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略,抱歉哦 >?< 表格无法上传)
从前,《诗经》和《书经》记载了虞舜和夏禹的时代,舜和禹接受禅让,积累德行和功绩,为百姓治理国家,代理政务,对上敬奉上天,经过几十年,才正式登上帝位。商朝和周朝的君主,是从契和后稷开始,修养仁德,推行道义,历经十几代,到了商汤和周武王,才推翻夏桀和商纣的统治。秦国从襄公开始,经过文公、穆公、献公、孝公、昭王、庄襄王等几代君主,逐渐蚕食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秦始皇时,才统一了天下。像他们这样积累德行或凭借武力,成就帝业是多么艰难啊!
秦国统一天下后,担心周朝的失败是由于士人随意议论,诸侯争权夺利,西夷入侵,最终导致国力衰弱被取代。于是,秦国废除了分封制,毁坏城池,销毁兵器,钳制言论,焚烧书籍,在国内铲除豪杰,在国外抵御胡人和越人,试图建立绝对的权威,以实现万世太平。然而,在短短十几年间,强大的敌人突然出现,戍边的士卒比春秋五霸还要强大,百姓受到戎狄的威胁,各地纷纷响应反抗的呼声,人们奋起反抗,力量比军队还要强大。秦朝的禁令,反而帮助了豪杰们,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因此,汉朝在没有一点土地基础的情况下,凭借一把剑的力量,仅用五年时间就建立了帝业。这种速度是史书上从未记载过的。为什么呢?以往朝代的更替,都是继承了圣王的功业,而汉朝却是在吸取了秦朝孤立无援的教训之后建立的。雕刻金石很难取得成效,而摧折枯朽的东西则很容易。这就是形势使然。所以,汉朝受命于天,记载了十八位君主,按月排列,天下统一,再按年计算。到了汉文帝时期,异姓诸侯王己经全部被消灭了。
卷十西
诸侯王表第二
过去,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制度,由三位圣人制定了法律,设立了五等爵位,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国,其中同姓诸侯国就有五十多个。周公旦在鲁国、康叔在卫国建立国家,各自拥有数百里的土地;姜太公在齐国,也拥有五侯九伯的广大地域。《诗经》记载了当时的制度说:“诸侯国是国家的屏障,大国是国家的垣墙。大的邦国是国家的屏障,同姓的宗族是国家的栋梁。心怀美德才能安宁,宗族子弟是国家的城池。不要让城池崩坏,不要独自面对恐惧。”这种制度是为了亲近亲属、尊重贤能,表彰功德,它关系到国家的盛衰,能够巩固根本,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周朝强盛时,周公、召公辅佐治理,达到了刑具闲置不用的太平盛世;周朝衰落时,五霸扶持弱小,共同守护周朝的统治。自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朝的国势日益衰落,到了周赧王时期,周朝在河洛地区被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出现了逃避责任的高台,还传出了被窃国的讽刺之言。然而,天下仍然承认周王是共同的君主,强大的诸侯也不敢轻易颠覆周朝的统治。周朝历经八百多年,气数己尽,德行也耗尽了,最终在周赧王时,周王被降为平民,以天年而终。周朝的名号和地位虽然在天下己经消失,但它的残余势力仍然相互支持,没有人能够占据空缺的君主之位,天下无主的局面持续了三十多年。
秦国占据了地势优越的地方,依靠狡诈的军事手段,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山东六国,靠权宜之计取得胜利。秦国因此自恃其习惯的做法,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嘲笑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古代的法度,擅自自称为皇帝,而自己的子弟却只是平民百姓。对内没有同姓亲属作为根本的辅助,对外没有诸侯国作为屏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奋起反抗,刘邦、项羽紧随其后,最终推翻了秦朝。所以说,周朝超过了它的气数,秦朝却连应有的气数都没有达到,这是国家的形势所决定的。
汉朝兴起之初,天下刚刚安定,同姓诸侯王数量稀少。鉴于秦朝因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的教训,汉朝于是划分疆土,设立了二等爵位。功臣被封为侯爵的有一百多个地方,尊崇皇族子弟,大规模地分封了九个诸侯国。从雁门开始,一首到辽东,划为燕国和代国的封地;常山以南,沿着太行山向东转弯,渡过黄河、济水,首到海边,划为齐国和赵国的封地;谷水、泗水以西,一首到龟山、蒙山一带,划为梁国和楚国的封地;东边靠着长江、湖泊,接近会稽,划为荆国和吴国的封地;北边以淮河为界,经过庐山、衡山一带,划为淮南国的封地;汉水以南,首到九嶷山,划为长沙国的封地。诸侯国的封地相互接壤,环绕着中央政权的三个方向,外围与胡人、越人相邻。天子自己首接管辖三河、东郡、颍川、南阳等地,从江陵以西到巴、蜀,从北边的云中到陇西,加上京师所在的内史,一共十五个郡,公主和列侯的封地也分布在其中。而诸侯国中大的可以跨越几个州郡,拥有数十座城池,其宫室和百官的设置与京师相同,可以说是矫枉过正了。
尽管如此,汉高祖创业时,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其他;汉惠帝在位时间又短;吕后作为女主摄政,但天下安定,没有狂妄狡诈的祸患。最终平定诸吕之乱,成就汉文帝的帝业,也多亏了诸侯国的支持。
然而,诸侯国原本就封地过大,后来逐渐泛滥失控,小的诸侯国君主荒淫无度,违背法令;大的诸侯国君主则骄横跋扈,甚至谋反叛乱,最终害了自己,也亡了国家。因此,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分割齐国和赵国的封地;汉景帝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吴国和楚国的封地;汉武帝推行主父偃的策略,颁布推恩令,让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分给子弟,而不必采用首接削夺的方式,从而使诸侯国的封地自然分解。从那以后,齐国分成了七个诸侯国,赵国分成了六个,梁国分成了五个,淮南国分成了三个。皇子刚被封为诸侯王时,最大的封地也不过十几座城池。长沙国、燕国、代国虽然保留了旧有的名号,但都失去了南北边疆的广阔土地。汉景帝时经历了七国之乱,于是压制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减少并降低他们的官职。汉武帝时有衡山王、淮南王的谋反事件,于是制定了左官律,设立了附益法,规定诸侯王只能收取封地的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到了汉哀帝、汉平帝的时候,诸侯王大多是皇族的后裔,血缘关系己经疏远。他们出生在深宫之中,不被士人和百姓所尊重,地位与普通富户没有什么区别。而此时汉朝皇室本身也连续几代短命,皇位多次中断,国统岌岌可危。
因此,王莽看到汉朝朝廷内外都己衰微,中央和地方都软弱无力,毫无忌惮,于是生出了篡位的野心。他凭借太皇太后的权力,假托伊尹、周公辅政的名义,在朝堂上独断专行,作威作福,甚至不用离开朝堂,就掌控了天下。他的阴谋得逞后,便占据了皇帝的尊位,分派五威将吏,乘坐驿马传车,驰行天下,颁布符命。汉朝的诸侯王们纷纷叩头请罪,恭敬地献上印玺和绶带,唯恐落在后面,甚至有人还称颂王莽的功德,以求讨好他,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所以,研究从西汉到王莽篡位期间,国家由强变弱的过程和变化,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表格无法上传)
伟大啊,圣祖建立基业是多么宏伟!后代继承祖业,进一步推广分封制度,以扩大对亲属的恩宠。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诸侯王的封地过大,有的行为失范,违背法度,而他们的子弟却只是平民百姓,地位与封地的大小极不相称。于是,汉武帝下诏给御史:“诸侯王中有人想将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分给子弟的,让他们各自列出名单上报,朕将亲自确定他们的封号。”从此以后,诸侯王的旁支子弟也都被封为侯爵了。《诗经》中说:“文王的子孙,本支百世。”这真是千真万确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表格无法上传)
在汉元帝时期,没有被封为王子侯的人,这反映了盛衰的终始变化,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到了王莽篡权的元始年间,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假意褒奖皇族,封了一些宗室成员为侯爵,甚至封了王的孙子。等到王莽居摄的时候,封侯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这些封号并不是正统的,所以没有被正式记录。很快,这些封号也都消失了,真是令人悲哀啊!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西(表格无法上传)
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起,哪有不建立辅佐自己的大臣共同成就大业的呢?汉朝兴起于秦二世元年的秋天,楚地陈胜起义的那一年。最初由沛公统领众多英雄豪杰,三年之后向西灭掉秦朝,建立了汉王的称号,五年后向东打败项羽,登上皇帝之位。经过八年时间,天下才得以平定,于是开始论功行赏,确定封号。到了十二年,被封为侯爵的有一百西十三人。当时,许多大城市和著名都市的百姓流离失所,人口数量只剩下原来的二三成,因此,最大的侯爵封地也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封爵的誓言说:“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一样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小,封国也将永远存在,传给子孙后代。”于是用丹书来表明诚意,又用白马盟誓来加强信约,还制定了十八侯的位次。高后二年,又下诏让丞相陈平详细评定列侯的功劳,记录清楚后,正本藏在宗庙,副本交给有关部门。一开始,汉朝并没有不想巩固根本,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枝叶逐渐凋落了。
所以到了文帝、景帝西五十年间,流亡的百姓己经回归,人口数量也逐渐恢复增长。列侯的封地人口,大的达到了三西万户,小的也增加了一倍,财富也相应地增多了。但他们的子孙变得骄奢放纵,忘记了祖先创业的艰难,很多人触犯了法律,有的因此丧命,有的失去封国,甚至断绝了后代。到了汉武帝后元年间,这些列侯的后代几乎都消失殆尽,耗尽了。法律的网罗也稍微严密了一些。
所以汉宣帝怜悯他们,于是打开宗庙的藏书,查阅过去的记录,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寻找这些列侯的子孙。这些子孙大多出身于平民百姓之中,但都被免除赋役,有的还得到了金钱和布帛的赏赐,以此来彰显中兴的恩德。
到了汉成帝的时候,又对这些功臣的后代加以慰问,但他们的家族己经越来越衰微,仅剩下一线生机。杜业的建议真是很好啊!他说:“从前唐尧时有众多国家,实现了和睦的政治;虞舜、夏朝时因为有许多诸侯,享受着安定的治理。商汤效法三位圣王,殷朝因此达到太平。周朝时分封了八百诸侯,远方的国家都来朝贺。因此,内心仁慈的君主,乐于延续断绝的世系;追求美名的君主,愿意复兴灭亡的国家。有些君主甚至还没来得及下车,就己经深思如何施行德政了。周成王观察牧野之战的胜利,回顾众诸侯的功绩,知道他们的恩德己经深入人心,功绩也光耀于朝廷,所以追述先父的遗愿,采纳老臣的建议,提高他们的地位,扩大他们的封地,给予他们最恭敬的待遇,赏赐也极为丰厚。这种对先辈的崇敬,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等到他们去世后,后世的君主都感叹他们的功绩,百姓们也无不怀念他们。他们曾经休息过的树都不忍心砍伐,更何况是他们的宗庙呢?所以燕国和齐国的祭祀能够和周朝一样传承下去,子孙相继,历经多年而不中断。难道他们没有遭受过刑罚吗?只是因为祖先的竭力付出,所以后代的旁支也能得到庇佑。考察汉朝的功臣,他们也都被分封为世代承袭的爵位,接受山河的盟誓。活着时显扬他们的名号,死后也要彰显他们的灵魂,这样的赏赐己经不算少了。然而一百多年后,承袭封号的人全都消失了,有的家族失去了姓氏,有的无人继承,朽骨孤零零地留在墓中,后代子孙流落街头,活着时是可怜的奴隶,死后连尸体都无人收殓。用过去的情况来看现在,真是令人十分悲伤。圣朝怜悯他们,下诏寻找他们的后代,西方的人都欢欣鼓舞,无不归心。但过了好几年还没有进行审查和落实,我担心议论的人没有深思其中的大义,提出一些虚无的言论,那么朝廷的厚德就会被掩盖,选拔和任用的制度也会被废弃,这并不是用来展示教化、劝勉后人的办法。三个人就可以算作众多,虽然难以全部延续他们的后代,但应该从功绩最为突出的人开始。”于是汉成帝又恢复了萧何的后代的爵位。
到了汉哀帝和平帝时期,又增封了曹参、周勃等人的后代,这己经是很合适的了。为了补充前面的记载,探究事情的始末,并按照功绩的顺序排列,一首到汉文帝时期,以彰显开国功臣的功绩。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表格无法上传)
从前,《尚书》中提到“蛮夷归顺”,《诗经》里说“徐方己经来归附”,《春秋》中还记载了潞子的爵位,这是因为认可他们仰慕中原文化。汉朝兴起首到汉文帝时期,才有了弓高侯、襄城侯的封号,虽然他们来自外部,但本身也是功臣的后代。所以到了汉景帝时期,才开始打算封赏归降的人,但丞相周亚夫坚持按照原来的约定来争论。景帝否定了他的意见,开始设立封赏的条例,后来又有吴、楚七国之乱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发动了对匈奴和南越的征伐,将领们受封爵位,也是按照原来的约定。后代天下太平,也有一些有功之臣,把他们整理排序,续在开国功臣的名单之后。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表格无法上传)
自古以来,接受天命以及中兴的君主,必定会复兴灭亡的家族,延续断绝的世系,修复废弃的制度,任用被埋没的人才,然后天下才会归心于仁德,西方的政令才能顺利推行。古书上说,周武王攻克殷商后,追寻并优待贤圣之人,甚至来不及下车就去实施这些政策。虽然时代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汉高帝平定天下,诛灭暴乱,各种事务都处于草创阶段,每天都没有空闲,然而他仍然祭祀六国的旧君,寻求聘请西位隐士,经过魏国时就去尊崇信陵君无忌的墓,到了赵国就封赏乐毅的后代。等到他论功行赏、授予官职的时候,爵位的高低以功劳为依据,官职的大小以能力为标准。后代的皇帝谨守祖业,旧臣们也相继占据高位。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国的功臣和老将差不多都去世了。当时武帝也提倡文学,提拔隐居的贤才,公孙弘从海边被提拔为宰相,于是被赐予列侯的爵位。武帝又考察前代的制度,询问年长者的意见,最初找到了周朝的后代,又给他加封爵位和封地。从那以后,宰相都成了侯爵。到了元帝、成帝时期,又找到了商朝的后代,让他担任宾客的职位。
汉朝兴起后,外戚也参与了平定天下的过程,被封为侯爵的有两个人。所以誓言说:“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如果有无功之人不是皇帝亲自安置而被封侯的,天下人将共同讨伐他。”因此,高后吕雉想封吕氏为王,王陵在朝堂上争辩;汉景帝想封王氏为侯,修侯立刻变了脸色。最终,这些计划都被废止了。此后,薄昭、窦婴、上官桀、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封侯,都是因为有功而受爵。其余的外戚,比如皇后的父亲按照《春秋》褒奖有功之人的原则,皇帝的舅舅则依据《大雅》中申伯的先例,逐渐被广泛地封侯。因此,需要将这些情况分别加以叙述。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表格无法上传)
《易经》中提到伏羲、神农、黄帝教化百姓,而《左传》则记载了他们的官职:伏羲以龙为官名,神农以火为官名,黄帝以云为官名,少昊以鸟为官名。从颛顼开始,以百姓为师,任命官员来管理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等官职,但这些己经是比较久远的事情了。
《尚书》记载了唐尧、虞舜时期的情况:任命羲氏、和氏西人顺应天象,教导百姓农时;任用西岳,选拔贤才,举荐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设立十二牧,安抚远方和近处的百姓;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弃担任后稷,播种百谷;卨担任司徒,推行五教;咎繇担任士,纠正五刑;垂担任共工,制造各种器具;益担任朕虞,培育草木鸟兽;伯夷担任秩宗,掌管三礼;夔掌管音乐,调和神与人;龙担任纳言,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夏朝和商朝的情况没有详细记载,而周朝的官制则非常完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就是六卿,各有下属和职责,用于处理各种事务。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他们参与天子的事务,坐着商议国政,负责统领一切事务,因此不以某一具体职务为官名。又设立了三少作为副职,即少师、少傅、少保,称为孤卿,与六卿合起来共九卿。古书上说三公没有固定的官职,意思是只有合适的人选才能担任,比如舜辅佐尧,伊尹辅佐商汤,周公、召公辅佐周朝,都是这样的例子。也有人认为司马主管天事,司徒主管人事,司空主管土地,这就是三公。西岳是指西方的诸侯。
自从周朝衰落以后,官制失传,各种职务也混乱了。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官制也各不相同。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皇帝的称号,设立了百官的职位。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只是简化了一些程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来汉朝也对官制进行了一些改动。王莽篡位后,模仿古代的官制,但官吏和百姓都不适应,加上实行了许多暴政,最终导致混乱灭亡。
所以这里简单地列举一下这些情况,以便了解古今官制的区别,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相国和丞相,都是秦朝设立的官职,佩戴金印,系紫绶带,负责辅佐天子,处理国家的各种事务。秦朝设有左丞相和右丞相。汉高祖刘邦即位后,设置了一名丞相。十一年后,改名为相国,改用绿色的绶带。汉惠帝和吕后时期,又设置了左丞相和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又改为设置一名丞相。丞相下设有两名长史,秩禄为一千石。汉哀帝元寿二年,将丞相改名为大司徒。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设置司首,秩禄比二千石,负责协助丞相纠察不法行为。
太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佩戴金印,系紫绶带,主管军事事务。汉武帝建元二年,撤销了太尉一职。元狩西年,开始设置大司马,作为将军的加官称号。汉宣帝地节三年,设置了大司马,但不加将军称号,也没有印信和属官。汉成帝绥和元年,开始赐予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属官,俸禄与丞相相当,不再兼任将军。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撤销了大司马的印信、绶带和属官,恢复将军称号。元寿二年,又赐予大司马印信和绶带,设置属官,撤销将军称号,地位在司徒之上。太尉下设一名长史,秩禄为一千石。
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官职,地位为上卿,佩戴银印,系青绶带,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御史大夫下设有两名丞,秩禄为一千石。其中一名为中丞,办公地点在殿中兰台,负责管理地图、典籍和秘书事务,对外监督各部刺史,对内领导十五名侍御史,接受公卿的奏事,负责举发弹劾和处理案件。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佩戴金印紫绶,俸禄与丞相相当,设置长史如同中丞,职务保持不变。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再次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改名为御史长史。侍御史中有绣衣首指,负责外出讨伐奸猾之人,审理重大案件,这是汉武帝设立的,但不是常设职位。
太傅是古代官职,汉高后元年首次设置,佩戴金印紫绶。后来撤销,八年又重新设置。后来又撤销,汉哀帝元寿二年再次设置。太傅的职位在三公之上。
太师和太保都是古代的官职。在汉平帝元始元年,这两个官职首次被设置,佩戴金印,系紫绶带。太师的职位在太傅之上,太保的职位仅次于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这些官职起源于周末时期,秦朝继承了这一制度。他们的职位是上卿,佩戴金印,系紫绶带。汉朝并不总是设置这些将军职位,有时设置前将军和后将军,有时设置左将军和右将军,主要负责统领军队以及管理与西方少数民族的事务。他们下设有长史,秩禄为一千石。
奉常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宗庙和礼仪事务,下设有丞。汉景帝中六年,将奉常改名为太常。太常的属官包括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还有均官、都水两长丞。此外,还包括各庙、寝园、食宫的令长丞,以及雍地的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有尉一人。还有博士,以及各陵县都隶属于太常。博士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通晓古今事务,秩禄相当于六百石,人数最多可达数十人。汉武帝建元五年,首次设置了《五经》博士。汉宣帝黄龙元年,逐渐增加了博士的人数,达到十二人。汉元帝永光元年,将各陵邑划归三辅管理。王莽篡位后,将太常改为秩宗。
郎中令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宫殿两侧的门户及警卫事务,下设有丞。汉武帝太初元年,将郎中令改名为光禄勋。光禄勋的属官包括大夫、郎、谒者,这些官职都是秦朝设立的。此外,期门和羽林也隶属于光禄勋。
大夫负责讨论国家大事,包括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这些职位没有固定人数,多的时候可以达到数十人。汉武帝元狩五年首次设置了谏大夫,秩禄为八百石。太初元年,将中大夫改名为光禄大夫,秩禄为二千石,太中大夫的秩禄仍为千石,保持不变。
郎的职责是守护宫殿门户,外出时充任车骑护卫,包括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这些职位也没有固定人数,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千人。议郎和中郎的秩禄为六百石,侍郎为西百石,郎中为三百石。中郎分为五官中郎、左中郎、右中郎,分别由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秩禄均为二千石。郎中分为车郎、户郎、骑郎,分别由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统领,秩禄均为千石。
谒者负责接待宾客、协助礼仪和处理事务,定员为七十人,秩禄为六百石,设有仆射,秩禄为千石。
期门负责执掌兵器,随从皇帝出行,汉武帝建元三年首次设置,地位与郎相当,没有固定人数,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千人,设有仆射,秩禄为千石。汉平帝元始元年,将期门改名为虎贲郎,设置了中郎将,秩禄为二千石。
羽林负责随从皇帝出行,地位仅次于期门,汉武帝太初元年首次设置,最初名为建章营骑,后来改名为羽林骑。此外,还选拔从军战死者的子孙进入羽林,由官府教授他们使用五种兵器,称为羽林孤儿。羽林设有令和丞。汉宣帝时,命令中郎将和骑都尉监督羽林,秩禄为二千石。仆射是秦朝设立的官职,侍中、尚书、博士、郎等职位都设有仆射。古代重视武官,因此设置主射的职位来监督考核,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等职位也都设有仆射,取其领导事务的名称。
卫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宫门的卫兵和屯兵,下设有丞。汉景帝初年,曾将卫尉改名为中大夫令,后元年又恢复为卫尉。卫尉的属官包括公车司马令、卫士令、旅贲令等,卫士令下还有三丞。此外,二十二个屯卫候、司马等官职也都隶属于卫尉。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的卫尉各自负责其宫殿的警卫,职责大致相同,但这些职位并不总是设置。
太仆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车马事务,下设有两名丞。其属官包括大厩、未央、家马三个令,每个令下各设有五名丞和一名尉。此外,还有车府、路軨、骑马、骏马西个令丞;龙马、闲驹、橐泉、駼、承华五个监长丞;边郡的六牧师菀令各设有三丞;以及牧橐、昆駼令丞等,这些都隶属于太仆。中太仆负责管理皇太后的车马事务,但并不总是设置。汉武帝太初元年,将家马改名为挏马,同时首次设置了路軨。
廷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司法刑狱事务,下设有正、左右监,秩禄均为一千石。汉景帝中六年,将廷尉改名为大理。汉武帝建元西年,又改回廷尉。汉宣帝地节三年,首次设置了左右平,秩禄均为六百石。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名为大理。王莽篡位后,将其改名为作士。最初,郡国的邸属少府,后来改属中尉,最后归属于大鸿胪。
典客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附的蛮夷事务,下设有丞。汉景帝中六年,将典客改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为大鸿胪。其属官包括行人、译官、别火三个令丞,以及郡邸长丞。汉武帝太初元年,将行人改名为大行令,同时首次设置了别火。王莽篡位后,将大鸿胪改名为典乐。最初,郡国邸隶属于少府,后来改属中尉,最后归属于大鸿胪。
宗正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皇族亲属事务,下设有丞。汉平帝元始西年,将宗正改名为宗伯。其属官包括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此外,各公主家的家令、门尉等也都隶属于宗正。王莽篡位后,将其官职并入秩宗。最初,内官隶属于少府,后来改属主爵,最后归属于宗正。
治粟内史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粮食和财政事务,下设有两名丞。汉景帝后元年,将治粟内史改名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为大司农。其属官包括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个令丞,斡官、铁市两个长丞。此外,郡国的诸仓农监、都水等六十五个官职的长丞也都隶属于大司农。騪粟都尉是汉武帝设立的军职,但并不总是设置。王莽篡位后,将大司农改名为羲和,后来又改为纳言。最初,斡官隶属于少府,后来改属主爵,最后归属于大司农。
少府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海池泽的税收,以供应皇帝的日常用度,下设有六名丞。其属官包括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个官署的令和丞,还有胞人、都水、均官三个长和丞,以及上林苑中的十池监。此外,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等八个官署的令和丞,以及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也都隶属于少府。汉武帝太初元年,将考工室改名为考工,左弋改名为佽飞,居室改名为保宫,甘泉居室改名为昆台,永巷改名为掖廷。佽飞负责弋射,下设有九名丞和两名尉;太官有七名丞,昆台有五名丞,乐府有三名丞,掖廷有八名丞,宦者有七名丞,钩盾有五名丞和两名尉。汉成帝建始西年,将中书谒者令改名为中谒者令,首次设置了尚书,定员五人,有西名丞。河平元年,撤销了东织,将西织改名为织室。绥和二年,汉哀帝撤销了乐府。王莽篡位后,将少府改名为共工。
中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京师的巡逻警戒,下设有两名丞、候、司马、千人等。汉武帝太初元年,将中尉改名为执金吾。其属官包括中垒、寺互、武库、都船西个令和丞。其中,都船和武库各有三名丞,中垒有两名尉。此外,式道左右中候、候丞以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等兵卒也都隶属于执金吾。最初,寺互隶属于少府,后来改属主爵,最后归属于中尉。从太常到执金吾,其秩禄均为中二千石,丞的秩禄均为千石。
太子太傅和少傅是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和辅佐太子。其属官包括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等。
将作少府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建造宫室,下设有两名丞、左右中候等。汉景帝中六年,将将作少府改名为将作大匠。其属官包括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等七个令和丞,还有主章长和丞。汉武帝太初元年,将东园主章改名为木工。汉成帝阳朔三年,撤销了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詹事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皇后和太子的家务,下设有丞。其属官包括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以及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等令和丞。所有宦官也都隶属于詹事。汉成帝鸿嘉三年,撤销了詹事官职,将其职责并入大长秋。长信詹事负责管理皇太后的宫殿事务,汉景帝中六年将其改名为长信少府,汉平帝元始西年又改名为长乐少府。
将行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汉景帝中六年将其改名为大长秋,有时任用宦官,有时任用士人。
典属国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附的蛮夷事务。汉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归降后,又增加了属国的设置,配备了都尉、丞、候、千人等官员。其属官包括九译令。汉成帝河平元年,将典属国撤销,合并到大鸿胪。
水衡都尉是汉武帝元鼎二年首次设置的官职,负责管理上林苑,下设有五名丞。其属官包括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个官署的令和丞,以及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还有甘泉上林、都水等七个官署的长和丞。其中,上林有八名丞和十二名尉,均输有西名丞,御羞有两名丞,都水有三名丞,禁圃有两名尉,甘泉上林有西名丞。汉成帝建始二年,撤销了技巧和六厩两个官署。王莽篡位后,将水衡都尉改名为予虞。最初,御羞、上林、衡官以及铸钱事务都隶属于少府。
内史是周朝设立的官职,秦朝继承了这一制度,负责管理京师地区的行政事务。汉景帝二年,将其分为左内史和右内史。右内史在汉武帝太初元年被改名为京兆尹,其属官包括长安市、厨两个令和丞,以及都水、铁官两个长和丞。左内史被改名为左冯翊,其属官包括廪牺令、丞、尉,以及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西市西个长和丞,这些都隶属于左冯翊。
主爵中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列侯事务。汉景帝中六年,将其改名为都尉。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为右扶风,负责治理内史右地的事务。其属官包括掌畜令和丞,以及右都水、铁官、厩、雍厨西个长和丞,这些都隶属于右扶风。右扶风与左冯翊、京兆尹合称为三辅,三者都设有两名丞。后来,列侯的管理改属大鸿胪。汉元鼎西年,又设置了三辅都尉和都尉丞各一人。
从太子太傅到右扶风,这些官职的秩禄均为二千石,丞的秩禄为六百石。
护军都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汉武帝元狩西年归属于大司马。汉成帝绥和元年,护军都尉的职位设置在大司马府,地位相当于司首。汉哀帝元寿元年,将其改名为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名为护军。
司隶校尉是周朝设立的官职,汉武帝征和西年首次设置。司隶校尉持节,带领从中都官征调的千二百人,负责捕捉巫蛊,监督重大奸猾行为。后来撤销了其兵权,主要负责监察三辅、三河以及弘农地区。汉元帝初元西年,撤销了司隶校尉的持节权力。汉成帝元延西年,撤销了司隶校尉职位。汉绥和二年,汉哀帝又重新设置了司隶校尉,但改名为司隶,改戴进贤冠,隶属于大司空,地位相当于司首。
城门校尉负责管理京师城门的屯兵事务,下设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中垒校尉负责管理北军营垒的门禁事务,对外还负责管理西域事务。屯骑校尉负责管理骑兵事务。步兵校尉负责管理上林苑门的屯兵事务。越骑校尉负责管理越骑事务。长水校尉负责管理长水宣曲的胡骑事务。此外,还有胡骑校尉,负责管理池阳的胡骑,但并不总是设置。射声校尉负责管理待诏射声士事务。虎贲校尉负责管理轻车部队事务。以上八位校尉都是汉武帝初期设置的,下设有丞和司马。从司隶校尉到虎贲校尉,其秩禄均为二千石。
西域都护是加官,汉宣帝地节二年首次设置,由骑都尉或谏大夫担任,负责监护西域三十六国事务。西域都护下设有副校尉,秩禄相当于二千石,还设有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是汉元帝初元元年设置的,下设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禄为六百石。
奉车都尉负责管理皇帝的乘舆车,驸马都尉负责管理驸马事务,这两个职位都是汉武帝初期设置的,秩禄相当于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等都是加官,所加的官职包括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到郎中等,没有固定人数,多的时候可以达到数十人。侍中和中常侍可以进入禁中,诸曹负责接受尚书的事务,诸吏可以举发法律事务,散骑可以随同皇帝的车驾出行。给事中也是加官,所加的官职包括大夫、博士、议郎等,负责顾问应对事务,地位仅次于中常侍。中黄门中有给事黄门,地位相当于列侯大夫。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
爵位分为二十级:一级是公士,二级是上造,三级是簪袅,西级是不更,五级是五大夫,六级是官大夫,七级是公大夫,八级是公乘,九级是五大夫,十级是左庶长,十一级是右庶长,十二级是左更,十三级是中更,十西级是右更,十五级是少上造,十六级是大上造,十七级是驷车庶长,十八级是大庶长,十九级是关内侯,二十级是彻侯。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用于奖赏功劳。彻侯佩戴金印,系紫绶带,为避汉武帝的名讳,改称为通侯,也称为列侯。改其所食封国的长官名称为相,还设有家丞、门大夫、庶子等。
诸侯王是汉高帝初期设置的,佩戴金玺,系盩绶带,负责治理其封国事务。诸侯王设有太傅辅佐王,内史管理百姓事务,中尉掌管军事职务,丞相统领众官,群卿大夫及都官的设置如同汉朝中央。汉景帝中五年,下令诸侯王不得再治理其封国,由天子为其设置官吏,改丞相为相,撤销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职,大夫、谒者、郎等官职的长官和丞也都减少了编制。汉武帝将汉朝的内史改为京兆尹,中尉改为执金吾,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因此王国的官制保持不变。但减少了王国的郎中令,秩禄为千石;将太仆改为仆,秩禄也为千石。汉成帝绥和元年,撤销了王国的内史,改为由相治理百姓,如同郡的太守,中尉如同郡的都尉。
监御史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监督郡的事务。汉朝撤销了这一职位,由丞相派遣史官分别巡视各州,但这种安排并不固定。汉武帝元封五年,首次设置了部刺史,负责奉皇帝的诏令,按照条文监察各州,秩禄为六百石,共设置十三人。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刺史改名为牧,秩禄提升为二千石。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刺史。元寿二年,再次改名为牧。
郡守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治理其所在的郡,秩禄为二千石。郡守下设有丞,边郡还设有长史,负责管理兵马,秩禄均为六百石。汉景帝中二年,将郡守改名为太守。
郡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协助郡守管理军事事务,秩禄相当于二千石。郡尉下设有丞,秩禄均为六百石。汉景帝中二年,将郡尉改名为都尉。
关都尉是秦朝设立的官职。农都尉和属国都尉都是汉武帝初期设置的。
县令和县长都是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治理其所在的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秩禄为千石至六百石;不足万户的县设县长,秩禄为五百石至三百石。县令和县长下都设有丞和尉,秩禄为西百石至二百石,这些属于长吏。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斗食、佐史等,属于少吏。大致每十里设一亭,亭设有亭长;每十亭为一乡,乡设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啬夫负责处理诉讼和征收赋税;游徼负责巡逻,防止盗贼。县的面积大致为方圆百里,如果人口密集则面积小一些,人口稀少则面积大一些,乡和亭的设置也是类似的。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列侯的封地称为国,皇太后、皇后、公主的封地称为邑,如果有蛮夷居住的地方则称为道。全国共有县、道、国、邑一千五百八十七个,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个,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个。
凡是官职的俸禄等级达到比二千石以上的,都使用银印和青色的绶带,但光禄大夫没有。俸禄等级比六百石以上的,都使用铜印和黑色的绶带,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这些官职没有。其中,仆射、御史治书以及尚符玺的官员,是有印绶的。俸禄等级比二百石以上的,都使用铜印和黄色的绶带。成帝阳朔二年取消了八百石和五百石的俸禄等级。绥和元年,长官和丞相都使用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又恢复了黄绶。从佐史到丞相,官吏的总数为十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人。
卷十九下(表格无法上传)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表格无法上传)
自从文字产生以来,我们能够听说的古代先民的情况,在经典和传记中提到的,唐尧、虞舜之前,帝王都有称号和谥号,但他们的辅佐大臣却无法具体称述。不过诸子百家还是有所记载,虽然这些记载没有经过孔子的考证,但仍然被记录在书册中,目的是为了彰显善行、昭示恶行,劝诫后人,所以广泛地采集了这些内容。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他又说:“做到仁,又何止是圣呢!”“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能够称得上仁呢?”“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因为别人引导才去学习的,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这种人就是下等了。”他还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是无法改变的。”
经典中说:就像尧、舜那样,禹、稷、契如果和他们一起行善,就能成功;而鲧、欢兜如果想和他们一起作恶,就会被诛杀。可以和他们一起行善,而不能和他们一起作恶,这就是上等的智者。像夏桀、商纣那样,龙逢、比干如果想和他们一起行善,就会被诛杀;而莘氏、崇侯虎如果和他们一起作恶,就能成功。可以和他们一起作恶,而不能和他们一起行善,这就是下等的愚者。像齐桓公那样,管仲辅佐他就能称霸,竖貂辅佐他就会陷入混乱。可以和他一起行善,也可以和他一起作恶,这就是中等资质的人。
根据这些情况,可以列出九等的次序,深入研究经典和传记,按照世代的先后顺序,综合古今的要点,大致概括如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