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经文说:“羞用五事。五事是: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西曰听,五曰思。貌要恭敬,言要顺从,视要明察,听要聪敏,思要睿智。恭敬会带来肃穆,顺从会带来和谐,明察会带来智慧,聪敏会带来谋略,睿智会带来圣明。吉祥的征兆是:肃穆时,时雨降临;和谐时,阳光普照;智慧时,奥秘显现;谋略时,寒气逼人;圣明时,风调雨顺。不祥的征兆是:狂妄时,恒雨不断;僭越时,恒阳不息;放纵时,恒奥不绝;急躁时,恒寒不止;愚昧时,恒风不止。”

古书上说:“容貌不恭敬,叫做不肃穆。它的灾祸是狂妄,它的惩罚是连绵不断的雨,它的极端表现是邪恶。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奇装异服的怪事,会出现龟类的灾异,会出现鸡的祸变,会出现生在上体的怪胎,会出现青色的灾祸和青色的不祥之兆。这表明金气破坏了木气。”

有人说:凡是草木之类出现异常现象称为“妖”,“妖”就像夭折的胎儿,表示现象还比较轻微。昆虫之类出现异常现象称为“孽”,“孽”是指刚刚发芽时就出现的异常。六畜出现异常现象称为“祸”,“祸”表示现象己经很明显了。如果是人出现异常现象,称为“”,“”是指病态的外貌,表示现象逐渐加深。更严重时,其他异物出现,称为“眚”;如果是从外部来的异常现象,称为“祥”,“祥”就像一种征兆。气相互伤害,称为“沴”,“沴”就像不和谐的临莅。每一类异常现象都说“时则”,是为了表示它们之间不是必然同时出现的,有的可能有,有的可能没有,有的在前,有的在后。

在汉武帝时期,夏侯始昌精通《五经》,擅长推演《五行传》,并将这些学问传授给他的族孙夏侯胜。后来许商也继承了这些学问,他们都传授给了自己认为贤能的弟子。他们的传授内容与刘向的相同,只有刘歆的传授内容与众不同。

容貌不恭敬,叫做不肃穆。肃穆就是恭敬的意思。内心表现为恭敬,外在表现为恭敬有礼。君主的行为举止如果容貌不恭,怠慢骄横,那么就不能恭敬地对待万事万物,其过失在于狂妄放纵,所以其灾祸表现为狂妄。如果君主对上怠慢,对下残暴,就会导致阴气过盛,所以其惩罚是连绵不断的雨。雨水过多会伤害百谷,使衣食不足,于是奸邪和盗贼就会一起出现,所以其极端表现是邪恶。另一种说法是,百姓多受刑罚,或者形貌丑恶,也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如果风俗狂妄放慢,改变节操和制度,就会出现剽悍轻浮、奇怪的服饰,所以会有服妖的出现。水属于动类,所以会有龟类的灾异。在《易经》中,“巽”卦代表鸡,鸡有冠距,具有文武的外貌。如果不树立威仪,容貌的气被毁坏,就会出现鸡的灾祸。另一种说法是,水气过重的年份,鸡会大量死亡或者出现怪异现象,也是这种情况的表现。如果君主失去了威仪,就会有强臣伤害君主,所以会有生于上体的怪异现象。木的颜色是青色,所以会有青眚、青祥的出现。凡是容貌受到伤害,就会导致木气受损,木气受损就会被金气所克制,因为它们的气是相通的。在《易经》中,“震”卦在东方,代表春季和木;“兑”卦在西方,代表秋季和金;“离”卦在南方,代表夏季和火;“坎”卦在北方,代表冬季和水。春季与秋季,日夜平分,寒暑相当,因此金气和木气容易相互变化。所以,容貌受到伤害会导致秋季阴气过重、连绵不断的雨,言语受到伤害会导致春季阳气过盛、干旱。至于冬季和夏季,日夜相反,寒暑差别很大,水气和火气不能并存,所以视觉受到伤害会导致夏季酷热,听觉受到伤害会导致冬季寒冷,这是它们的自然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其极端表现是邪恶;顺应这种规律,其福气是喜好美德。

刘歆对容貌的解释是:会有鳞虫的灾异,羊的灾祸,鼻子的疾病。他认为在天文上,东方的辰星代表龙星,所以是鳞虫;在《易经》中,“兑”卦代表羊,木被金克制,所以会导致羊的灾祸,与连绵不断的雨是相同的应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春季与秋季,阴阳之气相互对抗,木气受损,金气过盛,所以它们能够并存,只有这一种情况。灾祸与妖、疴、祥、眚是同类现象,不能单独与众不同。

《史记》中记载,鲁成公十六年,鲁成公与诸侯在周朝会面。单襄公看到晋厉公目光远视、步态高傲,于是告诉鲁成公说:“晋国将会发生动乱。”鲁成公问道:“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单襄公回答说:“我不是盲人乐师,怎么知道天意呢?我看到晋君的容貌举止,他大概必定会招致祸患。君子的眼睛是用来安定身体的,脚步是用来跟从眼睛的,因此通过观察他的容貌举止就可以了解他的内心。眼睛是用来体现礼仪的,脚步是用来配合眼睛的。晋侯目光远视,脚步高傲,眼睛不关注身体,脚步也不配合眼睛,他的心思必定与众不同。眼睛与身体不相配合,又怎么能长久呢?会合诸侯是国家的大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观察国家的存亡。所以,国家如果没有灾祸,它的国君在会合诸侯时,步态、言语、目光、听觉都必定没有过失,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了。目光远视,表示断绝礼仪;脚步高傲,表示抛弃德行;言语失常,表示违背信义;听觉不正,表示背离名声。眼睛是用来体现礼仪的,脚步是用来践行德行的,嘴巴是用来维护信义的,耳朵是用来听取名声的,因此不能不谨慎对待。如果其中某一方面有所偏失,就会带来灾祸;如果全部丧失,国家就会随之灭亡。晋侯在目光和脚步上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才这样说。”两年后,晋国人杀死了晋厉公。凡此种种,都是容貌不恭敬的祸患。

《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国的屈瑕讨伐罗国,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后,斗伯比对他的车夫说:“屈瑕肯定会失败。他的举止傲慢,内心不够坚定。”于是急忙去见楚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楚王派赖人去追赶屈瑕,但没有追上。屈瑕在行军过程中,没有安排好次序,也没有做好防备。到达罗国后,罗人发起了攻击,楚军大败。屈瑕最终上吊自杀。

僖公十一年,周王派内史过到晋国,赐给晋惠公命服。晋惠公在接受玉器时表现出怠惰。内史过回去后告诉周王说:“晋侯大概没有后代了吧!周王赐给他命服,他却怠惰地接受玉器,这是自己先放弃了,他还能有什么继承者呢!礼是国家的根本,敬是礼的载体。不恭敬,礼就无法施行;礼无法施行,上下就会混乱,还怎么长久呢?”僖公二十一年,晋惠公去世,他的儿子怀公继位,但晋国人杀死了他,改立文公。

成公十三年,晋侯派郤锜到鲁国请求出兵。郤锜在祭祀时态度不恭敬。孟献子说:“郤氏大概要灭亡了吧!礼是人身的根本,敬是人身的基础。郤锜没有基础。而且他是先君的卿大夫的后代,奉命来请求出兵,是为了保卫国家,但他却怠惰地放弃了君命,不灭亡还等什么呢?”成公十七年,郤氏家族灭亡。

成公十三年,诸侯朝见周王,随后跟随刘康公攻打秦国。成肃公在祭祀时接受祭肉,态度不恭敬。刘子说:“我听说,百姓承受天地的中和之气而出生,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因此有礼义、动作、威仪等规则,来稳定命运。能够做到的人会因此得到福气,做不到的人会因此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努力践行礼仪,小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践行礼仪,最重要的是恭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笃厚。恭敬在于养护神灵,笃厚在于坚守事业。国家的大事,是祭祀和军事。祭祀时有执膰的仪式,军事上有接受祭肉的仪式,这是神灵的重要环节。如今成肃公怠惰,放弃了命运,他大概不会回来了吧!”五月,成肃公去世。

成公十西年,卫定公设宴款待苦成叔,甯惠子担任相礼。苦成叔态度傲慢,甯惠子说:“苦成叔的家族大概要灭亡了吧!古代举行宴享,是为了观察宾客的威仪,从而判断祸福。所以《诗经》中说:‘兕觥角杯向上翘,美酒醇厚味道好,不急不躁不傲慢,万福来到身边绕。’如今苦成叔如此傲慢,这是招致祸患的做法。”三年后,苦成叔的家族灭亡了。

襄公七年,卫国的孙文子到鲁国访问。鲁君登堂时,孙文子也跟着登堂。叔孙穆子担任相礼,快步上前说:“在诸侯的会面中,我们国君从未走在卫君后面。如今您却走在我们国君前面,我们国君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您还是稍微收敛一下吧!”孙文子没有道歉,也没有改变傲慢的神色。叔孙穆子说:“孙文子一定会灭亡。作为臣子却表现得像君主,有过错却不改正,这是灭亡的根本原因。”十西年后,孙文子驱逐了卫君,最终流亡国外。

襄公二十八年,蔡景侯从晋国返回,经过郑国。郑伯设宴款待他,但他态度不恭敬。子产说:“蔡景侯大概难以善终吧!他经过这里时,我们国君派子展到东门去慰劳他,他却傲慢无礼。我想他或许会改变态度。如今他回来,接受宴请时仍然怠惰,这就是他的本性。他是小国的国君,却怠惰傲慢,把这种态度当作自己的本性,还能有好下场吗?如果他不得善终,一定是他的儿子导致的。放纵自己却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像这样的人一定会招致儿子的祸患。”三十年后,蔡景侯被他的儿子世子般杀害。

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去世。季武子准备立公子裯为国君。穆叔说:“这个人啊,在守丧期间却不悲伤,在哀戚的场合却面带喜色,这叫不懂规矩。不懂规矩的人,很少不惹祸的。如果真的立他为国君,一定会成为季氏的忧患。”季武子没有听从,最终还是立了他。等到襄公下葬时,公子裯三次更换丧服,丧服的衣襟还是像原来一样。他就是鲁昭公。昭公在位二十五年,听信谗言,攻打季氏。结果兵败,被迫出逃,在国外死去。

襄公三十一年,卫国的北宫文子看到楚国令尹围的仪态,对卫侯说:“令尹围的举止己经像国君了,他大概有其他野心。即使他得逞,也难以善终。”卫侯问:“你怎么知道呢?”北宫文子回答说:“《诗经》上说:‘恭敬谨慎,威仪端正,才是百姓的榜样。’令尹围没有威仪,百姓就失去了榜样。如果百姓不把他当作榜样,他还高高在上,是不能长久的。”

昭公十一年夏天,周朝的单子在戚地与诸侯会面。他目光低垂,说话缓慢。晋国的叔向说:“单子大概快死了吧!朝会时有明确的礼仪规定,会见时有标识,衣服有褶边,腰带有结。会见和朝会时的说话声音必须能让周围的人听到,这样才能显示事情的顺序;目光不能超过腰带和结的中间,这样才能保持容貌的端正。用言语表达意图,用容貌来辅助说明,如果做不到,就会有缺失。如今单子作为周王室的官员,在会见中,目光低垂,连腰带都不看,说话声音小得连几步之外都听不到,容貌不端正,言语也不清晰。容貌不端正就是不恭敬,言语不清晰就没人听从,这样就失去了保持地位的底气。”十二月,单成公去世。

昭公二十年三月,安葬蔡平公。蔡国太子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被安排在卑微的位置。参加葬礼的鲁国大夫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昭子。昭子叹息说:“蔡国大概要灭亡了吧!如果还不灭亡,这个国君也一定不会有好下场。《诗经》上说:‘坚守自己的位置,才是百姓的依靠。’如今他刚即位就被安排在卑微的位置,他自身也将会随之衰落。”十月,蔡侯朱被迫逃亡到楚国。

晋国的魏舒在翟泉召集诸侯的大夫,准备修建成周城。魏舒主持政务时,卫国的彪傒说:“准备为天子修建城池,却擅自改变自己的位置来发号施令,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做大事却违背礼仪,一定会招致大祸。如果晋国还能保住诸侯的领导地位,魏舒大概也难以逃脱灾祸吧!”在这次行动中,魏舒把劳役任务分配给韩简子,自己则到大陆去打猎,结果在一场火灾中丧生。

鲁定公十五年,邾隐公到鲁国朝见。邾隐公拿着玉器时举得很高,态度傲慢,显得很仰视;而鲁定公接受玉器时却举得很低,态度卑下,显得很俯视。子贡看到后说:“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这两位国君大概都有死亡的危险。礼仪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根本。通过礼仪的左右周旋、进退俯仰等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通过朝见、祭祀、丧事、军事等场合,也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品行。如今在正月相互朝见,却都不合礼仪,说明他们的心己经失去了礼仪的约束。重要的礼仪都不合规范,又怎么能长久呢?举得高且仰视,是骄傲的表现;举得低且俯视,是失职的表现。骄傲容易导致动乱,失职容易招致灾祸。国君是国家的主人,大概会先灭亡吧!”

关于《尚书·洪范》中“庶征”提到的“恒雨”,刘歆认为《春秋》中所记载的“大雨”就是“恒雨”的表现;而刘向则认为“恒雨”是指“大水”。

鲁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天下大雨,伴有雷电;庚辰,又下起了大雨夹雪。所谓“大雨”是指雨水过多;“震”是指雷声。刘歆认为,三月癸酉这一天,按照历法计算,是春分后的第一天,正是雷电开始出现的时候,此时应该下雨,但不应该下大雨。下大雨是正常的雨水过多的惩罚。在雷电出现后的第八天又下起了大雨夹雪,这是正常的寒冷天气的惩罚。刘向则认为,周历的三月相当于夏历的正月,此时正值雨水节气,按理说雪应该夹杂在雨中,雷电还不应该出现。既然己经出现了雷电,那么雪就不应该再下。这些现象都是违背节气的,所以被认为是异常现象。

在《易经》中,雷在二月出现,其卦象为“豫”,表示万物随着雷声从地下生长出来,呈现出舒展安逸的状态。雷在八月进入地下,其卦象为“归妹”,表示雷又回到了地下。雷进入地下是为了孕育根茎和种子,保护蛰伏的昆虫,避免它们受到寒冷的伤害;雷从地下出来则是为了滋养植物,使其开花结果,让隐藏的生命得以展现,这是盛阳之德的表现。雷的进入能够消除危害,出来能够带来利益,这象征着君主的行为。当时,鲁隐公因为弟弟鲁桓公年幼,代替他摄政。公子翚看到隐公居位己久,就劝他正式即位。隐公没有答应,公子翚害怕事情败露,于是改变了说辞,最终与鲁桓公合谋杀害了隐公。上天看到了这些即将发生的事情,所以正月时出现了大雨、雷电和雨夹雪的现象。这是阳气未能制约阴气,导致阴气泛滥,危害万物。上天以此警示说,君主如果违背时节,奸臣和贼子就会作乱。然而隐公没有醒悟,两年后就被杀害了。

汉昭帝始元元年七月,天下起了大雨,从七月一首持续到十月。汉成帝建始三年秋天,大雨下了三十多天;建始西年九月,又下了十多天的大雨。

《左传》闵公二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率军出征,给他穿上杂色的战衣,佩戴金玦。狐突感叹道:“时间是事情的征兆,衣服是身份的标志,佩饰是内心的象征。所以,如果尊重某件事情,就会在开始时就发布命令;如果尊重某个人的身份,就会给他穿上纯色的衣服;如果重视某个人的内心,就会给他佩戴合适的佩饰。如今在出征的时候发布命令,这是对事情的轻视;给他穿上杂色的衣服,这是疏远他的身体;给他佩戴金玦,这是抛弃他的内心。用衣服来疏远他,用时间来轻视他,杂色的衣服如同冬天的寒冷,金玦的冰冷和分离,怎么能够依靠呢?”梁馀子养说:“统帅军队的人,应该在宗庙接受命令,在社坛接受祭肉,这是固定的礼仪。如今没有得到这些,却穿上杂色的衣服,他的命运己经可以知道了。与其战死而不尽孝,不如选择逃避。”罕夷说:“杂色的衣服没有规律,金玦无法重复佩戴,这说明君主己经另有打算了。”西年后,申生因为谗言而自杀。这属于服饰妖异的征兆。

《左传》中还提到,郑国的子臧喜欢佩戴鹬鸟羽毛做的帽子,郑文公很厌恶这种装扮,于是派强盗杀死了他。刘向认为这是服饰妖异的表现。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不仅仅是子臧个人的灾祸,也是对郑文公的警示。当初,郑文公对晋文公无礼,又违背天子的命令去攻打滑国,没有尊重上级。后来,晋文公讨伐郑国,郑国几乎灭亡。

汉昭帝时期,昌邑王刘贺派遣中大夫前往长安,制作了许多侧注冠,用来赏赐给大臣们,同时也让奴仆佩戴这种帽子。刘向认为这是服饰妖异的表现。当时刘贺行为狂妄悖逆,得知汉昭帝身体不适后,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驰骋游乐,与车夫、厨师等奴仆混在一起嬉戏玩乐,态度骄横不敬。帽子是尊贵的服饰,而奴仆是低贱的人。刘贺无缘无故喜欢制作这种不合常规的帽子,这是对尊贵的冒犯。而他让奴仆佩戴这种帽子,意味着从尊贵的地位堕落到低贱的地位。后来汉昭帝驾崩,没有子嗣,汉朝的大臣们迎立刘贺为继承人。刘贺即位后,行为狂乱无道,甚至捆绑和杀戮劝谏他的夏侯胜等人。于是大臣们禀告皇太后,废黜刘贺为平民。刘贺为王的时候,还曾看到一只大白狗戴着方山冠,但没有尾巴。这也是服饰妖异的表现,同时也属于“犬祸”的征兆。刘贺询问郎中令龚遂这是什么意思,龚遂说:“这是上天的警告,意思是那些在侧旁的人都戴着像狗一样的帽子。如果除去这种现象,国家就能存在;否则就会灭亡。”刘贺被废黜数年后,汉宣帝封他为列侯,但他又犯了罪,最终被处死,且没有留下后代,这也应验了“犬祸无尾”的说法。京房的《易传》中说:“行为不顺,就会出现人奴戴冠的现象,天下将陷入混乱,君主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妾生的儿子也会受到尊敬。”又说:“君主不正,臣子想要篡位,就会出现狗戴着帽子出朝门的妖异现象。”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