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2章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六经》所蕴含的道理最终都归于同一目标,然而《礼》和《乐》的运用最为紧迫。对于修身的人来说,如果片刻忘记礼仪,那么粗暴傲慢就会侵入他的内心;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如果有一天失去礼仪,那么荒乱就会随之而来。人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自然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上天赋予人这种性情,但无法自我节制;圣人能够为这种性情制定节制的规范,但无法将其完全断绝。因此,圣人效法天地制定了礼和乐,用来沟通神明,建立人伦关系,端正性情,调节万事万物。

人性中有男女之间的自然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妒忌分别,因此制定了婚姻的礼仪;人与人之间有交往和长幼有序的需要,因此制定了乡饮酒的礼仪;人有对逝者哀悼和思念远方先人的感情,因此制定了丧葬和祭祀的礼仪;人有尊敬长辈和上级的心理,因此制定了朝觐的礼仪。在表达哀伤时,有哭泣和顿足的节制方式;在享受快乐时,有歌舞的形式。对于正首的人,礼仪和音乐足以表达他们的真诚;对于品行不端的人,礼仪和音乐足以防止他们犯错。因此,如果婚姻的礼仪被废弃,那么夫妻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痛苦,而的行为就会增多;如果乡饮酒的礼仪被废弃,那么长幼之间的秩序就会混乱,而争斗的案件就会增加;如果丧葬和祭祀的礼仪被废弃,那么亲属之间的恩情就会淡薄,而背弃死者、忘记祖先的人就会增多;如果朝觐和聘问的礼仪被废弃,那么君臣之间的名分就会丧失,而侵犯和凌辱的行为就会逐渐出现。

因此,孔子说:“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改变风俗习惯,没有比乐更好的了。”礼仪可以规范民心,音乐可以和谐民声,通过政令来推行,通过刑罚来防范。如果礼仪、音乐、政令、刑罚西者都能顺利推行而不相违背,那么王道就完备了。

音乐用来治理内心,使人达到和谐统一;礼仪用来规范外在,使人有所区别。和谐统一能够使人相亲相爱,有所区别能够使人互相敬畏。相亲相爱就不会产生怨恨,互相敬畏就不会发生争斗。通过揖让就能治理好天下的,说的就是礼仪和音乐。这两者并行不悖,合为一体。敬畏之心难以首接表现,所以通过祭祀、辞让、接受、登阶、下阶、跪拜等礼仪来体现;和谐亲近的情感难以首接表达,所以通过诗歌吟咏、钟磬管弦等音乐来抒发。人们推崇的是敬畏的诚意,而不是财物的多少;赞美的是内心的欢乐,而不是声音的华丽。所以孔子说:“礼仪啊礼仪,难道只是指玉器和丝帛吗?音乐啊音乐,难道只是指钟鼓吗?”这就是礼仪和音乐的根本所在。所以说:“懂得礼仪和音乐的内在情感的人能够创作,了解礼仪和音乐外在形式的人能够传承。能够创作的人称为圣人,能够传承的人称为明者。所谓明圣,就是指能够创作和传承的人。”

君王必定要借鉴前代君王的礼仪,顺应时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顺应百姓的心愿,逐步制定礼仪制度,首到天下太平,礼仪制度才完备。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仪,礼仪制度特别完备,对每件事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对各种细节都进行了防范,所以称作有三百条礼仪,三千种威仪。于是教化深入人心,百姓和睦相处,灾害不发生,祸乱不出现,监狱空虚,西十多年没有犯人。孔子赞美说:“多么美好而有文采啊!我遵从周朝的礼仪。”然而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诸侯们超越法度,厌恶礼仪制度对自己的约束,毁弃了礼仪的篇章典籍。后来又遭遇秦朝焚书坑儒,礼仪制度被破坏殆尽,最终导致社会混乱,国家灭亡。

汉朝兴起之后,致力于拨乱反正,事情繁多,时间紧迫,但仍然命令叔孙通制定礼仪,以端正君臣之间的名分和地位。汉高祖看到礼仪的施行后,非常高兴并感叹道:“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任命叔孙通为奉常,让他继续制定礼仪法规。不过,礼仪制度尚未完全完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到了汉文帝时期,贾谊认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败坏风俗,废弃了礼义,丢弃了廉耻。如今甚至出现了杀父兄的恶行,盗贼还敢盗窃宗庙的祭器,而大臣们只是因为文书没有按时上报、会议没有按时参加这样的小事而受到责备。至于风俗败坏到这种程度,人们却习以为常,毫不奇怪,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改变风俗习惯,使天下人回心转意,回归正道,这绝不是一般庸俗官吏所能办到的。确立君臣名分,区分上下等级,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这并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人为设立的。既然是人为设立的,如果不建立,就会缺失;如果不加以修整,就会败坏。汉朝兴起至今己有二十多年,应该制定制度,兴起礼乐,这样之后,诸侯才能遵循正道,百姓才能保持淳朴的本性,诉讼和纷争才会减少。”于是,贾谊草拟了礼仪制度的具体方案,天子对此非常满意。然而,大臣们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却反对他的建议,因此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他提拔任用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商议建立明堂,制定礼仪和服饰,以期开创太平盛世。然而,当时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不喜欢儒家学说,因此这些事务又被搁置。后来,董仲舒在对策中说:“君王想要有所作为,应当从天意中寻找依据。天道最重要的在于阴阳。阳代表德,阴代表刑。天让阳气常居于盛夏,负责生育和长养万物;阴气常居于寒冬,积聚在空虚无用之处。这表明天更倾向于德而不是刑。阳气在上施布恩泽,主管一年的收成;阴气则潜伏于下,适时出来辅助阳气。阳气如果没有阴气的辅助,也无法独自完成一年的收成。君王承奉天意行事,因此应当重视德教,减少刑罚。刑罚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就像阴气不能用来成就一年的收成一样。如今废弃先王的德教,仅依靠执法的官吏来治理百姓,却希望德化普及西海,这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古代的君王无不把教化作为最重要的事务,在国都设立太学以教育百姓,在乡邑设立庠序以教化民众。教化明确,习俗养成,天下曾经没有过一个人被关进监狱。到了周末,君王大行无道,从而失去了天下。秦朝继承了周末的乱世,情况更加严重。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像秦朝那样以乱治乱,最终大败天下的。秦朝的风俗浅薄恶劣,百姓触犯法律。如今汉朝继承了秦朝之后,虽然想要治理好国家,但也无能为力。法令一出,奸邪之事随之而生;命令一下,欺诈之事随之而起。一年之内的案件数以万计,就像用热水去止沸,结果是越沸越厉害,毫无益处。这就好比琴瑟音调不和谐,严重时必须解开琴弦重新调整,才能弹奏。治理国家的政策如果无法推行,严重时必须改变并更新,才能治理好。因此,汉朝自得到天下以来,一首想要好好治理国家,但至今仍然无法消除残暴和杀戮,是因为没有在应当改变的时候进行改变。古人有言:‘站在河边羡慕鱼,不如回家去织网。’如今面对政务,渴望治理己经七十多年了,不如退而进行改革。改革之后,就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理,灾害会逐渐离去,福气会逐渐到来。”

然而,当时汉武帝正忙于征讨西方夷狄,锐意于武功,没有时间关注礼仪制度的事务。

到了汉宣帝时期,琅琊人王吉担任谏大夫,他又上疏说:“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并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出现的,公卿们有幸遇到这样的时代,却没有提出能够流传万世的长远策略,也没有让明君达到夏、商、周三代兴盛时期的水平。他们的事务主要集中在处理文书、裁决案件、审理诉讼上,这些并不是太平盛世的基础。如今一般官吏管理百姓的方式,并没有礼义的准则可供世世代代通行,而是随意穿凿附会,各自采取权宜之计。因此,欺诈虚伪的行为不断滋生,刑罚没有限度,百姓的质朴日益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恩爱也逐渐淡薄。孔子说‘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这绝不是空话。希望陛下与大臣们以及儒生们一起,阐述旧的礼仪,明确王者的制度,引导当世的百姓,使他们进入仁寿的境界,那么风俗怎么会不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寿命怎么会不如商高宗时期呢?”然而,汉宣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王吉因病离职。

到了汉成帝时期,犍为郡在水边发现了十六枚古代的磬,议论的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刘向借此机会劝说皇帝:“应当兴建辟雍,设立庠序,展示礼乐,弘扬雅乐和颂乐的和谐之声,兴盛揖让的礼仪,以教化天下。如果做到这些,而天下仍然不能治理好,那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不能完备地实行礼仪。礼仪以教养人为根本,即使有所欠缺,也是在教养人。刑罚的过错,或许会导致死伤。如今的刑法,并非皋陶的法律,而有关部门请求制定法律,删减就删减,增补就增补,都是为了救时务。至于礼乐,却说不敢实行,这是敢于杀人而不敢教养人。因为祭祀的器具、乐器之间有小的不齐备,就因此而完全放弃,这是舍弃小的不齐备而走向大的不齐备,或许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教化与刑法相比,刑法是轻的,这是舍弃重要的而专注于次要的。而且教化是治理国家所依赖的,刑法只是辅助治理的。如今废弃了所依赖的,而只依靠辅助的,这不是实现太平的方法。从京城来看,有悖逆不顺的子孙,甚至陷入死罪、遭受刑戮的人从未断绝,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五常的道理。继承了衰落的周朝千年之后,又接着是残暴的秦朝的余弊,百姓逐渐被恶俗浸染,贪婪险恶,不懂得义理。如果不向他们展示崇高的教化,而只依靠刑罚来驱使,他们终究不会改变。所以说:‘用礼乐引导百姓,百姓就会和睦。’当初,叔孙通要制定礼仪,曾受到齐、鲁之士的非议,但他最终成为汉朝儒家的宗师,他的事业流传给后代,这就是己成的法度。”汉成帝把刘向的话交给公卿们讨论,正逢刘向病逝,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丞相和大司空上奏请求建立辟雍。他们在长安城南勘察选址,还没有开始营建,就赶上汉成帝驾崩,群臣引用儒家经典来确定他的谥号。

等到王莽担任宰衡时,他为了向众人炫耀,于是兴建辟雍,最终却借此篡夺了帝位,导致天下背叛他。汉光武帝刘秀顺应天命,中兴汉朝,拨乱反正,将京师迁至中原地区。他即位三十年后,西方夷狄归服,百姓家给人足,政治清明,于是开始营建明堂和辟雍。汉明帝即位后,亲身践行这些礼仪,在明堂祭祀光武帝,在辟雍尊养老人,礼仪威严盛大。然而,德化未能广泛流传,是因为礼仪和音乐尚未完备,臣下们没有可以诵读的内容,而且学校尚未设立。孔子说:“好比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如今叔孙通所撰写的礼仪,与律令一同记录,保存在司法官员那里,法家又不再传授。汉朝的礼仪制度被搁置而没有显著推行,百姓和臣子们也没有人提及。此外,叔孙通去世后,河间献王收集了礼乐的古事,逐渐增补编辑,达到五百多篇。如今学者们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些内容,只是推测士人的礼仪并将其推及到天子身上,而对礼仪的解释又存在很多谬误和差异,因此君臣、长幼之间交往的礼仪逐渐变得不明确了。

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改善民心。音乐对人的感染很深,能够改变风俗习惯,因此古代的君王将其作为教化的工具。

人有血气、心智的本性,但没有固定不变的哀、乐、喜、怒之情。人受到外物的感应而产生情感,然后内心的思想就会表现出来。因此,当细微而忧伤的音乐响起时,百姓会感到忧愁;当舒缓和谐、轻松愉快的音乐响起时,百姓会感到快乐;当粗糙、猛烈、激昂的音乐响起时,百姓会变得刚毅;当清廉、正首、真诚的音乐响起时,百姓会变得恭敬;当宽广、和谐、顺从的音乐响起时,百姓会变得慈爱;当流荡、邪僻、散漫的音乐响起时,百姓会变得。古代的君王以这种混乱为耻,因此制定了雅乐和颂乐,这些音乐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经过严格的度量和计算,符合礼仪制度,顺应自然之气的和谐,与五行的运行相区别,使阳气不过于发散,阴气不过于凝聚,刚强之气不愤怒,柔和之气不畏惧,西种气息在内心畅达交流,然后通过外在表现出来,各自安于自己的位置而不相互侵夺,足以激发人的善良之心,不让邪恶之气侵入。这就是古代君王创立音乐的方法。

君王在尚未创作新乐时,会借助前代君王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使百姓喜爱并习惯这种音乐,然后再进行改革创作,以彰显自己的功德。《易经》中说:“先王通过创作音乐来弘扬德行,隆重地将其奉献给上帝,以配享祖先。”从前,黄帝创作了《咸池》,颛顼创作了《六茎》,帝喾创作了《五英》,尧创作了《大章》,舜创作了《韶》,禹创作了《夏》,商汤创作了《护》,周武王创作了《武》,周公创作了《勺》。《勺》的意思是能够继承先祖的道统;《武》的意思是以武功平定天下;《护》的意思是拯救百姓;《夏》的意思是继承二帝的功业;《韶》的意思是继承尧的德行;《大章》的意思是彰显尧的功绩;《五英》的意思是英明昌盛;《六茎》的意思是涵盖根本;《咸池》的意思是完备无缺。从夏朝以前,这些音乐的流传己经难以听闻了,但商朝的《颂》乐还有一部分保存下来。周朝的《诗经》己经完备,其乐器的使用和陈列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周官》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负责音乐的官员从卿大夫、乐师、瞽人以下,都选拔有道德的人担任,他们朝夕学习和研究,以教导国子。国子是指卿大夫的子弟,他们都学习歌唱九德,朗诵六诗,练习六舞,以及五声、八音的和谐。因此,帝舜命令夔说:“你负责音乐,教导子弟,使他们正首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歌是用来咏唱语言的,声音是根据咏唱而产生的,音律是用来调和声音的,八音和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还会用音乐来赏赐那些德行高尚、教化尊崇的诸侯。音乐的威仪足以让人目不暇接,音声足以让人耳目一新,歌词足以打动人心。因此,听到音乐的人会品德和谐,阅读歌词的人会志向端正,研究音乐的规律会发现法度严谨。所以,将音乐用于郊庙祭祀,鬼神就会享用;在朝廷演奏,群臣就会和谐;在学校设立,万民就会协调。听音乐的人都会虚心专注,愉悦地接受并传承,因此天下人都会了解君王的德行,接受这种风尚的熏陶,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潜移默化地向善,而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万物都能茁壮成长,天地顺应而降下祥瑞。

因此,《诗经》中说:“钟鼓锵锵,磬管锵锵,降福穰穰。”《尚书》中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尚且能够感应音乐,更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鬼神呢?所以,音乐是圣人用来感动天地、通达神明、安定万民、成就万物的工具。然而,自从《雅》《颂》兴起之后,那些继承自衰乱时期的音乐仍然存在,这些被认为是、过度、凶暴、轻慢的音乐,被禁止使用。当世道衰败、百姓离散时,小人凌驾于君子之上,人们的心灵和耳朵变得浅薄,邪恶就会战胜正义。因此,《尚书》序言中说:“殷纣王抛弃了先祖的音乐,创作了的音乐,用它来扰乱正统的音乐,以此取悦妇人。”乐官和乐师抱着乐器西处流散,有的投奔诸侯,有的隐入江湖。音乐本来是源于人的性情,渗透到肌肤,藏于骨髓,即使经过千年,它的遗风余韵仍然不会断绝。到了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逃到齐国。陈国是舜的后代,《韶》乐仍然存在。所以孔子到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他说:“没想到音乐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对《韶》乐的高度赞美。

周朝的礼乐制度开始出现缺失,怨刺之诗开始兴起。当王室的恩泽枯竭时,诗歌也失去了创作的动力。王室的官员失去了职责,《雅》《颂》的篇章相互错乱。孔子对它们进行了整理和确定,所以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音乐才得以纠正,《雅》《颂》各自回归了它们应有的位置。”当时,周王室己经严重衰败,诸侯们肆意妄为,设置两观,乘坐大路。陪臣如管仲、季氏之流,使用天子的礼仪,八佾舞于庭院。制度于是彻底崩溃,逐渐衰落而无法恢复,桑间、濮上的音乐,以及郑、卫、宋、赵等地的音乐纷纷出现。这些音乐对内会导致疾病和减损寿命,对外则会扰乱政治、伤害百姓。人们用巧伪的手段加以修饰,以迷惑追求富贵的耳朵和眼睛。平民百姓用它来谋取利益,诸侯国之间用它来互相离间。因此,秦穆公送给戎人音乐,而由余因此离开;齐国人送给鲁国音乐,而孔子因此离开。到了战国六国时期,魏文侯是最为喜好古代音乐的人,他对子夏说:“我听古乐就想要睡觉,而听到郑、卫的音乐,我却一点都不觉得疲倦。”子夏用言辞和道理来劝说他,但最终没有被采纳,从此礼乐制度就彻底丧失了。

汉朝兴起后,乐家中有制氏家族,他们世代在大乐官中负责雅乐的声律,但只能记录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却无法解释其中的含义。在高祖时期,叔孙通借助秦朝的乐人制定了宗庙音乐。大祝在庙门迎接神灵时,演奏《嘉至》,这类似于古代用于迎接神灵的音乐。皇帝进入庙门时,演奏《永至》,作为皇帝行走的节奏,类似于古代的《采荠》和《肆夏》。在祭祀时摆放祭品时,演奏《登歌》,只用歌声,不用管弦乐器干扰人声,让在场的人都能清楚听到,类似于古代的《清庙》之歌。《登歌》演奏两遍后,接着演奏《休成》之乐,赞美神灵己经享用祭品。皇帝在东厢就座后,演奏《永安》之乐,赞美礼仪己经完成。

此外,还有《房中祠乐》,这是高祖的唐山夫人所创作的。周朝有《房中乐》,到了秦朝称为《寿人》。一般来说,音乐源于其产生的地方,礼仪也不会忘记根本。高祖喜欢楚地的音乐,因此《房中乐》带有楚地的风格。孝惠二年,乐府令夏侯宽完善了其中的箫管部分,并将其更名为《安世乐》。

在汉高祖的宗庙中,演奏《武德》《文始》和《五行》之舞;在汉文帝的宗庙中,演奏《昭德》《文始》《西时》和《五行》之舞;在汉武帝的宗庙中,演奏《盛德》《文始》《西时》和《五行》之舞。《武德舞》是高祖西年创作的,用以象征天下人因自己的功绩而喜悦,通过武力平定动乱。《文始舞》原本是舜的《韶舞》,高祖六年将其改名为《文始》,以表明不沿袭前代的名称。《五行舞》是周朝的舞蹈,秦始皇二十六年将其改名为《五行》。《西时舞》是汉文帝创作的,用以象征天下安定和谐。一般来说,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表明有自己的制度;演奏先王的音乐,表明遵循传统。汉景帝采用《武德舞》并改编为《昭德舞》,以尊崇高祖的宗庙。到了汉宣帝时期,又采用《昭德舞》改编为《盛德舞》,以尊崇武帝的宗庙。各个皇帝的宗庙都常常演奏《文始》《西时》和《五行舞》。

汉高祖六年还创作了《昭容乐》和《礼容乐》。《昭容乐》类似于古代的《昭夏》,主要用于配合《武德舞》的表演。《礼容乐》则用于配合《文始》和《五行舞》的表演。舞蹈表演中,舞者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表演,是因为即将进入至高无上的皇帝面前,不敢使用音乐;而在表演结束时使用音乐,是为了表明舞蹈没有失去节奏,能够以音乐圆满结束。这些大致上都是沿袭了秦朝的旧例。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