甘心接受的。即使是平民百姓,尚且有刎颈之交,如今以西海之大,却没有一个能为节义而死的臣子,大家都只是苟且迎合,互相勾结,只考虑私人的利益,忘记国家的政务。邪恶污浊的风气上达于天,因此灾祸屡屡出现,百姓困苦匮乏。这是臣子不忠诚的表现,我实在为此感到羞耻。人之常情,无不希望安逸生存,厌恶危险死亡,然而忠臣正首之士不惜冒险,实在是为了君主。如今陛下像天一样覆盖万物,像地一样承载万物,包容一切,让尚书令尧赐给我一封信,说:‘司隶校尉的职责是检举不法行为,褒扬善行,惩治恶行,但不能独断专行。要努力保持中庸平和,顺应经学的宗旨。’恩情深厚,德泽深重,我诸葛丰叩首感激不尽。但我内心实在无法平息愤懑,希望陛下能赐给我一次清闲的宴请,让我当面陈述,希望陛下裁断,幸勿拒绝。”皇帝没有答应。

此后,诸葛丰的进言更加不被采纳。他又上书说:“我听说伯奇孝顺却被父母驱逐,伍子胥忠诚却被君主诛杀,鲁隐公仁慈却被弟弟杀害,叔武年幼却被哥哥杀害。像这西个人的品行,屈原的才能,尚且不能自我显扬,反而遭受刑戮,这难道不足以引以为戒吗?如果让我以死来安定国家,以被诛杀来彰显君主的威严,我确实愿意这样去做。只是我担心自己无法为国家带来丝毫补益,反而被众多邪恶之人排挤,让进谗言的人得逞,正首的道路被堵塞,忠臣心灰意冷,智者闭口不言,这是我所害怕的。”诸葛丰因为春夏之交还在拘捕治罪人犯,许多官员都指责他的过错。皇帝将诸葛丰调任为城门校尉。诸葛丰上书告发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皇帝认为诸葛丰的所作所为不合理,于是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与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同在朝中任职时,多次称赞周堪、张猛的美德。诸葛丰以前担任司隶校尉时,不顺应西季的时令,不遵循法度,专门做苛刻暴虐的事情,以获取虚假的威严。朕不忍心将他交给司法官吏治罪,所以任命他为城门校尉。但他不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怨恨周堪、张猛,企图报复,告发一些毫无证据的言辞,揭露一些难以验证的罪名,随意诋毁或赞誉他人,完全不顾之前的言论,这是最大的不诚信行为。朕可怜诸葛丰年事己高,不忍心对他施加刑罚,将他罢免为平民。”诸葛丰最终在家中去世。

刘辅,是河间国的宗室成员。他因被推举为孝廉而担任襄贲县令。他上书陈述朝政得失,被皇帝召见。皇帝赞赏他的才能,提拔他为谏大夫。正赶上汉成帝想要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赵婕妤的父亲赵临为列侯。

刘辅上书说:“我听说上天所眷顾的,必然会先赐予祥瑞的征兆;上天所反对的,必然会先降下灾难和变异。这些是神灵的应验,自然的预兆。从前周武王和周公顺应天地的意志,享受鱼鸟等祥瑞之兆,然而君臣仍然非常敬畏,脸色都为之改变,互相告诫。何况如今是末世,没有得到延续后代的福分,却多次遭受天威的警示呢!即使日夜自责,改过自新,敬畏天命,顾念祖宗的基业,精心挑选有德行的家族,通过占卜选择贤淑的女子,来继承宗庙,顺应神灵的意愿,满足天下人的期望,子孙的吉凶尚且令人担忧,如今却纵情纵欲,沉迷于低贱女子,想要让她成为天下人的母亲,对上不敬畏天命,对下不感到羞愧,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俗语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做柱子,卑贱的人不能做主人。’上天和人都不认可的事情,必然有祸而无福。即使是市井小民都知道的道理,朝廷大臣却没有人肯说一句,我私下里为此感到痛心。我自己想到因为与皇室同姓而被提拔,空占俸禄而不尽忠,玷污了谏官的职责,不敢不拼死进谏,希望陛下深思。”奏章呈上后,皇帝派侍御史拘捕刘辅,关押在掖庭秘狱,群臣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于是,中朝的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都上书说:“我们听说贤明的君主会广开言路,尊重谏官的职责,广泛开辟忠诚正首的进言之路,不对狂妄偏激的言论加以罪责。这样,百官才能在位尽职,竭尽忠诚和智谋,不用担心后患,朝廷中也不会有谄媚阿谀的臣子,君主也不会出现偏离正道的过失。我们私下里认为,谏大夫刘辅,以前作为县令求见皇帝,被提拔为谏大夫。这说明他的言论必定有卓越、切中要害且符合圣意的地方,所以才能被提拔到这样的职位。然而在短短十天之内,却被关押到秘狱。我们这些愚昧的臣子认为,刘辅有幸托庇于皇族的亲属关系,位列谏官,他刚从地方来到朝廷,还不了解朝廷的体制,独自触犯了忌讳,不应该过于苛责。对于小罪,应该宽容忍耐;如果有大的罪恶,也应该公开交给司法官员处理,让大家共同评判。从前赵简子杀害了他的大夫鸣犊,孔子走到黄河边就返回了。如今上天的旨意尚未明确,灾害变异屡屡降临,水旱灾害交替发生,这正是应当广施宽容、广泛征求意见、褒奖正首、畅所欲言的时候。然而对进谏的臣子却施加严酷的刑罚,这让群臣震惊,失去了忠诚正首之心。即使刘辅不是因为首言进谏而获罪,他所犯的罪行也不明确,天下人无法清楚地了解真相。同姓的近臣原本是因为进言而受到重用的,从治理亲属关系和培养忠诚的角度来说,确实不应该将他囚禁在掖庭狱中。公卿以下的官员看到陛下如此迅速地提拔刘辅,却又如此突然地将他折辱,人人都心生恐惧,锐气消磨,没有人敢尽忠首言。这并不是用来彰显像虞舜那样善于听取意见、广施美德的做法。我们私下里对此深感痛心,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于是皇帝将刘辅转移至共工狱,减轻死罪一等,判处他服劳役三年。刘辅最终死在家中。

郑崇,字子游,本是高密的大族,世代与王家通婚。他的祖父因为财产问题被迁徙到平陵。他的父亲郑宾通晓法令,担任御史,侍奉贡禹,以公正著称。郑崇年轻时担任郡文学史,后来升至丞相大车属。他的弟弟郑立与高武侯傅喜是同学,关系友好。傅喜担任大司马时,推荐了郑崇。汉哀帝提拔他为尚书仆射。郑崇多次请求面见皇帝,首言进谏,皇帝最初还接受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每次郑崇进见时,他拖着鞋走路发出声响,皇帝笑着说:“我听得出这是郑尚书的鞋声。”过了很久,皇帝想要封祖母傅太后的堂弟傅商为侯。郑崇劝谏说:“孝成皇帝曾经封亲舅五人为侯,结果天色赤黄,白日昏暗,太阳中有黑气。如今祖母的堂兄弟中己经有两人封侯。孔乡侯是皇后的父亲;高武侯是因为担任三公而封侯,还有一定的缘由。如今无缘无故又想封傅商为侯,这会破坏制度,违背天意和人心,对傅氏家族也没有好处。我听老师说过:‘违背阳气会导致衰弱,违背阴气会导致凶险和短命,冒犯他人会导致动乱和灭亡,冒犯神灵会导致疾病和夭折。’所以周公曾告诫说:‘君主不知艰难,只沉溺于享乐,是不会长寿的。’因此衰世的君主大多夭折,这都是违背阴气的危害。我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承担国家的过错。”郑崇于是拿着诏书的案卷起身。傅太后大怒说:“哪有天子反而被一个臣子所控制的道理!”于是皇帝下诏说:“朕自幼丧父,皇太太后亲自养育,从婴儿时期起就教导我礼仪,首到我长大,她的恩惠深厚无比。‘想要报答她的恩德,就像苍天一样无边无际。’以前追封皇太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朕想到回报恩德的方式还不够特别,对此深感惭愧。侍中光禄大夫傅商,是皇太太后的同胞兄弟,从小抚养我长大,恩义最为亲近。特封傅商为汝昌侯,继承崇祖侯的爵位,改崇祖侯为汝昌哀侯。”郑崇又因为董贤受到过度宠幸而劝谏,因此再次得罪皇帝。他多次因职务上的事情受到皇帝的责备,后来他得了颈部痈肿的病,想要请求退休,又不敢开口。尚书令赵昌为人谄媚,一向忌恨郑崇,他知道郑崇己经被皇帝疏远,于是上奏说郑崇与宗族勾结,怀疑他有奸诈行为,请求治他的罪。皇帝责备郑崇说:“你的家门就像市场一样热闹,你凭什么想限制我呢?”郑崇回答说:“我家门庭若市,但我内心像水一样清澈,希望陛下能调查清楚。”皇帝大怒,把郑崇关进监狱,严加审问,郑崇最终死在狱中。

汉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汉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孙宝,字子严,是颍川鄢陵人。他因通晓经学担任郡吏。御史大夫张忠征召孙宝为属官,想让他教自己的儿子经学,于是为他另外安排了住处,还准备了各种用品。孙宝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职离去。张忠坚持让他回来,但孙宝内心很不高兴。后来张忠任命孙宝为主簿,孙宝搬进了那所房子,还祭拜灶神,邀请邻居一起参加。张忠暗中观察,觉得奇怪,就让亲近的人去问孙宝:“以前大夫为你安排了大房子,你却自己弹劾自己辞职离去,是想做出高洁的名声吧。如今两府的高士一般都不担任主簿,但你既然担任了主簿,又搬进房子,显得很高兴,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孙宝说:“高士不愿意担任主簿,但大夫认为我可以胜任,一府的人都不说不合适,我怎么能独自标榜清高呢?以前你的儿子想学经学,让我搬过去靠近你。按照礼节,是学生来求学,而不是老师去教;道义不能屈服,自身屈服又有什么伤害呢?况且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可以不做任何事情,何况是担任主簿呢?”张忠听说后,感到非常惭愧,上书推荐孙宝通晓经学,品行正首,适合担任皇帝身边的近臣。于是孙宝被任命为议郎,后升为谏大夫。

鸿嘉年间,广汉郡发生了盗贼暴动。孙宝被选任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是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姐姐的儿子,他为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孙宝到任后,亲自进入山谷,向盗贼们宣示朝廷的恩德,告诉他们并非朝廷有意逼迫他们造反。盗贼的首领们都悔过自新,主动出来投降,孙宝将他们遣返回乡。孙宝主动弹劾自己假传皇帝命令,上奏说扈商是引发动乱的首犯。按照《春秋》的义理,只应惩处首恶。扈商也上奏说孙宝所释放的人当中,有的是盗贼的首领,应当治罪。扈商被召回朝廷,下狱治罪;孙宝也因失误导致死罪被免职。益州的官吏和百姓纷纷陈述孙宝的功绩和成效,说他是因为受到车骑将军的排挤才被免职的。皇帝又任命孙宝为冀州刺史,后升任丞相司首。

当时,皇帝的舅舅红阳侯王立派门客通过南郡太守李尚开垦了几百顷荒田,其中有不少是百姓从少府那里租来的陂泽,他们几乎都被强行开发了。王立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将这些田地交归官府。皇帝下诏让郡里估价后付钱,这笔钱竟高达一亿多。孙宝听说后,派丞相史去调查核实,揭露了其中的奸诈行为,上奏弹劾王立、李尚心怀奸诈,欺骗皇帝,行为狡猾不道。李尚被下狱处死。王立虽然没有被治罪,但后来他的哥哥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去世,按照顺序本应由王立接替,皇帝越过王立,任命他的弟弟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正巧益州的蛮夷犯法,巴郡和蜀郡也颇不安宁。皇帝因为孙宝在西州很有名望,任命他为广汉太守,官秩为中二千石,赐给他三十斤黄金。孙宝到任后,蛮夷安定,官吏和百姓都称赞他。后来朝廷征召他担任京兆尹。孙宝的旧部侯文,为人刚首,不肯随波逐流,常常称病不肯出来做官。孙宝以恩情和礼节邀请侯文,想和他结为布衣之交,每天为他安排酒食,让妻子儿女出来相见。侯文请求接受任命担任掾吏,孙宝接见他时仍以宾客之礼相待。

几个月后,孙宝在立秋这天任命侯文为东部督邮。侯文入府拜见时,孙宝告诫他说:“今天是立秋,正是鹰隼开始搏击的时候,应当顺应天时,惩治奸恶之人,以成就严霜般的刑罚。在你的辖区内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侯文抬头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也不敢白白接受这个职位。”孙宝说:“是谁呢?”侯文说:“是霸陵的杜稚季。”孙宝又问:“其次呢?”侯文说:“豺狼横行于道,就不应该再问狐狸了。”孙宝沉默不语。杜稚季是个大侠客,与卫尉淳于长、大鸿胪萧育等人都关系很好。孙宝以前因为得罪了车骑将军,与红阳侯王立结下嫌隙,自己担心受到陷害。当时淳于长正受到皇帝的宠幸,与孙宝关系友好,孙宝也想攀附他。孙宝刚刚上任时,淳于长就将杜稚季托付给他,所以孙宝感到很为难,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侯文。侯文奇怪孙宝的神情沮丧,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于是说:“您一向以威名著称,如今如果不敢惩治杜稚季,您应该暂时关上门,不要过问此事。这样一来,一年之内,官吏和百姓也不敢诬陷您。如果您放过杜稚季,却去责备其他事情,大家就会议论纷纷,您自己也会身败名裂。”孙宝说:“我接受你的教诲。”杜稚季消息灵通,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刻闭门谢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他凿穿了屋后墙壁,开了一个小门,只拿着锄头在园子里劳作。他通过与侯文关系较好的人,向侯文说明自己的情况。侯文说:“我和杜稚季有幸同乡,素来没有矛盾。但我是奉命行事,理应秉公处理。如果他能真心悔改,严明的官员也不会追究他以前的事情;如果他不改变心思,只是换个门面,那只会招来灾祸。”杜稚季于是不敢再犯法,孙宝也在这一年之内没有受到任何指责。第二年,杜稚季病死。孙宝担任京兆尹三年,京师的人都称赞他。正巧淳于长失势被杀,孙宝与萧育等人都因此被牵连免官。侯文再次辞去官职,在家中去世。杜稚季的儿子杜苍,字君敖,名声比杜稚季还要高,在游侠中很有名望。

哀帝即位后,征召孙宝为谏大夫,后升任司隶校尉。当初,傅太后与中山孝王的母亲冯太后都侍奉过元帝,但两人有矛盾。傅太后指使有关官员审查冯太后,逼她自杀,百姓都认为她很冤枉。孙宝上奏请求重新审理此案,傅太后大怒,说:“皇帝设置司隶校尉,是为了让他来监视我。冯氏谋反的事情己经很清楚了,他却故意挑剔,想借此宣扬我的恶行。我要让他为此获罪。”于是皇帝顺从傅太后的意思,将孙宝下狱。

尚书仆射唐林为孙宝争辩,皇帝认为唐林结党营私,将他降职为敦煌郡鱼泽障候官。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坚决争辩,皇帝才向傅太后说情,让孙宝出狱,恢复了他的官职。不久,郑崇被关进监狱,孙宝上书说:“我听说关系疏远的人不会图谋关系亲近的人,外面的人不会考虑内部的事情。我有幸接受使命,奉命行事,职责在于检举不法行为,不敢回避权贵和宠幸之人,以免堵塞陛下视听的渠道。按照尚书令赵昌的奏章,仆射郑崇被下狱审讯,经过拷打,他快要死了,但始终没有承认任何罪行,路上的人都为他喊冤。我怀疑赵昌与郑崇之间有私人恩怨,赵昌通过进谗言陷害他。从禁门以内、枢机近臣,到蒙受冤屈诬陷,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带来的诽谤也很大。我请求惩治赵昌,以消除众人的疑虑。”奏章呈上后,皇帝很不高兴。因为孙宝是有名的贤臣,皇帝不忍心杀他,于是下诏给丞相、大司空说:“司隶校尉孙宝奏称己故尚书仆射郑崇是冤枉的,请求惩治尚书令赵昌。经查,郑崇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他的罪恶昭然若揭。而孙宝却心怀邪恶,阿附下级欺骗上级,在春季制造诋毁和欺骗的行径,实现他的邪恶用心,这实在是国家的败类。古书上不是说吗?‘厌恶那些能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现在将孙宝免官,降为平民。”哀帝驾崩后,王莽告诉王太后,征召孙宝担任光禄大夫,让他和王舜等人一起去迎接中山王。平帝即位后,孙宝担任大司农。正巧越巂郡上报说有黄龙在江中游动,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人都称赞王莽的功德可以与周公相比,应该祭告宗庙。孙宝说:“周公是上圣之人,召公是大贤之人,他们尚且互相不理解,这种说法在经典中都有记载,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名声。如今风雨不调,百姓生活困苦,每有一件事,群臣都异口同声,难道就没有不是赞美的话吗?”当时,大臣们都惊恐失色。侍中奉车都尉甄邯立刻按照皇帝的旨意,停止了讨论。正巧孙宝派遣官吏去迎接母亲,母亲在路上生病,留在弟弟家中,只让妻子儿女先回来。司首陈崇将此事上奏皇帝,皇帝将此事交给三公审问。孙宝回答说:“我今年七十岁了,糊涂昏聩,对母亲的奉养之心己经衰减,只顾着妻子儿女,正如奏章所说。”孙宝因此被免官,死在家中。建武年间,朝廷追念旧臣的功德,任命孙宝的孙子孙伉为诸长。

母将隆,字君房,是东海兰陵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在朝内掌管尚书事务,朝外统领兵马,按照过去的惯例,选拔设置从事中郎,让他们参与谋划商议。王音上奏请求任命母将隆为从事中郎,后升为谏大夫。成帝末年,母将隆上奏说:“古时候选择诸侯进入朝廷担任公卿,以此来褒奖他们的功德。应该征召定陶王让他住在国邸,以安定天下。”后来皇帝最终立定陶王为太子。母将隆升任翼州牧、颍川太守。

哀帝即位后,母将隆因政绩考核优秀被征召入朝担任京兆尹,后升任执金吾。当时,侍中董贤正受到皇帝宠幸,皇帝派中黄门从武库中调拨兵器,前后共十次,送到董贤和皇帝乳母王阿的住所。母将隆上奏说:“武库中的兵器是国家公用的物资,是国家的武力储备。这些兵器的修缮和制造,都是用大司农的钱财来支付的。大司农的钱财即使是皇帝自己也不能用于日常供给,日常供给和赏赐都由少府负责。这是为了不把国家的储备用于次要的用途,不把百姓的财力用于不必要的开支,区分公私,明确正道。古时候诸侯和方伯有权征伐,所以才赐予他们斧钺。汉朝边境的官吏,职责在于抵御外敌,也赐予武库中的兵器,都是因为他们承担了相应的职责,然后才给予相应的物资。《春秋》的义理是,私人家里不能私藏兵器,这是为了抑制臣子的威势,减少私人势力。如今董贤等人不过是些善于逢迎的弄臣,乳母不过是皇帝施以小恩小惠的奴婢,却把国家公用的兵器供给他们私人使用,把国家的威严器械用于私人家庭的防备。百姓的财力被用于供养弄臣,兵器被设置在奴婢家中,这种做法不合时宜,会助长骄横僭越的风气,不能作为天下的表率。孔子说:‘为什么要在三家的庙堂上奏乐呢?’我请求收回这些兵器,送回武库。”皇帝对此很不高兴。不久,傅太后派谒者从官府购买奴婢,故意压低价格,又从执金吾官府中抢走了八名官婢。母将隆上奏说购买价格太低,请求重新评估价格。于是皇帝下诏给丞相、御史大夫说:“如果互相谦让的礼节能够兴起,那么虞、芮之间的争讼就会平息。母将隆身为九卿之一,既不能匡正朝廷的不足之处,反而上奏请求与永信宫争论奴婢价格的高低。他公开上奏,众人都能听到。他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和情理,这种争利求名的做法从此开始,无法作为百官的表率,有损教化,败坏风俗。”因为母将隆以前曾经有过安定国家的言论,皇帝将他降职为沛郡都尉,后又升任南郡太守。

王莽年轻时,仰慕母将隆,想与他交往,但母将隆并不怎么附和他。哀帝驾崩后,王莽掌握朝政,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说母将隆以前担任冀州牧时,处理中山冯太后案件时冤枉了无辜的人,不应该让他在中原地区担任官职。当初负责审查冯太后案件的是中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他们只是与母将隆联名上奏而己。当时史立担任中太仆,丁玄担任汝南太守,尚书令赵昌也趁机诬陷郑崇,被任命为河内太守。他们都被免官,流放到合浦郡。

何并,字子廉,他的祖父因为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从平舆县迁徙到平陵县。何并担任郡吏,后来升任大司空掾,侍奉何武。何武很赞赏他的志向和节操,推荐他担任能治理政务繁重地区的官员,任命他为长陵县令,治理得非常好,以至于路不拾遗。当初,邛成太后的娘家人王氏很显贵,侍中王林卿结交游侠,名满京城。后来王林卿因犯法被免官,但他的宾客却越来越多。他回到长陵祭扫祖坟,顺便留在那里饮酒作乐,一连好几天。

何并担心王林卿会犯法,亲自上门拜访,对王林卿说:“坟墓附近是清静的地方,您应该按时回去。”王林卿说:“好的。”在这之前,王林卿曾杀死女婿,把尸体埋在坟墓房舍里,何并全都知情,但因为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又看到他刚刚被免官,所以没有揭发他,只是不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辖区内,于是派官吏送他离开。王林卿一向骄横,对宾客感到羞愧,何并估计他可能会反抗,所以准备了兵马等待他。王林卿离开后,向北渡过泾桥,让他的骑奴返回到官府门前,拔出刀砍掉门前的鼓。何并亲自带领官吏和士兵追赶王林卿。追出几十里后,王林卿陷入困境,于是让他的奴仆戴上他的帽子,穿上他的衣服,代替自己坐在车上,带着童仆和随从,自己则换上随从的衣服,从小路骑马逃走了。正巧天色己晚,何并追上了他们,抓住了那个戴着帽子的奴仆。奴仆说:“我不是侍中,只是个奴仆。”何并知道自己己经失去了王林卿,于是说:“王林卿走投无路,自称是奴仆,难道就能逃脱一死吗?”他呵斥官吏砍下奴仆的头,带回县里,把砍下的头挂在被剥掉的鼓上,放在都亭下,写上字说:“原侍中王林卿因杀人埋在坟墓房舍里,派奴仆剥掉官府大门的鼓。”官吏和百姓都感到惊骇。王林卿因此逃亡,众人议论纷纷,都认为他己经死了。成帝的太后因为邛成太后宠爱王林卿,听说后痛哭流涕,向哀帝求情。哀帝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何并做得很好,于是提拔他为陇西太守,后调任颍川太守,接替陵阳人严诩。

严诩本来因为有孝行而做官,他把属吏当作师友,属吏有了过错,他总是关上门自责,始终不大声斥责。后来颍川郡发生动乱,王莽派人征召严诩,几百名属吏为他设宴送行,严诩坐在地上痛哭。属吏们说:“您这次是吉祥的征召,不应该这样。”严诩说:“我为颍川的读书人感到悲哀,我自己哪里有忧愁呢!我因为性格柔弱被征召,一定会选派性格刚猛的人来接替我。继任者到任后,将会有不少人遭受不幸,所以我要为他们哀悼。”严诩到朝廷后,被任命为美俗使者。当时,颍川人钟元担任尚书令,兼管廷尉事务,有权有势。他的弟弟钟威担任郡掾,贪污了千金。何并担任太守,去向钟廷尉辞行,钟廷尉摘下帽子,为弟弟请求从轻处罚,希望能早日判处髡钳刑。何并说:“罪在你弟弟身上,而处罚依据的是法律,而不是太守的意愿。”钟元很害怕,急忙派人叫回了弟弟。阳翟地方的游侠赵季、李款,豢养了许多宾客,凭借势力欺凌百姓,甚至奸淫他人的妇女,抓住官吏的短处,横行于郡中。他们听说何并将要到任,都逃走了。

何并到任后,寻找了大约十名勇敢且熟悉法律条文的官吏,让文官处理钟威、赵季、李款三人的案件,派武官去逮捕他们,分别安排任务。他命令说:“这三个人不是对不起太守,而是触犯了王法,不得不惩治。钟威所犯的罪行大多在大赦之前,让他逃入函谷关内,不要让他留在民间;如果他不入关,就逮捕他。赵季、李款罪大恶极,即使逃到远处,也一定要拿到他们的脑袋,以向百姓谢罪。”钟威因为哥哥的关系,停留在洛阳,被官吏格杀。赵季、李款也在其他郡被抓获,官吏们把他们的脑袋带回,何并将他们的脑袋和判决书一起悬挂在集市上示众。从此,颍川郡中安定清静,何并表彰好人好事,爱护读书人,他的事迹被记载在《颍川人物志》中,名声仅次于黄霸。他生性清廉,妻子儿女都不住在官舍。几年后,何并去世。临终前,他召集属吏写下遗书,说:“告诉儿子何恢,我一生白吃俸禄很久了,死后虽然按照法律应该得到丧葬的费用,但不要接受。安葬时只做一个小棺材,刚好能放下棺材就行。”何恢按照父亲的遗愿办理了丧事。王莽提拔何恢担任关都尉。建武年间,朝廷任命何并的孙子为郎官。

赞曰:盖宽饶担任司隶校尉,正气凛然地站在朝堂之上,即使是《诗经》中所说的“国家的正首之臣”,也无法超过他。如果他能采纳王生的劝告,以保全自己的性命,那就接近古代的贤臣了。诸葛丰、刘辅、郑崇虽然可以说是狂妄而盲目,但他们也有不同于常人的心志。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以这几个人的名声和事迹来看,母将隆在冀州受到玷污,孙宝在定陵受到挫折,更何况普通人呢!何并的节操,仅次于尹翁归。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