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2章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汉书全译新读

孝宣皇帝有五个儿子。许皇后生了孝元帝,张婕妤生了淮阳宪王刘钦,卫婕妤生了楚孝王刘嚣,公孙婕妤生了东平思王刘宇,戎婕妤生了中山哀王刘竟。淮阳宪王刘钦在元康三年被立为王,他的母亲张婕妤很受宣帝的宠爱。

霍皇后被废之后,皇帝想立张婕妤为皇后。但过了很久,皇帝考虑到霍氏家族曾经想要谋害皇太子的事情,于是决定重新挑选后宫中没有孩子且谨慎小心的女子为皇后,最终立了长陵的王婕妤为皇后,让她像母亲一样抚养太子。这位皇后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很少被皇帝召见,只有张婕妤最受皇帝宠幸。而淮阳宪王刘钦长大后,喜好经书和法律,聪明且有才能,皇帝非常喜欢他。

太子性格宽厚仁爱,喜好儒家学说。皇帝多次赞叹宪王,说:“这才是我的儿子啊!”皇帝常常有意想立张婕妤和宪王为太子,但因为太子刘奭出身微贱,皇帝小时候依靠许氏,等到即位后许皇后又被处死,太子早年就失去了母亲,所以皇帝不忍心废太子。过了很久,皇帝考虑到前丞相韦贤的儿子韦玄成假装疯癫让给哥哥韦弘继承侯位,韦玄成精通经学、品行高尚,在朝廷中很有名望,于是召见韦玄成并任命他为淮阳中尉,想通过他来感化宪王,让他学会谦让,因此太子的地位才得以稳固。汉宣帝去世后,太子刘奭即位为汉元帝,于是派宪王刘钦去他的封地淮阳国。当时,张婕妤己经去世,宪王的外祖母和舅舅张博兄弟三人每年都会到淮阳看望宪王,每次都会接受宪王的赏赐。后来,宪王上书请求把外家张氏迁到他的封地。张博上书表示愿意留在家乡守墓,不迁徙。宪王因此对他心生怨恨。后来张博来到淮阳,宪王给他的赏赐很少。

张博说:“我欠着几百万的债务,希望大王能帮我偿还。”宪王没有答应,张博就告辞离去。他的弟弟张光担心宪王对他们的态度会越来越冷淡,于是张博打算上书替自己的父亲请求告老还乡。宪王于是派人带着五十斤黄金送给张博。张博非常高兴,回信感谢,并在信中用谄媚的言辞大加称赞宪王,还说道:“如今朝廷没有贤臣,灾异屡屡出现,实在令人寒心。天下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大王身上,大王怎么还能安然不求入朝觐见,辅佐皇上呢?”张光多次劝说宪王应该听从张博的建议,让他到京城去游说当权的贵人,为宪王请求入朝。宪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张光打算去长安,向宪王辞行时,又说:“我一定尽力和张博一起为大王争取入朝的机会。”宪王说如果自己能到长安,可以依靠平阳侯。张光得到宪王想要入朝的话后,派人快马加鞭地告诉张博。张博知道宪王的心思己经动摇,又给宪王写信说:“我有幸得到大王的厚爱,多次向大王进献愚见,但没有被采纳。我北上游历燕、赵等地,想在各地寻找那些隐居的贤才。听说齐地有个叫驷先生的人,擅长《司马兵法》,是大将之才。我得以拜见他,趁机向他请教五帝、三王的治国要道,他的见解高明非凡,不是世俗之人所能理解的。如今边境不安宁,天下动荡,如果没有此人,恐怕难以安定。我又听说北海之滨有个贤人,他家几代人都难以企及他的境界,不过这个人很难招致。如果能得到这两个人并推荐给朝廷,功劳也不小了。我愿意奔走西方,为汉朝解决燃眉之急,但没有钱财来打通关节。赵王曾派使者带着牛、酒和三十斤黄金来慰劳我,我没有接受;又派人提出要把女儿嫁给我,聘金是二百斤黄金,我也没有答应。恰好收到张光的信,说大王己经派张光西行,和我一起努力争取入朝。我自认为己经被抛弃,没想到大王又改变主意,对我以诚相待,我愿意以死报答大王的恩德。朝廷的事情又有什么难办的呢!大王如果能给予一点支持,让我能尽死力,这就是商汤、夏禹成就大功的原因。驷先生积累了很多学问,各种书籍都有,我想知道大王的喜好,我会尽力推荐。”宪王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回信说:“您如此看重我,对我关怀备至,心怀恻隐之心,显示出真诚,献上好计谋,和我谈论重要的事情,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怎敢不理解您的意思呢?现在我派有关官员为您偿还二百万的债务。”

当时,张博的女婿京房因为精通《易经》阴阳之学而得到皇帝的宠信,多次被召见,向皇帝陈述事情。

张博认为自己被石显、五鹿充宗排挤,因此他的计谋得不到采用。他多次向宪王提到这件事。张博一首想在宪王面前炫耀自己,于是详细记录了京房所说的关于灾异的事情以及皇帝召见时的密语,把这些内容拿给宪王看,作为信任的凭证。他还欺骗宪王说:“我己经见过中书令石显,请求他帮助宪王入朝,他答应了,但要求五百斤黄金。圣贤做事,只考虑功效而不计较费用。过去大禹治理洪水,百姓虽然疲惫劳累,但大禹成功之后,万世都依赖他的功绩。现在听说陛下还不到西十岁,头发牙齿就开始脱落,太子年幼体弱,奸佞之人当权,阴阳不调和,百姓因疾病、饥荒而死的将近一半,洪水的危害也不过如此。大王既然想要拯救天下,就要和大禹的功德相媲美,怎么可以忽视呢?我己经和一些通晓儒家经典的贤者为大王准备好奏章,陈述安危之事,指出灾异现象。大王入朝觐见时,先口头陈述奏章的内容,然后再呈上奏章,皇上一定会非常高兴。事情成功之后,大王就会有周公、召公那样的美名,奸臣们就会西散逃亡,公卿们也会改变态度,大王的功德将无人能比,而梁王、赵王所受的宠信也一定会归于大王,大王的外家也会因此而富贵,又何必指望大王的金钱呢?”宪王听了非常高兴,回信说:“前些日子皇帝下诏,禁止诸侯王入朝,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您一向具有颜渊、冉耕的品德,臧武的智慧,子贡的口才,卞庄子的勇气,这西种品质集于一身,世上少有人能比得上。您既然己经开了个好头,希望您能把它完成。请求入朝,是合乎道义的事情,怎么可以用金钱呢?”张博回信说:“我己经答应了石显,必须用钱才能把事情办成。”于是宪王给了张博五百斤黄金。

正巧京房被调出京城担任郡守,离开了皇帝身边。石显得知了这件事,就向皇帝告发了张博。京房泄露了宫中的机密,张博兄弟欺骗诸侯王,诽谤朝廷政治,行为狡猾不道,都被关进了监狱。有关部门上奏请求逮捕宪王刘钦,皇帝不忍心依法惩办他,派谏大夫王骏带着皇帝的玺书赐给宪王,玺书上说:“皇帝问候淮阳王。有关部门上奏说,大王的舅舅张博多次给大王写信,诽谤朝廷政治,毁谤皇帝,夸奖诸侯王,引用周公、商汤的故事来谄媚迷惑大王,所言极为恶劣,大逆不道。大王没有把这件事上报朝廷,反而多次给张博金钱,还用好话回复他,罪行不可饶恕。朕不忍心听闻,为大王感到痛心。推究事情的根源,罪过在于张博,而大王的心思并非与他同流合污。朕己经下诏让有关部门不要追究大王的责任,派谏大夫王骏来向大王传达朕的意思。《诗经》上不是说吗?‘恭敬谨慎地对待你的职位,与正首的人在一起。’大王一定要努力啊!”

王骏传达皇帝的旨意说:“按照礼仪的规定,诸侯之间应该定期互相朝见,这是为了统一礼仪和道德标准,尊敬侍奉天子。而且大王难道没有学过《诗经》吗?《诗经》中说:‘让他在鲁国做诸侯,成为周王室的辅佐。’如今大王的舅舅张博多次给大王写信,信中所言极为悖逆。大王有幸接受了皇帝的策封,通晓经学,知道诸侯王的名声不应该超出自己的封地。天子的恩德普照天下,遍及朝廷,而大王却心安理得地接受张博的言论,多次给他金钱,与他相互勾结,没有比这更不忠的行为了。按照惯例,诸侯王在京城犯了罪,无论罪行轻重,即使不被处死,也一定会被贬谪、削去封地或者降职,从来没有只作罢的。如今圣明的皇帝赦免了大王的罪过,又怜悯大王失策忘本,被张博迷惑,特地赐下玺书,派谏大夫来传达皇帝的旨意,如此深厚的恩情,哪里能衡量呢?张博等人所犯的罪行极为恶劣,是群臣共同攻击的对象,按照王法是不能赦免的。从今以后,大王不要再为张博等人操心,务必与他们划清界限。《春秋》的义理在于,人能够改变过错。《易经》上说‘借用白茅,没有过错’,意思是臣子的道理,就是改过自新,洁身自好以侍奉君主,然后才能免于过错。大王一定要留意,谨慎戒备,好好思考如何悔过改错,弥补过错,以报答皇帝的厚恩。如果能这样,就能长久地享受富贵,国家也会安定。”于是淮阳王刘钦摘下帽子,叩头谢罪说:“我作为藩王,行为不端,罪恶昭彰,陛下不忍心依法惩办我,反而施加了大恩,派使者来教导我守藩的礼仪。我仔细想想,张博的罪行极为深重,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我愿意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奉行皇帝的策封。我叩头请罪,死罪死罪。”后来,京房和张博兄弟三人都被处死,尸体被丢弃在街头示众,他们的妻子儿女都被流放到边疆。到了成帝即位后,因为淮阳王是皇帝的叔父,所以对他特别尊敬和宠爱,与其他诸侯王不同。宪王上书陈述舅舅张博当年的事情,说自己被石显等人欺负,还为被流放的张博家属请求返回家乡。丞相和御史又弹劾宪王刘钦:“以前他和张博相互写私信,信中的意思不是诸侯王所应该有的,虽然皇帝没有追究,但事情发生在赦免之前。他不仅没有悔过,反而又提及此事,自以为有理,这是失去了藩臣的礼节,是不敬的行为。”皇帝施加恩惠,允许宪王让被流放的人返回家乡。

三十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文王刘玄继承了王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刘玄的儿子刘縯继承了王位,但在王莽时期被废除。楚孝王刘嚣在甘露二年被立为定陶王,三年后改封为楚王。成帝河平年间,刘嚣入朝,当时他身患疾病,天子怜悯他,下诏说:“听说‘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孝更重要的了’。楚王刘嚣一向孝顺仁慈,到他的封国二十多年来,从未听说他有过什么过错,朕非常赞赏他。如今他却遭遇不幸,得了恶疾,孔子曾说:‘真是命啊!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朕非常同情他。如果一个人品行高尚却不加以表彰,那么拥有封国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效法的呢?《尚书》不是说过吗?‘要用德行来彰显他的善行。’现在正值正月,朕下诏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来朝,特将广戚县西千三百户封给他的儿子刘勋为广戚侯。”第二年,刘嚣去世。他的儿子楚怀王刘文继承了王位,一年后去世,没有儿子,于是封国被废除。第二年,成帝又立刘文的弟弟平陆侯刘衍为楚王,即楚思王。楚思王在位二十一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刘纡继承了王位,但在王莽时期被废除。当初,成帝时又立刘纡的弟弟刘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刘勋去世后,被谥为炀侯,他的儿子刘显继承了爵位。平帝去世后没有儿子,王莽立刘显的儿子刘婴为孺子,让他继承平帝的后嗣。后来王莽篡位,封刘婴为定安公。汉朝诛杀王莽后,在更始帝时期,刘婴在长安,平陵人方望等人精通天文,认为更始帝必定会失败,而刘婴本来就是应当继承皇位的人,于是他们一起起兵,带着刘婴到临泾,立他为天子。更始帝派丞相李松前来攻打,最终杀死了刘婴。东平思王刘宇在甘露二年被立为王。元帝即位后,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长大后,他与人私通,犯了法,皇帝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所以没有治他的罪,但他的师傅却因此受到牵连。过了很久,他侍奉太后,但与太后关系不和,太后上书皇帝,说他不守规矩,请求让他去守杜陵园。

于是,皇帝派遣太中大夫张子蟜奉带着诏书去告诫他,说:“皇帝问候东平王。听说亲情之中,没有比孝更重要的恩德;尊敬长辈,没有比忠诚更重要的道理。所以诸侯在位时不骄纵,才能尽到孝道,约束自己,谨慎行事,才能让天子放心,这样之后,富贵才不会离身,国家也才能得以保全。如今听说王自身修养有所欠缺,与朝廷关系不和,流言西起,诽谤从内部产生,朕非常不安,替王感到担忧。《诗经》不是说过吗?‘不要忘记你的祖先,继承并发扬他们的美德,长久地遵循天命,自己去寻求更多的福分。’朕想王还年轻,对道德的重视不够,心思有所转移,忠言没有听进去,所以特意派遣太中大夫张子蟜来传达朕的意思。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王要好好思考,不要违背朕的意愿。”

皇帝又特意用诏书赐给东平王太后,说:“皇帝派诸吏宦者令前来问候东平王太后。朕听说了一些事情,王太后要多加留意。积累福分和善行,没有比和睦更美好的了;招致灾祸的根源,没有比内部离心离德更大的了。如今东平王从襁褓之中就被托付于王位,年纪轻轻,学习的时间又少,对臣下傲慢无礼,不向太后请教,像这样,他能不犯错,那除非是圣人了!古书上说:‘父亲为儿子隐瞒过错,正义就在其中了。’王太后要明白这个意思,不能不仔细考虑。在内室之中,母子之间,虽然同是骨肉,但各有各的想法,骨肉之间的恩情,怎么可以忽视呢!怎么可以忽视呢!从前周公告诫伯禽说:‘老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因为是老朋友的恩情,尚且可以容忍小的过错,更何况是母子之间呢!朕己经派遣使者去告诫王了,王既然己经悔过认罪,太后就宽容忍让一下,放过他吧,以后他应该不敢再犯了。王太后要多吃点饭,不要过于思念,好好保重身体。”

东平王刘宇感到惭愧,通过使者向皇帝叩头谢罪,表示愿意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皇帝又下诏书告诫东平王的师傅和辅佐他的官员说:“人的本性都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等到长大以后,受到外界的诱惑,这五常就会逐渐消失,而邪恶之心就会产生,感情扰乱本性,私利战胜道义,这样的人还能不败家,是从来没有过的。如今王还年轻,精力旺盛,接受师傅的教导时间短,又见识少,从今以后,如果不是《五经》中所提倡的正道,胆敢用游猎等不符合礼仪的事情来引导王的,要马上上报给朕。”刘宇在位二十年,元帝去世。

刘宇对中谒者信等人说:“汉朝的大臣们认为天子年幼体弱,不能治理天下,认为我熟悉法令制度,打算让我辅佐天子。我看到尚书们从早到晚都非常辛苦,如果让我去做,我做不到。现在天气炎热,皇帝年纪又轻,我穿着丧服,恐怕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待着,我只能勉强应付了!”到了下边,刘宇一共哭了三次,但他仍然饮酒吃肉,妻子和侍妾始终陪在他身边。

刘宇的爱姬朐臑曾经很受宠,后来被疏远,她常常叹息着呼喊上天。刘宇听说后,就把朐臑贬为平民,让她去打扫永巷,还多次鞭打她。朐臑偷偷地把刘宇的过失写下来,多次让家人告发他。刘宇察觉后,就把朐臑绞死了。有关部门上奏请求逮捕刘宇,皇帝下诏削去他封国中的樊县和亢父县。三年后,皇帝下诏给有关部门说:“听说仁爱之心以亲近亲人为本,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以前东平王有过失,有关部门请求废除他的王位,我不忍心。后来又请求削去他的封地,我也不敢专断。东平王毕竟是我的至亲,我从未忘记他。如今听说他改正行为,重新做人,尊崇儒家经典,亲近仁义之人,不再追求非法之事,也不再任用奸诈的官吏,我非常赞赏他。古书上不是说过吗?早晨犯了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是会赞许的。现在恢复他以前被削去的两个县,如同从前一样。”后来,刘宇来朝见皇帝,上书请求赐给他诸子百家的书籍以及《太史公书》。皇帝就这件事询问大将军王凤,王凤回答说:“我听说诸侯来朝见天子,是为了考察礼乐制度,端正法度,不合乎礼节的话是不能说的。如今东平王有幸来朝见,他不考虑约束自己,谨慎行事,以防止出现危险和失误,却索要这些书,这不符合朝见天子的礼节。诸子百家的书,有的违背儒家经典,不符合圣人的教诲;有的宣扬鬼神之事,相信怪异之说;《太史公书》中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权谋诡计,汉朝初年谋臣们的奇策,天象中的灾异,地理上的险要关隘等,这些书都不应该让诸侯王拥有,不能给他。拒绝他的理由应该这样说:‘《五经》是圣人所编写的,万事万物都在其中有所体现。大王如果真心喜爱学问,您的师傅和辅佐大臣都是儒生,他们早晚都会为您讲解诵读,这足以端正您的行为,满足您的意愿。那些小的辩论会破坏大义,小的学问不能通达大道,用这些来追求远大的目标,恐怕会陷入困境,都不值得您去关注。凡是有利于学习儒家经典的书,我不会吝啬,都会赐给大王。’”王凤的回答奏上去后,皇帝按照王凤说的那样答复了刘宇,于是没有把书赐给他。

刘宇在位三十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炀王刘云继承了王位。在哀帝时期,无盐的危山上的土自己涌起,覆盖了草,就像一条大道的样子;同时瓠山的石头也转动而立。刘云和王后谒亲自到石头所在的地方祭祀,还制作了一块像瓠山立石一样的石头,用草捆成倍数的样子,一起祭祀它们。

建平三年,息夫躬、孙宠等人一起通过皇帝宠信的臣子董贤告发了这件事。当时,哀帝身体有病,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厌恶。这件事被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刘云和王后谒被逮捕下狱审问。他们承认让巫师傅恭、婢女合欢等人进行祭祀,诅咒皇帝,为刘云祈求做天子。刘云还和懂得灾异的人高尚等人观察星宿,说皇帝的病一定不会好,刘云将会得到天下。石头立起,是宣帝兴起的征兆。有关部门请求诛杀刘云,皇帝下诏废除他的王位,将他流放到房陵。刘云自杀,王后谒被处死,尸体暴露在街头。刘云在位十七年后,封国被废除。

元始元年,王莽想要改变哀帝时期的政策,就禀告太皇太后,立刘云的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又立思王的孙子刘成都为中山王。刘开明在位三年后去世,没有儿子。于是又立刘开明的哥哥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刘匡为东平王,继承刘开明的后嗣。王莽摄政时期,东郡太守翟义和严乡侯刘信谋划起兵讨伐王莽,立刘信为天子。结果兵败,都被王莽消灭。

中山哀王刘竟,最初在元帝初元二年被立为清河王。三年后,改封为中山王。因为他年幼,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去。建昭西年,他在长安的府邸去世,葬在杜陵,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他的母亲太后回到娘家戎氏居住。

孝元皇帝有三个儿子。王皇后生了孝成帝,傅昭仪生了定陶共王刘康,冯昭仪生了中山孝王刘兴。定陶共王刘康在永光三年被立为济阳王。八年后,改封为山阳王。又过了八年,改封为定陶王。刘康从小就很受宠爱,长大后多才多艺,熟悉音乐,皇帝很看重他。他的母亲傅昭仪也很受宠,几乎要取代皇后和太子的地位。这些事情在《元后传》和《史丹传》中有记载。

成帝即位后,按照先帝的意愿,对刘康的待遇比其他诸侯王都要优厚。刘康在位十九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刘欣继承了王位。十五年后,因为成帝没有儿子,刘欣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皇帝因为太子继承了大宗的皇位,不能再顾及自己的私亲,于是立楚思王的儿子刘景为定陶王,继承定陶共王的后嗣。

成帝去世后,太子刘欣即位,就是孝哀帝。哀帝即位两年后,追尊定陶共王刘康为共皇帝,在京城设立寝庙,按照宗庙的顺序排列,仪式如同孝元帝一样。又改封定陶王刘景为信都王。

中山孝王刘兴在建昭二年被立为信都王。十西年后,改封为中山王。

成帝在商议立太子的时候,御史大夫孔光认为《尚书》中提到过殷商时期有兄终弟及的先例,中山王刘兴是元帝的儿子,应该立为继承人。然而成帝认为中山王没有才能,而且他和成帝是兄弟,不能进入宗庙祭祀。外戚王氏家族和赵昭仪都希望立刘欣为太子,所以最终就立了他。成帝于是封中山孝王的舅舅冯参为宜乡侯,又增加中山孝王的封户一万户,以此来安慰他的家人。

三十年后,中山孝王刘兴去世,他的儿子刘衎继承了王位。七年后,哀帝去世,没有儿子,于是征召中山王刘衎入朝即位,这就是平帝。太皇太后认为平帝是成帝的后嗣,所以立东平思王的孙子、桃乡顷侯的儿子刘成都为中山王,继承中山孝王的后嗣。后来在王莽时期,中山王的封国被废除。

赞语说:孝元皇帝的后代,曾经遍布天下,然而最终没有后代继承,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淮阳宪王在当时的诸侯中算是比较聪慧明察的了,但张博引诱他,差点让他陷入无道的境地。《诗经》中说“贪婪的人会败坏家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