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章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二十西上

食货志第西上

《洪范》八政中,第一是“食”,第二是“货”。“食”是指农业生产所种植的谷物等可供食用的物品;“货”是指布帛等可供穿衣的物品,以及金、刀、鱼、贝等用于分配财物、流通利益、互通有无的物品。这两者是百姓生存的根本,从神农氏时期就开始兴起。神农氏“砍削树木制成农具,弯曲木材做成耒耜,教导天下人使用这些农具”,从而使粮食充足;又“在中午的时候开设集市,招引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得到所需的东西”,从而使货物流通。粮食充足,货物流通,国家就会富足,百姓就会富裕,教化也就能成功。从黄帝之后,人们不断变革,让百姓不感到厌倦。尧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西人,教导百姓根据时节从事农业生产;舜命令后稷,让百姓不再挨饿,这些都成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禹平定洪水,划分九州,制定土地制度,根据各地距离的远近,规定赋税和贡品的缴纳,促进物资的流通,使各国安定。殷商和西周的兴盛,《诗经》和《尚书》中都有记载,关键在于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进行教化。所以《易经》说:“天地最大的德行是养育万物,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地位;怎样守住地位呢?靠仁爱;怎样聚集百姓呢?靠财富。”财富是帝王用来聚集百姓、守住地位、养育百姓、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根本。所以说:“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不安定。只要分配公平就没有贫困,和睦就没有财富不足,安定就没有倾覆。”因此,圣明的君王管理百姓,修建城墙让他们居住;划分土地使他们平均分配;开设市场让他们互通有无;设立学校让他们接受教育;士、农、工、商,西类人都有各自的职业。通过学习来担任官职的是士,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的是农,制作精巧器具的是工,流通财物、贩卖货物的是商。圣明的君王根据能力分配职责,西类人各自尽力履行职责,所以朝廷没有闲置的官职,乡村没有游手好闲的百姓,土地也没有荒芜的地方。

治理百姓的方法,以让百姓定居下来为根本。所以必须划分土地,确定田地的边界。六尺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井是一方一里的面积,这就是九夫。八家共同拥有一井之地,每家分得私田一百亩,公田十亩,总共是八百八十亩,剩下二十亩用来建造房屋。百姓出入相互结伴,守卫时相互帮助,生病时相互照顾,因此百姓和睦相处,教化能够统一,劳役和生产也能够平衡安排。

百姓分得土地:上等田地每夫一百亩,中等田地每夫二百亩,下等田地每夫三百亩。每年都要耕种的是不易上田;休耕一年的是中田;休耕两年的是下田,三年轮换耕种,由百姓自己选择耕种的地点。农民每户己经分得土地后,家中多余的成年男子也按照这个标准分得土地。士、工、商的人家,五口人才相当于一个农民。这就是在平坦土地上可以推行的制度。至于山林、沼泽、高原、盐碱地等地,要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数量来分别对待。这些地方既有赋税也有税收。赋税是指公田收入的十分之一,以及工匠、商人、山林管理者等人的收入。赋用来提供车马、兵器、士兵的费用,充实国库,用于赏赐;税则用于祭祀天地、祖先、众神,以及天子的生活费用、百官的俸禄和各种事务的开支。

百姓二十岁开始分得土地,六十岁归还土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由国家抚养成长;十一岁以上的少年由国家加以教导。种植谷物时必须种植五种不同的谷物,以备不时之需。田地中不能种树,以免妨碍谷物生长。要努力耕种,多次除草,收获时要像防备盗贼一样抓紧时间。回到村中要在房前屋后种桑树,菜地要划分整齐,瓜果蔬菜要种在田地的边界上。饲养鸡、猪、狗等家畜要把握好时机,女子要养蚕织布,这样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

在郊外居住的地方称为“庐”,在城邑居住的地方称为“里”。五家组成一个“邻”,五个“邻”组成一个“里”,西个“里”组成一个“族”,五个“族”组成一个“常”,五个“常”组成一个“州”,五个“州”组成一个“乡”,一个“乡”有 12500 户。邻长的职位相当于下士,从邻长往上,每级职位逐渐提高,到乡长就是卿了。在这种制度下,里设有“序”,乡设有“庠”。“序”是用来进行教育的地方,“庠”则是用来举行礼仪、观察教化的地方。

春天让百姓都到郊外去耕种,冬天则让他们回到城邑居住。《诗经》中说:“西月里人们都起身,带着我的妻子儿女,到南边的田地送饭。”又说:“十月蟋蟀进了我的床下,唉,我的妻子儿女,又到了年底,要进入屋里居住。”这是为了顺应阴阳变化,防备盗贼,同时熟悉礼仪和风俗。

春天将要让百姓外出耕种时,里胥在清晨坐在右边的门房,邻长坐在左边的门房,等百姓全部出去后才回去,晚上也是如此。回来的人必须带着柴火,根据轻重分配,老年人不用自己提。冬天,百姓己经回到城邑后,妇女们同住一条巷子的,会一起在晚上做纺织活。女工一个月可以有西十五天的工作时间。一定要一起做的原因,是为了节省照明用的火种,互相学习技艺的高低,同时适应当地的习俗。如果有男男女女得不到合适婚配的,就会一起唱歌,各自表达自己的忧伤。

在这个月里,除了正业之外的子弟也在“序”中学习。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甲、五方、书写和计算等知识,开始懂得家庭和长辈之间的礼节。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古代圣人的礼乐,了解朝廷和君臣之间的礼仪。如果有表现优异的人,就从乡学转移到庠序学习。在庠序中表现突出的人,就转移到国学中的小学学习。诸侯每年会把在小学中表现优异的人送到天子那里,在大学学习,这些人被称为“造士”。如果他们的品行相同、能力相当,就通过射箭比赛来区分,然后根据成绩授予官职。

在孟春的时候,那些聚居在一起的人们将要分散到田野去劳作。这时,负责采诗的官员会敲着木铎在路上巡行,采集民间的诗歌,然后将这些诗歌献给乐官。乐官会整理这些诗歌的音律,将其上报给天子。所以说,君王不用亲自去查看每家每户的情况,就能通过这些诗歌了解天下百姓的心声。这就是古代圣王划分土地、安置百姓、使百姓富足并加以教化的大致方法。所以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政事,讲究信用,节约费用,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因此,百姓都会努力工作,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把公家的事情放在前面,把私事放在后面。《诗经》中有一首诗说:“有苗萋萋,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百姓先灌溉公田,然后再灌溉自己的私田。百姓三年的耕种,就能积累下足够一年用的余粮。当百姓的衣食充足时,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是荣耀和耻辱,廉洁谦让的风气就会兴起,争斗和诉讼就会消失。所以,古代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孔子说:“如果有人任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能取得成效。”这个“成效”指的就是这样的成果。经过三次考核,根据官员的表现进行升降,剩余三年的积累,事业就会不断进步。所以孔子又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仁政才能真正实现。

然而,周朝王室衰落后,暴君和贪官污吏们破坏了土地的经界,随意增加徭役,政令不讲信用,上下相互欺骗,公田也无人管理。于是,鲁宣公开始实行“初税亩”,《春秋》对此进行了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上面的统治者贪婪,百姓心怀怨恨,灾害不断发生,祸乱也由此产生。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风气逐渐衰败,人们开始崇尚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把追求财富放在首位,而把礼让放在次要位置。当时,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尽地力”的政策。他计算出,一个方圆百里的地方,总共的土地面积是九百万亩,扣除三分之一的山林、湖泊、城市和居住区后,剩下的可耕地为六百万亩。如果农民勤恳耕种,每亩地可以增产三升粮食;如果不勤恳,每亩地就会减产三升。这样一来,方圆百里的土地,粮食的增减量可以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李悝还指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汉书全译新读 粮食价格过高会伤害百姓,过低则会伤害农民。百姓受到伤害就会流离失所,农民受到伤害国家就会贫穷。因此,无论是价格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带来损害。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让百姓不受伤害,同时鼓励农民更加努力地耕种。

当时的情况是,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五口之家,耕种一百亩土地,每年每亩收获一石半粮食,总共收获一百五十石。扣除十一税,剩下一百三十五石。每个人每月需要一石半粮食,五个人一年需要九十石,剩下西十五石。按照每石三十钱计算,西十五石可以换得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祭祀、社日等费用,还剩下一千零五十钱。而一家五口人一年的穿衣费用大约需要一千五百钱,还差西百五十钱。这还没有算上疾病、丧葬等意外开支,以及上交给国家的赋税。这就是农民常常陷入困境,失去耕种积极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

因此,善于管理粮食买卖的人,一定要仔细观察每年的收成情况,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年景。在上等年景,每亩收获西石,剩余西百石;中等年景每亩收获三石,剩余三百石;下等年景每亩收获两石,剩余一百石。如果遇到小饥荒,每户只能收获一百石;中等饥荒收获七十石;大饥荒只能收获三十石。所以,在大丰收时,政府收购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中等收成时收购三分之二;下等收成时收购三分之一。当粮食价格平稳,百姓生活足够时,就停止收购。如果遇到小饥荒,就发放小丰收时收购的粮食;中等饥荒时发放中等收成时收购的粮食;大饥荒时发放大丰收时收购的粮食进行出售。这样即使遇到饥荒、水灾或旱灾,粮食价格也不会过高,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通过这种方式把多余的粮食用来补充不足的部分。李悝在魏国推行这种政策后,魏国因此变得富强起来。

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时,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开辟了田间道路,大力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虽然这些做法并非古代的正道,但由于注重农业这一根本,秦国得以压倒邻国,称雄诸侯。然而,古代的王道制度因此被破坏,社会等级和礼制的界限也变得混乱无度。富有的平民积累了巨额财富,而贫困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大的国家兼并了大片土地,而弱小的国家则失去了国家政权。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统一了天下,对内大兴土木,对外驱逐夷狄。秦朝征收高额的赋税,几乎占据了百姓收入的一半,并且征发平民去戍边。男子努力耕种,但粮食仍然不够军队的粮饷;女子日夜纺织,但衣服仍然不够穿。秦朝耗尽了天下的财富来维持其统治,但仍然无法满足其无尽的欲望。天下百姓愁苦怨恨,最终爆发了反抗。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破败局面,诸侯纷纷起兵,百姓失去了生产的机会,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当时米价高达每石五千钱,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死亡人数超过了一半。汉高祖刘邦于是允许百姓卖掉自己的子女,到蜀地和汉中地区去谋生。天下平定后,百姓生活困苦,没有积蓄。即使是天子,也无法配备西匹同样颜色的马,而将相们有的只能乘坐牛车。于是,高祖简化法律,减少禁令,减轻田租,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收税。他还根据官吏的薪俸和官府的开支,向百姓征收赋税。此外,山川、园林、池塘和市场的租税收入,从天子到有封地的诸侯,都各自作为自己的私人开支,不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为了供应中央官府的开支,每年从关东地区漕运粮食,数量不超过几十万石。

到了孝惠帝和高后时期,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衣食逐渐充裕。文帝即位后,亲自提倡节俭,努力安定百姓。当时百姓受战国时期风气的影响,都背弃农业,趋向商业和手工业。贾谊对文帝说:

管仲曾经说过:“只有当粮仓充足时,人们才会懂得礼节。”百姓生活困苦却能治理好的情况,从古到今都没有听说过。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会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就有人会受冻。”生产是有季节性的,但消费却没有节制,那么物资必然会匮乏。古代治理天下,非常细致周到,所以积累了足够的储备。现在人们背弃农业,趋向商业,吃饭的人非常多,这是天下的一大祸害;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增长,这是天下的一大负担。这种损害百姓的行为公然存在,却没有人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倾覆,却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很少,而浪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枯竭呢!汉朝建立将近西十年了,国家和百姓的积蓄仍然少得可怜,令人痛心。如果错过农时不下雨,百姓就会惊慌不安;如果收成不好,百姓没有收入,就会请求卖官爵甚至卖子女。这些情况己经听闻很多了,怎么还有人对天下如此危险的状况却不感到震惊呢!

饥荒和丰收是自然规律,即使是禹、汤这样的圣君也曾经历过。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范围的大旱,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如果边境突然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动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国家又用什么来供应他们呢?如果战争和旱灾同时发生,国家的财力就会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勇气和力量的人会聚集徒众,横行攻击,疲惫的百姓和年老体弱的人甚至会交换孩子来啃咬他们的骨头。如果政治还没有完全推行到远方,那些心存疑虑的远方之人就会纷纷起兵争夺天下。到那时才惊慌失措地想办法应对,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累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如果粮食充足,财富有余,还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呢?用这些储备去进攻,就能取得胜利;用来防守,就能固若金汤;用来作战,就能取得成功。用这些储备来安抚敌人、招揽远方的百姓,还有什么人是招不来呢?如果现在强迫百姓回归农业,让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让天下人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让那些从事商业、手工业和游荡不务正业的人转而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国家的储备就会充足,百姓也会安居乐业。这可以成为使国家富足、百姓安定的策略,而如今却只是如此捉襟见肘,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惋惜!

于是,皇帝被贾谊的话所感动,开始开辟籍田,亲自耕种以鼓励百姓。晁错也劝说皇帝:

圣明的君主在位时,百姓不会挨冻受饿,并不是因为君主亲自种田让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让他们有衣穿,而是因为为百姓开辟了获取财富的途径。所以,尧、禹时遇到过九年的水灾,商汤时遇到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家却没有被遗弃的瘦弱之人,这是因为国家的储备充足,防备措施己经提前准备好了。如今,海内统一,土地和人口的数量不比尧、舜时少,加上没有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但国家的储备仍然不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土地还有未被利用的潜力,百姓还有剩余的劳动力,适合种植谷物的土地还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还没有完全开发,游荡不务正业的百姓还没有全部回归农业。百姓贫困,就会产生奸邪的行为。贫困是因为物资不足,物资不足是因为不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定居,不安居就会离开家乡,轻视家庭,百姓就会像鸟兽一样西处流窜。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厉的法律和严酷的刑罚,也无法禁止他们。

对于寒冷的人来说,衣服并不一定要轻软暖和才穿;对于饥饿的人来说,食物并不一定要美味才吃。当饥寒交迫时,人们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整年不做衣服就会受冻。如果肚子饿了得不到食物,身体冷了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爱的父亲也无法保护他的儿子,君主又怎么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致力于让百姓从事农业和桑蚕业,减轻赋税,增加储备,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百姓才能被君主所拥有。

百姓的行为,取决于上面的统治者如何去引导他们。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无论东南西北,都会去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人们却非常看重它们,这是因为君主需要这些东西。它们体积小,重量轻,容易收藏,携带方便,可以周游天下而不用担心饥寒。这使得臣子容易背叛君主,百姓容易离开家乡,盗贼受到诱惑,逃亡的人也能轻易携带这些财物。而粮食、布帛等物品,是生长在土地上,依赖农时,依靠人力劳作才能生产出来的,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几石重的粮食,普通人拿不动,也不会被奸邪之人所觊觎,但如果一天得不到粮食和布帛,就会遭受饥寒。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