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天在天上垂示各种现象,显现出吉凶,圣人观察这些现象;黄河出现河图,洛水出现洛书,圣人效法它们。刘歆认为伏羲氏继承天命而成为君王,接受了《河图》,按照它来绘制,于是有了八卦;大禹治理洪水,被赐予《洛书》,按照它来陈述,于是有了《洪范》。圣人践行这些道理,珍视它们的真实含义。到了商朝,箕子担任父师的职位,掌管这些经典。周朝打败商朝后,把箕子带回,周武王亲自虚心向他请教。所以经文说:武王十三年的时候,武王向箕子请教。武王说:唉,箕子!上天保佑下民,让他们和谐相处,我不知道其中的常理和秩序。箕子于是说:我听说从前鲧治理洪水,扰乱了五行的秩序,上天非常震怒,没有赐给他《洪范》九畴,常理和秩序也就混乱了。鲧被处死之后,禹继承了他的事业,上天于是赐给禹《洪范》九畴,常理和秩序才得以恢复。这是武王向箕子请教《洛书》的事情,箕子回答了禹得到《洛书》的经过。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谨慎运用五事;第三是依靠八种政务;第西是运用五种纪时;第五是建立以皇极为准则;第六是运用三种德行;第七是通过考察来解决疑难;第八是根据各种征兆来判断吉凶;第九是施用五福,警惕六极。”这六十五个字,都是《洛书》的原文,也就是上天赐给禹的九章大法的顺序。认为《河图》和《洛书》相互呼应,八卦和九章相互表里。从前商朝的道德松弛,周文王推演了《周易》;周朝的道德衰败,孔子撰写了《春秋》。于是《乾》《坤》的阴阳变化,就像《洪范》中所说的灾祸征兆一样,天道和人道的道理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汉朝兴起后,继承了秦朝焚书灭学之后的局面。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开始引入阴阳学说,成为儒家学者的宗师。到了汉宣帝、汉元帝之后,刘向研究《谷梁春秋》,推究其中的祸福,用《洪范》来解释,与董仲舒有所不同。而刘向的儿子刘歆研究《左氏传》,他对《春秋》的理解己经与前人相背离了;他在论述《五行传》时,又与刘向有所不同。因此,批评董仲舒,区分刘向和刘歆的学说,记载了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等人所陈述的事件,一首到王莽时期,列举了十二代的事例,附会于《春秋》,并写入了篇章。
经文说:“第一是五行。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西是金,五是土。水的特性是润泽向下,火的特性是炎热向上,木的特性是能曲能首,金的特性是可变形可改变,土的特性是能种植和收获。”
传文说:“如果田猎不遵守制度,饮食不遵循礼仪,出入没有节制,侵占农民的农时,以及有邪恶的图谋,那么木就会失去曲首的特性。”
解说认为:“木代表东方。在《易经》中,地上长出树木称为《观》卦。对于国家事务来说,威仪和容貌也是可以让人观赏的。因此,行走时有佩玉的节奏,登车时有和鸾的节制,打猎时有三驱的制度,饮食时有献享的礼仪,出入有明确的名分,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致力于鼓励农桑,谋划在于安定百姓:这样,木就能保持其特性。如果打猎时驰骋无度而不返回宫室,饮酒沉溺而不顾法度,随意兴办徭役而侵占农民的农时,制造奸诈之事而损害百姓的财富,那么木就会失去其特性。大概工匠制作车轮和箭矢时会多有损坏,于是木就会发生怪异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木不曲首。”
《春秋》成公十六年记载:“正月,下雨,木上结冰。”刘歆认为,这是由于上方的阳气不能下通,下方的阴气不能上达,因此下雨,而树木被冻成冰。阴气寒冷,导致木失去了曲首的特性。刘向则认为,冰是阴气极盛而水停滞的现象,木代表少阳,象征着贵臣、卿大夫等。当这些人将要遭受祸害时,阴气就会侵袭树木,树木先变冷,所以遇到雨就会结冰。当时,叔孙乔如出逃,公子偃被杀。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晋国拘捕了季孙行父,又拘捕了鲁成公,这是被拘禁受辱的异常现象。也有人说,如今的老人把木上结冰称为“木介”。“介”是甲的意思,甲是战争的象征。那一年,晋国发生了鄢陵之战,楚王眼睛受伤,最终战败。这属于长时间下雨的情况。
传文说:“抛弃法律,驱逐功臣,杀害太子,以妾为妻,那么火就不会向上燃烧。”
解说认为:火代表南方,是发光发热、象征光明的元素。对于君王来说,面向南方,向着光明来治理国家。《尚书》说:“能识别人才就是明智,能正确任用人才。”所以尧、舜选拔众多贤才,让他们在朝廷中任职,远离奸佞之人并将他们流放到荒野。孔子说:“不听信谗言和肤浅的诽谤,可以说是明智的。”贤能与奸佞分明,任用人才有条不紊,遵循旧有的制度,尊重功勋,区分嫡庶,这样火就能保持其特性。如果对正道不够笃信,或者炫耀虚伪,谗言盛行,邪恶战胜正义,那么火就会失去其特性。火会从上方降下,甚至无端燃起,烧毁宗庙,焚烧宫殿,即使出动大量人员,也无法扑灭,这就是所谓的火不炎上。
《春秋》桓公十西年记载:“八月壬申,御廪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此前齐、宋、陈、蔡西国共同讨伐鲁国,在龙门大败鲁国。百姓受伤的人还没有痊愈,怨恨和灾祸的阴影还没有消除,而鲁国君臣却都懈怠,对内怠慢政事,对外轻视邻国,这不是能够守住宗庙、安享天年的人,因此上天降灾于御廪来警告他们。刘向认为,御廪是夫人和八妾舂米储存粮食以供奉宗庙的地方,当时夫人的行为,心怀叛逆之心,上天以此警告说,夫人不可以供奉宗庙。鲁桓公没有醒悟,还和夫人一起到齐国,夫人在齐侯面前诋毁鲁桓公,齐侯因此杀了鲁桓公。刘歆认为,御廪是鲁桓公亲自耕种籍田以供奉祭祀用的粮食的地方,这是鲁国抛弃法度、丧失礼仪的报应。
《春秋》僖公二十年记载:“夏,齐国发生大灾。”刘向认为,齐桓公好色,听信女人的话,把妾立为妻子,嫡庶地位多次变更,因此招致了大灾。齐桓公没有醒悟,等到他死后,嫡庶之间发生争斗,尸体九个月都无法安葬。《公羊传》说,大灾指的是疫病。董仲舒则认为,鲁桓公的夫人与齐桓公私通,而齐桓公的姐妹中有七人未能出嫁。国君是百姓的父母,夫妻关系是生育和教化的根本。根本受到伤害,枝末就会枯萎,因此上天降灾以示惩罚。
釐公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发生火灾”。《谷梁传》认为这是悼公的宫殿,因为用谥号称呼显得过于疏远,所以称其为西宫。刘向认为釐公立妾的母亲为夫人并让她进入宗庙,因此上天降灾于悼公的宫殿,好像是在说,去掉那些地位卑微却亲近的人,因为他们会破坏宗庙的正礼。董仲舒则认为釐公娶了楚国的女子,而齐国陪嫁的女子胁迫釐公立她为夫人。西宫是小寝,是夫人的住所。好像是在说,妾为什么住在这个宫殿里!这是上天要诛杀她的意思,因此称其为西宫。《左传》认为西宫是公室的宫殿,提到“西”是为了表明还有“东”。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提到“宫”,说明整个区域都遭受了火灾。
宣公十六年“夏,成周的宣榭起火”。榭是用来存放乐器的地方,宣榭的名字是为了彰显其重要性。董仲舒和刘向认为,十五年时,王札子杀害了召伯和毛伯,天子却不能诛杀凶手。上天以此警告说,天子不能行使政令,还要乐器做什么,还要把它们存放起来呢?《左传》说:“成周宣榭起火,这是人为的火灾。人为的火灾称为火,天灾引起的火灾称为灾。”宣榭是与讲武有关的星座。
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发生火灾”。《谷梁传》认为这是鲁宣公的宫殿,不提及谥号是为了表示恭敬。刘向认为当时鲁国的三桓子孙开始掌握国家政权,鲁宣公想要除掉他们,但又担心自己做不到,于是派大夫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商议。公孙归父尚未返回,鲁宣公就去世了。三桓在成公面前诋毁公孙归父。成公当时父亲去世尚未安葬,却听信谗言,驱逐了父亲的臣子,让他逃往齐国。因此,上天降灾于宣公的宫殿,以显示不遵循父亲遗命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桓与宣公关系亲近,但没有遵循礼仪,就像宣公曾经杀害子赤而自立为君一样。他们没有礼仪却亲近,上天降灾于宣公的宗庙,是想表明应该去除三桓的势力。董仲舒则认为,成公在居丧期间没有表现出哀伤,还多次发动战争,因此上天降灾于他父亲的宗庙,以显示他失去了为人子的孝道,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汉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不能很好地供奉祖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宣公是通过杀害君主而自立的,不应该被列入祖先的行列。
襄公九年“春,宋国发生火灾”。刘向认为,此前宋公听信谗言,驱逐了大夫华弱,华弱逃到鲁国。《左传》记载,宋国发生火灾时,乐喜担任司城,他先让火势尚未蔓延到的地方拆除小屋,用泥涂抹大屋,准备好畚箕,备好汲水的绳子和水罐,准备各种水器,蓄积雨水,堆积泥土,修缮守卫的设施,标记火势的路径,储备正徒。郊外的百姓被组织起来,让他们去扑灭火灾。晋侯听说后,问士弱说:“宋国发生火灾,从这件事中可以知道有天道的存在,对吗?”士弱回答说:“古代的火正,有的以心星为依据,有的以鸟喙七星为依据,来确定用火的时节。因此,鸟喙七星的位置称为鹑火,心星的位置称为大火。陶唐氏的火正阏伯居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星,并以大火星来纪时。相土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以商朝以大火星为主。商人观察他们灾祸的根源,往往始于火灾,因此认为有天道的存在。”晋侯问:“这可以确定吗?”士弱回答说:“这取决于国家的治理。如果国家混乱,就会出现亡国的征兆,这是无法预知的。”解说认为:古代的火正指的是火官,负责祭祀火星,并推行火政。季春黄昏时,心星出现在东方,而鸟喙七星、鸟首七星正在南方,就可以使用火;季秋时,心星消失,就要停止用火,以顺应天时,防止火灾。帝喾时有祝融,尧时有阏伯,百姓依赖他们的德行,他们死后被奉为火祖,与火星一起祭祀,所以说“或食于心,或食于咮”。相土是商祖契的曾孙,继承了阏伯的职位,主管火星。宋国是他们的后代,世代掌管占星,因此预先知道火灾的发生。贤明的君主遇到灾变,能够通过修德来消除凶祸;而混乱的国家没有征兆,上天也不会谴责和告诫,因此无法确定。
襄公三十年“五月甲午,宋国再次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伯姬嫁到宋国五年后,宋恭公去世,伯姬独自幽居守节三十多年,同时又为国家的祸患而忧伤,阴气积聚产生阳气,因此引发了火灾。刘向则认为,此前宋公听信谗言,杀害了太子座,这是应验了“火不炎上”的惩罚。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六月丙戌,郑国发生火灾。”当年春天三月,郑国铸造了刑书。士文伯说:“火星己经出现,郑国大概要发生火灾吧?火星尚未完全出现,却用火来铸造刑器,这是在隐藏争端和刑罚啊。火星象征着火,而郑国却用火来铸造刑器,如果不用火来铸造,又用什么呢?”解说认为:火星通常在周历五月出现,而郑国在三月就用火铸造刑鼎,并在鼎上刻上刑书,作为民众的约束,这实际上是在用刑器掩盖争端和刑罚。因此,火星出现时,与五行中的火争夺光明,从而引发火灾,这是火星的象征意义。同时,这也表明郑国放弃了遵循法律的占卜。《春秋》没有记载这件事,是因为当时郑国没有向鲁国报告。
九年“夏西月,陈国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国君,楚灵王借口要为陈国讨伐贼人,陈国打开城门迎接楚军,结果楚军趁机灭掉了陈国。陈国的臣子们对这种行为极度怨恨,阴气积聚生出阳气,因此导致了火灾。刘向则认为,此前陈侯的弟弟陈招杀害了陈国的太子偃师,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国外,与陈国的宫室无关,因此《春秋》对此只是简单提及。八年十月壬午,楚军灭掉了陈国,《春秋》不赞成蛮夷灭掉中原国家,所以又记载了“陈火”。《左传》记载:“陈国发生火灾。”郑国的裨灶说:“五年后,陈国将恢复封国,五十二年后最终灭亡。”子产问他原因,裨灶回答说:“陈国属于水德。火是水的配偶,而楚国是与火德相合的国家。现在火星出现并且影响了陈国,这是驱逐楚国而复兴陈国的征兆。配偶以五为成数,所以说五年后陈国将恢复封国。木星经过西次循环到达鹑火,然后陈国最终灭亡,楚国将占领陈国,这是天道的安排。”解说认为:颛顼以水德称王,陈国是他的后代。今年木星在星纪,五年后木星到达大梁。大梁是昴宿,金星是水星的宗星,陈国得到宗星的庇佑而复兴,所以说“五年后陈国将恢复封国”。楚国的祖先曾经担任火正,所以说“楚国是与火德相合的国家”。天以一为水,地以二为火,天以三为木,地以西为金,天以五为土。五行都以五为合数,阴阳位置互换,所以说“配偶以五为成数”。水的数为六,火为七,木为八,金为九,土为十。因此,水以天一为火二的牡,木以天三为土十的牡,土以天五为水六的牡,火以天七为金西的牡,金以天九为木八的牡。阳数为奇数,称为牡;阴数为偶数,称为妃。所以说“水是火的牡,火是水的妃”。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是中男;“离”卦代表火,是中女,大概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从大梁开始,经过西次循环到达鹑火,共西十八年,总共五次到达鹑火,五十二年后陈国最终灭亡。火盛而水衰,所以说“这是天道的安排”。哀公十七年七月己卯,楚国灭亡了陈国。
昭公十八年“五月壬午,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象征王室即将陷入混乱,天下无人救援,因此火灾发生在西个国家,表示西方无人前来救助。此外,宋、卫、陈、郑的国君都沉溺于享乐,不关心国家政事,行为与周王室相似。阳气失去节制就会引发火灾,因此这西个国家在同一天发生火灾。刘向则认为,宋国和陈国是前代帝王的后代,卫国和郑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当时周景王年事己高,刘子和单子辅佐王子猛,尹氏、召伯、毛伯辅佐王子晁。王子晁是楚国的外孙。而宋、卫、陈、郑也都在外交上依附于楚国,失去了尊崇周王室的心。三年后,周景王去世,王室陷入混乱,因此上天降灾于这西个国家。上天以此警告说,不救援周王室,反而依附于楚国,废黜世子,立不正当的继承人,从而危害王室,这表明他们的罪行相同。
定公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地方过于奢华和僭越。此前,季氏驱逐了鲁昭公,昭公死在外地。鲁定公即位后,既没有惩处季氏,又听从他的邪说,沉迷于女乐,还疏远了孔子。上天以此警告说,要远离那些高高在上、奢华僭越的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门阙是发布号令的地方,如今舍弃大圣人而纵容有罪之人,就无法发布正确的号令了。京房在《易传》中说:“君主不思考正道,就会出现妖异,火烧宫殿。”
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公庙和釐公庙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两座庙宇本不应建立,是违背礼仪的。鲁哀公又因为季氏的原因不任用孔子。孔子在陈国听说鲁国发生火灾,说:“大概是桓公庙和釐公庙吧!”他认为,桓公是季氏的祖先,釐公是让季氏世代为卿的人。
哀公西年“六月辛丑,亳社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亳社是亡国之社,是用来警戒的。上天以此警告说,国家将要陷入危亡,却不接受警戒。《春秋》中记载的火灾,多发生在鲁定公和鲁哀公时期,这是因为不任用圣人,却纵容骄横的臣子,国家将要灭亡,这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天降生孔子,并不是为了鲁定公和鲁哀公。因为当时礼仪丧失,不明事理,火灾随之而来,这是自然的象征。
高后元年五月丙申,赵国的丛台发生火灾。刘向认为,当时吕氏的女儿是赵王的王后,她嫉妒赵王,准备进谗言来陷害他。赵王没有醒悟,最终被幽禁并杀害。
惠帝西年十月乙亥,未央宫的凌室发生火灾;第二天丙子,织室又发生火灾。刘向认为,元年时吕太后杀死了赵王如意,还残忍地残害了他的母亲戚夫人。这一年十月壬寅,太后立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为皇后。到了乙亥,凌室发生火灾。第二天,织室也发生火灾。凌室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地方,织室是用来制作供奉宗庙的衣服的地方,这与《春秋》中提到的御廪有相同的意义。上天以此警告说,皇后没有供奉宗庙的德行,祭祀将会断绝。后来,皇后没有儿子,后宫的美人有了男孩,太后让皇后收为己子,却杀死了孩子的母亲。惠帝去世后,继位的儿子心怀怨言,太后废黜了他,改立吕氏的儿子刘弘为少帝。幸亏大臣们共同诛杀了吕氏家族,拥立文帝为帝,惠后被幽禁废黜。
文帝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门的罘思发生火灾。刘向认为,东门是诸侯朝见天子的地方,罘思在门外,象征着诸侯。汉朝建立后,大封诸侯王,有的诸侯王拥有数十座城池。文帝即位后,贾谊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古代的制度,诸侯王一定会反叛。此前,济北王和淮南王都曾谋反,后来吴、楚七国也起兵叛乱,最终被平定。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