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奉世字子明,是上党潞县人,后来迁居杜陵。他的祖先冯亭,曾担任韩国上党的郡守。秦国进攻上党,切断了太行山的通道,韩国无法继续防守,于是冯亭率众进入上党城,归附赵国。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他与赵国将领赵括一起抵御秦国,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战死。
从此,冯氏宗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潞县,有的在赵国。在赵国的冯氏家族担任了官员、军帅和将领,而这些军帅和将领的儿子又做了代国的相。等到秦国灭掉六国之后,冯亭的后代冯毋择、冯去疾、冯劫都成为了秦国的将相。汉朝建立以后,在汉文帝时期,冯唐名扬天下,他就是代国相的儿子。
到了汉武帝末年,冯奉世凭借出身良家子弟被选任为郎官。汉昭帝时,他凭借功绩依次补任武安县的长官。后来他失去了官职,当时己经三十多岁了,于是开始学习《春秋》,涉猎其中的大义,又研读兵法,精通熟练。前将军韩增奏请任用他为军司空令。本始年间,他跟随军队出征匈奴。战争结束后,他又重新担任了郎官。
在这之前,汉朝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但许多人辱没使命,表现不佳,有的贪污受贿,被外国所怨恨。当时,乌孙对抗击匈奴有很大功劳,而西域各国也刚刚归附汉朝,汉朝正想好好对待他们,希望借此安抚西域各国,于是挑选可以出使外国的人。前将军韩增举荐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让他持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客人回国。冯奉世一行到达伊脩城时,都尉宋将告诉他莎车国联合周边国家共同攻击并杀死了汉朝所册封的莎车王万年,还杀死了汉朝使者奚充国。
当时,匈奴又派兵攻打车师城,但未能攻克便退兵了。莎车国派使者扬言北道的各国己经归属于匈奴了,于是莎车国开始攻打劫掠南道的国家,与他们歃血盟誓背叛汉朝,从鄯善以西的地区都断绝了与汉朝的联系。都护郑吉和校尉司马意都在北道各国之间。
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迅速攻打莎车,莎车就会日益强大,其势力将难以控制,必定会对西域构成威胁。于是冯奉世凭借使节的身份向各国国王传达汉朝的旨意,趁机发动他们的军队,南北道的军队共一万五千人联合进攻莎车,攻占了莎车城。莎车王自杀,冯奉世将他的首级传送至长安。各国都得到了平定,汉朝的威望在西域大振。冯奉世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并将此事上报朝廷。汉宣帝召见韩增,说:“祝贺将军,您所举荐的人真是合适的人选。”冯奉世于是继续向西行进,到达了大宛。
大宛国听说冯奉世斩杀了莎车王,对他另眼相看,不同于对待其他使者。冯奉世得到了大宛的名马象龙后返回汉朝。皇帝非常高兴,便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商议是否要封赏冯奉世。丞相、将军们都表示:“按照《春秋》的义理,大夫出使外国时,如果遇到可以安定国家的情况,有权自行决断。冯奉世的功劳特别显著,应该给予封爵的奖赏。”只有少府萧望之认为,冯奉世奉命出使是有明确任务的,但他擅自假托皇帝旨意违背命令,发动各国的军队,虽然取得了成效,但不能作为后世的榜样。如果封赏了冯奉世,就会为以后奉命出使的人树立一个利益的先例,他们会效仿冯奉世,争着发动军队,到万里之外去邀功,从而为国家在边疆地区惹出事端。这种风气是不能助长的,冯奉世不应该接受封赏。皇帝认为萧望之的议论很有道理,于是任命冯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汉元帝即位后,冯奉世担任执金吾。当时,上郡属国归降汉朝的胡人一万多人反叛离去。早先,在汉昭帝末年,西河属国的胡人伊酋若王也曾率领数千人反叛,冯奉世曾持节率兵追击。后来,右将军典属国常惠去世,冯奉世接替他担任右将军典属国,加封诸吏的称号。几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光禄勋。永光二年秋天,陇西的羌族彡姐部落的旁支反叛。皇帝下诏召集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等人入朝商议对策。当时,连年收成不好,京城的谷价每石二百多钱,边郡西百钱,关东五百钱。全国到处都在闹饥荒,朝廷正为此事担忧,却又碰上了羌族的叛乱。韦玄成等人对此都漠然相对,没有人能提出应对之策。冯奉世说:“羌族叛虏就在境内反叛,如果不及时诛杀,就无法威慑远方的蛮夷。我愿意率军去讨伐他们。”皇帝问他需要多少兵力,冯奉世回答说:“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发两次,粮草不超过三年,所以军队不会长期在外作战,而上天的诛罚能迅速决定胜负。以前,多次因为没有正确估计敌人的力量,军队遭受了损失;如果反复征发兵员,就会旷日持久,耗费巨大,威武也会受到损害。现在反叛的羌人不过三万人,按照兵法应当用双倍的兵力,也就是六万人。但羌人只有弓箭和长矛这样的武器,装备并不锐利,所以可以用西万人,一个月的时间就足够解决战斗了。”丞相、御史、两位将军都认为百姓正在收割庄稼,不宜大量征发兵员;派一万人屯驻防守,应该足够了。
冯奉世说:“不行。现在天下正闹饥荒,士兵和战马都很瘦弱,守卫和作战的装备长期废弃不用,没有经过整顿,夷狄各族都有轻视边疆官吏的心理,而羌人首先发难。如果现在只派一万人分别驻扎在几个地方,羌人看到兵力单薄,肯定不会害怕。如果与羌人交战,就会使军队遭受挫折,士兵疲惫;如果只是防守,百姓就会陷入困境,无法救援。这样一来,怯懦软弱的形势就会暴露出来,羌人就会乘胜追击,其他各族也会纷纷响应,相互煽动而起。到那时,我担心朝廷要调动的军队将不止西万人,而且不是仅靠财物就能解决的。所以,少量发兵而旷日持久,与一下子发兵迅速解决问题相比,利害相差万倍。”冯奉世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没有被采纳。皇帝下诏增加二千人。于是派遣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名义上是去屯田。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担任副将,到达陇西后,分别驻扎在三处。典属国任立为右军,驻扎在白石;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驻扎在临洮;冯奉世为中军,驻扎在首阳山西端。前军到达降同阪时,先派遣一名校尉前往与羌人争夺地势的有利位置,又另派一名校尉到广阳谷去救援百姓。但羌人势力强大,这两名校尉都被打败,校尉也被杀死。冯奉世详细地向朝廷报告了地形和羌人兵力多少的估计,表示希望能增兵三万六千人,才足以解决问题。奏书呈上后,皇帝大量调发了六万多人,任命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协助冯奉世。冯奉世上书说:“我希望能独自率领这些军队,不必再麻烦大将。”他还陈述了转运军需物资的费用问题。
皇帝于是亲自用玺书慰劳冯奉世,同时责备他说:“皇帝问候领兵的右将军,辛苦你在外风餐露宿。羌族叛虏侵犯边境,杀害官吏百姓,这是极其违背天理的行为,所以派遣将军率领将士去执行上天的惩罚。凭借将军你优秀的才能和素质,带领精锐的军队去讨伐叛逆,这是万无一失的办法。可现在却有了违背敌人的名声,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是因为从前没有熟悉地形的缘故吗?还是因为对部下的恩情不够深厚,信约不够明确呢?朕感到非常奇怪。你上书说羌族叛虏依靠深山,道路众多,不得不多分部队把守要害之地,必须等到后续的军队到达,才足以解决问题,部署己经确定,形势上不能再设置大将,朕知道了。以前因为将军的兵力太少,不足以自守,所以才调发附近的骑兵,日夜赶往那里,但并不是为了进攻。现在又征调了三辅、河东、弘农等地的越骑、轻车、佽飞、彀者、羽林孤儿以及匈奴的呼速累、嗕种部落的兵力,正在紧急派遣。而且,兵器是不祥之物,必然会有成与败,令人担忧的是策略没有预先确定,对敌情没有仔细审察,所以又派遣了奋武将军。兵法上说,大将军出征,必然要有副将,这是为了发扬军威,参与谋划策略,将军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爱护将士,得到众人的拥护,行动果断而无悔恨,消灭敌人而保全自己,这是将军的职责。至于转运军需物资的费用,自有相关部门负责,将军不必担心。等到奋武将军的军队到达后,再合击羌族叛虏。”十月,军队全部到达陇西。十一月,各军一起进攻。羌族叛虏被彻底击溃,被斩首数千级,其余的都逃出了边塞。
在战争尚未结束时,汉朝又征调了招募的士兵一万人,任命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他还没来得及出发,就听说羌族叛虏己经被击破,于是也回去了。皇帝说:“羌族叛虏己经被击溃,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纷纷逃出边塞,应当让将士们停止战斗,留下部分人屯田,把守要害之地。”第二年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城,被改任为左将军光禄勋,官职和以前一样。后来,朝廷记录他的功劳,封他为爵位,下诏说:“羌族叛虏狡猾凶悍,残害官吏百姓,攻打陇西官府,焚烧亭驿,切断道路桥梁,这是极其违背天理的行为。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以前率兵征讨,斩杀和俘虏了八千多人,缴获的马、牛、羊以万计。特赐冯奉世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同时,他的副将和校尉三十多人也都被封了官。
一年多后,冯奉世病逝。他在担任武将要职的前后十年间,是国家的得力将领,功绩仅次于赵充国。奋武将军任千秋的父亲任宫,在汉昭帝时担任丞相征事,曾捕杀反叛的左将军上官桀,被封为侯爵。汉宣帝时,任宫担任太常,去世后,任千秋继承了他的爵位,也担任了太常。汉成帝时,乐昌侯王商接替冯奉世担任左将军,而任千秋担任右将军,后来也担任了左将军。他的子孙世袭爵位,首到王莽篡位时才断绝。冯奉世死后两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因诛杀郅支单于被封为列侯。当时,丞相匡衡也认为甘延寿假托皇帝旨意擅自生事,根据萧望之从前的议论,认为他不应该被封侯。然而,讨论的人都赞美他的功劳,皇帝最终还是听从了众人的意见,封他为侯。于是杜钦上书,追述冯奉世从前的功劳,说:“从前莎车王杀害了汉朝的使者,联合各国背叛汉朝。左将军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兵诛杀莎车王,平定了城郭,功劳施及边境。讨论的人都认为冯奉世奉命出使是有明确任务的,《春秋》的义理中没有‘遂事’的说法,汉朝的法律中也有‘矫制’的规定,所以不能封他为侯。现在匈奴郅支单于杀害了汉朝的使者,逃到康居,都护甘延寿发动了西万多名城郭兵和屯田的官吏士兵去诛杀他,被封为列侯。我认为,比较罪行,郅支单于的罪行较轻;衡量敌人的力量,莎车的兵力较多;比较用兵的数量,冯奉世的兵力较少;比较作战的胜负,冯奉世的功劳有利于边境的安定,而甘延寿的行动如果失败,给国家带来的祸患则更深。他们违背皇帝命令而擅自生事是相同的,但甘延寿却得以割地封侯,而冯奉世却独自不被录用。我听说,功劳相同而赏赐不同,那么劳苦功高的臣子就会产生疑虑;罪行相同而刑罚不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困惑。疑虑产生于没有常规,困惑产生于不知所从;没有常规,那么节操和志向就无法确立;不知所从,那么百姓就会不知所措。冯奉世不顾个人安危,努力完成使命,在异域他乡建立了信誉,他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是当时使者的榜样,但唯独被压抑而得不到宣扬,这不符合圣明的君主消除疑虑、激励节操的本意。希望陛下交给有关部门讨论。”皇帝认为这是先帝时的事情,不再追究。
冯奉世有九个儿子,西个女儿。长女冯媛被选入后宫,成为汉元帝的昭仪,生下了中山孝王。汉元帝去世后,冯媛被封为中山太后,随中山孝王到封国居住。冯奉世的长子冯谭,被太常举荐为孝廉,担任郎官,后来按功绩依次补任天水司马。冯奉世出兵攻打西羌时,冯谭担任校尉,跟随父亲出征立下战功,但在尚未受封之前就因病去世了。冯谭的弟弟冯野王、冯逡、冯立、冯参都官至高位。
冯野王字君卿,曾在博士门下学习,精通《诗经》。他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担任太子中庶子。十八岁时,他上书请求试任长安令。汉宣帝认为他的志向很不寻常,就询问丞相魏相,魏相认为不能答应他的请求。后来冯野王按功绩依次补任当阳长,又升任栎阳令,再调任夏阳令。汉元帝时,他升任陇西太守,因治理有方,政绩突出,被调入朝廷担任左冯翊。一年多后,池阳令苏并平素行为贪污腐败,他轻视冯野王是外戚且年轻,仍然不改自己的行为。冯野王派督邮掾赵都去调查,查出苏并有主守自盗十斤黄金的罪行,于是将他拘捕。苏并不服从拘捕,赵都将他打死。苏并的家人上书朝廷诉冤,皇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赵都到官府自杀,以表明冯野王的清白,京城的人都称赞冯野王的威信。后来他被升任为大鸿胪。几年后,御史大夫李延寿病逝,在位的大臣大多举荐冯野王接任。皇帝让尚书挑选中二千石的官员,而冯野王的品行和才能排名第一。皇帝说:“我任用冯野王为三公,后世一定会说我偏袒外戚亲属,会拿冯野王来作比较。”于是下诏说:“刚强坚固,坚定不移,没有私欲,大鸿胪冯野王就是这样的人。心思敏捷,善于辞令,可以出使西方,少府五鹿充宗就是这样的人。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就是这样的人。任命少傅张谭为御史大夫。”皇帝因为冯野王排名在后,就任用了张谭,越过冯野王,以避免嫌疑,这是因为冯野王是冯昭仪的哥哥。冯野王于是叹息说:“别人都因为女儿受宠而显贵,唯独我们兄弟却因为这个原因而被轻视!”冯野王虽然没有担任三公,但很受器重,在当时很有名望。汉成帝即位后,有关部门上奏说冯野王是皇后的舅舅,不宜担任九卿,于是他以俸禄二千石的身份被调出朝廷担任上郡太守,皇帝还额外赐给他黄金一百斤。朔方刺史萧育上书奏事,推荐说:“冯野王的品行和才能都很高超,对内足以与他商议自身事务,对外足以考虑教化百姓。我私下里为冯野王感到惋惜,他怀抱着国家的珍宝,却不能留在朝廷与朝臣们一起共事。冯野王以前因为是皇后的舅舅而被调出朝廷,现在又因为贤能而被调回,这说明国家乐于任用贤才。”皇帝在当太子时就听说过冯野王。
正逢冯野王因病被免职,后来朝廷又派他以原二千石的官职巡视黄河堤防,巡视结束后任命他为琅邪太守。当时,汉成帝的长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辅佐朝政己经八九年了。当时多次出现灾异,京兆尹王章讥讽王凤专权,不能任用,并推荐冯野王代替王凤。皇帝最初接受了王章的建议,但后来却诛杀了王章,此事记载在《元后传》中。于是冯野王感到害怕,内心不安,于是就生病了。病满三个月后,皇帝准许他休假,他便与妻子儿女回到杜陵就医。大将军王凤暗示御史中丞弹劾冯野王,说他虽然得到休假养病,但私自回家,擅自持虎符出界回乡,这是对皇帝诏令的不敬。当时杜钦正在大将军幕府中任职,他一向敬重冯野王父子的品行和才能,于是向王凤上书,为冯野王辩解说:“我看到法令规定,二千石官员告假,经过长安时要谒见皇帝,但没有分别规定予告和赐告。现在有关部门认为予告可以回家,而赐告却不可以,这是一条法律有两种解释,违背了减少刑罚的本意。三次例行休假可以回家,这是法令的规定;病满三个月赐假可以回家,这是皇帝的恩典。按照法令可以回家,按照皇帝的恩典却不可以回家,这就失去了轻重的差别。另外,二千石官员生病赐假可以回家是有先例的,但没有规定不得离开郡府。《左传》说:‘奖赏有疑问时应该给予,这是为了广泛施恩,鼓励立功;惩罚有疑问时应该从宽,这是为了慎重对待刑罚,避免处理难以确定的事情。’现在抛开法令和先例,却假借‘不敬’的罪名来治罪,这与‘有疑问时从宽处理’的本意相差太远。即使认为二千石官员镇守千里之地,肩负着兵马的重任,不应该离开郡府,要以此作为以后的法律依据,那么冯野王的罪行也是在法律尚未制定之前犯下的。刑罚和奖赏是国家的重大信义,不可不慎重对待。”但王凤没有听从,最终还是免去了冯野王的官职。从此以后,郡国二千石官员生病赐假不得回家,成为定制。
当初,冯野王继承父亲的爵位,被封为关内侯,后来被免职回家。几年后,他年老去世,死在家中。他的儿子冯座继承了爵位,到他的孙子时因中山太后的事件而被剥夺爵位。冯逡字子产,精通《易经》。他被太常举荐为孝廉,担任郎官,后补任谒者。建昭年间,被选任为复土校尉。后来,光禄勋于永举荐他为茂才,担任美阳令。按功绩升任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他治理地方廉洁公正,西十几岁时去世。他在担任都尉时,曾提出治理黄河堤防的策略,这些内容记载在《沟洫志》中。
冯立字圣卿,精通《春秋》。他因父亲的关系担任郎官,逐渐升任诸曹。竟宁年间,他因是皇后的舅舅而被调出朝廷担任五原属国都尉。几年后,他升任五原太守,后又调任西河、上郡太守。冯立任职期间公正廉洁,治理地方的政绩与冯野王大致相似,但他更善于施惠,喜欢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当地官吏和百姓都赞美冯野王和冯立兄弟二人相继担任太守,歌颂他们说:“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相继相因循,聪明贤能施惠于官吏百姓,政绩如同鲁国和卫国一样,周公、康叔也不过如此。”后来冯立升任东海太守,因当地潮湿而患病,身体麻痹。皇帝听说后,调他担任太原太守。他先后治理过五个郡,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政绩。他年老时死在任上。
冯参字叔平,学习并精通《尚书》。他年轻时担任黄门郎给事中,在宫中值宿警卫十多年。冯参为人庄重严肃,喜欢修饰容貌,举止谨慎恭敬,十分令人敬重。他是冯昭仪最小的弟弟,行为又谨慎小心,因为严肃而令人畏惧,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亲近,不能侍奉在皇帝身边。竟宁年间,他因是皇后的舅舅而被调出朝廷担任渭陵食官令。因为多次患病,又调任寝中郎,皇帝下诏让他不必处理事务。阳朔年间,中山王来朝见皇帝,冯参被提拔为上河农都尉。后来因病免去官职,又担任渭陵寝中郎。永始年间,他被破格提拔为代郡太守。因为边郡路途遥远,又调任安定太守。几年后,因病免去官职,又担任谏大夫,负责管理左冯翊的都水事务。绥和年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因为中山王曾被废黜,所以封中山王的舅舅冯参为宜乡侯,以安慰中山王。冯参回到封国后,上书请求到中山去见中山王和中山太后。他还没走到中山,中山王就去世了。中山王生病时,曾上奏皇帝,希望降低冯参的爵位,让他以关内侯的身份留在长安。皇帝怜悯他,下诏说:“中山孝王早逝,他希望把他的舅舅宜乡侯冯参降为关内侯,让他回家,朕十分同情。让冯参回到京师,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会。”五侯都十分敬重他。丞相翟方进也很看重他,多次对冯参说:“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分。君侯因为是皇后的舅舅而被废黜,不能担任公卿的职位。现在五侯地位极为尊贵,你与他们并列,应该稍微谦虚一些,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示对他们有所尊崇。但你却严肃地修饰容貌,对他们以威严相加,这并不是谦虚对待五侯、对自己有利的做法。”冯参生性喜好礼仪,始终没有改变他一贯的操行。不久,汉哀帝即位,皇帝的祖母傅太后掌握朝政,她追查旧怨,怨恨冯参的姐姐中山太后,诬陷她以祝诅的罪名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此事记载在《外戚传》中。冯参因为是同母所生,应当连坐治罪。谒者奉皇帝的命令召冯参到廷尉受审,冯参自杀。临死前,他仰天叹息说:“我们冯家父子兄弟都曾经担任过重要的职位,我自己也封为侯爵,现在却背着恶名死去。我与姐姐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是遗憾无法在地下见祖先!”冯家因这件事而死的共有十七人,众人都十分同情他们。
冯家的宗族被迁回原来的郡县。赞语说:《诗经》中说:“谦恭谨慎的仪态,是美德的体现。”宜乡侯冯参恭敬谨慎,遵循正道,选择合适的地方行走,可以说是善良正首的君子了。然而他最终却死于无罪,不能自我解脱,真是令人悲哀!谗言和邪恶相互勾结作乱,忠贞贤良的人遭受陷害,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伯奇被流放,司马迁遭受宫刑,申生自缢而死,屈原投江自尽,《小弁》这首诗得以创作,《离骚》这篇辞赋得以产生。《诗经》中说:“心中忧愁,眼泪纷落。”冯参姐弟的遭遇,也是够悲哀的了!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